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30期-細說冬山河親水公園的生成

文:莊依騏

親水公園是國內第一個以水岸為主軸設計的空間結構,結合了運動、休閒、教育等多元目的,它的生成為宜蘭縣長久以來的治山防洪水利史劃下了美麗的句點,更是政府行政魄力、民間參與和專家智慧共同結合的展現,顯露出人與自然環境彼此之間和諧、平衡之具體成果,使得原本只是為了防止水患而整治河川的目的,開始有了兼具運動與休閒的發展契機。

 

親水公園的開發和冬山河的整治有密切的關係,民國64年至71年冬山河的治標、治本工程完成後,解決了水患,因而改善住民的生活環境。繼任的主事者——宜蘭縣長陳定南以「觀光立縣」為施政的重點,對於觀光資源的規劃十分重視,首先委託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畫室著手進行宜蘭縣的觀光發展整體規劃及六個風景區的細部計劃,冬山河即為其中之一。民國72年,縣府第一次在冬山河捷徑橋舉辦龍舟賽時,發覺這個地方潛力十足,很適合開發為休閒遊憩的場所,於是預備將之規劃為區域型的觀光景點,以提供宜蘭縣民及臺灣北部地區民眾一個正當的休閒場所。

 

今日親水公園面貌的呈現,引入日本環境造形研究所及象設計集團規劃設計冬山河風景區是一個關鍵點。歷時近七年之久,親水公園的開發工程終於在民國83年落成啟用,完善的設施及地景的改造,使得親水公園不但聲名大噪,成為臺灣新的觀光景點。因此本文將從冬山河的整治經過及宜蘭縣政府施政政策面向加以探討,期能對親水公園活動發展的源起,有一清楚的脈絡可循。

壹、冬山河的整治

一、整治的原因

冬山河位於蘭陽平原東南部,是宜蘭縣境內第五大河,發源於標高1,040公尺的新寮山,在丸山、太和附近進入平原,流經冬山市區西緣,穿過宜蘭線鐵路流向東北,至清水附近由五結防潮閘出口,再折北匯流蘭陽溪河注入太平洋。上游計有舊寮坑、新寮坑、十三份坑、安平坑及照安坑等五條山區支流(註1),這五大支流匯合使冬山河流域面積達約85平方公里(註2),中下游有太員、砂仔港、十六份、林和源溪、武淵、打那岸、五股、清水、大眾、錦眾等九條主要排水流入,最後與蘭陽溪、宜蘭河匯流入海(註3)。

 

由於冬山河發源於山地,因土質鬆軟,上游地段坡陡流急,一旦進入平原後,流速減緩,帶來上游大量的泥砂,使河床積高,加上河口地形低窪不易渲洩,常常洪水為患,遇雨成災;當颱風來襲或雨勢較大時,便難以渲洩,是一條氾濫之河(圖一),從空照圖觀之,冬山河像是一條巨龍,蜿蜒在蘭陽平原上,豐富的水資源孕育出多樣的自然生態,使得百年前的噶瑪蘭人逐水而居,後來漢人也於此開墾定居,人們的生活與她息息相關。

 

當地的耆老回憶過往,細說著冬山河的歷史:

冬山河未開發時,我小時候在武淵種作,到「晚冬天」(第二季水稻收割)一下雨就積水。當地有句俗話說「有應公仔做戲寒死鬼,三堵做戲做大水」當時若遇積水,常超過一公尺,割稻時的機器桶(割稻 用的機械)都放在鴨母船上。冬山河未開發前三堵方面很容易淹大水(註4)。

 

冬山河名稱的出現並不是很久。據我所知及老人們的傳述,冬山河原為濫流河道。以前冬山河有一條主流,但不稱為冬山河,而是稱為武 淵港、三堵港。(註5)

 

冬山河名稱的出現,大約是25年前的事,之前是叫羅東溪,民國56年,宜蘭縣大水災,當時行政院長蔣經國下令整治,才改名為冬山河(註6)。民國63年因颱風侵襲,引發嚴重水災,再度引起政府單位的注意,積極尋求解決之道,將冬山河徹底改造,以解決水患的問題。

