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54期-宜蘭興自造-中興紙廠的戰後變化(一)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18,《中興紙廠⋅宜蘭興自造-歷史建築群⋅紙業風貌一年期(107)調查研究成果報告書》

中興紙廠現址
中興紙廠現址

戰後原「臺灣興業株式會社」羅東工場、二結工場自民國35(1946)年起由「臺灣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接管,民國48(1959)年轉為「臺灣中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經營,在民國90(2001)年10月16日正式轉為民營化,由中興紙業公司員工集資成立「興中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標購部分機器設備接續經營,承租中興紙業公司的部分土地,繼續紙業之生產至今。

臺灣紙業股份有限公司

戰後,國民政府在造紙工業的接收部分,先由「輕工業監理委員會」派員監理,再由「紙業接管委員會」接手。戰爭中除「臺灣興業株式會社」與「臺灣製紙株式會社」之紙廠損害較輕,在監理期間整修後,可以開工生產外,其他紙廠皆損害嚴重,陷入停工狀態。[1]

民國35(1946)年5月1日由經濟部資源委員會聯合臺灣省政府成立「臺灣紙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灣紙業公司),由「紙業接管委員會」挑選規模較大的「臺灣興業株式會社」、「臺灣紙漿工業株式會社」、「新日本砂糖工業株式會社」、「東亞製紙工業株式會社」與「臺灣製紙株式會社」等五家日治時期的製紙公司組合而成。其下有五紙廠(羅東、大肚、新營、士林、鳳山)及一資源林管理處(即林田山管理處)。[2]羅東場製紙之原料,由林田山管理處提供,該場亦以製造亞硫酸木漿(化學紙漿)與磨木漿(機械紙漿)為主。[3]

民國42(1953)年起,政府配合美援推動「四年經濟建設計畫」,造紙工業亦納入計畫中。美國安全總署(MSA)先行派遣造紙專家派克博士來臺視查臺灣造紙工業的現況,擬定整體援助計畫。派克對羅東廠特別重視,當年即補助羅東廠八十餘萬美元,次(1954)年又補助十五萬餘美元,羅東廠因此購入新的製紙機器,產量隨之提高,同時興建成品倉庫。[4]
臺灣紙業公司因為得到美援資助後為配合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在民國43(1954)年開放民營,將臺灣紙業公司股票作為地主損失地價的補償品。[5]

民國44(1955)年3 月因民股達到公司總股分之74.5%,而轉變成一家民營企業。

臺灣省日產清算委員會臺灣興業株式會社清算案。資料來源: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省日產清算委員會臺灣興業株式會社清算案。資料來源: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讀書會事件(臺灣民主自治同盟宜蘭中興紙廠案)


民國35(1946)年後,經王萬得引薦加入「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的紙廠雇工股股長遊陳川,發現廠內有許多人與自己政見相同,於是趁機發展組織,後來他與遊祥枋、楊運坤、羅清山等人成了該廠「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的領導核心。他們的活動被國民黨特務發覺。

民國41(1952)年,6 月軍方首先逮捕了羅清山,幾小時後賴壯彬、林錦源等多人相繼被捕。10月捲入宜蘭中興紙廠案的所有人員,均被送交「保密局」北所。

民國42(1953)年,3 月「軍法處」軍事檢察官分別以「包庇和藏匿叛徒」、「意圖以非法之方法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和「明知
為匪諜而不告密檢舉或縱容之」的罪名提起公訴。同年8月22日被捕的20人被判決。其中陳阿井、遊陳川、楊連坤、羅清山、遊祥枋、賴壯彬、簡文憲被判處死刑;陳坤鐘、胡炎山、林火樹、余建雲、林錦源、林政榮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簡金農、許火炎被判處有期徒刑12年;陳坤榮、遊阿蔭、邱阿猛、遊阿黎被交付感化3年。[6]
然而,由當地居民的訪談中,得知有的人只是參加讀書會而被牽連於其中。

這個事件,對當時的員工來說,也是影響許多人一生,刻骨銘心的悲傷事件。

民國51年11月歡送因受到讀書會牽連而離職的曹股長。
民國51年11月歡送因受到讀書會牽連而離職的曹股長。

臺灣中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47(1958)年12月1日,臺灣紙業公司經股東會決議將各所屬紙廠實施分廠分營,由臺灣銀行匯集其他事業資本取得「羅東廠」及「林田山林場」,因公股比例高,由民營轉為省營,並在民國48(1959)年11月7日正式成立「臺灣中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興紙業公司),為臺灣造紙業唯一公營事業。[7]
依據「臺灣中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組織規程草案」(如附表),中興紙業公司籌備處確立了最初的內部組織,分為總公司、羅東總廠、林田山林場。羅東總廠的組織秉承總經理之命綜理全廠生產及行政業務,並監督指揮所屬員工。總廠分設四結(原臺灣興業羅東工場)及二結(原臺灣興業二結工場)兩紙廠,各置廠長1人、副廠長1人,綜理各該廠生產業務,並監督指揮所屬員工。[8]

