悽愴荒蕪的水泥業鐵道
作者 / 陳財發、林麗貞、 李春榮、 陳興源、 陳香莉
提供 /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宜蘭社區大學教育基金會

編按
文史工作者都知道愛護「古蹟」; 卻較疏忽正視潛藏的「人文空間」。
宜蘭社區大學「走讀歷史空間研習社」於民國101年開設,由陳財發等多位講師群合作,多年來以「輕旅、走讀」的方式,帶領學員上山下海,踏查在地文化空間,過程中學員們透過實際走讀與尋訪,在詳細的歷史考據為基礎,搭配生活化的解說方式,彙集宜蘭縣12 鄉鎮30個潛藏人文景點。
其刊載內容主要涵蓋「被漠視的據點、在地味的故事、存在感的場域」等三大元素的空間,定為篩選景點的三大準則,儘量摒除具法定身分的文化資產及網紅景點等方式撰寫而成。
蘭博電子報將於每期介紹,讓讀者深入了解宜蘭潛藏的人文空間,細細品味背後精彩豐富且生動的生命故事。
人文概述
冬瓜山地區擁有青山活水的天然資源及水鄉澤國的優質環境,自來就是魚米之鄉的典型農村聚落。終戰以後,隨著工業逐步起飛的推展,就在1960年代開始,王永慶的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為了解決PVC 粉的上游原料問題,率先在冬山鄉東城村「石頭圍」地點籌建冬山電石廠,1965(民國54)年再增設燒碱廠自產原料,1968(民國57)年之後,又淘汰電石法生產線,轉而採用經輕油裂解後合成的聚氯乙稀(VCM)來生產PVC粉。
1973(民國62)年,王又曾的力霸企業集團取得宜蘭縣蘭崁山設石灰石礦區,同時在礦區15公里外的冬山鄉安平村一座小山丘(昔稱冬瓜山)周遭投資興建水泥廠,於1976(民國65)年10月開始量產,並自行興築一條專用鐵道,方便水泥產品的輸運。
1987(民國76)年台灣化學纖維公司又在大興村「火燒城」鄰近的龍德工業區,擴建台化龍德PTA 廠,開始跨入石化業。
歷經20年光景, 鄉民只要一走出家門,看到的不僅是大型固定污染源的灰煙朝天飄逸上去,還不時會聞到一股酸味伴隨煙霧恣意伸展撲鼻而來,至此冬山鄉慢慢就被污名成工業重鎮的「黑鄉」。
邁入21世紀之初,冬山電石廠及台化龍德PTA 廠仍然賡續營運,唯風光一時的力霸水泥廠卻隨著集團經營不善,繁華景況漸漸落盡,就在2009(民國98)年水泥廠易主新東家潤泰集團之前,對外運輸水泥專用鐵道因囿於大型貨運的便捷及鐵道高架化規劃的影響,便在20世紀末逐漸廢置棄用,嗣後又受鄉間通路及省道的擴寬及農地重劃影響,如今已遞變成一條悽愴荒蕪的水泥業鐵道了。
空間餘韻
在各類專用鐵道中,水泥廠鐵道可說是貨物運輸中的主力,由於水泥的運輸量很大,因此較有規模的水泥廠,都自備貨運火車,並舖設專用的鐵道側線,再由台鐵機車頭牽引,曾對台灣基礎工業的開發與建設有很大幫助。
力霸水泥廠這條運送散裝水泥和石灰石的鐵道全長約3.2 公里,鐵路穿出廠區後,為了避免衝擊冬山街道安全考量,不採往東的直徑路線抵達車站,而特意往南行駛繞過冬山街區,在內城仔地段則改東北方向後穿越省道台九線,再銜接台鐵進入冬山站。
使用壽命不及20 年的力霸水泥廠產業鐵路,目前軌道所經之處盡是禾田菜畦的村落景觀,特別經安平庄頭時,軌道路基墊高,道路以涵洞及天橋設施方便通行,到內城段( 田園線) 就貼近平地,所以軌道路基還是清晰可見,而安平段( 墊高部分) 雜木叢生不易窺究,今僅以「涵洞、天橋、平交道、田園線」等路段景觀,足以見證力霸水泥產業運輸地景的發展過程。
[ 涵洞地景 ]


[ 天橋地景 ]


[ 平交道地景 ]


[ 田園線地景 ]


參考資料
- 2007,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變更冬山都市計畫 ( 主要計畫第三次通盤檢討) 書》,冬山鄉公所。
- 2010,廖健竣,《鐵道風情—力霸冬山廠—台九線平交道》, club.ntu.edu.tw > train > scenery_htm > Freight > Others。
- 2016,林彥辰車友,《力霸水泥冬山廠廢線遺跡》,TTSwww.tts.tw > forum > viewtopic。
書籍資訊
書名:潛藏的人文空間in蘭陽
作者:陳財發等撰文
出版:宜蘭縣政府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