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期-《2021南方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二:就自然生態論南方澳地理景觀的特色
2021/09/11 南方澳國際學術研討會 南方澳自然環境與產業 I 論文二
發表人:江協堂 / 宜蘭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評論人:張智欽 / 宜蘭大學名譽教授
編按
2021年適逢南方澳漁港建港一百週年,這是一個反省與再出發的契機。開港一百年,對南方澳及宜蘭乃至全台灣的歷史回顧,都是極具意義的一年。因此希望透過辦理「南方澳漁港百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集合海內學界專家的參與,進行國際研討論述與交流,為百年的南方澳漁港留下紀錄,作為探討新方向的基礎資料。
蘭博電子報為延續並擴大相關議題的討論,會後將發表的論文取其摘要及結論逐期刊載。
結論
本研究區位在中央山脈造山帶的最北端,地質構造主要受到造山帶擠壓的影響,地底下中新世廬山層板岩被抬升露出地表,8個測量點的層態測量結果,地層傾角都超過35度以上,走向除了1個點接近東北-西南向以外,其餘7個點偏東西向,與文獻紀錄的東西向一致,高傾角顯示本區受強烈的擠壓作用,造成地層劇烈抬升而傾斜。輕度變質的板岩,受應力作用產生的節理非常發達,節理密度約5-22條/公尺,節理面受海浪侵蝕作用,形成本區海蝕凹壁、海崖、孤立岩等特殊地形景觀。
以弱面直剪法進行岩石強度的檢測結果,5個板岩岩心樣本的內聚力分別為0.1、0.2、0.1、0.12和0.1㎏/㎝2,比一般板岩的內聚力小約兩個數量級,摩擦角分別為10.3、16.2、11.2、17.9和20.2度,比一般板岩的摩擦角也小許多,推測本區板岩內部可能有風化作用,導致抗壓強度變小,造成風化的原因可能是地表水沿高角度的解理面入滲,風化的岩層、發達的解理和高角度坡度使本區部分區域具有落石、岩屑崩滑和岩體滑動等地質災害潛勢,在陸連島南島東側以及賊仔澳週邊海崖偶有發生岩屑崩滑現象。
南方澳地區具有蝕餘殘丘、堆積沙灘、海崖、岩屑崩滑邊坡、海蝕凹壁、岩體滑動邊坡、孤立岩、礫灘、岩層露頭、侵蝕岩面、顯礁等地理景觀特色,依各區域特色未來可規劃為豆腐岬地理教學區、賊仔澳地質探索區和內埤海岸休閒遊憩區等3區,學生、愛好戶外活動者或一般民眾都可擇其所好之區域前來旅遊。
由於南方澳的場域不大,各景觀在空間分佈上相距不遠,觀光旅遊發展上具有:交通便利易於推廣、能展現地形和地質的多樣特色以及景點集中易於規劃和使用等利基,未來若能做好完整的規劃設計,就可以善用這些觀光資源,提高整個南方澳的觀光產業。
----<論文全文請見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