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34期-無尾港的蜻蜓生態及保育

文/圖:賴建忠(宜蘭縣野鳥協會)

每當東北季風於秋末時分由北南下時,高聳的雪山山脈擋住了冬季東北季風所帶來的豐沛水氣,使得冬天的宜蘭可說是難得一整天的好天氣。如此多雨及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蘭陽平原上大小河川密佈,湧泉、池塘、也埤遍布平原各處,進而使宜蘭贏得水鄉澤國之美名,「新竹風,宜蘭雨」,由這一句而熟能詳的諺語即可知宜蘭的多雨。

 

有「後山」之稱的蘭陽平原由於開發的腳步較西部平原來得晚,故自然環境遭破壞的程度亦較西部平原來得輕。再加上近二十餘年來由地方政府堅持以環保立縣,並全力摒棄超重污染工業進入宜蘭,如六輕、發電量高達800萬瓦的火力發電廠等等,並推展以環保、觀光、開發與保育並重的遠瞻規劃,每逢假日湧入的觀光人潮,給宜蘭縣縣民帶來數不盡的商機。假日時,縣內的大小飯店、民宿一床難求,宜蘭及羅東二個觀光夜市擠滿了閒逛的人潮。如此明證,工業發展並非唯一道路,離開宜蘭的觀光客總會說上一句話:「這才是人住的地方,若可以也要搬來宜蘭住。」

 

享受這種優良居住環境的不只是宜蘭縣民而已,在平原上各處水域裡上有許多水棲昆蟲慶幸有這麼一片無污染之環境,供其棲息及繁衍世世代代之子孫。有些種類的水生昆蟲,僅宜蘭地區可見其蹤影,更有些種類在銷聲匿跡多年之後,再度在宜蘭縣與人們碰面,如此環境實在值得我們更加地愛護。

環境指標生物~蜻蜓

蜻蜓,這種於稚蟲階段生活於水中,成蟲則遨翔於空中的昆蟲,在蘭陽平原這得天獨厚的環境當中,更是有著龐大族群及多樣的種類。蜻蜓的稚蟲生活在水中,一個水域的水質好與壞,直接影響到稚蟲存活。換句話說;一個地方有多種的蜻蜓棲息,就表示這個地方的水質毫無污染。

樹穴蜻蜓
樹穴蜻蜓

 

每一種蜻蜓的稚蟲對水質的需求各有不同,對水質可以說毫無選擇的就屬「杜松蜻蜓」,舉凡有水的地方,不論山區溪流、平原沼澤、公園學校的水池,就連馬路旁的積水處及放置於屋頂的水桶等,都可以發現稚蟲的蹤跡。對水質要求最高的就是棲息於山區溪流的一些種類,這些種類的蜻蜓不要說是水質受到污染,就連水溫超過平常2、3度,或是水中的酸鹼值發生變化,這些稚蟲就難以存活。所以說,只要一個水域裡棲息著那幾種蜻蜓,就可以依該地的蜻蜓種類來判定這個水域的水質優良與否,就因為蜻蜓稚蟲的這種習性,所以可將蜻蜓視為環境指標生物。

樹穴蜻蜓產卵於樹洞積水處,孵化後之蜼蟲以樹蛙卵為食。
樹穴蜻蜓產卵於樹洞積水處,孵化後之蜼蟲以樹蛙卵為食。

蜻蜓於生態地位之重要性

蜻蜓的成蟲及稚蟲皆是肉食性,稚蟲主要是捕食生活於水中的各種小動物,如小魚、松藻蟲、牙蟲、孑孓等。在整個水域食物鏈當中,可說是屬於地位較高的捕食者,但他在整個大自然的食物鏈當中,又是一個極為重要地被捕食者。水中大魚,當然是稚蟲的頭號敵人,但同樣是活動於水域,且又善於飛行的「水鳥」,更是稚蟲的致命大敵。

 

在水田或沼澤地帶,常可見到小白鷺等長腳水鳥,用腳在水裡東攪攪、西搓搓,再以長喙往水中戳食,每次所捕捉的到食物,十之八九是蜻蜓的稚蟲。根據宜蘭野鳥學會長期觀察彩鷸生態的余遠猛老師,在其觀察記錄中記載,彩鷸的菜單當中,蜻蜓的稚蟲是主食,其次才是福壽螺、田螺等生物,由此可見,稚蟲在整個大自然的食物鏈當中,是一節極為重要且不可缺少之環節。

 

另外在中國雲南一帶的少數民族及東南亞的國家當中,也有將晏蜓科的稚蟲,以油炸的方式食用,據曾經嚐過的友人說,其味道香香酥酥,不輸台灣常吃的炸蟋蟀。蜻蜓的成蟲遨遊於天空,其捕食的方式為飛行中捕殺弱小的昆蟲,從蚊蠅至蝴蝶都可以納入成蟲的菜單,其中以蚊蠅為主要食物來源,這對人類來說又是一種完全益蟲。

無尾港的蜻蜓現狀

無尾港是處因河道淤塞而形成的沼澤濕地,濕地是孕育水棲昆蟲的最佳場所,由棲息期間的物種可得知該濕地之生態多樣性。單單無尾港一帶竟孕育了蜻蜓達9科26屬35種之多,由蜻蜓的種類可知無尾港濕地生態之豐富。

 

  • 調查起迄日期:1997年3月至2000年2月止。 
  • 調查範圍:以1988年農委會劃定之保護區範圍及鄰近水田、池沼(生態池)。
  • 調查方法

1,以物種調查為主,於上述之水域發現蜻蜓後,以相機記錄影像並以昆蟲網捕捉確定正確物種。

2,以手抄網於水域周邊撈取稚蟲,以確定該物種是否於該水域繁衍。

 

