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土地的對話-頭城的離島(一)
蘭陽博物館
-節錄自《人與土地的對話-頭城的地理采風》一書
第162期-2024年3月
龜山島的自然與人文
「紅旭初生照翠巒,休將不動誚蹣跚。昂頭東向琉球島,曳尾西連噶瑪蘭。峰峙何須盛玉匣,濤翻卻似湧金盤。祺生一賦流傳久,攜向晨光仔細看。」-盧纘祥[1]〈龜山朝日〉
本區所轄的海外地區有龜山島之與釣魚臺列島。其中距離頭城烏石港10公里的龜山島,其絕對位置為:東經121度56分05秒至東經121度57分49秒,北緯24度50分09秒至24度51分02秒,南北長1.6公里,東西寬2.9公里,面積為3.374平方公里。
距而在龜山島的西南方,還有一個更小的龜卵嶼礁岩,也因此「龜卵觀奇」成為龜山八景之一[2];據傳在昭和19年(1944年)的夏季龜卵嶼隨一聲巨響而突然消失(吳文星、莊英章,1985),很可能是因風化崩解而沒於海平面,龜卵嶼在1904年的《臺灣堡圖》已經有龜卵嶼礁的正確位置,共有4個小岩礁,從龜尾池到其最大的礁岩(長127公尺,寬76公尺)距離為3.4公里。雖說傳聞1944年龜卵嶼已隨巨響聲而消失,但一直到2001年內政部出版的二萬五千分一的經建版地形圖(第三版),卻仍繪有3個龜卵嶼礁的形狀與位置,頗耐人尋味(圖三)[3]。
由前文可得知:龜山島的地質是由安山質熔岩流和火山碎屑岩互層組成,在地形的分類上可分為龜首、龜甲和龜尾三個部分。
而近期透過光學雷達(Light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的光學遙感技術,能高精度地測得距離、辨識物體外型並建立周遭3D立體地理資訊模型,因此應用日漸廣泛,圖四至圖六即是利用LiDAR所攝製的高精度龜山島立體地形圖,其高程誤差之平均值約在-0.07~+0.15 公尺之間,最大標準偏差(精度) 約為0.17 公尺,極具應用和分析之價值(中央地調所,2005);又因其龜首朝東,地形上遠看像一隻昂首向大洋遨遊而馳的烏龜,龜首的西邊較平緩,東邊陡峭且是岩層不斷崩落的斷崖,崖高超過200 公尺且為坡度超過55% 的六級險坡。
在龜甲與龜頸間的北方有一小湖泊,稱為龜首潭,其上方有較陡的凹坡,可能是一個崩崖,也有學者認為可能是一個爆裂性火山口的殘跡(莊文星,2012),而龜首潭的形成可能是原先此區為灣澳,其附近的海中砂礫隨沿岸流逐漸在灣口處形成沙嘴地形,沙嘴漸次增長封閉了灣澳,而形成此種潟湖(lagoon)型態的湖泊(圖七)。
龜甲是構成「龜體」的主體,呈現南陡北緩的山形,南邊為陡峭斷崖,從山脊頂端至海平面幾乎垂直降落,推測也可能是爆裂性火山口的殘跡,隨後海浪沖蝕著岩岸,造成許多灣澳和海蝕洞(如龜山八景的眼鏡洞);北邊則是較緩的斜坡,有兩三條小溪溝在此發育並往北入海,近海邊處由緩坡轉為海崖與海面接觸,海崖高度40至80 米不等,局部地區可見有海階(marine terrace)的地形發育。
至於龜尾部分,地形上也是一個灣澳的環境,在灣口處因不同季風風向影響沿岸流的供沙方向,形成灣口兩側均有砂嘴的發育,其中北沙嘴發育較寬廣且綿長,成為後來聚落主要的位置;隨南北兩側沙嘴不斷的延伸擴張,形成一個半封閉的海灣,也成為漸成了島上居民船隻進出及停泊的港灣,後來受風浪和潮流作用,如同龜首潭一樣,灣口漸被兩側沙嘴增長的沙礫所連結而封閉,於是形成了半鹹半淡的龜尾湖,因湖面高度有潮差現象,故湖水應與海水有所相通,而北側沙嘴逶迤的末端向西北海上延伸達800公尺以上,且會依不同季風的風向吹拂而隨之擺移(圖八)。
