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28期-《家,遮是博物館》─珍珠稻草博物館

黃淑瑩 / 時任《在宜蘭》雜誌總編輯

珍珠社區是典型的的農村社區,但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成功發展稻草產業因而聲名大噪,成為全國社造的典範。
珍珠社區是典型的的農村社區,但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成功發展稻草產業因而聲名大噪,成為全國社造的典範。

編按

2012年出版的《家,遮是博物館》取國語的『家』與台語的『遮』(tsia,這裡)同音的雙關語,其用意在凸顯地方小型博物館的角色。入選的12個館舍裡,皆是與主題「家」環環相扣,有些是用自己的家當作博物館,有些是家族參與經營,也有因為家人的關係而成立博物館,更有具家園意義的社區博物館,而有的則是對宜蘭人具有廣泛家鄉情感與文化代表性。

《家,遮是博物館》以故事性的手法介紹館舍,採訪主要成員做深度訪談,一片一片拼湊起「家」的形狀,蘭陽博物館節錄其內文,將每個特色館舍逐期刊載。

宜蘭的希望之河—冬山河

冬山河因親水公園、國際童玩節聞名全國,它起源於新寮山,流域涵蓋南澳鄉、冬山鄉、羅東鎮、蘇澳鎮及五結鄉,中下游地區,往昔一遇豪雨就淹水,當地人戲稱『豬母放一泡尿就淹水』。民國58 年,因連續颱風帶來豪大雨,積水近月不退,民眾苦不堪言,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來勘查後,始進行整治。

 

冬山河像被整容一般截彎取直,前後花了十幾年的時間,新的河道寬廣,水流平緩,民國73 年,宜蘭縣政府公告設立『冬山河風景區』,陳定南縣長於民國76 年邀請日本象設計集團規劃設計,民83 年親水公園啟用,令人驚艷的『宜蘭經驗』帶動風潮,各界競相前來觀摩,冬山河儼然成為宜蘭人的希望之河。

 

冬山河孕育出本土的大河文明,重生之後的冬山河,流域觀光遊憩資源豐富,沿線的休閒農業區,密度居全國之冠,包括大進、中山、梅花湖、珍珠及冬山河五個休閒農業區,讓人對它賦予更多期待。

全國社造焦點:珍珠社區發展協會

名稱來自平埔族噶瑪蘭人舊社『珍珠里簡』的珍珠社區,人口不到2000 人,面積250 公頃,稻作面積佔了136 公頃,是典型的的農村社區,冬山河悠悠流貫境內,串起四季水田風光。

 

珍珠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於民國83 年,民國88 年,李後進在地方人士的力邀下,接下社區理事長的職務,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組織章程中明訂,『以營造社區為福利、環保、健康、藝術文化、觀光休閒之社區,並建立以誠為中心思想之新儒家思想之文化園區為宗旨。』

 

李後進上任後運用其專業背景與人脈,聘用社工專業人員推動社區工作,並成立多達31 位成員的顧問團,提供各項專業諮詢,在社區中屬罕見。同年並協同社區信仰中心進興宮,辦理全國鄭成功聯合祭典活動,盛況空前,加上靈活的媒體宣傳操作,創造新聞話題與議題,幾乎每週都上媒體,讓珍珠社區的能見度與知名度頓時大增,成為全國社造的焦點。

從小丑面具到稻草產業

珍珠以稻草產業起家,這個主題的靈感,當初卻是誤打誤撞得來的。

李後進接受過完形心理治療師的訓練,學過小丑藝術,一心想將所學運用到社區營造中,他以為社造的終極目標是改變人,如何讓人們開放自己,面對真實,面具是一項可茲利用的工具,便跟社區顧問黃建達商討,尋覓合適的在地素材,最後決定用稻草。

 

每個人內在都兼具人性正、負面的性格,只是經常被人們壓抑在心中,戴上長相怪異的面具,暫且拋卻現實中扮演的角色,可以幫助人們活在當下。惟面具所蘊含的意義太抽象,一般人難以理解,再者,稻草面具製作過程要先將稻草煮成漿,以黏土塑型再轉石膏模,製程不易且耗時,做一個面具需要花上一週的時間,這也是後來沒有再繼續發展的主因。

不過,稻草卻因勢利導成為社區產業的主角。

 

尋求傳統與現代融合的稻草工藝

設定稻草產業為主題後,社區顧問高錫麟開發出世界首創的稻草畫,將稻草烘乾、染色再研磨成粉,取代顏料作畫。但李後進認為這是單純利用稻草做素材,憑空想像出來的現代工藝,跟傳統扯不上關係,跟常民生活也無關,對社區居民來說,沒有共同的記憶可以延伸。