民國49(1960)年四結廠改稱「第一紙廠」、二結廠改稱「第二紙廠」。[9]這一年,林田山林場製材工場於9月16日深夜,不慎燒毀,次年修復後繼續生產。

羅東總廠為中興紙業公司組織最為龐大的單位,民國51(1962)年之編制員工數共165人,隨著業務量的增加,廠方向公司提案欲逐步擴編人員至189人,以因應生產所需。[10]

至民國55(1966)年,中興紙業公司擴編為4部5室,增加了安全室、企劃室及秘書室等3單位,總務室裁撤;完成大割鋸與鋸木室改建工程,簡化化學木漿之處理程序,同時增設剝皮機與舊剝皮機之改造工程,可改善紙漿之潔淨度,並縮減人事成本。[11]

民國56(1967)年啟用新裝R.G.P磨木設備,增加松木漿,拓展料源,提高新聞紙產量;增加香菸濾嘴包紙新產品,供公賣局試用。

民國59(1970)年開始,受到進口新聞紙之傾銷影響,造成新聞紙之銷售量降低而致虧損。

民國62(1973)年花蓮林田山林場,奉核定轉移由林務局經營。

民國64(1975)年期間訂購了美國貝洛伊特公司(Beloit Co.)生產的雙網式全新高速新聞紙機,作為羅東總廠的第9號紙機。[12]同時,為降低新聞紙成本和拓展料源,而購置之廢紙脫墨機安裝完成。省政府要求新聞紙應達成自給自足之目標。

民國66(1977)年,為增設9號機而籌建第三紙廠,木漿生產設備也相應擴建,以滿足新機生產上對木漿原料的需求。[13]

民國68(1979)年第三紙廠九號紙機完成試車,正式納入生產行列。九號機為雙網型新聞紙機,可提供雙面印刷之新聞紙,年產量為5萬公噸,加上原有的生產量,已足供應國內報業所需,且紙質優良,為報業所樂用。但由於售價受到規定而低於成本,導致公司長期虧損。[14]

民國69(1980)年蔣經國總統蒞臨訪視,並指示新聞紙的自給自足是國家重要建設之一環。這一年紙價並奉准調漲。

民國70(1981)年1月通過裝設10號紙機計畫,並因此興建第四紙廠。[15]但在該機開工前卻又發生國產新聞紙滯銷事件,再加上降低生產成本等問題,故省政府建設廳陸續發函要求中興紙業公司自行檢討得失,研擬具體解決方案。[16]

民國72(1983)年,臺灣省政府完成省營事業營運評估,建議中興紙業公司應精簡人事,[17]公司組織也因此調整為5部4室1中心:改工務部為生產部,下轄羅東總廠之第一、二、三紙廠;增設政風室及勞工安全衛生中心,將企劃室提升為企劃部;裁撤主計室,業務併入財務部,並裁撤安全部。[18]

至民國73(1984)年3月第四廠開始操作,十號機試車完成。12 月,中興紙業公司將總公司從臺北市搬遷至羅東總廠,始對其組織及人事有所精簡。[19]

興中紙業股份有限公司

在政府輔導下,中興紙業公司自民國76(1987)年起即著手進行民營化,其轉型民營化的時間前後約13年。在民國90(2001)年10月16日正式完成其民營化的轉移,由中興紙業公司員工集資成立「興中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標購部分機器設備接續經營,承租部分土地中興紙業公司宣告完成民營化,而結束長達40年之久的公營歷史。成為國內國營企業中少數由員工自行承接、轉型民營化的案例。[20]

員工出資成立之興中紙業公司自民國91(2002)年起積極轉型紙塑工場。此外,興中紙業公司並計劃於原9號機所在之第三紙廠廠房經營紙類觀光工場。[21]

興中紙業承租中興紙業土地範圍圖,黃色區域為原中興紙業所有權範圍,紅色斜線區域為興中紙業承租範圍。資料來源:《臺灣中興紙業公司四結廠區(中興紙業及興中紙業)文化景觀登錄調查計 畫成果報告書》,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民國102 年,頁38。
興中紙業承租中興紙業土地範圍圖,黃色區域為原中興紙業所有權範圍,紅色斜線區域為興中紙業承租範圍。資料來源:《臺灣中興紙業公司四結廠區(中興紙業及興中紙業)文化景觀登錄調查計 畫成果報告書》,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民國102 年,頁38。

小結

以上從日本政府統治時期創立紙廠,到戰後的變遷與發展,將主要事件整理成附表。從歷史調查中,可以得知蘭陽平原本來是以稻米為主要農作物,由於總督府的政策,使蔗糖成為另一個重要的農作物。日本企業以大規模的投資,獨佔宜蘭地區的製糖工業,也帶來製紙工業的契機。

