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54期-構築‧敘事-2022實構築展(七)

實構築學會 提供

構築‧敘事-2022實構築展展品介紹手冊封面
構築‧敘事-2022實構築展展品介紹手冊封面
構築‧敘事-2022實構築展展場
構築‧敘事-2022實構築展展場

編按

2022 實構築展「構築.敘事」將建築視為一種文本,也延續實構築展覽一貫的關注:設計、結構、構造相互對話的精神,以敘事性的角度切入,展現建築師在其作品所整合建築意識與意欲。
展覽共收入二十四件作品,依其型態與特質,共分為五類:「地理脈絡的量測」、「時空脈絡的表述」、「文化脈絡的提問」、「內在脈絡的辯證」、「類型脈絡的編寫」,分類的原則,著重於參展作品內在敘事的特質。
在展覽的陳述上,為了突顯「敘事」之多元的可能性,各類型的作品將以亂集團方式雜陳,以反映現實世界論述自由散佈的真實狀態。

《蘭博電子報》將逐期刊登本次參與構築‧敘事-2022實構築展的作品介紹

湖口范宅|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新竹縣

湖口范宅
湖口范宅

本案基地位置坐落於新竹縣湖口鄉,在地人口中有別於老湖口所稱的新湖口地區,附近西南方為湖口工業區;此區位於台地和丘陵地形的交界,地高乾燥,受風面風勢明顯,地形沿著窩口一路抬升。

都市街道 

基地位在住宅區內,臨街巷道的基地面寬不及五米,為典型狹長條街屋,希望透過設計能在緊湊的街道中,銜接左右鄰近兩側的量體關係,也期望有機會能延伸住宅的內部活動,隱約地與街道產生連結。

街屋裡的野營台地 

熱愛戶外活動和露營的范先生一家,因家中有三個男孩,在設計之初,為了能在這個家屋中大量的消耗他們的體力,透過三樓的多功能空間延伸一座像地景般大大的樓梯,樓梯伴隨著溜滑梯,一路延伸到二樓前臨街的半戶外露臺上,成為水平性開展的遊戲場;有時在這邊玩遊戲、坐在階梯上看電影、唱歌,也可以躺在吊網上放空,半戶外的露臺成為不能外出最好的露營營地,也是朋友來聚會留宿的場所,這些留白的彈性空間就像在野營時,活動和使用由喜歡自己動手的一家人各自定義和填滿。

山、天空 

在這個狹長型面寬4.8 米、深度28 米的街屋空間中,特地留設鏤空的動線兼具天井的空間,讓光線垂直串連起各樓層,也使新鮮空氣流淌於生活空間中,感受四季天晴雨日;男孩們每次回房間的路徑也像攀登一座山林,層層充滿驚喜。

獅甲非營利幼兒園|王銘顯建築師事務所|高雄市

獅甲非營利幼兒園
獅甲非營利幼兒園

設計理念 

國際著名的兒童遊戲研究學者,同時也是本案建築師王銘顯留日的指導教授兼日本建築名家仙田滿說:「幼兒的成長是透過模仿而非刻意的反覆學習,因此創造多元化的遊戲環境,刺激大腦的各個部位,會看到小朋友顯著的發達與成長,包括社交能力與學習能力。」提倡小朋友不僅僅在教室中學習,在遊戲的過程中更能學習到各種不同的能力。本案充份運用仙田滿先生在其研究中觀察到的六種遊戲原型空間(自然、開放、道路、遊具、混亂、秘密等六種遊戲空間),設計出多元化的幼稚園。

設計手法 

遊環構造(Playing Loop)是經由調查研究所發現的一種兒童活動模式,再經由建築師與設計師開發出來的一種空間配置方法,以「道路遊戲空間」為主軸,串聯各種不同型態的遊戲空間,形成一種多樣而豐富的立體空間網絡。在獅甲國中幼兒園中,具體呈現在一樓大片平台與草地,是小朋友探索自然的教室,局部覆蓋有半球型薄膜天幕;二樓走廊延伸的遊環步道是教室之間的主要玩耍步徑,走廊旁散布了小房子秘密基地,提供短暫的停留;兩個樓層之間還有隧道空間、環型空中橋樑等豐富有趣的動線,串聯整個幼稚園的活動。

此外,建築師以新式木構造的工法,塑造特色屋頂與清新的木構架教室空間,與室外的兒童遊戲環境充份結合,表現出流暢、新穎與通透開放的教育環境,兼顧寓教於樂與遊戲性的同時,也期待成為幼兒園與木構造元素結合的優良案例。

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館|大尺建築 + 郭旭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臺北市

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館
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館

設計的理念來自兩條並行的思考脈絡:一是如何去對應校園中原有的建築傳統與形式;二是如何重新鏈結校園的空間,創造新的活動場域。

原有校園的建築樣式多為古典,斜屋頂、對稱,且有著穩重基座固著於坡地上;空間形式則多為中庭或合院。然而科技藝術館做為北藝大新媒體藝術的實驗基地,「當代性」甚至於「未來式」該是其建築精神。因此在設計的策略上則一反原有校園古典建築的傳統,在形式上以「抽象」與「幾何」做為設計主軸,並採用「輕」去對比原有校園建築的「重」,在構築上利用四支結構巨柱和上方架設的四組桁架懸吊而下在空中的「黑盒子」和「灰盒子」成為建築的主體。「黑盒子」、「灰盒子」的空間定義是機能性的,也是構築性的。「黑盒子」的皮層空間有著滿足服務機能的坡道連接,同時也是自然通風的風道;「灰盒子」是機能未被明確定義的空間,其包覆的皮層是由外牆與透光的擴張網所組成,有著漫射的光。

亦有別于校園中大部份建築內聚性的空間,科藝館在這些碩大盒子的下方創造了一個「大雨遮」的穿透空間。除了滿足原本體泳館及科藝館入口、校客車迴車外,同時又可以是藝術展演、學生活動、甚至是公眾可參與觀看關渡平原美景的場所,這個場域延伸了校園主要的道路,緩緩一路往上連接著大階梯向上連接著一條漫遊的路徑,時而貼近回望校園、時而滲透於黑盒子其中和週邊,穿越回望而綿延遼闊的關渡平原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