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因美而良-文物銀行的實施策略與建議(一)

蘭陽博物館

-節錄自《111年蘭博文物銀行營運軟體規劃案成果報告書》

第163期-2024年4月

文物銀行的實施策略與建議

(一) 學習型開放典藏庫:中里倉庫規劃方針

中興紙廠是台灣現存日治時期製紙廠房保存最為完整的,成為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的計畫之一,預定將紙廠空間活化轉型為中興文化創意園區使用,提供展覽、進駐基地、餐飲、藝文活動等。而鄰近閒置的中里倉庫,預定發展轉型為小型的典藏、展示、教育推廣空間。

參照前述的開放典藏庫模式以及國內外案例的分析,建議中里倉庫建置為複合型多功能典藏庫,在空間功能上分為三個區域:第一個區域是定位為蘭陽博物館的典藏庫二庫,保存管理逐漸增多、「典藏品」定位的文物,庫房管理原則與文物櫃架需求比照蘭陽博物館內的庫房,唯考量二庫的基地與空間條件,雖然空間寬敞,但保全與溫濕度控制條件不及本館庫房,適合保存大型文物、或者溫濕度管理較具彈性的文物。

第二個區域是學習型開放典藏庫,也就是兼具展示效益的典藏庫模式,並以保存收藏「教育品」定位的文物為主。本區的典藏模式應兼顧展示效果,雖然不需如一般展示重視敘事動線、展示設備與氛圍等,但需以容易觀看的方式陳列文物。學習型開放典藏庫,可開放讓民眾進入,但原則上除非有專人導覽或者體驗活動,以不碰觸文物為原則,讓民眾認識文物典藏保存管理的原則與重要性為目的;第三個區域定位為文物基本整飭與修復區,同時也能辦理文物保存修復的體驗工作坊。

第二與第三區域,可參照前述科工館的經營模式,積極整合展示與教育方法來經營開放式典藏庫。科工館在其開放式典藏庫中,結合藏品推廣、藏品操作體驗、保存維護工作坊,甚至鼓勵觀眾帶自家物件來進行健檢。挑選不易受溫濕度變化影響的文物類型規劃主題式藏品展示,配合展示內容舉辦體驗工作坊,或是讓觀眾體驗文物如何操作使用,例如活版印刷排版、十字弓箭射箭等,或者是帶領參加者學習簡易的文物清潔維護、書籍裝幀等。(王蕓瑛,2016)

蘭博文物銀行文物體驗工作坊的主題規劃,可盡量配合借用單位的活動方針來規劃。例如「蘭博校園分館」、「文物里親」等,如同前述之北師美術館的「百聞不如一件—OPM計畫」之模式,透過文物在學校建立文物教育的基地,但配套活動仍積極串連學校、博物館與在地文化資產,同時推廣了博物館做為學習基地的意義所在。


(二) 宜蘭故事大家講:宜蘭潮

建議以宜蘭人故事館為基地,與經營團隊合作,推動系列的「宜蘭故事大家講」活動,逐步累積文物與故事,增益大眾對文物的興趣。宜蘭人故事館是舊宜蘭縣議會,位於宜蘭市中心,交通方便、生活機能豐富,由於周邊有宜蘭演藝廳、東嶽廟、宜蘭北館市場、宜蘭戲院舊址、宜蘭車站、百果樹紅磚屋、宜蘭美術館、阮義忠臺灣故事館等,也是人潮往來的區域。從地點來看,非常適合做為「文物銀行」之主要活動與交流基地。

該館舍近年採ROT方式,自2017年起由麗顏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營運,採複合式經營,一樓包括兩間餐廳、一間咖啡廳、文創商店、以及主題展示,二樓有視聽空間及多功能空間,主要提供外面團體租借及舉辦手作課程。常設展覽沿用舊議會的四間小辦公室。

2017年以來,舉辦多場與宜蘭有關的電影欣賞活動、工作坊、展覽,本計畫參訪時的展覽名為「生活的溫度」,展示內容主要介紹宜蘭在地知名產業與世家,包含林午銅鑼、葉宜興商號、光興竹行等。展示手法為靜物展示搭配簡易說明版。主視覺牆選擇宜蘭特色的風俗、小吃等圖像,搭配手動翻版的互動牆適合親子觀眾。宜蘭人故事館的地點與近年經營方針,是貼近市民生活圈、具有生活尺度的藝文交流場所。

圖1:宜蘭人故事館周邊重要機構、學校。[1]
圖1:宜蘭人故事館周邊重要機構、學校。[1]
圖2:宜蘭人故事館入口一景。[2]
圖2:宜蘭人故事館入口一景。[2]