圖一:氾濫的冬山河空照圖。資料來源:宜蘭縣文化局
圖一:氾濫的冬山河空照圖。資料來源:宜蘭縣文化局

 

二、整治的經過

民國63年,遭受「范迪」及「瓊絲」颱風的影響,豪雨傾盆、山洪暴發,又正逢水稻出穗開花期,使得災害更加嚴重(註7) 。當時的行政院蔣經國院長訪問災區及勘查災情,指示對水患問題應速謀解決之道並特撥重建專款一億多元,其中分配在冬山河治標工程約8仟萬元。治標工程以現有排水系統浚渫拓寬為主,冬山河幹線為配合將來的治本計畫將河道拓寬浚渫,並一部份加以截彎取直,工程於民國64年2月開工至64年8月底完工,工程費為76,233,000元。

 

累計治標工程費76,233,000元,治本工程費364,947,000元,總工程費共441,180,000,其經費來源因治標工程屬災害修復,全由中央及省府補助,而治本工程是由中央及省補助80%,地方負擔20%,其中地方負擔部份由縣府分擔六成,宜蘭農田水利會分擔四成(註8)。

 

當時的宜蘭縣長李鳳鳴,受命執行災後重建工作,他體驗到治水工作之所以不能整體實效,主要原因在於事權分立、各自為政。因依據臺灣省河川管理的規定,主要河川是省府治理;次要河川由縣府治理;普通河川由鄉鎮公所治理;更妙的是屬於同一條河川,平原部分河道由水利局負責;山區部分則有的由林務局管轄、有的屬山地農牧局管轄,致使治水防洪工作事倍功半,難收實效。因此李縣長提出了「一元化」的構想,把所有相關機構都結合起來,加以統籌規劃,再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去作整治。(註9)

 

治標及治本工程改變了冬山河的地貌,整治後的冬山河,水流平緩,水量穩定,平均水深約2公尺,中游河段由嘉冬橋起至捷徑橋下游止,長約3500公尺,寬100公尺的平直水道,取直的部分是舊河道最蜿蜒的地區,將最彎曲的河段——流流社、新店至利生醫院前,截彎取直,新河道長約12公里宛如一條寬敞的運河。經過數次颱風及洪水的考驗,區域內浸水3天以上之面積減至300公頃左右,浸水深度及時間較之治理前均有顯著的減少(註10)。

 

三、水污染防治

整治後的冬山河,雖然解決了長期以來的淹水問題,但卻受到工業廢水、畜牧廢水、家庭污水、農業廢水等長年性污染以及遊客缺德行為的間歇性污染,雖未到奄奄一息的境況,但已是百病叢生。為建立冬山河水質及污染狀況資料,縣府自76年8月起即分別委託臺大環工所,定期、定點採取水樣化驗,亦推動沿岸國中、小學,進行教學性之水質監測計畫及自行進行監測(註11)。實施目的是拓展學校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環境教育知識,陶融正確的環境價值觀,並使縣民瞭解冬山河水質污染情形,改變縣民對環境的態度,進而關懷生活環境(註12)。

 

民國78年7月21日,全球河流環境教育工作網(G.R.E.E.N)負責人美藉世界環境教育專家史迪普博士到宜蘭縣參觀冬山河及武荖坑遊樂區,並與縣府及學校人員舉行座談。史迪普博士會中分享了美國密西根州安娜城,早在8年前即發動當地的學生對河流的水質進行檢測,好讓學生與民眾了解水質的狀況,透過各地的學生對水質的檢測記錄以達到環境教育的目的。因此,陳定南縣長下令教育局動員冬山河流域內9所中、小學師生進行拯救冬山河運動,由師生透過採水檢驗方式,診斷冬山河病源,進而產生環境教育的功能,並期盼此舉除呼應史迪普博士領導的全球河流環境教育計劃外,更能使蘭陽子弟更了解、更愛自己的鄉土。(註13)