稻草因為容易潮濕發霉,沒有辦法久存,先天條件限制大,所以,商品宜小而美,走一般性消費。因此,尋找立基於傳統的創意,與生活實用相關,是珍珠稻草工藝設定的方向,一直到民國93 年,稻草掃把應運而生,市場反應不錯,總算讓大家吃下定心丸,陸續開發出稻草娃娃、稻草刷、稻草灰、稻草編織、稻草紙、稻草拓印等商品。

 

除了靜態作品之外,珍珠也利用稻草推出動態活動,如彩繪草垺,還有用竹子或鐵當骨架,外表覆蓋稻草,可以推著走的稻草球,以及每年農曆過年的稻草龍。珍珠祥龍首次出現是民國89 年的元宵節,當初為了給孩子感受過年踩街的歡樂氣氛,因頗受歡迎,遂變成每年的例行公事,但是每一年都有不同的創意, 不管是草薦龍、掃把龍、草地龍、糖果龍、草垺龍、元寶龍等等,每次都是新聞焦點。

 

當社區與藝術家邂逅

珍珠社區歷年來與不少藝術家合作過,除了高錫麟的稻草畫,還有黃建達的稻草紙漿面具、彩繪草垺,美術老師吳高明的創意掃把,徐景婷的大鳥巢,蕭永明的水鏡與稻草椅子,蘭陽技術學院王珩的空間設計,以及邱憲章的稻草博物館展示規劃設計。

 

李後進表示, 與藝術家合作的經驗都很正面,藝術家提供的點子,工藝師雖然未必百分之百能做出來,但是開啟一個新的領域,帶動他們成長。

 

以蘭陽博物館開館時策劃的『手創蘭陽‧ 宜蘭生活美學特展』為例, 藝術家因為見到麻雀都會進到館內吃稻穀, 心生靈感,提出生態鳥巢的概念,但是稻草較硬,鳥巢是圓形,稻草要如何收尾?工法相當複雜,唯一能做的就是從經驗中學習,不行,就拆掉重做,好幾個人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才完成作品。稻草燈的例子也是一樣。

稻草因為容易潮濕發霉沒有辦法久存,所以小而美的商品是珍珠稻草工藝設定的方向,之後陸續開發出稻草娃娃、稻草刷、稻草灰、稻草編織、稻草紙、稻草拓印等商品,皆頗受大眾歡迎。
稻草因為容易潮濕發霉沒有辦法久存,所以小而美的商品是珍珠稻草工藝設定的方向,之後陸續開發出稻草娃娃、稻草刷、稻草灰、稻草編織、稻草紙、稻草拓印等商品,皆頗受大眾歡迎。

林秋女:從家庭主婦到素人藝術家

林秋女是個典型的素人藝術家, 各種生活用品透過她的巧手編織一一成形,每件手作都是獨一無二。
林秋女是個典型的素人藝術家, 各種生活用品透過她的巧手編織一一成形,每件手作都是獨一無二。

38 年次的林秋女,28歲嫁來珍珠, 是社區第一批以勞委會計畫晉用的工作人員,她原是家庭主婦,孩子上高中後,送了10 年的報紙, 直到來社區上班一段時間後才停掉。

 

林秋女是個典型的素人藝術家, 來到社區後,才開始學雕刻、彩繪, 做稻草畫、面具、風箏, 發現自己對立體的東西較有興趣, 因小時候看母親用竹編做過扇子, 也學過中國結, 便開始嘗試用稻草編織,筆筒、花器、盤子、隔熱墊等等各種生活用品,透過她的巧手一一成形。

 

林秋女有著藝術家的特質,她遇到困難會想辦法克服,問題一旦解決,把作品做出來就很高興,像大鳥巢、社區用來裝蠟筆的盤子,都有她研發的創新編法在裡面,而且她不愛做重複的東西,她認為手工跟機器的不同,在於每件手作都是獨一無二的,再做相同的就失去成就感。

林昌諒:大難不死的傳奇工藝師

51 年次的林昌諒,羅東人,到珍珠社區服務已有六、七年的時間,看他短短幾分鐘就完成一幅稻草畫,功力不凡,為何在社區屈就?原來背後有著一段傳奇經歷。

 

他16 歲就開始畫電影廣告看板,退伍後到台北工作,裝潢、燈光、油漆也都涉獵,年紀輕輕,年薪就超過百萬,某天工作時從七樓高的竹架上摔下來,大難不死,第二天還鐵齒繼續上工,傷勢經過四、五年轉為沈痾,終於迫使他倒下,醫生宣告他會癱瘓,因為不想拖累家人,一口氣將醫生開給他的安眠藥全部吃下,沒想到睡了一天一夜,不僅沒死,醒來竟然可以走路了,還能騎腳踏車。

