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宜蘭的日本時代-地方領袖的誕生(二)

林正芳

-節錄自《宜蘭的日本時代》一書

第171期-2024年12月

圖1:宜蘭的日本時代一書封面。
圖1:宜蘭的日本時代一書封面。

培植新秀

爭取舊仕紳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日本人若要絕對少數統治絕對多數的台灣人,則須訓練一批接受日本教育、能與日本人直接溝通的台籍幹部。

另一方面日本在明治維新的過程中,學習到西方科學和管理技巧的方法,打敗清國,領有台灣這個殖民地,因而也想移植這樣的成功經驗。

日治初期興辦的學校中,雖然不乏有遠見的青年入學,但大部份是被動來入學的,宜蘭國語傳習所雖然在明治 29 年(1896)8 月湊足人數開學,甲科第一屆學生於明治 30 年(1897)4 月畢業,但大部份學生向學之心不足、缺席率高,他們的事跡隱而不顯,僅有少數人接受殖民政府分發擔任公職。這批最早接受日本教育,而且又擔任公職者,他們在各方面都受到殖民政府的特別照顧,具有指標作用。

日治時期,慣常以發行各種主題的《人士鑑》之類的名人錄,來介紹當時台灣領導風騷的日台人物,從歷年的《人士鑑》可以看到特定人物的發展軌跡。

宜蘭國語傳習所的第一屆畢業生中,持續有在《人士鑑》出現的人物有 10 個人,我們就其發展軌跡來分析宜蘭新的領袖「產生」的模式。

圖2:宜蘭國語傳習所甲科第一屆畢業生(蘇璧聯/陳拔英/陳授時/黃鳳鳴/林煥/林澤蔡)的事蹟表。
圖2:宜蘭國語傳習所甲科第一屆畢業生(蘇璧聯/陳拔英/陳授時/黃鳳鳴/林煥/林澤蔡)的事蹟表。
圖3:宜蘭國語傳習所甲科第一屆畢業生(石秀源/林元弼/林彪年/陳純精)的事蹟表。
圖3:宜蘭國語傳習所甲科第一屆畢業生(石秀源/林元弼/林彪年/陳純精)的事蹟表。

其中,陳授時、陳拔英、蘇璧聯 3 人是清代的生員,沒有功名的林澤蔡、林彪年、林煥、黃鳳鳴也是出身文學世家,日治時期的「文學世家」,指的是至少有取得科舉功名的祖輩,出身商業家族者有石進源和林元弼 2 人,只有陳純精出身較為微寒。

陳授時、陳拔英、蘇璧聯 3 人是生員,就學之前,都是地方上頗有聲望的塾師或鄉紳,其實並無就讀宜蘭國語傳習所的必要,不管出於自願或被迫,都是在向新政權表達支持之意,所以畢業後也就不可能去新政府的機構擔任低階的通譯或役員,讓日籍官員呼來喚去的。只有在公學校擔任教師,與過去開塾授課是類似的,所以 3 人中,陳授時曾受聘為宜蘭國語傳習所為漢文教師,不過任職甚短,明治 31 年(1898)6月 10 日就退職了。

圖4:取自宜蘭公學校,1900,《職員履歷書綴》,宜蘭,該校。
圖4:取自宜蘭公學校,1900,《職員履歷書綴》,宜蘭,該校。

陳拔英在明治 31 年(1898)10 月受聘為宜蘭國語傳習所為漢文教師,明治 39 年拜命為溪洲區庄長。倒是蘇璧聯從明治 31 年(1898)到大正 8 年(1919),一直擔任宜蘭學校漢文教師達 21 年,1 退職後在宜蘭街行醫。

其餘可視為年輕一輩的 7 人中,林彪年的資料很少,但從有限料中可以發現他從事印刷業,從口述中得知他是林澤蔡的姪子。

林澤蔡、林煥、黃鳳鳴 3 人為名門之後,石秀源、林元弼出身於富商家庭,他們在既有的社會經濟基礎上,接受日本教育,拿到了進入新時代的門票。

林煥選擇繼續升學,到台北就讀國語學校師範部,畢業後曾在頭圍、宜蘭等公學校任教 ,到了大正 4 年(1915)他辭去教職, 先後任職於宜蘭拓殖會社、台南製糖株式會社、羅東製酒公司和羅東信用組合。