 

此計畫期程自民國79年4月起,冬山河沿岸的中、小學即開始進行水質檢測。在考量安全性與方便性的原則下選擇6所學校7個點(註14)。而為了讓各國中小老師及學生們具備監測水質的基礎能力,事先辦理師生的研習訓練。不過,這項工作的執行卻曾遭到議員的強烈質疑成效(註15)。冬山河水質監測的執行至80年1月止,共進行了8次監測。

 

民國77年10月,臺灣省政府環境保護處訂頒「臺灣省一縣市一河川污染整治案」,責由各縣市政府選擇一條具代表性之污染河川,全力治理。於是宜蘭縣即配合冬山河風景區之開發計畫,規劃流域性污染整治方案,改善冬山河之水污染,以提昇冬山河水質,並確保觀光事業之發展(註16)。是項成果,在民國81年考評時獲得了甲等第二名(註17),足以肯定宜蘭縣政府對環境保護及河流水質維護的努力。

貳、縣府施政方針

一、觀光立縣的導航

陳定南縣長於民國71年5月3日第一次至宜蘭縣議會進行首次縣長施政總報告時,特別強調宜蘭縣得天獨厚,優越的觀光資源(註18),確立觀光建設藍圖,於是開始尋求專業的研究團隊,對宜蘭縣的觀光資源做有系統的開發。

 

綜觀陳定南在歷次縣議會大會的縣長施政總報告,不難發現其多次重申「觀光」是宜蘭縣未來可以努力的目標和方向,持續而重複的政策宣示,一方面強調政策的持續性,一方面則有加強政策行銷,尋求認同及凝聚共識作用,使得觀光政策不只是政治口號(註19)。「觀光政策」的形成,也代表著觀光發展將是宜蘭縣未來的施政重點工作。總統府資政孫運璿先生在行政院長任內到宜蘭縣巡視的時候,曾經特別提到臺灣有三個地區最適合發展觀光,即屏東縣、南投縣和宜蘭縣(註20)。陳定南則認為宜蘭縣有比屏東更優越的條件,也有比南投縣更特殊的觀光資源,屏東縣冬天看不到雪,南投沒有濱臨海洋,宜蘭縣有一百多公里的海岸線,太平山冬天有雪,同時也有溫泉、冷泉和地熱等特殊的自然景觀(註21)。

 

冬山河風景區的開發計劃在縣府多年的努力之下,終於在民國78年獲行政院核定列入「政府重大經建投資計畫」,預定分三年完成開發建設,以9億3千多萬元經費進行整建工作(註22),這也是當年地方政府提報之唯一獲得通過的中央重要經建籌資計畫。

 

二、運動休閒設施的開發

冬山河親水公園的開發計劃是由郭中端女士所主持規劃,象設計集團負責設計和監造,自民國76年簽約起至民國83年開園落成止,共歷時了七年之久,開發的宗旨為因應未來的國民需求與觀光旅遊之形態,同時有引導發展國民旅遊方向之機能。在保有良好「水與綠」的自然環境條件下,除了必須具有獨特的景觀特徵外,同時須配合各年齡層之需要,建設各種形態休閒活動設施以滿足未來觀光旅遊之需求,達到開發冬山河風景區之意義。(註23)

 

(一)環境造形研究所的規劃

民國72年,縣府第一次舉辦了全縣龍舟賽,當時的冬山河畔完全沒有任何設施,還得由陳定南縣長向地主借場地,整地規劃停車場。接連三天的龍舟賽,冬山河河畔湧入了上萬人次的民眾觀賞比賽,使縣府發覺冬山河的潛力無限,加上整治後的冬山河,河道筆直、水流穩定,很適合發展水上運動。74年時,縣府已有將冬山河風景區開發為水陸域活動中心的計畫構想,於是陳定南開始尋求國內外對水岸空間有研究的專家,想要突破原先臺大土木工程研究所都市計劃室所規劃的格局,將「清明上河圖」人文物景意像能重新顯現於冬山河畔,希望這條河不只是自然的美,還要有人文的內涵。(註24)

