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地方博物館環教國際論壇-旅人書店的老城旅行與書店風情

文、圖 / 林世傑 Stay旅人書店創辦人

第161期-2024年2月號

林世傑個人照。
林世傑個人照。

旅人想要STAY

小時候我住在冬山,對於宜蘭市並沒有太大認識。回來宜蘭後,想從事文化相關工作,舊城區因為靠近宜蘭河水運的關係,發展較早,有形、無形的文化資產,像匠師、廟宇等傳統行業密度非常高,於是2014年3月,我在舊城區西北側碧霞街開了一間複合工作室與書店的「Stay旅人書店」。

整理過後的stay旅人書店外觀。
整理過後的stay旅人書店外觀。

開店後,原本想繼續過著晴耕雨讀、寫作接案的生活,但開店的第二個月小孩出生了,太太變得十分忙碌,所以我就一邊顧店一邊寫稿。鄰居其實對我們非常好奇—「回來做什麼?」、「怎麼會開書店?」「有租小說漫畫嗎?」、「獨立書店是台獨喔?!」,相處過後鄰居長輩才知道原來我會拍照、寫稿、做企劃。後來,我們幫忙社區辦活動時,就加入宜蘭舊城的文化資產、人物等,例如2014年辦理「慢走小寫舊城旅行寫作課」,我們將舊城老行業文化資產當成題材,帶小朋友拜訪傳統匠師、去糕餅店認識「糕仔」傳統點心、去看刻印章,而且每個人都可以獲得一顆印章,因為這是他們的第一顆印章,所以大家都很高興。過程中,小朋友很認真地觀察,因為認識老行業之後,接著就要回來寫作文。

舊城旅行寫作課–小朋友圍觀匠師刻印章。
舊城旅行寫作課–小朋友圍觀匠師刻印章。
舊城旅行寫作課–小朋友在廣達香買糕餅。
舊城旅行寫作課–小朋友在廣達香買糕餅。

因為是紀錄剛剛發生的事情,所以大家寫得很開心,比較厲害的學生還可以寫出自己的觀點或觀察角度,大概300字左右,因為字數不多,所以必須精煉文字準確的表達。小朋友發現這樣學東西寫得比較好,家長也覺得不錯,跟舊居民也互動蠻愉快,陸續辦了230場。

活動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有些地方是傳統文化資產或田野調查不會去的,如宜蘭氣象站;像城隍廟,之前廟公跟阿姨都不太理我們,可是當小朋友出現,他們就一定要出來說明,因為小朋友講的全部都是錯的,他們會忍不住糾正,大家互動很愉快,後來開始問我什麼時候要再帶小朋友來;另外,很多宜蘭舊城的工藝師,根據自己專長設計課程讓小朋友體驗,因為小朋友體驗完還要回去寫作,所以會認真問細節,這讓年輕創作者覺得這樣的互動是蠻有趣的。

舊城亂走團

2015年,來到舊城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我們辦了「舊城亂走團」,一、二個月辦一次,想要創業、做調查、想認識誰、或是去哪裡,我們都盡所能地帶大家走走。

有次去林午鐵工廠,這次體驗非常特別,因為參訪的人全是工業設計系畢業,他們對匠師祖傳的背後故事不感興趣,只關心工具的用途。我觀察到很多匠師對這件事特別感興趣,因為匠師就是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技術多好,或是東西做到什麼程度。這場參訪回歸到工作者原本的技術層面,交流起來非常熱絡,後來有些人也留在舊城。也有一些來自佛光大學的中國學生,他們對於中國與台灣的文化差異很感興趣,一直問棺材店老闆棺材是橫的還是直的放進去,因為與中國東北的葬法不一樣,這讓棺材店老闆也覺得很好玩,分享了很多以前不會跟我講的事情。也有些人想找空間創業,我們就媒合想把房子出租卻找不到人承租的長輩,大家一起聊聊天。

