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28期-興國新村訪談紀錄

彭名琍

  • 訪談對象:丁媽媽
  • 性別:女
  • 年齡:83歲
改建前位於員山公園興國新村。
改建前位於員山公園興國新村。

我先生原是大陸中央軍校工兵部隊,八年抗戰勝利後,國家不須要這麼多軍人,那時我先生才20幾歲,部隊解散成為編餘軍官,我先生就轉警官學校,在西安受訓,結訓要分發時,共產黨已經佔據了大陸大部份地區,我先生是安徽人,安徽跟河南的兵沒地方分發,因此,安徽、河南畢業的軍官全分發到河南,但河南也沒剩多少地方,開封、鄭州都被共產黨占領了,後來河南省政府要棄守時,才分到保安司令部,就跟著撤退到信陽;我們是在開封快要棄守時結的婚,時局動盪,那時候國軍士氣非常低落,有很多像我先生這樣的人,軍官畢業後沒地方去,當時有很多高階一點的軍官大約二、三百人,也想到台灣,可是又不想一個人過來,因此臨時成立了很多士官訓練中隊,我先生那部份有300多人就向廣西走,當時我已經懷老大快要生了,沒辦法,還是得坐桂江小船過河,在那裡有個第三訓練中隊的軍官,就收容了一些沒地方去的軍官,報到後就給你一個地方一份薪水,準備撤退到台灣, 那時逃難沒辦法說的,我那老大就在廣州一個人家的祠堂生的,7、8戶人家擠在祠堂裡,那人家還說:「我們這是拜拜的地方,你不能生在這裡」,可是當時已經走到盡頭了,無處可去,生完還沒滿月船要開了,也只好跟著走。我們跟著第三訓練部隊過來,那時還不是正式部隊。我們從廣州坐船,大約38年8月,先到高雄再轉花蓮,在花蓮住了一段時間,到處流浪,然後又分去集訓再到部隊。40幾年被派到通校,46年遷到宜蘭,在這之前竹北、伯公崗、埔心、楊梅都住過,跟著部隊走,後來申請到通校才安定下來。我在大陸讀師範的,但因為逃難証件都丟了,45年蔣總統辦軍眷就業考試,我去參加,到宜蘭後就分發到員山國小,因為興國新村離學校近就住在興國,我在員山國小教書也在員山國小退休,興國就在公園邊上。

 

軍方在宜蘭員山公園忠烈祠下方蓋了一排房子,就是興國新村,先是草房,牆是竹編夾泥巴,房子很小,因為用的材料不好,都被白蟻蛀了,後來失火重建改成磚牆瓦房,但仍然很小。興國新村都住18軍的眷屬,那時很亂,沒有分什麼階級,但太高的官是不會住這的,約有50幾戶,住興國時,用水很不方便,二個水龍頭大家共用,後來才找經費給每戶裝水龍頭,用水才方便些,當時也沒有廁所,都跑到員山國小去,因為有些軍眷不檢點,也因為生活苦,孩子多,顧不得外在的觀瞻衛生,弄得很髒,學校很討厭這些軍眷,他們都罵我們是「豬母」,說我們住的地方是「豬母寮」,後來村子裡蓋了二間公廁才改善些。

 

興國新村所在位置是員山鄉的公園預定地,民國80年左右鄉公所要蓋公園,適逢婦聯會進行第17期、18期「職務宿舍」改建,通知村子辦理改建,那時我先生在興國新村擔任村長,興國新村原來在忠烈祠下方,敬業新村原來就在現在這裡,建國新村則在通校後面,因為建國新村常淹水,於是申請三個村子合建,民國84年完工,電線外線、水管自己出錢,其他不用錢,這算是職務官舍,大約32坪,目前仍有自治會有委員,現在建業新城的第一排是原興國新村住戶、第二、三排是原敬業新村,最後面半排是原建國新村,表面是合建,但三個村還是不太熟的。

 

因為是職務宿舍,未來等縣政中心的眷村蓋好了以後,我們又得搬過去,只不過不知道等得到等不到!

興國新村遷建至建業新城的第一棟。
興國新村遷建至建業新城的第一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