林澤蔡、林元弼、石秀源進入殖民政府的基層任職,在殖民官僚體系,通譯的地位甚為卑微,即使如此,在台灣人社會中,能夠出入官府、溝通上下,亦足以顯耀鄉里。

圖5:取自明治 41 年,《台灣總督府檔案》00005086012 號,〈孔子廟修繕紀念碑竣工報告 ( 宜蘭廳 )。
圖5:取自明治 41 年,《台灣總督府檔案》00005086012 號,〈孔子廟修繕紀念碑竣工報告 ( 宜蘭廳 )。

只有陳純精出身微寒,他生於光緒 4 年(1878),本名游慶順,在他出生那年由母舅陳阿朝收養,改姓陳,但是,養父在當年就逝世,所以陳純精可能為了繼承母舅陳家的香火而過房改姓,實質上,一直與母相依為命。2 光緒 12 年(1886)8 歲的陳純精進入宜蘭私塾「省心齋」,研讀漢學。明治 29 年(1896)就讀宜蘭國語傳習所,是陳純精人生最重要的轉捩點,明治 30 年(1897)4 月畢業後,受命擔任宜蘭地方法院通譯,至昭和 19 年(1944)逝世,幾乎未曾脫離公職。

林澤蔡、林元弼、陳純精分別出任宜蘭街長、羅東街長和礁溪庄長,已經是當時宜蘭人所能達到的最高官職了。

石秀源擔任公職十餘年後,大正 2 年(1913)遷居羅東開設秀源精米所,展開他的產業生涯,或者說是回歸到他的家族產業,並且加以發揚光大。

圖6:宜蘭街石家在宜蘭製酒會社有相當多的股權。取自《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第 00102441008 號。
圖6:宜蘭街石家在宜蘭製酒會社有相當多的股權。取自《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第 00102441008 號。

黃鳳鳴更是在明治 38 年(1905)結合宜蘭漢人資本家,組成「宜蘭興殖組合」,進行大規模的土地開發事業,明治 41 年(1908)集資將宜蘭廳內幾個糖廍合併組成「宜蘭製糖公司」。3

有功名的舊仕紳 3 人,在一般產業的投資甚少,大體還維持著舊仕紳的格調。但年輕的一代,在完成了必要的學歷後,即使如林澤蔡、陳純精擔任公職者,也都有一定的私人產業投資。

殖民政府似乎也鼓勵這種走向,而且針對與殖民政府的關係,給予不同程度的專賣特權。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從明治 30 年(1897)起實施鴉片專賣令,之後陸續增加,明治 32 年(1899)食鹽專賣、明治 38 年(1906)樟腦、菸草專賣,大正 11 年(1922)酒類納入專賣。

各類專賣品的地區代理商,稱為「賣捌人」,賣捌人的指定,大部份由日籍退休官吏取得,殖民政府為控制地方政治的目的,也會指定地方著名台人士擔任,藉由豐厚且穩定的專賣利益,換取台人對殖民政權的支持。

宜蘭地區的菸、酒專賣權分為宜蘭、羅東、頭圍、蘇澳 4 區,林元弼從大正 7 年到 14 年(1918-1925)是宜蘭區的菸草賣捌人,4 黃鳳鳴之弟黃再壽長期有販酒之權,從大正 11 年(1922)實施酒類專賣後,一直是宜蘭區的賣捌人;石秀源之弟石鏗遠則從昭和 9 年(1934)起獨佔頭圍區的酒類專賣市場。5

社會精英投入產業

新式學歷加上產業經濟實力,讓宜蘭國語傳習所甲科第一屆畢業生成為宜蘭社會的精英,宜蘭南門黃家的崛起就是最好的案例。

黃家在清朝世代經商,也是書香門第,家計甚富。黃友璋是光緒壬午(1882)科的歲貢生,曾任仰山書院教授、台北府學儒學正堂、詮選知縣,光緒 14 年(1888)以督導清丈有功,賞給五品頂戴同知銜,6 以他的條件,在明治 30 年(1897)就應該獲頒「紳仕章」了,但是沒有,可見他在改朝換代之際,並不是很積極的,但宜蘭當局邀請他出任宜蘭國語傳習所的漢文教師時,他是從善如流的。

