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47期-《2021南方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十二:十九世紀末駐足踏勘南方澳的外國人及其紀錄的島嶼邊區

2021/09/12 南方澳國際學術研討會  南方澳文化與人文|論文十二

發表人 : 陳偉智 |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評論人 : 林佩欣 | 臺北大學海山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陳偉智助研究員個人照
陳偉智助研究員個人照

編按

2021年適逢南方澳漁港建港一百週年,這是一個反省與再出發的契機。開港一百年,對南方澳及宜蘭乃至全台灣的歷史回顧,都是極具意義的一年。因此希望透過辦理「南方澳漁港百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集合海內學界專家的參與,進行國際研討論述與交流,為百年的南方澳漁港留下紀錄,作為探討新方向的基礎資料。

 

蘭博電子報為延續並擴大相關議題的討論,會後將發表的論文取其摘要及結論逐期刊載。

2021南方澳國際學術研討會宣傳海報
2021南方澳國際學術研討會宣傳海報

摘要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因為商業、軍事、地緣政治等因素,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士前來臺灣。這些人包括了不同國籍背景、出於航路、港灣調查、軍事地誌與博物學興趣,或是傳教等因素,來到臺灣,大部分以臺灣南北的開港口岸為據點,前往周邊區域或是山區,進行各種調查活動,其中也有不少人前來宜蘭。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來訪問宜蘭的外國人,包括來自西方各國的海關官員、學者與探險家如海關領事與博物學家史溫侯(Robert Swinhoe)、博物學家柯靈烏(C. Collingwood)、海關職員譚鐸(E. C.Taintor)、傳教士馬偕(George Mackay)等人,以及日本明治維新後海外擴張過程中,在牡丹社事件前來宜蘭調查的軍人樺山資紀,或是日本統治初期的官員田代安定、伊能嘉矩等人,這些外國人其中有不少曾訪問過南方澳。


這些外國人留下的南方澳訪問記錄,學界並不陌生,李信成詳細地整理了曾經來宜蘭訪問過的西方人,並介紹這些西方人的觀察記錄以及史料價值。自然史研究者吳永華則從這些訪問宜蘭的西方人的記錄中,重建十九世紀宜蘭的博物學史以及馬偕的傳教史。吳永華與陳偉智也整理了田代安定於1895年來宜蘭調查資料。張峻浩也使用這些西方人的記錄,研究晚近的蘇澳開發史。對於十九世紀中遷移到南方澳的平埔族猴猴人,詹素娟與李信成,也曾經利用這些西方人的記錄,分析宜蘭平埔族群的歷史、乃至重建猴猴社的社會制度與文化特質。


學界已經很熟悉的外國人訪問宜蘭的這些記錄,從測量港灣、繪製地圖開始,到採集博物學標本、人類學調查、記錄語言等活動,除了表現西方國家與日本在軍事、商業與地緣政治的擴張觸角,以及相應的源於西方的近代知識生產中對於遠方現場的再現機制
外,就地方而言也是南方澳區域的跨文化接觸記錄。

本文將分析這些行動者的活動作為近代國家與學知對於遠方島嶼邊區的調查與再現模式,主要針對港灣測量與人類學的知識。就港灣測量的知識,特別是海圖、水路誌的可移動的抽象知識,其翻譯與再製,以及與在地知識的關係。而人類學的知識,則是針對外國人討論南方澳觀察到的平埔族群的人種分類問題意識及其方法。

----<論文全文請見檔案下載>

檔案下載

pdf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