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47期-彩蝶翩翩舞蘭陽(五) 美麗的毒藥─青斑蝶類

文/圖:頼建忠(宜蘭社區大學講師)

昆蟲的自我防禦適應演化

昆蟲是地球上種類及數量最多的生物,在整個食物鏈當中是屬於較低層的消費者及生產者,也就是說有許多的生物都以昆蟲為食物,鳥類、蜥蜴、蛇、青蛙等都是鳥類的主要天敵,就連植物也有部份種類發展出特殊的構造來捕食昆蟲,如捕蠅草、豬籠草、毛氈苔等。我們人類也有以昆蟲為食物的習慣,東南亞一帶及大陸東南沿海各省也都有捕捉某些種類的晏蜓稚蟲及大龍蝨、大田虌在市場販賣,在台灣早期農村時代的小孩,也常捕捉專門吃竹筍的台灣大象鼻蟲用火烤來吃。在中藥應用上也有許多是昆蟲的製品,如做為強心劑或興奮劑的豆芫菁,東方水蠊的中藥名叫「地虌」,螳螂的卵鞘叫「螵蛸」,冬蟲夏草、白蠟蟲、白僵蠶等等。

 

昆蟲在眾多天敵的環伺之下,想要活命就必須演化出一套防禦及保命的方法,昆蟲在經過億萬年來的適應演化後,各種昆蟲各自發展出種種方法來保護自己或延續族群的生命。

 

較消極的方法是,一次生很多的卵,讓天敵有足夠的食物可以吃,但總也有少數的個體可以倖存下來完成基因留傳的使命,這是大多數昆蟲採取的方式。保護自己的方法就是把自己融入大自然背景的顏色當中,這也是大多數昆蟲採取的方式,減少被天敵發現的機會,就有多活命的機會,這就是我們所稱的「保護色」。

 

較積極保護自己的方式是發展出武器,如蜂類及螞蟻發展出毒針及噴射蟻酸,讓敵人不敢輕易地攻擊牠們,這些昆蟲是最有效率的自我防衛者,也是其他昆蟲及動物所懼怕及不敢侵犯的對象。

 

大自然當中也有另外一群昆蟲巧妙地發展出利用這些凶猛的昆蟲,牠們把自己的體色及形態變成和蜂類極為相似,讓天敵誤以為是具有攻擊性及危險性的昆蟲,而不敢輕易地侵犯。或是發展出把自己變成不可以吃的樹枝或枯葉或鳥糞等等,讓天敵對自己失去捕食的興趣,這一類的方式就稱為「擬態」。

 

再一種就是把自己變成有毒或難以入口,讓天敵連吃都不想吃,在蝴蝶當中就有許多的種類就是採用這種方式來保護自己,牠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看似毫無防衛能力的植物世界裡也有很多的防禦措施,除了身上長滿尖刺是最有效能夠阻止動物啃食之外,把自己變成有毒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讓動物連碰都不想碰。但這一群蝴蝶就巧妙地應用了這些有毒植物的特性,牠們的小寶寶專門取食這些有毒植物,然後把這些毒素慢慢累積在身上,羽化變成蝴蝶之後雖然不再取食這些有毒植物,這些毒素仍然留在蝴蝶的身上,同時牠們也發展出身上都有鮮艷明顯的顏色,用來告訴天敵我是難以入口不能吃的,這就是所謂的「警戒色」。

台灣產的美麗毒藥─六種青斑蝶

斑蝶類的英文名稱為「乳草蝶」(Milkweed butterflies),這是因為斑蝶類幼蟲嗜食的蘿藦科、夾竹桃科或桑科植物都會分泌大量乳汁,雖然這些植物的乳汁中大都含有一種簡稱為CGs (Cardiac glycosides)的有毒植物鹼,但是牠們在攝食過程中不僅不會中毒,反而會將這些植物鹼濃縮並儲藏在體內做為禦敵武器,鳥類大多不喜歡捕食牠們。

 

本文所要介紹的六種中名稱為青斑蝶的蝴蝶在野外極為常見,因為大多數的鳥類都不喜歡吃牠們,所以牠們在野外的族群數量極多,可是牠們都長得非常相似,要認識及分辨牠們可能要費點功夫才行喔!

小紋青斑蝶 Tirumala septentronis (Butler)

雌雄體色皆相同的小紋青班蝶
雌雄體色皆相同的小紋青班蝶

 

翅長約4.3~4.9mm,黑褐色,翅面上有許多的淡藍色斑紋,本種的斑紋為台灣產六種青斑蝶中斑紋最細者,近似種為淡小紋青斑蝶。幼蟲為單一食性,僅取食蘿藦科(Asclepiadaceae)的布朗藤(Heterostemma brownii Hayata)。

左圖:雄蝶的後翅上有一個耳狀突起 / 右圖:小紋青斑蝶的卵
左圖:雄蝶的後翅上有一個耳狀突起 / 右圖:小紋青斑蝶的卵
左圖:剛蛻皮的幼蟲 / 右圖:小紋青斑蝶的蛹
左圖:剛蛻皮的幼蟲 / 右圖:小紋青斑蝶的蛹

姬小紋青斑蝶(絹斑蝶) Parantica aglea maghaba (Fruhstorfer)

展翅約為6.5~7.5公分,翅背面及腹面斑紋相似,底色為黑褐色,具有接近白色之淡青色斑紋。雌、雄蝶斑紋相似,雄蝶之後翅腹面具有暗褐色性標。本種為青斑蝶類中體型最小的,在野外極易辨認,常見其訪花吸蜜。幼蟲的寄主植物為蘿藦科的歐蔓(Tylophora ovata (Lindl.) Hook. ex Steud.)