舊城亂走團拜訪林午鐵工廠。
舊城亂走團拜訪林午鐵工廠。

這樣的活動辦了10幾、20場,超過六成以上的人都選擇留在舊城,無論在舊城消費或創業,也有很多人開始進行分享跟導覽工作,與傳統文化工作者不同是,他們入門導覽的工具是地圖,透過地圖分享城市大致的輪廓。

不過,大部分這些導覽者不是文化專業背景,他們更大的興趣是創業或打算把這件事當成工作,相對來說品牌、行銷更重要,因為是跟著前人在做導覽分享,累積下來只有五、六成內容,資訊可能有所訛傳,所以我們後來出了一本「舊城散步」小書,裡面有近百個舊城介紹,一方面作為遊客走逛舊城手冊,另一方面也讓想做導覽的人當成腳本,至少基本資訊不會錯。

《舊城散步》地圖小書。
《舊城散步》地圖小書。

後來利用「達人帶路——舊城散步」辦了10-15場左右的導覽活動。辦完後有些很有趣的發現:第一是有很多人來宜蘭創業,需要有個文本去跟他的客群分享宜蘭文化或舊城怎麼逛,因此文化工作者或是書店,就成為認識地方文化的媒介,特別是透過書店更容易很快地取得文化訊息。第二是這群人的形象包裝都做得比較好,像是現在留在舊城,以菜市場為導覽主體的少年阿公方子維,他會做英、日文的導覽,都講得非常好。這群人的能力與想法跟我是截然不同的,大家都有自己的經營方式,內容也很豐富。

2016年,少年廟公吳庭印帶路—舊城散步。
2016年,少年廟公吳庭印帶路—舊城散步。

2017年,因為進駐行口文旅,開始策劃另一種形式的導覽,安排活動讓住客參加;也有些地方青年跟養老院互動密切,除了去養老院帶活動,也把長輩帶出來,就請鄂王社區發展協會幫忙導覽。我在旁邊看了很感動,因為無論聽的人或是講的人,都在舊城住了一輩子,可是從來沒分享過彼此在做什麼,透過活動第一次有機會知道鄰居在做什麼。後來,還辦夜訪舊城、看扶鸞、迺夜市等導覽活動,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服務越來越多元,像是中午可以在廟宇吃宜蘭傳統辦桌,吃完飯就在附近逛糕餅店等等系列文化體驗。

地方青年跟養老院參加社區導覽。
地方青年跟養老院參加社區導覽。

平安順興—地方文化路徑的思索與轉譯

除了舊城之外,我們也在思考自身與城市的關聯、舊城跟周圍村落的關係。很多年輕人生活重心不見得在舊城,這讓我開始思考舊城的文化路徑是什麼。先前在做舊城飲食文化調查時,有間宜蘭水餃大王是本地人愛吃的店,也是宜蘭比較早的水餃店。他們水餃一開始是放薑,偏向外省人口味,大家吃不習慣,後來開始改放壯圍的蔥,顧客覺得這味道就對了,原來好吃是因為有壯圍的食材。還有做榻榻米的信標商行,日治時期需求量大,榻榻米銷路很好,需要跟周圍農村契作取得稻草材料。西門早點已經第二代了,當時他爸爸是在西門橋上賣早點,主要是賣給從枕山下來的果農,這些果農大概凌晨一、兩點要載水果趕上第一班到台北的火車,早點店的客群就不是來自舊城,而是從枕山來的農夫。還有永安青草店,第三代老闆小時候要去礁溪、頭城山區摘草藥,很多青草店早期都是這樣。我們發現很多大家認識的舊城名產,很多材料其實來自周圍村落。那麼這些東西到底要怎麼定義它?於是發現文化及故事在人們的移動間產生。

北館市場裡面有間「maru圳」魚店,店裡的魚來自大溪漁港,而大溪大部分的漁民來自龜山島,他們是上下游產業的關係。我發現生活路徑不能只以「舊城」為中心去思考,也要理解周圍環境:像魚丸米粉是員山名產,但魚丸是舊城市場總舖師做的,油豆腐是宜蘭市文昌路買的,湯頭的竹筍則是金六結的竹林挖的,只有米粉是員山的,但它叫「員山小吃」,那這東西要怎麼稱呼?