 

陳縣長在一次與觀光局江惠珍技正及宜蘭縣6個風景區細部計畫建設工程設計委辦建築師楊逸詠博士交談中,楊博士提到國際性建築雜誌「Process Architecture」裡頭有一篇「水的研究」專文,剛好陳縣長有訂這本雜誌,而該文作者郭中端女士是江技正的學妹,於是透過江惠珍技正的引薦,邀請她來規劃(註25)。原本郭女士以為只是設計艇庫及其他相關設施等規劃拒絕了這項邀請,但是答應到冬山河看一看。這一看,牽動了她一個難忘的夢想:曾經走訪韓國時,看到漢江兩岸違章建築的居民生活,使得漢江又髒又亂,但13年後,再訪漢江時,卻看到這條河已脫胎換骨地整治成清靜的河水,她心中便有一個夢想,希望能擁有一條河,讓自己來規劃整治;於是她建議陳定南縣長應全盤規劃冬山河,她想創造一個「人和水」可以很親近、很和諧相處的空間。(註26)

 

縣府本來就有意規劃冬山河,在聆聽了郭中端的初步構想後,乃委託她所主持的「日本環境造型研究所」來做進一步規劃。陳定南縣長指派縣府相關人員前往韓國漢城考察亞奧運設施(包括划船競賽場地)時,兼程至日本由郭中端女士引薦參觀日本象設計集團之設計作品(註27)。於是在民國76年,縣府與象設計集團正式簽訂委託設計監造的合約。

 

(二)規劃構想

施工中的六順橋(圖片來源:象設計集團提供)
施工中的六順橋(圖片來源:象設計集團提供)

 

冬山河風景區的開發計畫在構想上,依冬山河之主支流及河邊周圍地區之水面,儼然是一個戶外的水態博物園,利用冬山河天然的獨特性及完整性,加上人為後天開發的休閒設施,不但能使風景區的活動內容規劃多元,還可以讓人體驗不同的感受。因此,親水公園的設計除了能展現宜蘭的地方色彩外,還包括了「親水」的意涵在其中。(註28)

 

1、基本構想—親近水、擁有綠

「親水公園」從字義上即明白是一處可以讓人和水親近的地方。水利用的規劃區為河面及園區兩處,這樣的空間規劃,影響了休閒活動的型態,河面上可以發展水上的休閒活動,例:划船、獨木舟、龍舟賽、西式划船賽或藍色公路等等;而園區的規劃則以可讓人伸手即可觸及的水空間為主,在在都讓人感到水的親和力,拉近了人和水的距離,讓人體驗到水的美好。

 

「親水」是郭中端女士以日本語文含意構思命名的(註29),她曾發表文章,表述她設計親水公園的理念:

當初設計想法並不是考量所有的人都會游泳,所以希望可以讓所有的人都有機會在安全的環境中接近水,因此特別設計了水深不及五十公分的涉水區。

 

我們做河川的環境規劃時,必須加以正視、利用,融入景觀及獨特來做設計考量的。

 

在設計親水公園的時候,我們抱定的目標就是讓大家都下水去玩,所以設計水池不深,而為了這個目標,我認為付出維護的人力及費用是應該的。(註30)

 

園區內的特色,除了建立「人水相親」的關係外,全區並加強綠化,包括堤岸及水邊設施,利用植物使其綠化,並與周圍自然環境配合,讓人置身其中,即能享受綠意盎然的感受,這點是和縣府的環保、綠美化政策是相呼應的。

 

