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18期-12345大家一起去考古- 蘭陽博物館「兒童考古探索廳」 7月10日開幕囉!

邱秀蘭  /  蘭陽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組長 

數百、千年以前,是誰在這片土地上耕耘?

沒有便利的現代科技,人們如何建築家屋,如何製造器具?

在交通不便利的史前時代,如何跟不同地區的人們交流?

時間將這些史前故事全都封藏在土地裡了,

層層疊疊如同書頁,

紀錄在一件石器上,

刻畫在一塊陶片裡,

濃縮在一片貝殼中,

而考古學家就像是偵探,

能從土地裡發掘出一件件時空膠囊,

抽絲剝繭、研究拼湊出豐厚深遠的史前故事,

現在就跟著我們一起來當個小小考古探險家,

探索、解密宜蘭史前人類的生活故事吧!

兒童考古廳圖面設計意象
兒童考古廳圖面設計意象

回到那個遠古的世界

「兒童考古探索廳」對象以親子為主,展場設計概念以考古學家透過田野發掘、紀錄、研究,遙望遠古老祖先的故事,遠古的世界是天寬地闊的,讓兒童在裡面自由探索解謎。讓兒童以體驗式的遊戲學習考古過程發掘,回到那個遠古的世界裡用眼睛去觀察,用手腳去認識世界,用思考來理解萬物,用心去尊重大地。

門廳:靈感來自〝尺梳〞

「兒童考古探索廳」的展場分為「前廳」、「發掘現場」、「考古工作室」、「干欄式家屋」、「家在遺址上」等區域,在「前廳」入口牆上呈現立體標題「12345一起ㄎ一考古」作為主視覺,以童趣流線的造型,透過圖文呈現蘭陽的山川大地,橄欖黃的對話框,象徵土地裡為我們所記憶的想要訴說的故事,結合中英文文字Kids 類似臺語〝去〞的諧音,簡單易懂又可愛稚氣,呈現考古兒童廳的多元趣味。而門廳大面複製木釘裝置的互動牆,靈感來自考古工具測繪陶罐的〝尺梳〞,觀眾可以徒手拉推或身體推入,就像進入了史前的奇幻世界裡。

左圖:兒童考古廳平面配置圖 / 右圖:兒童考古探索廳入口主視覺
左圖:兒童考古廳平面配置圖 / 右圖:兒童考古探索廳入口主視覺

找尋埋藏在土地裡的時光膠囊

廳內「發掘現場」模擬4米×4米的考古探坑,埋藏有約50件仿製遺物,現場還準備小小考古學家裝備及工具,可體驗發掘考古的樂趣,在展廳內可比對發掘出土遺物的訊息,而發掘探坑一旁的剪影界牆上崁有遺物,從中可找尋埋藏在土地裡的時光膠囊,窺見有先民在進行射魚、木雕、製陶、捶貝、香蕉絲織布等文化訊息。而玻璃地板內崁直徑150公分圓形展示櫃,陳列了2002年淇武蘭遺址田野發掘現場1:100縮尺模型,兒童可趴在玻璃上觀測考古發掘現場的環境與艱辛的工作。

左圖:剪影界牆上崁有遺物,從中可找尋埋藏在土地裡的時光膠囊。 / 右圖:小朋友可盡情享受考古發掘的體驗
左圖:剪影界牆上崁有遺物,從中可找尋埋藏在土地裡的時光膠囊。 / 右圖:小朋友可盡情享受考古發掘的體驗

解密考古遺物

「考古工作室」是研究解密考古遺物告訴我們的事,探索櫃架上各種遺物的秘密,工作室展出各類遺物的使用功能或背景知識,也有田野發掘現場以及室內整理工作的影片,以及工作時應有的工具、資料等,呈現考古學家的工作氛圍,兒童可進行遺物的比對及量測、修復等體驗。

左圖:「考古工作室」是研究解密考古遺物告訴我們的事 / 右圖:兒童可進行遺物的比對及量測、修復等體驗
左圖:「考古工作室」是研究解密考古遺物告訴我們的事 / 右圖:兒童可進行遺物的比對及量測、修復等體驗