本計畫所規劃之「宜蘭故事大家講」系列,建議以「宜蘭潮」為名,分為數回介紹戰後至1980年代之宜蘭服裝產業、衣著流行等主題,結合展覽、經驗分享(口述歷史)與創作活動等。「宜蘭潮」主題至少有以下幾個子題可以發展。首先,可以介紹位於羅東的「聯勤第一被服廠」。原妤南京負責國軍軍服製作的聯勤被服廠,於1949年遷至羅東,1950年更名「聯勤第一被服廠」,1976年定名「聯勤三〇一被服廠」,至1988年因產業型態改變、工廠解散。

在1953至1963年之間為被服廠鼎盛時期,內部員工約有八、九百人。由於從業人員眾多,可以說聯勤被服廠自成一個小世界,為員工設置的住宅,就是金陵一至六村,鄰近處又設有聯勤子弟學校,校內共6班,近200名學生,之後併入羅東國小。廠內設有理髮院、餐廳等,員工組成金陵平劇隊、話劇隊與雜藝隊等,更有多次環島勞軍演出,慰勞三軍的經驗。聯勤被服廠的故事,以及當時製作軍服的點滴等,例如軍服的衣料、服裝類型、縫製分工、縫製數量等等,都是很好的主題,如果找得到最後一批員工,也可以分享在廠內工作經驗。[3]

其次,可以聚焦在農會在宜蘭推動的家政推廣班之縫紉教室。農委會自1956年開始在全國各地農村陸續推動家政推廣教育工作,由農復會家政顧問指導台灣省農會協助改善農家生活。由於早期農村環境與生活品質並不理想,農家婦女地位也普遍不高,接受教育機會不多,透過台灣各級農會輔導成立家政班,希望改善生活環境與農家婦女人力素質。

在1950至60年代初期,家政推廣課程以食物與健康、家庭改善及簡易縫紉為重點。農會家政班的裁縫課程在宜蘭舉辦的狀況,如何選擇縫紉樣本、服裝樣式、設計課程,而參加縫紉班的婦女們日後的工作狀況,都會是吸引人的主題,同樣地,也找到參加過縫紉課程的婦女來分享,同時徵集相關物件資料。蘭博收藏之縫紉機,可以做為展示重點,並示範如何使用縫紉機,也具有科普的意義。[4]

第三個可行的主題,建議聚焦羅東市場之服裝產業。在羅東之民生市場內叢聚了布行、時裝店、鈕扣店、服裝縫製工作室等,今日仍存數間。與今日的百貨服飾產業結構不同,這種在地的、貼近消費者的服裝產業,自成產業鏈,有許多豐富的生活歷史內涵可以挖掘。以下關於羅東市場內的傳統服飾產業基本內容,參考自海波浪團隊所規劃的走讀內容,走讀的概要與羅東市場簡介,請參見附件三。

市場內的布行老闆提到,羅東地區是緊跟隨臺北永樂市場的流行趨勢,因此布行的貨源都是由中盤商直接運送而來。布行的顧客主要是做時裝的店家會來裁布,但也有客人自行來剪布再交由時裝店訂做。裁縫師傅的養成,通常學員會上類似補習班的課程,學習基本的裁縫技巧,結業後由老師介紹至鄰近的時裝店工作,等到做出口碑後可以自行獨立開店。

當時交易紀錄都記載在裁縫師手中的尺寸簿中,包含客人的尺碼,有時會繪製簡單的樣式草圖或二次修改的紀錄。製作時裝會先將衣服版型拆解成好幾塊,繪製在紙張上,再依照紙樣本去剪布,因此裁縫師常留有常客身形的紙樣板。而市場內的千慧鈕扣行販售的鈕扣、拉鍊等各種衣服零件相當齊全,因此至今仍是裁縫業者長期合作的對象。

裁縫師手中的國外服裝雜誌與尺寸簿,就是一種可以講述生活故事的文物。服裝雜誌,是做為服裝樣式、流行時尚的參考,進一步了解國外雜誌如何流通、取得、售價,其中的服裝樣式,哪些被參考、哪些不受歡迎等,這些問題都可以用來理解本地服裝品味如何形成。而尺寸簿則記載了過去具體服裝樣式,包括選用的布料與服裝樣式,根據尺寸簿,可以重製過去的服飾。服飾,特別是訂做的服飾,經常是承載著特別的記憶的媒介,服飾,可以做為帶引口述歷史的媒介。