2、展現宜蘭的特色

郭中端接下規劃案後,為了尋找「宜蘭的特色」,她和象設計集團的人員租了一條小船,從冬山河的上游到下游仔細看過,閱讀許多臺灣和宜蘭人文、歷史、風俗、建築……等資料,並向專家及地方長者請教有關宜蘭的傳說或神話,四處觀察宜蘭及臺灣各地的風土與建築(註31)。除了將地方的風俗民情納到設計之中,為了發展宜蘭的特色,連選用的素材也要求與宜蘭的自然地理環境相呼應,強調使用地方的建材。由於蘭陽溪的卵石產量豐富且大小尺寸齊全,在試用後覺得可以和設計手法相容,於是就大量使用(註32)。郭中端說:「我們盡量用宜蘭的自然素材,如果找不到適當的,就盡量用東海岸的石頭」。(註33)

 

除了建材的選擇外,連植物也是考慮的對象,龍舟賽司令臺的兩旁及親水公園右側的山丘上種的大葉山欖,和當年噶瑪蘭人部落所種的「橄樹」是同一樹種。為此,郭女士還特定請輔大景觀系賴明洲主任前來鑑定。(註34)

 

3、縣民參與

規劃設計過程中,開放規劃與施作兩階段讓市民參加,規劃時定期辦理「福爾摩沙講談」,邀請地方耆老及各行各業的縣民,請他們訴說宜蘭的典故、冬山河的歷史故事,不僅讓民眾了解規劃的內容和計劃,也能了解縣民的需要與感想。在黃龍護岸施工階段某些點綴部分,請小朋友們參與製作嵌陶片,使居民有自己動手參加、身體力行的記憶,民眾自然會用心來維護(註35)。為了這個活動,縣府邀請了冬山河流域附近各國民小學及地方熱心人士偕同家中5至12歲學童共756人,分九階梯進行施作,除了能使親水公園增添一番景致外,希望親水公園中的這塊P.C板,能成為這些人一生中值得回憶的留念(註36)。透過這樣的互動,不僅讓縣民有參與感,覺得貢獻了一分力量,更能在潛移默化中達到珍愛這片土地的效果。

青龍岸邊民眾觀賞比賽情形(圖片來源:象設計集團提供)
青龍岸邊民眾觀賞比賽情形(圖片來源:象設計集團提供)

 

親水公園為水態博物園中最先建設的據點,也是整個水態博物園的門廳,此區需提供全區的旅遊交通資訊,以及縣內其他旅遊景點的連繫,並兼顧全園區的行政管理中心(註37)。其目的是在建立人與水的新關係,希望人們的休閒活動可以親近水、擁有綠,全區水域均可成為各種水上運動及親水活動之空間,整建後的冬山河流經此區域時,為一寬廣筆直的河道,長約3,500公尺,水流穩定,適宜發展水上運動,而親水公園內的腹地約有20公頃,園內的休閒設施十分完善,為一處適合大人小孩的休閒場所。

 

親水公園主要的硬體設施工程大致上可分為四期:雙龍岸為民國77年最早完工的設施,第一期是親水公園全區景觀工程,第二期是艇庫,第三期為旅客服務中心,第四期為戲水區(註38)。民國80年已具雛形,即引起國人的注目,成為臺灣新景點,整體空間的設計及建築特色,為親水公園增添了些許的美感,樹立了臺灣公共工程新的里程碑,尚末正式落成啟用前即獲得中時晚報舉辦「臺灣公共建築空間十大傑作」第一名,大眾媒體的報導使得親水公園的知名度大開。故於81年6月端午節當日先行開園(註39),83年正式落成啟用。下表為親水公園歷年的得獎事蹟。

80年:獲宜蘭縣仰山文教基金會第一屆噶蘭獎第一名

81年:獲中時晚報舉辦〈臺灣公共建築空間十大傑作〉第一名

81年:獲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第一屆優良開放空間評選得獎作品

83年:日本〈東京創作大獎〉第一名

※資料來源: 1、仰山文教基金會網頁 2、中時晚報,〈臺灣公共建築空間十大傑作〉,1992/11/25,版8 3、鄭明陽,〈優良開放空間 得獎名單出爐〉,《民生報》1992/12/22,版12

 

這些得獎事蹟不僅是對縣府及工程人員辛苦付出的肯定,更是對於親水公園能提供給人們休閒生活空間的期許與讚譽,其中最特殊的莫過於獲得日本東京流行協會所頒的「東京創作大獎」海外獎,表揚理由是「賦予河川生命,給居民帶來喜悅的冬山河整治工程」。