來600年前淇武蘭家屋辦家家酒

「干欄式家屋」是依據淇武蘭遺址發掘的線索及文獻資料,推測600年前淇武蘭遺址聚落文化,在壁面大型輸出史前淇武蘭聚落繪畫,地板陳列宜蘭淇武蘭聚落1:50縮小模型,現場仿建一棟干欄式家屋,周邊裝置仿真植物,室內情境佈置與文物陳設,並搭配香蕉絲影片播放,兒童可透過辦家家酒的方式,學習老祖先的智慧,想像史前人類的生活。

 

家屋前等高線階梯間,打開抽屜有6式木拼圖,可動手操作拼湊穿越時空的生活器物比對史前及現代之工具器物。

左圖:依據淇武蘭遺址發掘的線索仿建一棟干欄式家屋 / 右圖:兒童可趴在玻璃上貼近觀測600年前淇武蘭聚落模型
左圖:依據淇武蘭遺址發掘的線索仿建一棟干欄式家屋 / 右圖:兒童可趴在玻璃上貼近觀測600年前淇武蘭聚落模型

家在遺址上

「家在遺址上」設計有穿越時光廊道的大型展示櫃,櫃內以手繪插畫為背景,配合圖文說明,精選陳列宜蘭縣從金屬器時代舊社時期到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史前遺址出土文化遺物或仿品,有淇武蘭、漢本、丸山、大竹圍、新城等五處遺址,其中新城遺址出土遺物由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收藏,提供給本館進行仿製,第一次在宜蘭縣展出,而丸山遺址的人獸形玉玦及大型捲瓣形石刀也難得亮相,觀眾可從時光廊道展出各時代遺址的出土遺物,認識宜蘭的史前故事,理解宜蘭史前的文化脈絡。

左圖:時光廊道展示配合圖文說明,精選陳列各時期史前遺物。 / 右圖:時光廊道展區以手繪插畫做背景
左圖:時光廊道展示配合圖文說明,精選陳列各時期史前遺物。 / 右圖:時光廊道展區以手繪插畫做背景

環境變遷及史前人類遷徙交流

地圖桌上呈現南島語族的遷徙途徑,以及臺灣17世紀以來各原住族群分布圖,牆上投影宜蘭縣史前遺址的位置圖,以及宜蘭古環境到現今不斷變化的海岸線影片等,可認識宜蘭史前文化的環境變遷及史前人類遷徙交流分布範圍。

有系統、可親近的兒童考古探索廳

「兒童考古探索廳」歷經5年籌劃,館內研究人員們也與日本多所考古機構及博物館持續交流,辦理國際考古論壇,獲得考古多樣展示與教育的啟發。策展團隊由本館研究人員及宜蘭縣政府教育處環教中心老師們一起合作,期間諮詢了國內外考古專家,希望將全縣數十多年考古成果在兒童考古探索廳呈現出來,讓宜蘭最珍貴的史前文物可以有系統的認知與親近的體驗學習。

 

另外設計師巧思的結合通用友善設計、無障礙空間及貼心服務的理念,考慮不同客群間之差異程度和需求性,在環境與服務上提供更多人都能親近適用的服務。

分齡設計的考古任務學習單
分齡設計的考古任務學習單

 

109年7月10舉行開幕

本廳定在109年7月10日舉行開幕活動,活動當天邀請花蓮縣新社部落噶瑪蘭族耆老及新社國小師生們,與宜蘭縣壯圍鄉奇立板社噶瑪蘭族人潘玉峰先生表演噶瑪蘭族傳統歌舞,當天除了邀請各級單位長官貴賓外,也邀請幾所縣內小學一起共襄盛舉,期待本廳成為小朋友們的考古魔法樂園。

 

憑號碼牌入場,記得要穿襪子窩

7月10日下午起正式營運後,採「入場號碼牌」排序入場,為提倡公共資源分享及安全衛生的舒適參觀環境,入廳體驗規定必須穿襪子進場,本館特別設計以丸山遺址的陶偶作為語彙的考古襪子,讓參觀民眾忘了攜帶襪子可以至賣店洽購。

 

本廳每時段以空間最大容量含嬰幼兒以50人為限,以控管參觀品質,每天6場次,每場次可體驗時間有45分鐘,接著會有清潔消毒及歸位的中場休息15分鐘。平日上下午各提供1場次團體預約,單一票價每人50元。免票對象有:未滿6歲兒童、就讀本縣各級學校學生、身心障礙朋友與陪伴者1人及榮譽志工等。更多資訊請參考蘭陽博物館官網(詳相關連結)

蘭博賣店提供考古襪的服務
蘭博賣店提供考古襪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