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38期-蘭城石敢當

陳財發、林麗貞、 李春榮、 陳興源、 陳香莉 / 撰文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宜蘭社區大學教育基金會 / 提供

蘭城石敢當
蘭城石敢當

編按

文史工作者都知道愛護「古蹟」; 卻較疏忽正視潛藏的「人文空間」。

 

宜蘭社區大學「走讀歷史空間研習社」於民國101年開設,由陳財發等多位講師群合作,多年來以「輕旅、走讀」的方式,帶領學員上山下海,踏查在地文化空間,過程中學員們透過實際走讀與尋訪,在詳細的歷史考據為基礎,搭配生活化的解說方式,彙集宜蘭縣12鄉鎮30個潛藏人文景點。

 

其刊載內容主要涵蓋「被漠視的據點、在地味的故事、存在感的場域」等三大元素的空間,定為篩選景點的三大準則,儘量摒除具法定身分的文化資產及網紅景點等方式撰寫而成。

 

蘭博電子報將於每期介紹,讓讀者深入了解宜蘭潛藏的人文空間,細細品味背後精彩豐富且生動的生命故事。

人文概述

鈴木清一郎針對台灣人祭祀的神明,分成「自然崇拜」、「人類崇拜」、「器物崇拜」三種類別,至於祭拜石頭的民俗慣習,多被學者歸類為「自然崇拜」一類,蓋因先民在開墾初期,物質生活貧瘠的景況下,精神上的寄託除了仰仗人定勝天的信念外,權宜之計乃藉由香火祭祀神明以祈求順利渡過難關,其中又以取得最簡便的石頭信仰普受採用。

 

而立石供拜的指望用意則大致可區分兩大類:一是勒刻【福德正神】字樣,為祈福求財的土地公,屬於聚落的保護正神。二是雕【石敢當】等字樣,為擋煞鎮邪的石將軍,屬於角落的靖安神祇。

 

蘭陽僻處台灣東北,三面峻嶺,交通阻隔,又漏天多雨,溪短水急,素稱「別有天」。閩客先民初到蘭地開墾,不僅要對抗先住民泰雅人的出草,還得飽受朔風豪雨的肆虐,在這種天災人禍交侵的情況下,對於專司驅邪止煞的【石敢當】,自然倍感親切而善加供祀。

 

根據1995 年《宜蘭縣石敢當信仰之調查報告》與1996年《宜蘭縣石敢當信仰之調查報告—宜蘭市部分補遺》文載分析,當時縣境共有81 座石敢當,其中又以宜蘭市獨佔鰲頭,分佔24座,更難能可貴者,在舊城區內卻擁有10座石敢當,散處於十字大街巷弄之間,可見大房的蘭城市民仍保持「石敢當」信仰的傳統習俗。

空間餘韻

NO.1

新民路【石敢當】

新民路100巷內

材質:砂岩,寬22cm、高87cm、厚18cm。

特徵:字體隸書。

1995年香爐與石敢當合體的孤零景象。(宜蘭縣史館典藏)
1995年香爐與石敢當合體的孤零景象。(宜蘭縣史館典藏)
左圖:新民路100巷。(陳財發提供)  / 右圖:1995年石敢當座落在100巷內的民宅後埕。(宜蘭縣史館典藏)
左圖:新民路100巷。(陳財發提供) / 右圖:1995年石敢當座落在100巷內的民宅後埕。(宜蘭縣史館典藏)
左圖:21世紀後,石敢當已被移奉到巷道側邊,並興建斜頂小屋守護著牠。(陳財發提供) / 右圖:享祀更豐盛的供品。(陳財發提供)
左圖:21世紀後,石敢當已被移奉到巷道側邊,並興建斜頂小屋守護著牠。(陳財發提供) / 右圖:享祀更豐盛的供品。(陳財發提供)