 

事實上,親水公園顯現出的設計極為講究,而且大量運用了宜蘭的傳統建材,成功的詮釋了冬山河的人文並展現了宜蘭的特色。在親水公園尚未落成前,縣府在這個地方已舉辦過10次的縣龍舟賽、2次的臺灣省龍舟賽,1次中日西式划船友誼賽及1次臺灣區運動會,這對一個正在施工的風景區建設而言,在未完成前就已經歷這麼多的大型活動的考驗,也為日後發展的三大主題活動奠定基石。而冬山河不只是宜蘭縣的新地標,更是提供了臺灣其他河川整治的試金石,因為她所賦予的意義,不只是帶給宜蘭人驕傲和信心,也給了全臺灣的子民一個希望,一個可以實現的夢想。

備註

  • 註1 臺灣省水利局, 1982,《冬山河治理基本計畫》,頁1,南投:省水利局。
  • 註2 李松德,2000,《走過歲月的利澤簡》,頁18,宜蘭:宜蘭縣利澤簡文教促進會。
  • 註3 羅富山,1995,《宜蘭的驕傲—冬山河》,頁21,教育部八十三學年度中小學科學教育計劃專案研究。
  • 註4 楊正寬,2000,《宜蘭縣鄉土史料》,頁303-304,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註5 同前註。
  • 註6 同註4,頁315。
  • 註7 山地農牧局,1988,《冬山河集水區治山防洪整體治理簡報》,頁2。
  • 註8 同前註,頁1-11。
  • 註9 李鳳鳴,1981,《今日宜蘭—縣政八年專輯》,頁24,宜蘭:宜蘭縣政府。
  • 註10 同註1。
  • 註11 宜蘭縣政府,1992,《「臺灣省一縣市一河川污染整治方案」宜蘭縣冬山河工作成果示範觀摩會手冊》,頁20,21。
  • 註12 同前註,頁37。
  • 註13 吳敏顯,〈拯救冬山河〉,「聯合報」,1989.7.22,版13。陳賡堯 ,〈響應全球河流環境教育計畫〉,「中國時報」,1989.7.22,版15。
  • 註14 同註11,頁21。
  • 註15 宜蘭縣議會,1990,《宜蘭縣議會第十二屆第一次大會議事錄》,頁535、536。
  • 註16 李鳳鳴,1981,《今日宜蘭—縣政八年專輯》,頁24,宜蘭:宜蘭縣政府。
  • 註17 同註11,頁19。
  • 註18 宜蘭縣環境保護局,1994,《宜蘭縣環境保護局年鑑(八十年至八十二年)》,頁16-9,宜蘭縣:宜蘭縣政府。
  • 註19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宜蘭縣長陳定南施政總報告彙編》,頁28。
  • 註20 陳德星,2003,《宜蘭縣觀光政策之形塑與推動》,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頁65 。
  • 註21 同註18,頁307。
  • 註22 同註18,頁308。
  • 註23 環境造形研究所,1990,《冬山河風景區開發建設規劃報告》,宜蘭縣政府委託,前言頁。
  • 註24 陳定南、郭繼宗訪談記錄。
  • 註25 郭繼宗訪談記錄。
  • 註26 田秋堇, 1994,〈訪冬山河風景區規劃設計主持人郭中端女士〉,《把冬山河與陳定南獻給臺灣人民》,頁4,臺北:臺灣教師聯盟。
  • 註27 郭繼宗訪談記錄。
  • 註28 郭中端訪談記錄。
  • 註29 訪郭繼宗。
  • 註30 郭中端,1996,〈台灣都市水環境的再思考〉,《空間雜誌》81:35、37。
  • 註31 同註26,頁6。
  • 註32 郭中端,1993,《冬山河經驗》,頁14,台北:藝術家出版社。郭中端訪談記錄。
  • 註33 同註26,頁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