姬小紋青斑蝶交尾,左雌右雄,雄蝶後翅具有深褐色的性標。
姬小紋青斑蝶交尾,左雌右雄,雄蝶後翅具有深褐色的性標。
剛化蛹的蛹
剛化蛹的蛹
左圖:姬小紋青斑的卵 / 右圖:黑色的身體上有白色及黃色斑點的幼蟲
左圖:姬小紋青斑的卵 / 右圖:黑色的身體上有白色及黃色斑點的幼蟲

小青斑蝶(斯氏絹斑蝶) Parantica swinhoei (Moore)

腹部紅褐色是小青斑蝶與青斑蝶最容易辨識的地方
腹部紅褐色是小青斑蝶與青斑蝶最容易辨識的地方

展翅寬約7~8公分,翅膀表面黑褐色,各翅室具有水藍色的斑紋,在陽光照射下有透光的感覺,雄蝶後翅具褐色性標。本種與青斑蝶較為類似,但可從紅褐色的腹部來與青斑蝶做區別。幼蟲的寄主植物為蘿藦科的歐蔓及絨毛芙蓉蘭(Marsdenia tinctoria R. Br.)

即將羽化的蛹
即將羽化的蛹

青斑蝶(大絹斑蝶) Parantica sita niphonica (Moore)

展翅寬約8~10公分,翅膀表面黑褐色具有水青色條狀紋,翅背為褐色。雄蝶下翅肛角附近有一深褐色的性標,雌蝶則無此一性標。本種的體形為台灣產青斑蝶類中體形最大的,水青色斑紋也最寬。青斑蝶為溫帶之蝶種,在台灣夏季較炎熱的季節時,會往高山及北方遷移,目前在台灣及日本皆有從事標放之研究工作,已證實青斑蝶會往返台灣及日本二地遷移。幼蟲的寄主植物為蘿藦科的歐蔓及絨毛芙蓉蘭、臺灣牛彌菜(Marsdenia formosana Masam.)。

前後翅顏色不一的青斑蝶
前後翅顏色不一的青斑蝶

琉球青斑蝶(旖斑蝶) Ideopsis similis (Linnaeus)

前翅長約4.3~5.0公分,雌蝶略大。翅黑褐色,佈滿細條狀及水滴狀的水藍色班紋,與其他近似種的區分在於,前翅的前緣具有一明顯水藍色細條紋,雄蝶後翅亦無性斑。幼蟲的寄主植物為蘿藦科的歐蔓、布朗藤、華他卡藤(Dregea volubilis (L. f.) Benth.)等。蛹為淡綠色具金屬光澤的垂蛹。成蟲飛行緩慢,靈敏性較低,常見吸食花蜜。發生期:2~10月,以5~7月數量較多。

前翅前緣有一細斑紋的琉球青斑蝶
前翅前緣有一細斑紋的琉球青斑蝶

淡紋青斑蝶 Tirumala limniace (Cramer)

展翅寬約8~9公分,翅膀背面及腹面皆黑褐色,各室具有水藍色的斑紋,雄蝶後翅具有耳狀突起的性標,雌蝶則無。本種與小紋青斑蝶較為類似,但水藍色斑紋較細。幼蟲的寄主植物為蘿藦科的華他卡藤。

在宜蘭地區數量不多的淡紋青斑蝶
在宜蘭地區數量不多的淡紋青斑蝶

歐蔓 Tylophora ovata (Lindl.) Hook. ex Steud.

毒藥的來源─幼蟲寄主植物

歐蔓是低海拔極為常見的藤蔓植物,常出現在路邊或林道邊緣,莖柔軟,具細毛。葉卵形或披針狀卵形,葉面上大多密生細毛,辨識方法可從葉之基部為心形或近心形,成熟葉先端具突尖,花序短總狀呈聚繖狀排列。花萼裂片線狀三角形五瓣,蓇葖果兩兩對生,成熟後裂開,種子具綿毛,可藉風傳播。

多種青斑蝶幼蟲的寄主植物─歐蔓
多種青斑蝶幼蟲的寄主植物─歐蔓

絨毛芙蓉蘭 Marsdenia tinctoria R. Br.

絨毛芙蓉蘭也是低海拔山區極為常見的植物,幼莖被細絨毛,老莖則無。葉對生,披針形或卵形,先端突尖或短漸尖,葉基心形至圓形。花白色,蓇葖果兩兩對生,密生絨毛,成熟後裂開,種子具綿毛,可藉風傳播。

絨毛芙蓉蘭
絨毛芙蓉蘭

臺灣牛彌菜 Marsdenia formosana Masam.

臺灣牛彌菜常見於低至中海拔山區,幼莖被細絨毛,葉大,闊卵形,長9~15 公分,先端突尖或短漸尖,基部心形或截形,基部具許多腺體,花淡黃綠色。蓇葖果碩大。

青斑蝶的寄主植物─台灣牛嬭菜
青斑蝶的寄主植物─台灣牛嬭菜

華他卡藤 Dregea volubilis (L. f.) Benth.

葉卵形,長8~15 cm,先端銳或漸尖,基部截或心形,南部低海拔地區較多,北部山區幾乎沒有,但在宜蘭南澳地區則有族群分布。

淡紋青斑蝶的寄主植物─華他卡藤
淡紋青斑蝶的寄主植物─華他卡藤

黃色星星藏著紅色小星星的布朗藤 Heterostemma brownii Hayata

仔細瞧瞧布郎藤的花,是不是一朵黃色的小星星中藏有一朵紅色的小星星。布郎藤為特有種,葉卵或長橢圓形,基部3出脈,先端漸尖,基部具腺體。

布郎藤
布郎藤
布郎藤的花有著黃色及紅色的小星星
布郎藤的花有著黃色及紅色的小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