圖3:羅東布行。(圖片來源:洪靖翔攝)
圖3:羅東布行。(圖片來源:洪靖翔攝)
圖4:尺寸簿。(圖片來源:洪靖翔攝)
圖4:尺寸簿。(圖片來源:洪靖翔攝)
圖5:服裝縫製工作室。(圖片來源:洪靖翔攝)
圖5:服裝縫製工作室。(圖片來源:洪靖翔攝)
圖6:鈕扣店。(圖片來源:洪靖翔攝)
圖6:鈕扣店。(圖片來源:洪靖翔攝)

(三) 蘭博校園分館:復興國中

延續蘭博「蘭博進校園」之教具箱系列的做法,升級為「蘭博校園分館」,配合學校課程教學需求,以及108課綱發展在地學習的方針,選擇適當的文物,參考本計畫所介紹的北師美術館之OPM計畫,以微型博物館的定位進入校園,可連動美術課、社會課、地理課、歷史課、生活設計課,從不同學科教學的角度,來運用文物,成為獨特的教學資源。

本計畫拜訪復興國中生活科技課的教師陳怡翔先生,一方面了解陳老師生活設計課的規劃,一方面討論未來發展為「蘭博校園分館」的可行方針。復興國中周邊包括宜蘭國民小學、中山國小、光復國小、宜蘭高中、蘭陽女中、宜蘭大學等學府,又鄰近文化局、台灣戲劇館戲劇視聽圖書館、葉宜興宅等文化建築,可以說是位處學區與文化區交疊之處。且復興國中也是蘭博教育推廣計畫穩定的合作夥伴,如噶瑪蘭家屋建造、宜蘭農校遺址解說等活動的舉般,因此是優先推動「蘭博校園分館」計畫的學校。

圖7:復興國中周邊地圖。[5]
圖7:復興國中周邊地圖。[5]
圖8:復興國中校園內噶瑪蘭家屋。(圖片來源:黃貞燕攝)
圖8:復興國中校園內噶瑪蘭家屋。(圖片來源:黃貞燕攝)

復興國中教授生活科技的陳老師經歷十二年國教現場,老師針對十二年國教重視的核心素養內的三項指標: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融入課程設計中,希望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針對七、八、九各年級所對應的學習目標及能力,陳老師規劃了不同的課程主題。以七年級而言,著重在藝術美感的培養,考量到學生手部力量的限制,以使用手工具操作為主。

課程主題以宜蘭羅東林業從源頭到餐桌,包含歷史、器物、地理等面向進行探討,希望讓學生學習使用林業技師所用的工具、榫等。另一主題為建築,先行認識不同國家、氣候、文化下所誕生的各式建築種類,再回看到宜蘭在地從史前到現今建築的演變。建築的操作課程從製作模型學習建築的形態,再到蓋一個噶瑪蘭家屋實際了解建築搭建過程中力學、平衡的原理。

八年級的課程設計核心在於設計製作,學生也已經具備使用電動工具的能力,因此希望透過學生自主思考、表達、製作來學習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九年級則是更進一步的邁向創作的範疇,讓學生發揮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所關注的主題也從個人、校園擴展到地區、世界的議題。

陳老師的生活設計課程的規劃,與博物館文物教育的理念十分吻合。以陳老師所規劃的「某人食器展」為例,以一個假想的考古陶罐為對象,讓同學們設想遠古人們的生活條件,為這個陶罐設計出符合當時人們需求的舀食湯匙。雖然同學們的功課是設計,但為了設計出符合特定條件、具有實用性的湯匙,同學們必須理解那個時代的生活型態,以及陶罐的造型。也就是說,這是一種以「設計」為媒介的歷史教育、也是文物教育。以此方向,的確可以為蘭博校園分館發展出別有特色的學校課程,也能讓蘭博的各類收藏,更進一步與學校教學現場連結。

圖9:生活設計課教室。(圖片來源:黃貞燕攝)
圖9:生活設計課教室。(圖片來源:黃貞燕攝)
圖10:學生製作木餐具。(圖片來源:黃貞燕攝)
圖10:學生製作木餐具。(圖片來源:黃貞燕攝)

在理解文物銀行與蘭博校園分館的規劃方針後,陳老師認為蘭博校園分館可發展的主題如下。以七年級的生活設計課程為例,七年級課程有林業和建築兩主題,林業相關場所包括宜蘭農校、羅東林場、林鐵、員山等,都是宜蘭學生經常聽聞的場所,林業主題課程目的是介紹林業砍伐、運送、加工等工序,以及林業發展帶來人潮聚集、形成聚落和信仰發展。