NO.2

崇聖街/ 吉祥路【石敢當】

崇聖街44-2號/ 陽明醫院老樹廣場

材質:砂岩,寬38cm、高94cm、厚12cm。

特徵:石碑上刻有「泰山石敢當」字樣,碑額浮雕獅首,並且上色,是廳城內量體最大的石敢當。

左圖:原址位於崇聖街44-2號庭院內的獅頭石敢當。(宜蘭縣史館典藏)/右圖:庭院蓋起屋頂後,獅頭石敢當被移駕到屋外牆角邊。(宜蘭縣史館典藏)
左圖:原址位於崇聖街44-2號庭院內的獅頭石敢當。(宜蘭縣史館典藏)/右圖:庭院蓋起屋頂後,獅頭石敢當被移駕到屋外牆角邊。(宜蘭縣史館典藏)
宜蘭基督長老教會購得老屋土地權,執意拆除獅頭石敢當,幾經東門里李茂庚里長的努力下,暫時安座在崇聖街87號巷內。(陳財發提供)/右圖:再經過數日的搬遷及工程施作後,擇於2019年11月29日吉時在陽醫老樹廣場舉辦安座儀式。(陳財發提供)
宜蘭基督長老教會購得老屋土地權,執意拆除獅頭石敢當,幾經東門里李茂庚里長的努力下,暫時安座在崇聖街87號巷內。(陳財發提供)/右圖:再經過數日的搬遷及工程施作後,擇於2019年11月29日吉時在陽醫老樹廣場舉辦安座儀式。(陳財發提供)

 

NO.3

聖後街【石敢當】

聖後街112號之1

材質:砂岩,寬21cm、高18cm(含基座高26cm)、厚5cm。

特徵:混擬土塗敷砂岩,石敢當字體全失。

左圖:石敢當原址在黃姓屋主前庭,因擴建房屋就移前安在騎樓柱腳前,及馬路鋪設水溝時,才增設石敢當基座,並將石敢當塗敷混擬土。(宜蘭縣史館典藏)/ 中圖:聖後街112 號之1的樓房已經易主了。(陳財發提供) / 右圖:新屋主賡續供拜石敢當。(陳財發提供)
左圖:石敢當原址在黃姓屋主前庭,因擴建房屋就移前安在騎樓柱腳前,及馬路鋪設水溝時,才增設石敢當基座,並將石敢當塗敷混擬土。(宜蘭縣史館典藏)/ 中圖:聖後街112 號之1的樓房已經易主了。(陳財發提供) / 右圖:新屋主賡續供拜石敢當。(陳財發提供)

 

NO.4

聖後街【石敢當】

聖後街158巷內

材質:砂岩,寬24 cm、高69cm、厚8cm。

特徵:基座完整,寬48cm、高15cm、深41cm。 字體隸書,碑額浮雕含劍獅首。

含劍獅首石敢當位於法蒂瑪聖母天主堂旁側巷道內。( 陳財發提供)
含劍獅首石敢當位於法蒂瑪聖母天主堂旁側巷道內。( 陳財發提供)
左圖:教會同意石敢當背靠教堂牆壁,意味天主教對在地傳統信仰的尊重與包容。/ 右圖:信眾供拜的鮮花、金紙及敬香等祭品源源不絕。(皆為陳財發提供)
左圖:教會同意石敢當背靠教堂牆壁,意味天主教對在地傳統信仰的尊重與包容。/ 右圖:信眾供拜的鮮花、金紙及敬香等祭品源源不絕。(皆為陳財發提供)

NO.5

聖後街【石敢當】

聖後街192巷

材質: 砂岩, 底寬22cm、中寬19cm、上寬14cm、高21cm、厚5.5cm。

特徵:字體隸書,三層供桌的外表安裝花崗。

左圖:直走聖後街192巷道即可找到石敢當。/ 右圖:牆角貼磁磚的地面是石敢當被遷移前的舊址。(皆為陳財發提供)
左圖:直走聖後街192巷道即可找到石敢當。/ 右圖:牆角貼磁磚的地面是石敢當被遷移前的舊址。(皆為陳財發提供)
左圖:擴建遮雨棚架的祭祀空間。/ 右圖:從此成立祭祀組織,每年八月半輪值爐主須備水果、麵龜與牲禮來敬奉石敢當。(皆為陳財發提供)
左圖:擴建遮雨棚架的祭祀空間。/ 右圖:從此成立祭祀組織,每年八月半輪值爐主須備水果、麵龜與牲禮來敬奉石敢當。(皆為陳財發提供)

NO.6

舊城北路12巷【石敢當】

舊城北路12巷

材質: 砂岩,寬85cm、高47cm、厚9cm。

特徵:藉用大樓地階建基座。

左圖:石敢當守護著舊城北路12巷巷口。/ 右圖:石敢當上方牆壁裝飾木製的雙龍彩牌,增添不少莊重氛圍。(皆為陳財發提供)
左圖:石敢當守護著舊城北路12巷巷口。/ 右圖:石敢當上方牆壁裝飾木製的雙龍彩牌,增添不少莊重氛圍。(皆為陳財發提供)

