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40期-稻草造社區-珍珠社區稻草工藝館

陳宜伶、黃有卿、曾昶尊,蘭陽博物館改編

珍珠社區稻草工藝館外貌 / 2019年攝
珍珠社區稻草工藝館外貌 / 2019年攝

編按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經典蘭陽──宜蘭縣國家文化記憶庫」,為蒐集、整理宜蘭博物館家族在地知識建置計畫,透過關注在地人群長時間與自然互動累積的智慧,發掘、調查、研究與書寫,將宜蘭在地知識予以紀錄,並將調查資料上傳至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蘭陽博物館特此將該計畫作系列電子報,延綿知識的積累,廣宣宜蘭在地人文風情。

賦予新生命的稻草

2樓展示空間 / 2019年攝
2樓展示空間 / 2019年攝

珍珠社區稻田總面積達136公頃,除主產物稻米之外,每年生產的農業副產品稻草,總量達770公噸,過去農村都把它拿來做造紙、草薦、草繩與草鞋等。

 

1994年珍珠社區發展協會成立後,居民利用既有的稻草資源營造社區,發展出稻草面具、稻草畫等創意作品。自19994月起,社區居民共同發揮創意與巧思,動手製作更多稻草工藝品,譬如「千人作伙疊草垺」,由眾人彩繪製作21個草垺,成為當地地景藝術;此外,打造出7公尺高的草垺王公,成為珍珠社區頗具特色的地標。

 

2001年在冬山鄉富農路一段38350號成立「珍珠社區博物館」,以稻草和風箏作為社區特色,發展休閒農業,更結合冬山老街與鄰近景點,推動「冬山水稻博物館文化生活圈」,稻草產品也順應潮流,提供客製化服務。2005年,館舍遷至冬山鄉珍珠村幸福二路73號現址,更名為「珍珠社區稻草工藝館」,1樓為社區活動中心、體驗教室與用餐空間,2樓展示各種稻草創作與編織草繩的機具。此外,社區內亦設有農田體驗區,讓遊客能化身成為一日農夫,體驗插秧與收割的樂趣,或者捲起衣褲捉泥鰍、摸蜆、焢土窯,動手製作稻田爆米花與傳統米食,騎乘自行車徜徉在田野之間,體會珍珠社區那樸實無華卻又豐富的農村文化。

左:2樓編草繩機器展示,2019年攝 / 右:社區工藝師正在篩選可製成草繩的稻草,2019年攝
左:2樓編草繩機器展示,2019年攝 / 右:社區工藝師正在篩選可製成草繩的稻草,2019年攝

凝聚社區意識的稻草藝術節

稻草藝術節是每年10月珍珠社區辦理的活動。珍珠社區發展協會於2017923日、924日,舉行稻草工藝傳承工作坊。上午由李後進等老師,傳授稻草的基礎知識,讓社區內的老中青三代,都能更加認識稻草;接著,依序解說稻草鹿與青蛙、創意稻草吊飾之編織或製作方法,下午由邱憲章老師帶領學員,共同製作遊行道具。2017年舉辦的稻草藝術節,改變以往形式,不再只是邀請表演團體前來表演,而是由珍珠社區內各鄰鄰長,帶領村民攜手製作稻草工藝品,在遊行時沿路踩街展示。

 

10月29日當日,遊行路線從珍珠社區稻草工藝館開始,聘請多台卡車,載行巨大稻草藝術品與社區居民,至冬山老街後,沿街遊行,敲鑼打鼓,發放糖果,並於鄉公所前拍攝合照。回程,行經社區各角頭廟時,稻草龍一一行禮致意,畫面充滿鄉土情味,讓眾人感覺到珍珠社區的熱情與活力。回到社區,擺滿了數桌的午餐,由社區媽媽烹煮,菜色包含珍珠社區最有名的草仔粿、米粉等農村料理,好吃到大伙兒沒時間放下筷子,大快朵頤了起來。

珍珠稻草藝術節-稻草龍踩街 / 2017年攝
珍珠稻草藝術節-稻草龍踩街 / 2017年攝

參與是凝聚一個社區最好的方法,因此,珍珠社區發展協會企盼年年都能透過此活動,增進社區居民對於出身地的認同感及榮譽感,讓10月份的踩街活動成為珍珠社區稻草文化特色的重要節慶。

為藝術季準備社區合力作稻草人 / 2017年攝
為藝術季準備社區合力作稻草人 / 2017年攝

沉澱身心的故事巢

珍珠社區稻草工藝館的故事巢,係由徐景亭及蕭永明兩位設計師,於2009年設計,再經社區居民攜手合作,共同打造完成。時任社區巡守隊長林文慶擅長鐵工,焊接出巢的主體框架,再由林秋女、游炎婷與沈清香三位編織團隊接棒,展開為期一個月的稻草編織。編織工程漫長又繁瑣,在設計師與社區居民攜手協力下,終於完成作品。

 

以圓弧狀的鳥巢作為概念,故事巢期望打造出一個讓人自在停留、沉澱身心的巢,既是大孩子的沉澱空間,也是小孩子的秘密基地。

 

故事巢是珍珠社區發展的重要里程碑,社區居民首次和設計師合作,工藝師們初次製作跳脫傳統的稻草工藝品,程序繁複外,編造難度亦遠高於以往。這次交流,正好藉由設計師的巧思,打開社區居民的視野,掙脫傳統思維上的束縛,看見稻草工藝的更多可能。十年過後,擔任社區理事長的林文慶,積極地從過去的基礎上,尋找突破與創新的更多可能,而顛覆傳統製作概念的故事巢,正巧給了工藝館在社區產業的開發上,更積極向前,力求開拓未來,最堅實的信心。

珍珠社區稻草工藝館──故事巢 / 2019年攝
珍珠社區稻草工藝館──故事巢 / 2019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