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09期-「烏石港歷史劇場」 帶孩子看見烏石港今昔變遷

文 / 圖:許浩倫(蘭陽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烏石港歷史劇場》針對國小高年級還有國中學生所設計的環境教育課程。
《烏石港歷史劇場》針對國小高年級還有國中學生所設計的環境教育課程。

2013年的最後一天,蘭博啟動了另一個新的課程《烏石港歷史劇場》,這是針對國小高年級還有國中學生所設計的環境教育課程,藉由現地觀察、遊戲操作、角色扮演及討論的方式,使學生了解環境變遷對人類生活及產業的影響,並藉由對環境的認識,培養對生活環境的關心、重視與珍惜。

 

石港春帆

之所以會有這個課程的產生,其實是因為蘭博所在地的這塊濕地,除了生態豐富以外,還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這塊濕地目前被指定為「烏石港遺址」,在清朝時是宜蘭最重要的港口與門戶,因當時對外的陸上交通尚不便利,對外貿易多得仰賴河運,要到宜蘭貿易的船隻得先在烏石港報關課稅,然後才可以順著舊宜蘭河的河道進入頭城及宜蘭城進行貿易。然而這樣的模式後來因為宜蘭河的改道及多次的泥沙淤積,烏石港漸漸失去原有的功能和優勢,再加上鐵路及其他陸上交通的開通,於是烏石港便漸漸沉寂,到現在變成一片寧靜的水域,跟當初的千帆榮景無法同日而語。

 

老師帶領學生們到蘭博戶外的濕地,觀察整個舊港區目前的地貌。
老師帶領學生們到蘭博戶外的濕地,觀察整個舊港區目前的地貌。

課程一開始,為了讓學生對這個舊港遺址的樣子有個大概的了解,老師帶領學生們到蘭博戶外的濕地,觀察整個舊港區目前的地貌,並請學生比較這個地方跟一般的港口有什麼不同。觀察完烏石港遺址之後,學生們回到教室,由老師講解這個地方過去發生了哪些事,讓一個商船雲集的大港口,變成現在這樣一個平靜的小濕地。而最讓學生們感到不可思議的,就是媽祖廟(慶元宮)前的大馬路(青雲路)過去竟然是停靠船隻的港口,而他們也總算知道為什麼從火車站往青雲路的方向走會是下坡。

 

觀察完烏石港遺址之後,學生們回到教室由老師講解這個地方過去的歷史。
觀察完烏石港遺址之後,學生們回到教室由老師講解這個地方過去的歷史。
蘭博所在地的這塊濕地,除了生態豐富以外,還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蘭博所在地的這塊濕地,除了生態豐富以外,還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烏石港大富翁

這沙漏代表烏石港正一點一點的淤積,等到這沙漏的沙漏完了,我們的遊戲就結束。
這沙漏代表烏石港正一點一點的淤積,等到這沙漏的沙漏完了,我們的遊戲就結束。

 

瞭解了烏石港的過去之後,學生們透過《烏石港大富翁》的遊戲,藉由各種的事件與情境,加深對過去生活的理解,除了可作為前一個課程的小測驗,也是為接下來的教學活動提供充份的線索。苦勞間、罟寮、武營、渡船頭、打馬煙社,這些艱澀、遙遠而難以想像的名詞,在遊戲的情境中似乎鮮活了起來,學生們非常投入,也玩得不亦樂乎,不過最讓他們害怕的,莫過於「山洪爆發,沖走一半財產」的突來命運。

 

學生們透過《烏石港大富翁》的遊戲,藉由各種的事件與情境,加深對過去生活的理解。
學生們透過《烏石港大富翁》的遊戲,藉由各種的事件與情境,加深對過去生活的理解。
相較於「命運」的不可預測,小朋友多把希望寄託在比較能掌握的「機會」。
相較於「命運」的不可預測,小朋友多把希望寄託在比較能掌握的「機會」。

烏石港劇場

烏石港大富翁》的遊戲讓學生們非常投入,也玩得不亦樂乎。
烏石港大富翁》的遊戲讓學生們非常投入,也玩得不亦樂乎。

媽祖廟裡虔誠膜拜的信眾、搶孤現場的驚險刺激與吶喊、街頭的富商與乞丐、漁人捕魚的艱辛與喜悅,這些極具地方人文特色的事件與情境紛紛從學生的「照片」裡具體的被呈現出來,由此可見,透過解說、遊戲、表演與討論,學生們已經能夠進入歷史,並且以當時人們的角度去看周遭的世界,去面對生活中會遭遇到的種種問題。

 

老師請「深海大魷魚」說說此刻被捕的心情。
老師請「深海大魷魚」說說此刻被捕的心情。

結束戲劇表演活動後,老師發下兩張地圖,一張是宜蘭河舊河道的地圖,另一張是現代的宜蘭縣地圖,老師請學生將過去從烏石港出口的這條舊宜蘭河河道,描繪在現在的地圖上,目的是要讓學生從描繪的過程,找出舊宜蘭河曾經流過哪些地方,這些地方現在變成了什麼模樣,以及還有哪些地方還留有舊宜蘭河流過的痕跡,並且去思考河流的流經與否對一個地方的影響。

 

老師請學生將過去從烏石港出口的這條舊宜蘭河河道,描繪在現在的地圖上。
老師請學生將過去從烏石港出口的這條舊宜蘭河河道,描繪在現在的地圖上。

 

課程的最後,老師讓學生想一想,我們周遭的環境是否正在改變?這些改變的原因是什麼?又會對我們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我們家附近多了好多條大馬路」、「綠地變成一幢幢的房子」、「小時候玩水的小河變髒了」,學生能說出許許多多他們切身的經驗,他們過去看見了身邊的改變,卻很少去想背後的原因、或者最終的影響,透過這次的活動,他們有機會去體驗及思考環境改變所帶來的衝擊,也期望他們往後對於所身處的環境有更深刻的體悟,並且可以投入更多的關注。

鳥瞰蘭陽博物館(邱顯竹攝,蘭陽博物館提供)
鳥瞰蘭陽博物館(邱顯竹攝,蘭陽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