不僅如此,他的下一代黃鳳鳴是宜蘭國語傳習所甲科第一屆畢業生,但沒有擔任公職,就投入實業界,成立「宜蘭拓殖會社」等公司,黃鳳鳴的弟弟黃再壽就讀於台北師範學校期間,因父喪而輟學歸家,幫助二兄鳳鳴的開墾事業,此後陸續擔任酒類賣捌人、宜蘭信用組合組合長,黃再壽經營之事業還包括:酒類賣捌所、振和行、蓬萊商事合資會社、粗坑農場 ( 田 200 甲 )、台北專賣品納入店 ( 澤之鶴清酒、千代田啤酒 )、岡山蓬萊糖業株式會社、高雄出張所、台灣赤糖組合等。7

黃家的案例,鼓舞了很多宜蘭的社會精英投入產業,加上 1920 年代起,蔣渭水領導的社會運動和文化啟蒙運動,讓很多不滿於安逸的現狀,也不甘於在公職體系中忍受種族差別待遇的宜蘭精英,紛紛投入實業界,前述的石秀源、林煥就是一例。

戰後,民國 42 年(1953)當選宜蘭市第 2 任市長的陳阿呆,祖籍福建平和,先代渡海來台,定居於宜蘭城西,成為望族。台北國語學校師範畢業,明治 42 年(1909)任教於宜蘭公學校。

陳阿呆於大正 2 年 (1913) 辭職投入產業界,設立「金益發小汽船海運株式會社」,擁有汽船 3 艘,通航宜蘭至基隆之間。後又創立「宜蘭客運」、「三星客運」兩個株式會社,購置大型汽車數十輛,使蘭陽陸上交通進入新里程碑,是宜蘭交通業的鉅子。

戰後第 4 任宜蘭縣長林才添是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案例,林氏 7 歲入頭圍公學校,畢業後未再升學,由養父教導漢學,15 歲起,晚上在宿儒鄭騰輝處研習漢文,白天在「金石香號」學習經商實務和記帳,研究新式的簿記、珠算與刻印。8

大正 7(1918)年 7 月林才添參加代用教員養成講習後,受聘為頭圍公學校雇員,投身教育界。大正 14 年(1925)林才添
深感地方衰落不振,於是糾集有志青年,籌組頭圍青年會,每夜集合研討地方發展對策。

這時候他們注意到頭圍農業組合經營不良的問題,趁著昭和 2 年(1927)理監事改選之期,推選 7 名代表參選,結果林氏等 3 人當選。9林氏在理事會中被推選為「專務理事」,約等於現今的農會常務理事,嗣後連任 5 屆,共 15 年,在組合長盧纘祥和林氏全面籌劃推動下,頭圍農業組合業務成績蒸蒸日上,成為全台模範組合。10

圖7:黃再壽的振和商社申請為代理的酒類產品製作展示廣告,取自《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00105467046 號。
圖7:黃再壽的振和商社申請為代理的酒類產品製作展示廣告,取自《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00105467046 號。

參考資料與註釋

[1] 宜蘭公學校,《職員履歷書綴》第 53 號,未刊本。

[2] 張文義,1997,頁 48。

[3]《台灣日日新報》,1908 年 9 月 16 日。

[4] 郭文豐建築師事務所,〈縣定古蹟舊宜蘭菸酒賣捌所調查研究與修復設計調查研究報告〉( 宜蘭,宜蘭縣政府化局,
2007),頁 2-11。

[5] 范雅慧,〈日治時期台灣酒專賣事業〉( 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頁 133-140、190-209。

[6] 陳長城編著,1976,頁 64。

[7] 林才添,《達庵八三回憶錄》( 頭城,作者自印,1986),頁 35。

[8] 林正芳,《續修頭城鎮志》( 頭城,頭城鎮公所,2002),頁 545。

[9] 林才添,1986,頁 9-14。

[10]林才添,1986,頁 13-14。

書籍資訊

書名:宜蘭的日本時代

作者:林正芳

出版單位: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出版日期: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