在大正6(1917)年就積極投入製紙研發與生產的「臺南製糖株式會社」雖然沒有成功,但由於有心人再接再厲,昭和8(1933)年承接的「臺灣紙業株式會社」成為世界上首先以蔗渣加上「鬼芒」成功製作紙漿的製紙廠。日本製紙界鉅子大川平三郎的決心,加上羅東街長陳純精的積極,在短短二年之間,「臺灣興業株式會社」就順利在四結增設工場,昭和12(1937)年完工時曾為當時臺灣設備最完善,產量最高,規模最大的製紙廠。隨後,在政府鼓勵紙業增產的政策下,次年即面臨其他製糖廠從事製紙業的競爭,無法獲得充足的原料,卻因而獲得太平山之材料使用與林田山的木材砍伐許可。雖然只有六年的時間,就面臨因激烈戰火而無法送達羅東的結局,但羅東工場不但留存至今,戰後也繼續製紙生產,並且結下與林田山林業密切的關連。

戰後因美援的關係,受到相當重視的羅東紙廠,繼續成為臺灣重要的紙廠,帶動羅東四結地區的繁榮。後來,中興紙業公司將四結廠改稱「第一紙廠」,二結廠改稱「第二紙廠」。民國66(1977)年、民國70(1981)年陸續向北擴建「第三紙廠」、「第四紙廠」,後來成為今天興中紙業公司之廠區。目前「第一紙廠」成為中興文化創意園區,新的轉型發展,又即將展開新產業的序幕。可以看出在紙廠設立後至今近一百年的歷程中,這裡經歷過許多的變化,同時每一次的變化都是始料未及。同時也因為一直有積極的推動者,可以說一直都是以快速的腳步前進或突破。

參考資料

[1] 戴寶村,《紙菁風華─臺灣產業經濟檔案數位典藏專題選輯─臺灣中興紙業公司,2008,頁25。

[2] 戴寶村,《紙菁風華─臺灣產業經濟檔案數位典藏專題選輯─臺灣中興紙業公司,2008,頁25。

[3] 戴寶村,《紙菁風華─臺灣產業經濟檔案數位典藏專題選輯─臺灣中興紙業公司,2008,頁97。

[4] 戴寶村,《紙菁風華─臺灣產業經濟檔案數位典藏專題選輯─臺灣中興紙業公司,2008,頁32。

[5] 《臺灣中興紙業公司四結廠區(中興紙業及興中紙業)文化景觀登錄調查計畫成果報告書》,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民國92年,頁2。

[6] 華夏經緯網,http://big5.huaxia.com/zl/tw/sj/083.html。

[7] 《宜蘭中興文化創意園區規劃研究案<臺灣紙文化產業研發體驗園區>成果報告書》,民國102年12月25日,頁31。《臺灣中興紙業公司四結廠區(中興紙業及興中紙業)文化景觀登錄調查計畫成果報告書》,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民國92年,頁2。

[8]「臺灣中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組織規程草案」,《臺灣中興紙業公司檔案》檔號:0048/711-1/1/001/001,民國48年1月20日。(資料來源:戴寶村,《紙菁風華─臺灣產業經濟檔案數位典藏專題選輯─臺灣中興紙業公司,2008,頁39至40)。

[9] 《臺灣中興紙業公司四結廠區(中興紙業及興中紙業)文化景觀登錄調查計畫成果報告書》,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民國92年,頁6。

[10] 「公司組織規程及編制表」,《臺灣中興紙業公司檔案》檔號:0051/711-1/1/001/005,民國51年1月30日。(資料來源:戴寶村,《紙菁風華─臺灣產業經濟檔案數位典藏專題選輯─臺灣中興紙業公司,2008,頁50至51)。

[11] 《臺灣中興紙業公司年誌》,1988,頁10。

[12] 「檔案回顧>生產技術〉」,臺灣產業經濟檔案:臺灣中興紙業公司,檔案管理局網頁。

[13] 「檔案回顧>生產技術〉」,臺灣產業經濟檔案:臺灣中興紙業公司,檔案管理局網頁。

[14] 《臺灣中興紙業公司年誌》,1988,頁27至28。

[15] 戴寶村,《紙菁風華─臺灣產業經濟檔案數位典藏專題選輯─臺灣中興紙業公司,2008,頁170,註195。

[16] 戴寶村,《紙菁風華─臺灣產業經濟檔案數位典藏專題選輯─臺灣中興紙業公司,2008,頁165,註193。

[17]《中國時報》,民國84年6月28日,第13版,「中興紙業公司5 月盈餘創新高,紙價三級跳,精簡人事奏效,可望轉虧為盈」。資料來源:戴寶村,《紙菁風華─臺灣產業經濟檔案數位典藏專題選輯─臺灣中興紙業公司,2008,頁42。

[18] 戴寶村,《紙菁風華─臺灣產業經濟檔案數位典藏專題選輯─臺灣中興紙業公司,2008,頁42。

[19] 陳大川,《臺灣紙業發展史》(臺北:造紙工業同業公會,2004),「年表」,頁34。資料來源:戴寶村,《紙菁風華─臺灣產業經濟檔案數位典藏專題選輯─臺灣中興紙業公司,2008,頁51。

[20] 「檔案回顧>民營化〉」,臺灣產業經濟檔案:臺灣中興紙業公司,檔案管理局網頁。

[21] 《臺灣中興紙業公司四結廠區(中興紙業及興中紙業)文化景觀登錄調查計畫成果報告書》,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民國92 年,頁31。

檔案下載

jpg 檔案
jpg 檔案
jpg 檔案
pdf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