永安青草店。
永安青草店。
西門早點。
西門早點。

我很想理解這些事,於是開始與一些夥伴合作辦理不同的活動,吸引很多小農或外地年輕人來參加。我們開始到產地去看,過程中發現很多地方都很漂亮,像是龜山島、林美山下金棗果園、冬山正福茶園及深溝友善耕作等等,這些人不只可以作為我們的合作夥伴,環境也非常適合旅遊,同時也有很多故事藏在人們移動間的細節,所以我們想把人帶回這個場景,重新體驗慢慢營造文化或累積故事的場景。

所以,我們一方面辦活動,一方面做平安順興的啤酒、正福茶園茶包,也開始把導覽往外擴張,比如結合舊城市集的歌仔戲導覽、與南方澳林國賓合作「南方澳漁港散步」、和海波浪、龜山社區發展協會合作「龜山島的海風歲月」、還有蘭陽金柑「農家、山村、海港與舊城——慢島旅人」活動。很多長輩在當地非常努力,尤其像農業,很多人當年做農業突破是為了改善家鄉經濟環境,現在講地方創生,都看日本、國外的案例,其實這些長輩早就做過了,而且沒有長輩的努力,我們也無法有這樣的生活環境,所以想將這些故事及其努力守護的環境紀錄下來。

2018年,綽號少年阿公的方子維(右一)進行「迺歌仔城市集導覽」。
2018年,綽號少年阿公的方子維(右一)進行「迺歌仔城市集導覽」。
慢島旅人-農家、山村、海港與舊城。
慢島旅人-農家、山村、海港與舊城。

於是,我們開始辦體驗活動,也盡量以旅行為主,2019年策劃以火車為路徑的「漫步宜蘭的五種生活」,這樣的體驗不僅有趣,大家接受度也高。後來,舊城導覽開始慢慢往外轉移,談城鄉間的移動關係。例如羅東「三月初三呷拜拜」文化體驗,從認識羅東林業、信仰文化開始,最後一站回到羅東吃拜拜,大家都覺得很有趣。

2019年,以火車為路徑的「漫步宜蘭的五種生活」文化體驗。
2019年,以火車為路徑的「漫步宜蘭的五種生活」文化體驗。

蘭博旅人計畫

大家在做深度體驗或文化旅行時,如果是地方夥伴,通常一個人要做很多件事情。可是我們看到很多值得效法的經驗,是15個人在做一件事,在地方與在大都市條件完全不一樣。怎麼把行銷、行政做好,支持宜蘭地方的夥伴也是很重要的,不然光是開發體驗內容就非常累人。2020年,我們有機會執行蘭陽博物館「蘭博旅人」計畫,蘭博旅人比較像是「宜蘭是一座博物館」的具體延伸,若宜蘭是一座博物館時,參與者在宜蘭這座大博物館裡的身份就是個旅人,可以認識、體驗宜蘭在地很多事情。

2020年總共執行4條路線、7個場次,包含大溪、冬山、東澳與壯圍,像壯圍有很多養殖漁業,文化就在產業裡,這裡可以吃又可以體驗;東澳是關於飛魚、射箭跟地方環境的故事;大溪因為地方夥伴的幫忙,成為可以學習、體驗大溪漁港的作業環境、產業文化的地方。透過地方夥伴及前輩幫忙,我們可以放慢腳步,化身為蘭博旅人,感受宜蘭的美好,體會宜蘭為什麼是一座博物館的理念。

「蘭博旅人」大溪走讀線。
「蘭博旅人」大溪走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