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96期-曾水源的彩繪人生

文:張文義(宜蘭市鄂王社區發展協會 提供)/圖:宜蘭市鄂王社區發展協會 提供

左:壯圍福德廟中門右門神:神荼局部特寫(曾水源 提供) / 右:壯圍福德廟中門左門神:鬱壘局部特寫(曾水源 提供)
左:壯圍福德廟中門右門神:神荼局部特寫(曾水源 提供) / 右:壯圍福德廟中門左門神:鬱壘局部特寫(曾水源 提供)
《曾水源的彩繪人生》讓我們了解到宜蘭傳統寺廟彩繪的美與價值
《曾水源的彩繪人生》讓我們了解到宜蘭傳統寺廟彩繪的美與價值

編按

曾水源先生以傳統桐油煮漆法煉漆著色聞名,內容充滿臺灣特色,彩繪技術獨步宜蘭,因而於2012年8月獲宜蘭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登錄為本縣傳統藝術保存者。

 

曾水源先生昭和元年(1926)出生,24歲(1950)開始從事家業,至60歲(1986)退休,彩繪縣內外大小廟宇,不計其數。

 

宜蘭市鄂王社區發展協會執行宜蘭縣地方文化館業務時,以宜蘭舊城傳統匠師及社區耆老進行訪談和調查,從曾水源先生那裏了解到宜蘭歷史和匠師故事,受益良多,這個調查成果結集為《曾水源的彩繪人生》一書,讓我們了解到宜蘭傳統寺廟彩繪的美與價值。

 

(摘錄自《曾水源的彩繪人生》)

曾水源.口述/張文義.編著

筆者(左)於曾水源家中進行口述訪談的情形
筆者(左)於曾水源家中進行口述訪談的情形

 

 

我畢業時,已經是戰爭期間,沒什麼工作可以做了。我讀書時,日本就去打中國了,戰勝時便會遊街慶祝。起先日本人攻打中國,太平洋戰爭還沒發生。日本攻打中國時,台灣並沒有什麼影響。當時咱宜蘭市有二個「八卦窯」專門製作紅磚仔,我在那裡做記帳工作。之後,也到台北「景尾」(景美)製作酒瓶的工廠做記帳工作。那時候,阮爸爸從事油漆和廟宇彩繪工作,阮阿公是油漆師父但不會彩繪。

宜蘭市城隍廟通梁彩繪是曾水源先生三、四十年前的作品,是宜蘭縣目保存最好最完整的廟宇彩繪
宜蘭市城隍廟通梁彩繪是曾水源先生三、四十年前的作品,是宜蘭縣目保存最好最完整的廟宇彩繪

阮爸爸「萬一師」

阮爸爸叫做曾萬一,大家叫他「萬一師」。他會做彩繪工作,他無師自通、沒有拜師學習,都是自己摸索出來的,我也是這樣自修而來的。至於油漆是阮阿公時就開始做了。當時的油漆主要是用桐油上漆去漆柱子、牆壁和桌子等。那時候,油漆或彩繪都要使用桐油,而桐油在使用之前都要煮過,阮阿公當時就會煮桐油了。

 

我們曾家油漆工作,從阿公開始,阿公主要油漆桌子、柱子等,以前的房子都是木造的,而油漆也是要使用桐油,阿公開始便自己煮桐油。

 

至於「八仙桌」(四角形供桌)、案桌(長條型供桌)的漆料則是乾漆,一種天然漆,是「樹仔乳」(也就是「漆樹」的樹汁)。油漆和彩繪不同,油漆的面積是整片的,彩繪則必須用彩筆,而桐油則是用來漆柱子和牆壁等。

 

阮阿公叫做曾憨盛,他只會油漆,但不會彩繪。阮爸爸跟著他做油漆,彩繪則是他自己學的,他頭腦好,一看就會了。至於爸爸在哪裡出生,我並不知道,但後來他買了南門那邊的房子。爸爸是獨子,大家都叫他「萬一師」。他的彩繪作品很多,但大都因為廟宇改建而消失了。有的話,就是現在宜蘭市天橋下(即東港橋)、友愛百貨旁邊以前有一間鄭氏祖厝(即鄭氏家廟),在拆除後重新組合在五結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那裡,爸爸的彩繪就只有那裡還看得到,叫做「廣孝堂」,其他大都拆掉了。

 

在爸爸的時代,像宜蘭市的媽祖廟昭應宮、城隍廟、靈惠廟等,他都彩繪過。但一百多年來,現在的廟宇經多次改建,其作品已不復存在了。爸爸沒受日本教育,也沒讀漢學,他懂漢文是自修來的。他會做彩繪,平時也要讀「古冊」(古書),自己研究,可見他很聰明。在他那個年代,雖然宜蘭也有幾位會彩繪,但工夫都不精湛,但只畫些山水而已,會做傳統式的彩繪(按古冊的故事來畫),可能只有我爸爸而已。

 