因此,林業這個主題校園博物館可以選擇斧、鋸、加工工具,讓學生認識工具之相關林業技術,並可以設計讓學生練習使用工具,也可以運用蘭博典藏庫內工匠師傅使用的器具,如木製卡榫、輪軸等,都可以搭配作教學使用。

建築主題的教學目的,帶著學生觀察童話裡的建築對應到現實生活中哪些環境、氣候,建築的形態分別為何?了解文化造成的差異後再回歸到認識宜蘭地區的人文、氣候,有了先備知識後,學習製作家屋模型和噶瑪蘭傳統家屋。對應到關懷宜蘭其他特色的建築如昭應宮、聖母堂等。蘭博館藏中與建築主題相關的藏品如廟宇燕尾裝飾、地層模型教具等,都是很適合校園分館的文物。

宜蘭的高溫工藝這個主題,也具有運用文物教學的潛力。這個主題可以串連的文物從考古到現代,例如,宜蘭考古挖掘出土的玻璃珠工藝,到聞名的林午銅鑼,皆是宜蘭代表性的高溫工藝品。蘭博收藏中也有豐富的銅鈴、銅飾、銅針等蒐藏可以呼應。此外,現行陳老師帶著學生學習各種機械的設計原理與使用,包括生活中的交通工具腳踏車、人力車,以及傳統農具中的龍骨車、揉線機,蘭博的相關收藏,例如舊式腳踏車和農具構件,都可以與教學連結、靈活運用。

從上述陳老師對課程的發想,可以看到由陳老師開發的課程設計是結合了十二年國教的教學指標以及宜蘭在地文化的特色,且老師提出的教案不僅具有創意且完整規劃,在教學文物的選擇上也可以對應到蘭博館藏,非常貼切文物銀行中借用文物的概念。陳老師也提到,復興國中不但可以成為「蘭博校園分館」的實施案例,也有機會成為帶動鄰近國中小學應用的中樞。

例如,由復興國中教師群與蘭博聯合發展運用文物的教學操作模式、並經過試行推展成熟後,就可以邀請鄰近學校來觀摩並加以運用。由於即使選用保存門檻較低的教育品,蘭博校園分館畢竟需要一定保存管理之空間與人力條件。如果在推動初期以復興國中的校園分館為一個區域資源中心,也不需要每一個學校都設置一個蘭博校園分館,但又可以透過鄰近學校之間彈性的交流,擴大蘭博與學校間的合作網絡,逐步地推動蘭博校園分館的實施。

就現行文物進校園的計畫構想,陳老師提出了幾項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首先是文物安全、運送與保管的空間,目前陳老師所能掌控的空間有兩間教室,可以將較小的教室規劃成小型展示館,以每學期借用幾件文物進行展示,平時教室維持上鎖,僅課程使用才開放此空間,文物的選用以安全的教育品為優先,搭配展示櫃或其他具保護措施的展示手法,如此可以解決文物安全性的問題。另一問題是如何將此課程操作與其他學科結合,推廣給老師們?

因為國中老師們通常肩負起升學壓力,較難再負擔新教案的學習與使用,因此可以與學校既有的彈性課程做結合或是導入博物館志工的人力來做協助,如此學校老師們的負擔可以減輕,提高使用此教案的意願。

參考資料與註釋

[1] 圖片1 來源:〈宜蘭縣舊議會歷史建築修復規劃設計成果報告書〉。https://nchdb.boch.gov.tw/city/ILN/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021224000001。瀏覽日期:2021年12月21日。

[2] 圖片2 來源:googlemap,瀏覽日期:2021年12月21日。

[3] 關於聯勤被服廠,參見林正芳2007。走進歷史眷村——金陵一村。《蘭博電子報》第120期。https://www.lym.gov.tw/ch/collection/epaper/epaper-detail/b327616e-d633-11ea-94d3-2760f1289ae7/。瀏覽日期:2022年2月25日。

[4] 關於農會之家政推廣教育班,參見阮素芬、楊宏瑛2008。農會家政推廣工作執行成果。《農《農政與農情》,第188期。https://www.coa.gov.tw/ws.php?id=13701。 瀏覽日期:2022年3月2日。

[5] 圖片7 來源:goolgemap,瀏覽日期:2022年1月8日。

計畫資訊

計畫名稱:111年蘭博文物銀行營運軟體規劃案

計畫執行:黃貞燕教授

委託單位: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計畫時間: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