NO.7

東後街【石敢當】

東後街70巷

材質:砂岩,上寬8.5cm、高23cm 、厚23cm。

特徵:石刻「泰山石敢當」字樣;特別加蓋寬66cm、高49cm 、深23cm 的磁磚神龕

左圖:東後街70巷的巷口就能看到石敢當。/ 中圖:這一條窄巷底線又有三叉路,石敢當正好安此擋煞鎮邪。/ 右圖:巷內住戶不多,但是天天都有信士奉茶上香。(皆為陳財發提供)
左圖:東後街70巷的巷口就能看到石敢當。/ 中圖:這一條窄巷底線又有三叉路,石敢當正好安此擋煞鎮邪。/ 右圖:巷內住戶不多,但是天天都有信士奉茶上香。(皆為陳財發提供)

NO.8

同興街【石敢當】

同興街90號

材質:砂岩,寬10cm、高18cm、厚3cm。

特徵:「石敢當」字樣漆上紅色;特別加蓋寬61cm、高69cm、深43cm 的磁磚神龕。

左上:石敢當緊靠牆邊壁柱。/ 右上: 石敢當鎮守同興街巷的路沖。/ 左下:1995 年的「石敢當」字樣尚稱完整。(宜蘭縣史館典藏)/ 右下: 屋主修建圍牆時,不小心損毀「石」字體。(陳財發提供)
左上:石敢當緊靠牆邊壁柱。/ 右上: 石敢當鎮守同興街巷的路沖。/ 左下:1995 年的「石敢當」字樣尚稱完整。(宜蘭縣史館典藏)/ 右下: 屋主修建圍牆時,不小心損毀「石」字體。(陳財發提供)

NO.9

舊城北路【石敢當】

舊城北路155號( 玉圓堂北門店) 側邊巷內

材質:砂岩,寬25cm、高38cm、深9cm。

特徵:字樣是楷書仿宋體;「石敢當」頭戴官帽;二層供桌高6cm、寬110cm、厚84cm。

左上:石敢當座落於舊城北路155 號側邊巷內。/ 右上: 一對紅紅燈籠高高掛,營造宮廟正門的莊嚴氛圍。/ 左下:巷道角落再加蓋屋簷避風遮雨,宛如大廟正殿樣式。/ 右下: 頭戴虎首官帽的石敢當,全台罕見。(皆為陳財發提供)
左上:石敢當座落於舊城北路155 號側邊巷內。/ 右上: 一對紅紅燈籠高高掛,營造宮廟正門的莊嚴氛圍。/ 左下:巷道角落再加蓋屋簷避風遮雨,宛如大廟正殿樣式。/ 右下: 頭戴虎首官帽的石敢當,全台罕見。(皆為陳財發提供)

NO.10

昭應宮對面【石敢當】

中山路3 段85號側巷內

材質:砂岩,寬14cm、高31cm、厚8cm。

特徵:石製香爐。

左上:昭應宮對街的中山路3段85號側巷口,有座白鐵門懸掛一面「石先 生神位」牌子,正是蘭城第10座石敢當入徑之門。/ 右上:「石先生神位」座落於大樓後院角 落。左下:但是擁有瑠璃瓦屋頂小廟及簡易拜 亭等優質設施,彰顯主事者的虔誠與用心。/右下:昭和四年石爐,勒刻「福神爺公、 信士吳阿呆敬謝」字體,見證日本 時代蘭城市民仍然保持石敢當信仰 的習俗。(皆為陳財發提供)
左上:昭應宮對街的中山路3段85號側巷口,有座白鐵門懸掛一面「石先 生神位」牌子,正是蘭城第10座石敢當入徑之門。/ 右上:「石先生神位」座落於大樓後院角 落。左下:但是擁有瑠璃瓦屋頂小廟及簡易拜 亭等優質設施,彰顯主事者的虔誠與用心。/右下:昭和四年石爐,勒刻「福神爺公、 信士吳阿呆敬謝」字體,見證日本 時代蘭城市民仍然保持石敢當信仰 的習俗。(皆為陳財發提供)

參考資料

  • 1986,楊仁江,《石敢當初探》,中華民國史蹟研究中心。
  • 1995,陳財發,《宜蘭縣石敢當信仰之調查報告》,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 1996,鈴木清一郎,《台灣習慣冠婚葬祭年中行事》,南天出版社。
  • 1996,陳健銘,《宜蘭縣石敢當信仰之調查報告- 宜蘭市補遺》,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 2008,董芳苑,《台灣人的神明》,前衛出版社。

書籍資訊

書名:潛藏的人文空間in蘭陽

作者:陳財發等撰文

出版:宜蘭縣政府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