:::

蘭博電子報

023期-撿拾宜蘭的影音印象—蘭博AV展項製作規劃

彭仁怡  /  蘭陽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組員

蘭博AV展項規劃及其價值

左圖:迷霧森林環境效果─清晨 / 右圖:迷霧森林環境效果─白天。七觀國際有限公司提供
左圖:迷霧森林環境效果─清晨 / 右圖:迷霧森林環境效果─白天。七觀國際有限公司提供

 

蘭陽博物館的展示內容旨在表現這個時期宜蘭人對於歷史與環境的觀點。展示內容以山、平原、海洋為主邏輯架構,讓自然史與人文史的交互呈現,討論有關:人與環境的關係,心靈與文化的內涵,及先民與現代居民的生活智慧(吳庭筠,2003)。展示手法的特色之一,即是大量 地運用AV視聽多媒體展項,以影像、聲音向參訪民眾訴說宜蘭的故事。

 

電視、電影已然成為多數民眾忙碌的生活中,一個賴以獲得資訊的媒介與心靈依慰的「舒壓管道」。震撼的聲 音與影視特效,更使得民眾獲得資訊的習慣,由過去的文字閱讀,進而日趨「影像化」。我們不急著去評論這個現象的是非對錯,而 是將其視之為與參訪民眾溝通的一種新語言-影像溝通。希望能使用現代民眾熟悉的語彙,與民眾作更有效的交流。

 

AV視聽多媒體展項運用在展場空間中,可以成功地營造特定主題的時空意像與氛圍,帶參訪民眾回到歷史事件發生的當下,或難以抵達的時空,經由空間氛圍醞釀讓民眾體會一種「真實的經驗」。如本館AV展項中:山層的《迷霧森林環境效果》、《出沒山林的泰雅人》﹔平原層的《渡口人物的心聲》、《洗杉棚-水的記憶》﹔以及海層的180度環繞螢幕的《黑潮劇場》、與《宜蘭海底的秘密》等展項屬之。

左圖:迷霧森林環境效果─黃昏 / 右圖:迷霧森林環境效果─夜晚。七觀國際有限公司提供
左圖:迷霧森林環境效果─黃昏 / 右圖:迷霧森林環境效果─夜晚。七觀國際有限公司提供

 

AV展項的使用,相較於圖文版面,更適合於各個不同年齡層的參訪民眾,從年紀輕還識字不多的孩子,到年紀長而閱讀不便的長者,都可藉由AV展項的協助,吸取知識類的展示內容。例如:本館迎接參 訪民眾的第一部AV展項-《宜蘭的誕生》互動劇場,即是在規劃中,屬於知識傳遞,卻又十分適合全家大小的AV展示作品。影片中 由介紹宜蘭的自然地景,自古至今地層板塊壟起、河流沖積的變動,延伸說明到在這塊土地上的舊時人文風貌。以影像感應互動的方式,讓民眾 在寓教於樂的情境中,與宜蘭的土地有親密的接觸;讓民眾在一進入博物館後,就能對蘭陽平原的生成史、特殊的物種、及 多樣的地貌有初步的認識。

「宜蘭誕生互動劇場」影片生存課題。
「宜蘭誕生互動劇場」影片生存課題。

 

再者,與其他展項相較而言,AV視聽多媒體是較活潑而有策展彈性的展項。AV在展示上有較大的調整空間,可配合特展策展主題的不同,或常設展換展時的需要,在固定的空間內,作最大彈性的展示主題更換。甚至針對相同展項主題,AV展項可單獨抽換,具有 原展項補充內容延伸說明、或以不同角度切入主題探討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本館使用眾多AV展項的展示手法,亦是因為目前本館典藏的文物中,多以現代常民日用文物為主。以本館展示規劃欲呈現的主題而言,目前典藏文物種類不算齊備。依本館現行的狀況,若能突破傳統博物館以文物為重的展示模式,有助於更完整地呈現宜蘭所蘊含的豐富 內涵,亦能強化本館的展示論述邏輯。

 

本館最值得一提的AV視聽展項設計,即是館員們名喚為「全場秀」的展項。我們希望能讓所有在館內各個角落參觀的民眾,都能在同一時刻裡停下來,透過觀賞這個AV展項,而得 到視覺震撼的共同經驗,與獲得一同分享此一時刻的感動。

序展廳—「宜蘭誕生互動劇場」示意圖。七觀國際有限公司提供
序展廳—「宜蘭誕生互動劇場」示意圖。七觀國際有限公司提供

撿拾山、平原、海洋的聲光影像

本館AV展項製作的過程,是一段撿拾宜蘭影音印象的旅程。AV製作團隊將深入山林裡去紀錄、清點《高、中、低海拔物種多樣性》;側寫《檜木林中的鳥語》;到部落裡挖掘近乎絕跡的《口簧琴聲》;更將潛入深海中,為《黑潮劇場》舞台上的要角一一拍下動態劇照;再為追蹤《噶瑪蘭起源傳說、海祭與儀式》在族人的祝禱聲及黑潮滔滔海潮聲中,迎接飛躍北上的飛魚群。一路上,宜蘭影音印象的撿拾紀錄,將讓AV展項多元的主題, 共同譜奏出一曲精采交響!