 

領有殘障手冊的他,在家休養五年多, 在姊姊的鼓勵下到就業服務站登記, 應徵多元就業工作,來到珍珠社區面試, 因專業背景符合社區需要被進用,便一直做到現在。

 

林昌諒初期也嘗試過草編、畫風箏, 最後在稻草畫找到一片天空, 一天可以做十幾幅, 同事皆望塵莫及,但他並不會藏私,認為能夠把別人教得比自己出色是一件好事, 也會配合活動邀請去各地教授稻草畫。

社區一家

社區工作人員披上李後進送的圍巾,並和他擁抱。
社區工作人員披上李後進送的圍巾,並和他擁抱。

社區工藝師林秋女表示,以前她都待在家裡,現在認識社區很多人,有活動都會參與;當了廿幾年鄰長的莊進添,主要負責環境維護,他說這是自己的社區,多打拼一點是應該的;擅長稻草編織的游焱婷,就住在附近,她覺得在社區工作,大家就像兄弟姊妹一般,互相包容、學習。

 

在珍珠社區,每天早上八點,小慧(溫慧智)老師義務來帶大家做有氧運動,為一天的開始暖身也健身;接近中午,廚房爐火旺盛,烹煮社區老人的營養午餐,以備準時送餐。社區工作人員一個月至少要提供4 小時的志工服務,係基於對社區的認同,並抱著感恩的心,付諸行動。

 

100 年年底,在例行的工作會議上,剛從國外進修歸來的總幹事李後進,不忘帶禮物回來, 就擺在桌上, 上面附著一張寫了名字的紙條, 李後進一一叫名讓大家輪流上前, 親自為對方披上圍巾, 用鼓勵、肯定的語句, 感謝他對社區的幫忙, 並互相擁抱。

 

原來, 每一條圍巾花色都不同, 特地針對那人的特質挑顏色, 或直接選擇對方喜歡的顏色, 如此細膩的心思, 難怪每一條圍巾展開時, 都伴隨著讚嘆聲,不少人感動地說著:『總幹事好用心!』

李後進:為珍珠社區創造價值

『各位先進,我是後進』43 年次的李後進,經常如此自我介紹。在珍珠社區,李氏原是大姓,從名字用字,就可得知該人在譜系中的輩份,只是曾經佔人口數40 ﹪以上的大家族,因為遷出及外來人口遷入,現在只剩下約一成。雖然自謙是『後進』,在擔任二屆社區理事長後,96 年又接任總幹事,他在珍珠社造之路扮演的角色,重要性不言而喻。

 

專職投入社造工作

李後進畢業於東吳大學社會學系並自修哲學, 曾經在縣政府擔任過社工員、社工督導12 年,之後到慈懷園中途之家五年多, 離職後自己成立『回歸本性心靈成長工作室』。當初參與社造, 單純因為在這裡土生土長, 希望能將所學回饋地方, 沒想到, 一頭栽入, 社造最終竟成了他的職業。

 

在夫人溫慧智眼中, 老公是一個很難得的人, 當年家中有負債, 經濟狀況並不好, 他為了自己的理想, 用全職的方式投入無給職的理事長一職,也沒有想從中獲得利益。為了家計需要,溫慧智提議把家裡改裝經營民宿,讓他兼顧,結果,他依舊忙於社區事務,最後溫智慧只好辭掉幼稚園的工作,換她負責經營。

 

婦唱夫隨共譜珍珠之戀

兩人相差12 歲,溫慧智總是暱稱李後進『哥哥』,看似是夫唱婦隨,不過事實上是『婦唱夫隨』,因為溫慧智從學生時代開始彈吉他,自己做詞作曲,她不僅帶大家跳舞運動,協助面具舞蹈的編舞與演出,還寫了『珍珠之戀』、『珍珠戀歌』二首歌,為社區做宣傳。

 

在地經營民宿的李汪昌、曹苑芯夫婦,也是受到李後進的感動,看他長期投入公眾事務,而且具備願意溝通、傾聽的特質,不厭其煩把核心價值傳遞給社區居民瞭解,受到誤解也不以為意,因為心疼他,他們反問自己,更應該要一起協力把珍珠社區弄得更好!