日本人統治臺灣,對寺廟彩繪並無禁止或什麼措施,警察也不會干涉,故從事寺廟彩繪這個行業並沒受到任何影響。即使寺廟彩繪所畫的歷史故事和傳統等內容也沒來干涉。

萬一師曾經彩繪過宜蘭市媽祖廟(昭應宮)
萬一師曾經彩繪過宜蘭市媽祖廟(昭應宮)

開始接觸傳統彩繪

至於我原本在景美工作,後來為什麼會去接觸彩繪?主要是因為阮爸爸的工作很忙需要「腳手」(人手),才把我調回來幫忙。當時是爸爸和哥哥他們在做,一年內承包四、五間寺廟彩繪,工作太多「做勿會*去」(做不了),只好叫我回家來幫忙。

 

爸爸有四個兒子,我排行第三,大哥叫做曾火樹,他會寺廟雕刻的染色和油漆,也會煮桐油,但不會彩繪;二哥叫做曾金松,有學彩繪,但因為沒有繼續研究,所以彩繪畫得並不是很好;排行第四的叫做曾焰灶,他不會彩繪,學一段時間但學不來,後來便去修理腳踏車。

 

當時,爸爸一年內承包四、五間寺廟彩繪,都是我們家人去工作,並沒有另外請人幫忙。爸爸帶著我們四處工作,都是用走路的。

 

我是二十多歲時才開始接觸彩繪工作,爸爸、大哥、二哥和我四處去工作,小弟那時還不會做。戰時,我們也去過蘇澳鎮的功勞埔、港口一帶(存仁里)的地方從事彩繪工作。那時候,二哥被日本政府徵調到海外做軍伕,大哥沒做,只有我和爸爸去工作。我們從宜蘭坐火車到蘇澳的新城下車,然後走路到功勞埔。彩繪工具用竹籃子裝,我們父子兩人用扁擔挑著工具、漆料、畫筆等去工作。另外,當時鄉下不是那麼容易買到米,所以要帶米自己煮飯吃。同時,「鼎」(即鍋子)、碗筷等也要一起帶。當時並沒有瓦斯,燃料需就地取材,撿木柴來燒或帶「火炭」(即木炭)去。工作地點在廟裡,晚上睡覺也在廟裡。

宜蘭市城隍廟前殿左廂城隍夫人宮檐廊彩繪(曾水源先生作品)
宜蘭市城隍廟前殿左廂城隍夫人宮檐廊彩繪(曾水源先生作品)
宜蘭市城隍廟前殿左廂右後大方棟架(曾水源先生作品)
宜蘭市城隍廟前殿左廂右後大方棟架(曾水源先生作品)

 

起先,我只做「漆底」(上漆打底)的工作,用白色漆打底,「漆底」是用白色的漆作底漆。等漆乾以後,再看要漆什麼顏色。我們父子倆一起工作,有些廟要工作3、4個月時間,有些1、2個月就可完成了。油漆所使用的桐油,事先要煮好。那時候在鄉下工作,一次出去工作大約一個禮拜的用量,之後,再回家準備補充材料。(例如一個禮拜的米吃完了,便回家一趟,除了補給米外,其他漆料也需要補給;另外,桐油也需要再煮一些補給),桐油需要在家裡先煮好,然後再挑到現場。

 

一大早先到田裡的水溝取水溝水來煮飯,以前鄉下都吃「溝仔水」(水溝水),晚一點,有人去洗衣服,水就比較污染了。在人口比較集中的地方,大家才會共同出錢,請人挖井來使用,所以也要帶著鐵皮做的水桶去取水,若向民家借,也不一定借得到。當時鄉下大都「打赤腳」出入,有時就是穿拖鞋、木屐,那時鞋子很貴,一般人穿不起,所以「打赤腳」的人比較多。

 

那時候,會油漆的人有,但是會彩繪的人,印象中好像沒其他人。寺廟很多,但沒有人會彩繪。事實上,學習彩繪不是那麼簡單。怎麼說呢?第一要天份,沒有畫圖的天份是很難學會的。

 

有時廟的管理人會要求我們,廟的主神是誰,你要畫出什麼歷史故事來,這樣,你便要配合他們的要求。那時候,主要是根據古書裡的故事。所以平時要看一些歷史小說、典故傳奇,例如:《封神榜》、《三國演義》、漢唐宋朝代及忠孝節義等典故,以及其他古書。平時有空就讀,像睡覺前躺在床上就看一下,當時為了省電都點5瓦特的電燈泡。這些古書大都是中國上海出版的,字體很小,但我仍看得很清楚,也都是刻版印刷,在民國36年(1947)以前出版的,即使現在我還是可以看得很清楚。

宜蘭市金斗公廟案供桌桌裙舊照,已於1997年重繪(曾水源 提供)
宜蘭市金斗公廟案供桌桌裙舊照,已於1997年重繪(曾水源 提供)
1973年曾水源與子於宜蘭市城隍廟彩繪工作照(曾水源 提供)
1973年曾水源與子於宜蘭市城隍廟彩繪工作照(曾水源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