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52期-潛藏的人文空間in宜蘭-士敏水泥廠

作者 / 陳財發、林麗貞、 李春榮、 陳興源、 陳香莉

提供 /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宜蘭社區大學教育基金會

士敏水泥廠
士敏水泥廠

編按

文史工作者都知道愛護「古蹟」; 卻較疏忽正視潛藏的「人文空間」。

 

宜蘭社區大學「走讀歷史空間研習社」於民國101年開設,由陳財發等多位講師群合作,多年來以「輕旅、走讀」的方式,帶領學員上山下海,踏查在地文化空間,過程中學員們透過實際走讀與尋訪,在詳細的歷史考據為基礎,搭配生活化的解說方式,彙集宜蘭縣12 鄉鎮30個潛藏人文景點。

其刊載內容主要涵蓋「被漠視的據點、在地味的故事、存在感的場域」等三大元素的空間,定為篩選景點的三大準則,儘量摒除具法定身分的文化資產及網紅景點等方式撰寫而成。

蘭博電子報將於每期介紹,讓讀者深入了解宜蘭潛藏的人文空間,細細品味背後精彩豐富且生動的生命故事。

人文概述

由石灰岩(灰石)(CaCO3)分解再提煉出來的水泥,它的英文單詞「cement」音譯叫做「士敏土」,是由拉丁文「caementum」演變而來,意指「碎石」。但是閩南語、客家語則稱其為「紅毛灰」、「紅毛土」或「紅毛泥」。


蘇澳地區因擁有豐富的石灰岩礦藏,所以宜蘭縣境計有四家水泥廠:蘇澳的「台泥」、南聖湖的「信大」、南澳的「幸福」及冬山 的「力霸」等都環繞在蘇澳附近,其中又以台灣水泥蘇澳廠則是開啟水泥產業的鼻祖。


話說1939(日昭和14)年7月,三菱商事及台灣拓殖等株式會社合資成立「台灣化成工業株式會社」,因獲悉西帽山及烏岩角等附近山區蘊藏優質的石灰岩,所以選在蘇澳白米甕之地興建水泥廠,其第一套生產設備係購自日本敦厚水泥廠的機械,於1942(日昭和 17)年開窯生產。


始料未及,是年7月間遭受颱風襲擊,廠房摧毀殆盡,生產告停。經公司另籌資金修復損壞的廠房,再向日本豐國水泥株式會社購得另一批生產線的機械設備, 於1943(日昭和18)年9月裝竣開工,此後產銷尚稱平順。至1945(日昭和20)年,廠區又遭盟國轟炸機爆擊,導致產能無法運轉。


1946(民國35)年5月,「臺灣化成工業株式會社」、「淺野水泥株式會社」、「竹南方水泥株式會社」以及「臺灣水泥管株式會社松山工廠」等公司被國府接管後予以整併為「臺灣水泥公司」。

1954(民國43)年,政府為了落實耕者有其田政策,「臺灣水泥公司」產權就由公營轉為民營化。而蘇澳廠依仗著蘊藏豐富的石灰石原料,在1980 年代以前生產量堪稱是「臺灣水泥公司」的優質工廠。

左:戰後初期的台泥蘇澳廠生產煙囪只有一支。(宜蘭縣史館典藏) / 右:白米溪對岸盡是一片人煙稀疏、旱田耕植的丘陵地。(宜蘭縣史館典藏)
左:戰後初期的台泥蘇澳廠生產煙囪只有一支。(宜蘭縣史館典藏) / 右:白米溪對岸盡是一片人煙稀疏、旱田耕植的丘陵地。(宜蘭縣史館典藏)
左:1980 年代以前是台泥蘇澳廠的黃金歲月,濃濃白煙時時迷漫白米饔周遭的聚落,因而催生了以環保立縣為主軸的「青天計畫」。(林麗貞提供) / 右:蘇澳廠生產兼顧環保作業的用心,商譽也大大提昇了。(陳財發提供)
左:1980 年代以前是台泥蘇澳廠的黃金歲月,濃濃白煙時時迷漫白米饔周遭的聚落,因而催生了以環保立縣為主軸的「青天計畫」。(林麗貞提供) / 右:蘇澳廠生產兼顧環保作業的用心,商譽也大大提昇了。(陳財發提供)

1980 年代以後,在地方上遇到宜蘭縣政府力推環保立縣的「青天計畫」,另者總公司經營重心除了在中國大陸布局的西進策略之外,在國內則本著『精、簡、準』的經營理念,力行「擁抱改變、熱情學習」的變革管理, 就在2010年決定興建「臺泥和平廠」,隨即採取「水泥廠、火力發電廠、港口」三合一的「循環經濟」運作模式,將生產過程中無法避免的多餘廢料,相互運輸再利用,既節約能源並達到資源有效整合,從而蘇澳廠墨守成規的生產線作業,因產銷利潤逐漸被和平廠迎頭趕上,致使不少數量的廠房都形成閒置空間了。

空間餘韻

1920(大正9)年,蘇澳躍昇「蘭陽三郡」之一後,工礦業開始拓展,人口逐漸遞增,其中又以水泥廠的進駐,吸引桃竹等地的從業人士紛紛移住蘇澳庄定居,直到1970年代前,蘇澳鎮人口數仍居蘭境第三名。但是1980年代以後,臺泥經營重點採「節約能源及多餘廢料再利用」的策略,蘇澳廠產銷利潤就被和平廠超越,廠區閒置空間就逐漸浮現,今僅就目前尚未被拆毀的特色地景臚列如下:


[水泥業專用鐵道]
「臺灣化成工業株式會社」時期在蘇澳火車站就有運輸水泥鐵支路側線,直到2009(民國98)年才停止使用,隔年橫跨白米溪的運輸水泥鐵道橋樑被沖斷後,曾經風光一時的蘇澳水泥側線就逐漸荒廢成鐵軌遺跡。

左:蘇泥鐵路側線過蘇港路從永光社區公園邊,祥光寺 下蜿蜒沿金面山清兵古墓區山腳下,穿越永春路再 跨過白米溪後就進入蘇澳廠區。(潘佑升提供) / 右:2010(民國99)年10 月東北季風鋒面夾帶梅姬 颱風外環流帶來累積暴雨傾盆而下,又遇到海水滿 潮,河水難以宣洩,造成蘇泥鐵路橋樑被上游貨櫃 屋撞擊而斷成兩半。(林麗貞提供)
左:蘇泥鐵路側線過蘇港路從永光社區公園邊,祥光寺 下蜿蜒沿金面山清兵古墓區山腳下,穿越永春路再 跨過白米溪後就進入蘇澳廠區。(潘佑升提供) / 右:2010(民國99)年10 月東北季風鋒面夾帶梅姬 颱風外環流帶來累積暴雨傾盆而下,又遇到海水滿 潮,河水難以宣洩,造成蘇泥鐵路橋樑被上游貨櫃 屋撞擊而斷成兩半。(林麗貞提供)

[行政區及休閒區]
過白米溪的「長安橋」就是「台灣水泥公司蘇澳廠」,穿過約400公尺的「進廠大道」才進入工廠作業區,大道兩旁有諾大建築群含蓋行政區及休閒區。目前原木造的廠長日式宿舍已拆除了,洗衣間、游泳池、電影院等都成為閒置空間,現有建築物只剩醫務所及公園景觀等場景供人懷舊回味,除新蓋公寓大樓型有人進住,只留數排無人居住宿舍空屋。包括原木造的廠長日式宿舍也拆除改建。醫務所設有方便輪椅、傷患行走的坡道。醫務所前和山腳下所留的防空洞則是日治時代產物。

左:醫務所增設有方便輪椅、傷患行走的無障礙坡道。(林麗貞提供) / 右:公園場景隨時都會綠化修護。(林麗貞提供)
左:醫務所增設有方便輪椅、傷患行走的無障礙坡道。(林麗貞提供) / 右:公園場景隨時都會綠化修護。(林麗貞提供)

[信仰空間]
初期水泥製造流程屬於風險較高的產業,基於心靈寄託需求,所以台灣化成工業株式會社蘇澳工場雖然生產時間僅僅三年光景,卻留下兩處的信仰空間:遙拜所與殉職墓塚。

遙拜所
1942(昭和17) 年台灣化成工業株式會社蘇澳工場曾於宿舍區建立神社(片倉佳史《台灣日治時代遺跡》一書稱此為「台灣化成株式會社遙拜所」)。

上:建體以鋼筋混凝土為材質,外觀則刻意模仿 木造之「校倉造」,相當別具一格。(林麗貞提供) / 中:神社內案桌上已空無一物。(林麗貞提供) / 下:坐東朝西水泥造四角攢尖式的墓亭,平台上 亭身分二堵,下堵有扶柱牆身斜外成梯形狀, 正中有一鋁門扉。左、右、牆都各開有一鐘 型小窗。屋頂下翼角起翹,檐下安仿木作水 泥斗拱造型。(林麗貞提供)
上:建體以鋼筋混凝土為材質,外觀則刻意模仿 木造之「校倉造」,相當別具一格。(林麗貞提供) / 中:神社內案桌上已空無一物。(林麗貞提供) / 下:坐東朝西水泥造四角攢尖式的墓亭,平台上 亭身分二堵,下堵有扶柱牆身斜外成梯形狀, 正中有一鋁門扉。左、右、牆都各開有一鐘 型小窗。屋頂下翼角起翹,檐下安仿木作水 泥斗拱造型。(林麗貞提供)
亭內立墓碑上題「民國卅一年( 日昭和17 年) 七月亡/ 故十時亨等三十六位之墓/ 民國丙午年 (1955 年) 三月重修」。(林麗貞提供)
亭內立墓碑上題「民國卅一年( 日昭和17 年) 七月亡/ 故十時亨等三十六位之墓/ 民國丙午年 (1955 年) 三月重修」。(林麗貞提供)

殉職墓塚
左側山麓下還有幾座的墓塚,其中有一墓塚墓碑有男女八名合葬。尤以在永昌路164-1旁的墓亭設計極為特別,這些亡靈都是水泥廠因工安問題而犧牲的員工,每年廠長率主管級等人在端午節會來祭拜。

參考資料

1994,四十週年特刊編輯委員會,《台灣水泥 四十週年特刊》,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2002,片倉佳史,姚巧梅譯,《台灣日治時代遺跡》,玉山社。
2004,台泥五十特刊編輯委員會,《台泥五十 台灣經濟奇蹟的見證》,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2013,陳慈玉,《全漢昇先昇百歲誕辰紀念論文專輯—近代東亞水泥事業之發展與變遷》,萬卷樓書有限公司。
2014,彭瑞金,《蘇澳鎮誌上卷》, 蘇澳鎮公所。

書籍資訊

書名:潛藏的人文空間in蘭陽

作者:陳財發等撰文

出版:宜蘭縣政府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