因目前龜山島的周圍仍有很高的熱流值,尤其在龜首附近早期有噴硫氣及水蒸氣之情況,現今其東側海底仍有多處海底熱泉口,使海水變為乳白的濁色,經測量其熱液溫度可達116℃,pH 最低為1.75,這是目前在世界上所發現淺海熱泉的最高溫度、也是pH 值最低的熱液所在(郭富雯,2001),同時周遭附近也發現有耐強酸與高溫的烏龜怪方蟹(X. testudinatus)在此生存,這顯示了龜山島有著特殊動植物生態及相當豐富的海洋資源,而「吐煙擺尾」的龜山島便成為蘭陽地方著名的自然勝景。
在人文活動方面,相傳道光初年(1920-1930),龜山島便有頭城大坑罟之十三名漳州人移來此定居並以捕魚為業;另傳咸豐三年(1853)自福建漳州欲駛往基隆的順天號戎克船(帆船),因強風而偏離航道,並誤認龜山島為基隆嶼,登岸後發現附近漁業資源相當豐富,因此決定定居下來。
清末的《臺灣輿圖》的〈宜蘭縣輿圖說略〉便已載:「東北隅三十里海中浮嶼,曰龜山;有居民,置屯守...」,而光緒14 年〈1888年〉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牧師來龜山島探訪後亦記載:「Steep island漢人稱Ku-soa(龜山),島上僅有一個村落,居民約有300多人,旁邊的池塘在漲潮時是鹹的而退潮是淡的,有一條溪流從礁岩上方流下來,是唯一的淡水來源...」(莊英章、吳文星,1985)。由此可知:清末時龜山島已發展為一個有300 多人口規模的漁村聚落。
日治時期(1922年-1931年)的統計,龜山島戶口穩定維持在80-90戶,人口數在500多人左右,光復後人口略有上升,依據人口統計資料顯示(1946-1963)戶數從100戶增至約110戶,人口數從500多人增至700多人,其中以1960年的105戶共723人數最多(圖九),男生人數比女生人數多,比率約56.33:43.66(王崧興,1967)。
龜山島最早的對口港是烏石港,烏石港淤塞後,改為梗枋漁港,最後再改為大溪漁港,漁民多將魚獲運至此拍賣[4],島上唯一的信仰中心原是光緒十七年所建的哪吒三太子廟,然因龜山島居民大多以捕魚為生,因此也將媽祖神像安置於此廟,1967年島民將太子廟改建成媽祖廟,命名爲「拱蘭宮」(圖十),軍方接管後改稱普陀巖[5]。
但畢竟龜山島位處外海,基礎建設薄弱、水電、文教及醫療設施匱乏,人民生活較為艱困;民國63 年(1974年)接連多次颱風豪雨襲擊本島,屋毀糧斷,幾乎難以為繼,故居民開始研議遷村計畫,並在政府協助下,於民國66年(1977年)全部遷居到頭城大溪的仁澤社區,而龜山島則被劃入火砲射擊試驗場;翌年(1978年)美國宣布與中華民國斷交,龜山島也因地理位置在當時敏感時刻被列為軍事管制區,成為砲兵營區並負起維護海防任務。
由於是軍事管制區,一般民眾無法一探究竟,故當時俗諺云:「臺灣走透透,只有龜山島走不到」顯示龜山島的封閉和隱蔽狀態。
民國76年(1987)解除戒嚴後,宜蘭地方政府及各級民意代表積極爭取,希望重新開放龜山島,供民眾遊覽參觀,而行政院終於在1999年解除駐軍,並將龜山島納入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2000年8月1日,龜山島正式對外開放可登島參訪,神秘的盔甲終於被卸除。
然為維護龜山島人文及生態資源特性,設定了容納量的管制,以減少旅遊環境衝突,龜山島目前定位為兼具知性及感性的海上生態公園,藉由遊客登島行程並結合鄰近海域賞鯨活動,每年吸引近12萬人前來觀光,故成為北部藍色公路熱門的旅遊景點(圖十一)。
龜山拾影-張正亮 1995.8
相逢 與你圓一場美麗的邂逅
為前世的這句允諾
穿梭時空
飄揚過海
情願用一生一世的駐足
無怨守候[6]
經過蘭陽,你不會錯過對這座顯眼地標的回首。多少世紀了,它依然孤獨地蜷伏於湮瀾中,以一種深幽的瞳眸,傳遞對蘭陽平疇傾心的依戀!
