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期-林德記蜜餞舖
文:吳心宇/圖:莊雅惠

百年蜜餞鋪─林德記
大眼睛的林正雄先生,剛開始接受訪問時顯得有點「歹勢」,他坐在櫃檯後邊比劃邊說著:「現在有機器測量糖度,以前要用目測和手試麥芽糖的黏度,彼時浸啦、滾啦都要用人工,不像現今有浸泡法……,做好的金棗糕要放進大甕封起來,才不會走氣受潮,要賣時再舀出;原本煮糖用一般鍋子,後來改用白鐵仔,較不會滾得黑黑的……」
說著說著他忽然像想起某件事,很開心的叫筆者等一下,接著急急跑到大街對面的東亞旅社(亦是林家開設的),拿回了一個很有趣的工具,他笑著說:「這是以前劃金棗皮的工具啦……」,此後越說越爽朗,為我們介紹了老蜜餞舖的過去與昔時作法。
從前做金棗糕,要先買進鮮果,金棗來自員山大湖、大礁溪(二結)一帶,李子早期以枕頭山附近最為盛產。選別大小後,用內鑲十片削鉛筆般小刀片的管子劃開金棗皮-方式是將金棗以手工一粒粒塞入管子,再以木棒推壓出來,如此果皮上即有數道被刀片剖劃開的口子。以前這種工作是請一些小女孩來做小工,到民國五十年代還是如此。這劃皮的管子是請人燒黏的,以前用「紅片」為材,後用不鏽鋼,內鑲的刀片因為容易斷裂,亦改用較大片的,使用時戴著手套以便推壓。
金棗畫了刀口後,先鹽漬一星期去酸味;之後撈起來去籽,消除苦味;再來則是漂水去鹹;然後以糖漬,放在木桶或後來的塑膠桶中幾天;所用的糖需是特砂白糖,不能用赤砂,否則蜜餞會黑黑的。再來以水和糖煮金棗,一面煮一面加入麥芽糖,如此較有黏度,較Q,不會那麼甜;最後拿起來放在大竹薹上披乾,就是甜滋滋的金棗糕了。
鹹金棗則不需劃刀口,只要鹽漬後放在馬達動力的桶子裡滾,讓帶著鹽粒的果子互相擦擠,藉鹽巴的摩擦力磨破果皮來除去果皮上的油脂。
甜的金棗糕和李仔糕是「林德記」主要製作範圍,也是相傳四代的部份。李仔糕以前用紅李,醃過的色澤會有點暗橘色,但不像現在加了色素那麼深;現在李仔糕原料多用香蕉李,色澤看起來是金黃的,與金棗糕很像。


至於林家做蜜餞的歷史,需由林正雄的曾祖父說起;曾祖父林闊嘴時,有從唐山來賣蜜餞的,先到員林做買賣,後來到宜蘭推銷。曾祖父先是批來賣,後來觀摩自唐山來的蜜餞推銷商的貨品,自己學做,試做金棗糕。做好後以小攤子推出去賣,平時在街頭,廟會時則在棚腳下賣。製售內容包括金棗、李子和木瓜糖,其中木瓜糖亦是自己切片煮糖做的。當時的住家在武營街,是一間舊屋,蜜餞在家裡做好後再推出去賣。
祖父林欽生(第二代)原與兄弟一起在家中做(武營街老家),再推出去賣;光復前後兄弟分家,分家後,阿公在媽祖廟旁租了一間房子,借錢以「兩包錢起家」,並沿用原就有的名稱-「林」氏「德記」。至於阿公的大哥分家後另起「德合記」,現在工廠位於泰山路,是阿公阿兄的兒子(林正雄的堂弟們)在經營。

林正雄先生(現年約64歲)為「林德記」第四代負責人,接手父親林新土蜜餞加工事業近三十年。75年左右開始,由於對街(東亞旅社後面原是林德記加工廠)不准設廠,加上林正雄為獨子,無兄弟、無人手幫忙,「林德記」就沒再自己做蜜餞,店面所售蜜餞主要來自「德合記」,林正雄將鼎啊、鍋爐啊都送給堂弟們,請他們製作,林德記如今僅做批進零售的店面工作。
「林德記」在民國後(林正雄父親在時)最興旺,因為當時景氣好,民國四十幾年時金棗糕一斤大概三、四十塊,86年則是一百塊左右。農曆過年前後一般是生意最好的時段,故過年時反而最不得閒。五十年代就開始批發販賣的方式,民國六七十年代生意也很好。
「林德記」在武營街、康樂街均住過,直到三十多年前遷至現址。由於以前的房子均會漏,加上經過分家、搬家等過程,日據時代很多舊獎狀都失落了,現今殘存的獎狀看來也有泡過水發黃的感覺;但很珍貴的是,「林德記」尚保有一張曾祖父在日據時期的營業證,上面寫著「煙草小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