 

李後進在佛光大學社會所的論文題目是『全球化下的宜蘭社區在地營造——以珍珠社區為例』,不難理解他對社區營造的用心,以及對珍珠發展寄予的厚望。在他眼中,社區是一個願景的組織,所作所為,應該是在實現一個非營利組織的價值觀,對他而言,創造價值比賺錢重要。

珍珠社區利用稻草的特性製作各種工藝品,並與早期農村生活做出連結。
珍珠社區利用稻草的特性製作各種工藝品,並與早期農村生活做出連結。

珍珠的社造策略轉折

初期, 李後進在社造的論述中, 經常提到儒家思想, 強調自我價值、同理心、人際和諧與愛的人性觀,標榜建立以『誠』為中心思想的新文化社會, 並以『忠恕』為主軸的人際關係,塑造21 世紀以商業為主體的新儒家社會型態。

 

從儒家社會到生態理念

一路走來,李後進坦言,他提出以儒家思想為社區營造的核心價值,一般人並不容易進入,他思索如何更貼近生活,讓大家能理解,也想像得到。96 年,轉折出現,他先從自己開始轉變,不再講儒家,而是強調人本思想的生態理念。

李後進指出,人因為經濟發展污染環境,傷害動植物,反撲效應下,回過來人類也受到傷害,因此,他主張社區營造應該建立在人與物種共生的基礎上。策略上的調整,也讓他開始關注有機農作,進而提出開放性農場的構想。

 

實踐生活民主的開放性農場

李後進對開放性農場的想像是,邀集股東,跟農民租土地,每股年繳一定金額,每人按比例分配土地面積,由社區提供農業技術,另外配合心靈成長的課程,以心理諮商帶團體的方式,讓這些股東們去討論所有關於農場的事務,包括要種什麼?要自力耕種或請人代耕?

李後進指出,以往農業的核心在於勞動力,擁有技術或資本者決定一切,基本上是一種權威的方式,他希望能從權威過渡到生活民主,落實在產業上,開放性農場有助於培養民主生活方式,勢將帶來文化的改變,目前台灣還沒有人這麼做。

 

心靈產業在珍珠

事實上,支持開放性農場構想的,是一個更遠大的理想,也就是所謂的心靈產業。

李後進以佛教的派別來比喻,他認為台灣社造的主流是大乘社造,處理人跟環境的事,忽略人的內在,但台灣不缺硬體,缺軟體,他主張應該要發展小乘社造,回歸本性,去察覺自我,從自己改變開始,不然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以社工或心理諮商的專業來講,就是追求個人身心靈的平衡發展。

 

李後進醞釀中的心靈產業,包括教導民眾如何做身心整合,如何呼吸,如何覺察,與土地互動,如何運用自己身上的能量,學習情緒管理、溝通技巧,與衝突解決的方法,讓人活在當下,自在生活。

珍珠社區藉由社造帶動社區附近的農場一同發展休閒觀光產業。
珍珠社區藉由社造帶動社區附近的農場一同發展休閒觀光產業。

冬山水稻虛擬博物館

心靈產業或許比儒家社會更易讓現代人理解,不過,不管未來要做的是什麼,李後進清楚地知道,社區產業一旦離開這塊土地,就失去生命力了。水稻畢竟是珍珠最主要的農產,虛擬的冬山水稻博物館便應運而生。

 

在縣政府『冬山河風景區』的規劃中,冬山河森林公園,未來將是冬山河船運的起點,造型獨特的冬山火車站,則成為外地遊客來到宜蘭旅遊的重要窗口。擁有地利之便,水稻博物館整合了鄰近的珍珠、冬山、南興等社區,以冬山老街為中心,希望以形象商圈形成冬山鄉新的產業文化,發展冬山河流域的休閒觀光文化產業。

 

除了珍珠社區每年辦理的稻草藝術節,也辦理米食主題料理比賽,讓在地居民參與,未來將進行稻米產業與區域空間的資源調查,目前也透過文建會地方文化館計畫,籌設台灣稻草工藝館。

珍珠社區開發的糙米餅,可供遊客DIY體驗。
珍珠社區開發的糙米餅,可供遊客DIY體驗。

悠悠河水,圓滿珍珠

在珍珠社區附近的稻田,尚未收割時總可以看到佇立在田中的稻草人。
在珍珠社區附近的稻田,尚未收割時總可以看到佇立在田中的稻草人。

珍珠的形成,來自於小砂粒帶給蚌母的刺激,為了緩衝不適,蚌母分泌珍珠質將其包覆;冬山河畔的珍珠,在社造潮流的帶動下,不斷地激發潛能,創造更多可能,相信,在時間的涵養下,這顆珍珠將益發珠圓玉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