 

要製作如此類型龐雜而數量驚人的AV展項是極大的挑戰,非一般工作團隊可以輕鬆勝任。本館有幸能邀請到以宜蘭為根,而以《夢幻部落》一片揚名國際的鄭文堂導演為本館執導,其工作團隊將負責製作本館絕大部分的AV視聽多媒體展項。鄭導擅長以影像描繪細膩與複雜的情感, 鏡頭下的事、物,總是充滿了故事而十分動人。過去曾受故宮委託拍攝電影《經過》,是以對於由博物館的角度思考出發來處理影像呈現 ,很有經驗。 身為宜蘭子弟的鄭導,亦曾受縣政府委託拍攝製作過許多介紹宜蘭山河、物種的影片。上述種種原因,都讓鄭導成為本館邀約製作本館AV視聽展項不可多得的人選,筆者個人對於鄭導鏡頭底下將呈現的宜蘭印象亦十分地期待!

特殊民俗紀錄片的製作計畫

因早年宜蘭封閉的地理環境,及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讓蘭陽平原不受工業發展的侵蝕,保存了早期台灣各地常見的祭典儀式(游謙、施方瓏,2003:27)。本館在籌建的過程中,除了文物的典藏外,亦積極進行民俗紀錄片拍攝製作的工作;企圖運用紀錄片細膩的觀察角度,針對特殊的傳統民俗主題,詳實紀錄宜蘭的民俗風情及文化風景。民俗紀錄片的拍攝製作,以影像為素材,典藏宜蘭的(甚而是這個世紀整個台灣的)特殊民俗風情、祭典流程、及人民的中心信仰。

 

目前本館以拍攝紀錄的民俗祭典活動,較具代表性的有:《頭城搶孤》、《水的風俗-二龍競渡》、及《走尪》。以下就對此三項活動內容作一簡述:

 

《頭城搶孤》:入蘭時,在頭城一帶開墾,遇天災人禍、疾病叢生,因此喪命的人為數眾多而無人祭拜。民眾於是在農曆七月鬼門關閉前,舉辦普渡祭祀-「頭城搶孤」活動。鄉民製作高達十層樓的搶孤孤棧、孤棚,將孤柱塗滿牛油。參賽的民眾以五人為一組,以疊羅漢的方式,利用繩索沿著孤柱向上攀爬,第一組爬上頂端奪取「順風旗」的團隊為優勝,活動十分驚險而熱鬧刺激。

 

《水的風俗-二龍競渡》:二龍村舉辦的龍舟競渡,起源於平埔族噶瑪蘭的祝禱活動,早年為不定期在農忙之後舉行的慶豐收活動,今已改定為在端午節舉行。競渡者以跪姿划槳,是特殊而尊承傳統的民俗活動。

 

《走尪》:利澤簡曾位於宜蘭重要的船運樞紐位置,村裡的永安宮敬奉航海的守護神-媽祖,以保航行平安。農曆春節正月初二開始,永安宮媽祖會繞境八大庄,拜訪各庄主母廟;正月十五媽祖神轎回到永安宮,會再邀請八大庄神轎到永安宮作客。「走尪」即是各庄頭抬神轎進行一百公尺競走的競賽活動,以競走三周後分出勝負,總冠軍可將令旗風光地帶回庄內廟宇供奉(游謙、施方瓏,2003:45-46)。

《蘭博的誕生》紀錄點滴

在本館復工祭祀典禮上,親自執行拍攝的鄭文堂導演。
在本館復工祭祀典禮上,親自執行拍攝的鄭文堂導演。

 

蘭陽博物館自籌備處成立開始,主管機關經歷過教育局、文化局的管轄。而自民國93年博物館獨立至今,已歷經2個年頭。有感於紀錄一個博物館籌建過程所具的歷史意義與價值,本館於93年5月開始, 即著手執行《蘭博的誕生》紀錄片拍攝計劃,以影像來紀錄本館籌備期間發生的重要事件,直至開幕為止。

 

《蘭博的誕生》將會是本館展場中最重要的紀錄片展項之一,希望在開館後,我們能以影像與參訪民眾一同分享本館在創建過程中走過的路途:許多艱辛挫折的時刻、一路上所懷抱的夢想與心願、以及汗水與榮光交織的臉龐。更或許,在十年、百年之後,這部紀錄片將不僅是本館的AV展項,而可能成為博物館學、社會學、文化政治學、建築學等研究作為案例分析之用!這麼想著,我們在製作這部紀錄片時,就更多了一份謹慎與用心。

 

這些日子以來,我們捕捉到的影像有:主體建築興建工程、動土典禮、相關人物專訪、展項工程的籌備、博物館辦公空間搬遷等進行的情形。期待蘭陽博物館很快就能順利誕生,屆時,讓我們透過紀錄片影像,將籌建過程的「秘辛」與心情點滴,與所有民眾分享!

第二階段《蘭博的誕生》紀錄片鄭導拍攝團隊側拍。
第二階段《蘭博的誕生》紀錄片鄭導拍攝團隊側拍。

參考資料

  • 吳庭筠,2003,蘭陽博物館的展示策略和內容(上),蘭陽博物。宜蘭縣立蘭陽物館籌備處通訊,第11期,pp.22-30。
  •  吳庭筠,2003,蘭陽博物館的展示策略和內容(下),蘭陽博物。宜蘭縣立蘭陽物館籌備處通訊,第12期,pp.41-48。
  •   游謙、施芳瓏,2003,宜蘭縣史系列-社會類4:宜蘭縣民間信仰。宜蘭:宜蘭縣政府,pp.2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