走進一步,仔仔細細地端詳,讓我們更進一步地了解他。
尋尋覓覓探龜蹤
龜山島的地理位置在東經121度56分5秒至121度57分49秒,北緯24度50分9秒至24度51分02秒之間,即宜蘭東北東方的太平洋上。島周長8.73公里,面積3.37平方公里,以形似浮龜而得名。
本島因火山作用而誕生,以安山岩質的熔岩和集塊岩為地質。地形上主要由兩座火山口噴出的火山體,組成了龜首與龜甲;龜首朝東、東陡西緩,最高為239公尺,龜甲則大致成半圓形,最高峰398公尺,島的南半邊因爆裂火口之崩壞而成陡直絕崖,故僅存北半面之扇形山麓,其岸邊有海階與海蝕洞之發育。龜尾部分則為安山岩礫所排列出的細長沙洲,順延著季節風向,逶迤於西北約有一公里之遙,為聚落的所在。目前島上尚遺有活動中或已熄滅的硫孔與噴氣孔,其附近所湧出的海底溫泉,堪稱稀世珍寶。
這些地質地形所呈現的線、形、色、質,塑造出龜山島的形態美、景美、感性美與知性美,近觀遠眺、朝望暮盼,都能給你不同意境的感受。
近觀遠眺百媚生
踏上這裏,迎面而來的絕巘翠巒,是否令你為之動容;溫泉、硫氣之蒸氤是否令你震懾於當時石破天驚、溶流激艷的火山活動;海階、海蝕洞之地景,是否會讓你對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妙手巧思,有著一番欽慕與讚嘆。
「曉峰高出半天横,環抱滄波似鏡明。一葉孤帆山下過,遙看紅日碧濤生。」遠眺龜山,你是否也會有這樣的體驗,一種來自心靈深處的感動。從頭城至蘇澳海濱,沿途都可以欣賞到龜山島不同形態的美姿,朝暮相看,總覺不厭。而四季變化更有迴異的神韻;春晚,滿島新綠,如青春的少年,陷於溫馨的初戀;晴夏,崢嶸的山巖,似威壯的武士,守護著彼岸的愛人;初秋,煙濛的詩意,有一種哀怨的淒美;殘冬,烏帽罩頂,音容全失,兩岸潸然。就是這種美,激盪著所有欣賞者的心扉,久久不能平息。
觸景無一不牽情
清道光年間(1821年),彼岸的蘭陽子民開始走進這座島嶼,並與這片土地融合成一個漁村生態系,直至民國六十六年,居民移出,軍方接管該島並限制通行,龜山島便走出歷史,火口、溫泉、海階、沙嘴、拱蘭宮與做六月半等自然景觀與居民生活的點滴,則鎖入人們的印象裏,直到近年龜山島中終於掀開厚裹的盔甲,與訪客再次相逢....。
再一次經過時,你是否會不經意地停下腳步,瞧瞧這個恆繫於蘭陽子民心中的傳奇—龜山島呢?
參考資料與註釋
[1] 盧纘祥(1903-1957),字史雲,號夢蘭,盧家早期即為頭城地方富紳,盧纘祥是著名漢詩詩人且擅於經商,年18歲即經營榮興商行,大正十年(1921年) 即當選頭圍信用組合理事,對頭圍信用組合經營得法貢獻良多。1928年延聘總督府營繕課的宋祖平先生設計和監造了一座和洋混合式的豪宅,盧纘祥寓所在當時是全鎮最富麗豪華的房屋。盧纘祥後來從政,陸續任頭圍庄協議會員、副議長,議長等職,民國40年更當選首任宜蘭縣民選縣長。
[2] 龜山島主要景點的八大景點有:「龜山朝日」、「神龜戴帽」、「海底溫泉湧上流」、「靈龜擺尾」、「龜卵觀奇」、「龜岩巉壁」、「龜島磺煙」、「眼鏡洞鐘乳石奇觀」。
[3] 有一則傳說是指1944 年龜卵嶼的消失是當時二戰末期時,被一顆標流的水雷所擊中,故發出巨響並被摧毀。但根據鄰近船家指出在退潮海平面較低時,龜卵嶼的位置處仍會有小礁岩若隱若現地浮露,故現今要能看見「龜卵石」確實是一種「奇觀」。
[4] 龜山島較早的對口港是距離較近的梗枋漁港,因此在日據時期鐵路通車後,在梗枋地區的站名叫龜山站以利民眾知道此站可去龜山島;後來因北方的大溪漁港較為繁榮,故龜山島漁民也移往大溪進行魚貨買賣,因此後來集體遷村的地點也選在大溪地區。
[5] 雖拱蘭宮由三太子改供奉媽祖為主神,但島民以捕魚維生,平時少返回島上,漁季忙時連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的媽祖誕辰也很難統一返鄉參加誕辰慶典,後經眾人討論,選定在漁季較淡且為王天君誕辰的農曆六月十五(此為當時福州最重要的宗教節慶日,閩人移民來臺依然重視),統一舉行太子爺生、媽祖生慶典。該日稱為「做六月半」,是島上規模最大的宗教祭典活動。民國六十六島民遷村至大溪建立了新廟,並將原廟中的眾神明移駕至過去。原廟宇已因遷移廢廟,然軍方進駐後因發生接連一些意外事故,當時部隊的政戰處長位安撫軍心,依礁溪精舍的法師建議,奉請觀世音菩薩入原拱蘭宮廟址坐鎮,1999年軍方移交本島給海岸巡防署人員前,將此廟改名為「普陀巖」,曾引起原居住於此的島民不滿要求恢復原名稱。
[6] 傳說從前海底龍宮的龜將軍與龍王的女兒私下談戀愛,暗通款曲,觸怒龍王,因而施魔法將龜將軍化為一座龜山孤島,並將噶瑪蘭公主變為美麗的蘭陽平原,兩人只能隔海遙遙相望;龜將軍憤忿之火久難停歇,故迄今島上仍存火山的活動,而噶瑪蘭公主的兩行淚水,則滴灌成平原上撲簌的川澤…
書籍資訊
書名:人與土地的對話-頭城的地理采風
作者:張政亮、莊漢川、康芳銘、林建呈
出版單位:宜蘭縣頭城鎮公所
出版日期: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