無尾港蜻蜓名錄

1. 珈蟌科:白痣珈蟌、中華珈蟌
2. 幽蟌科:短腹幽蟌
3. 皮蟌科:脛蹼皮蟌
4. 細蟌科:眛影細蟌、紅腹細蟌、弓背細蟌、瘦面細蟌、針尾細蟌、青紋細蟌、亞東細蟌、白粉細蟌、橙尾細蟌
5. 勾蜓科:無霸勾蜓
6. 春蜓科:細鉤春蜓、粗鉤春蜓
7. 晏蜓科:麻斑晏蜓、綠胸晏蜓
8. 弓蜓科:海神弓蜓
9. 蜻蜓科:廣腹蜻蜓、呂宋蜻蜓、黃金蜻蜓、杜松蜻蜓、灰黑蜻蜓、鼎脈蜻蜓、橙斑蜻蜓、粗腰蜻蜓、侏儒蜻蜓、猩紅蜻蜓、褐斑蜻蜓、善變蜻蜓、黃紉蜻蜓、紫紅蜻蜓、薄翅蜻蜓、大華蜻蜓、樂仙蜻蜓。

 

以下挑選其中部分蜻蜓種類加以介紹:

 

中華珈蟌

中華珈蟌性喜棲息於有樹林鬱蔽的小型溪流,甚少離開棲息處。台灣的地形高山疊嶂,飛行或遷移能力較弱的物種自然無法穿越這些天然的屏障,久而久之即形成一處處的生態孤島。物種族群在這些天然的屏障中,經過長時間的隔離演化,在外型上形成了些許的差異,這就是地域隔離所產生的地方性亞種。在台灣,中華珈蟌就是因地域隔離而產生地方性差異,最具代表性的物種。仔細觀察全台各地可發現,每一個地區的個體翅膀上的黑斑皆不盡相同,大致上可分為「廈門亞種」及「南台亞種」二大類群。無論是屬於哪個類群的亞種,或是地方性的差異,所有的個體皆有一個共通性,那就是翅膀上如珍珠般的光澤。

 

*中華珈蟌(廈門亞種)小檔案
學名:Psolodesmus mandarinus mandarinus Mclachlan,1870

 

分類:蜻蛉目ODONATA均翅亞目Zygoptera珈蟌科 Calopterygidae

 

辨識特徵:雄蟲腹長51–58mm,後翅長41–48mm;複眼黑色,胸部綠色,翅膀末端黑褐色,中間白色或透明無色,其餘部份褐色;腹部黑褐色。雌蟲較雄蟲略小,體色與雄蟲相同,唯一的區別只有雌蟲的翅膀上有白色的翅痣,而雄蟲則無。

 

分佈及習性:本種主要分佈於台灣北部中海拔以下的山區,成蟲出現的月份是3〜12月,較為陰鬱的林道或溪流皆可發現成蟲的蹤影。

中華珈蟌
中華珈蟌

 

短腹幽蟌

到處都有的短腹幽蟌可是台灣特有種,全世界只有台灣這個彈丸之地存在,由於其腹部與翅的比例較他種短,故被名為短腹幽蟌。

 

在溪間石頭上有許多短腹幽蟌,但這些全部都是已經性成熟的雄幽蟌,牠們各自停棲在石頭上,等待前來交尾的雌幽蟌。至於剛羽化或尚未性成熟的雄幽蟌及雌幽蟌,為了躲避危險,大多躲於溪流附近的樹林內,錯綜交叉的枝條、茂盛的樹葉提供許多可供隱藏的地方。溪流旁的樹林內有著為數眾多的蚊子及小昆蟲,幽蟌皆停棲在樹林間較空曠的枝條上,伺機捕食飛過的小昆蟲。人們為了親近溪流,在樹林間開闢許多林間小徑,小徑於樹林間形成許多空曠處,正好符合牠們的習性,要觀賞牠們只要往溪流旁的林間小徑走去,必能見到許多雌幽蟌及未性成熟的雄幽蟌。

 

雌幽蟌來到溪流後,會快速地飛過眾多雄幽蟌停棲的地方,眼尖的雄幽蟌見到雌幽蟌後便群起追逐,此時便可以見到一隻雌幽蟌在前面飛,後面跟著一群雄幽蟌的畫面。經過一番激烈地追逐後,最強壯者在第一優先的時間內抓住雌幽蟌,然後以腹部末端的交尾附器夾住雌幽蟌的前胸背板前緣,被抓住的雌幽蟌會將腹部往前伸,與雄幽蟌的生殖器結合。順利交尾成功後,成蟲會雙雙飛降到石頭上休息及受精。

 

順利交尾完後,雄幽蟌仍然緊緊地抓住雌幽蟌,雙雙飛離尋找產卵的地點。牠們通常會選擇溪流中水流較緩且較隱密的場所產卵,時時停在岸邊的植物上,一般雌幽蟌皆會選擇沈入水中已略為腐爛的莖葉產卵。

 

有時為了在較深水中的植物莖葉上產卵,雌幽蟌會潛入水中產卵,時間可長達20–30分鐘之久,這麼長的時間裡雌幽蟌要如何呼吸呢?仔細地觀察於水中的雌幽蟌,其身上裹著一層銀色狀的物質,這就是雌幽蟌潛入水中時,由體上的細毛及體上所分泌的粉蠟狀物質所挾帶的空氣,雌幽蟌在水中就是靠這件身上的「空氣衣」來維持呼吸。

 

雌幽蟌在產完卵後,會於水中直接放開所攀附的莖幹,利用水的浮力浮出水面,一浮出水面馬上展翅飛離水域,回到樹林中休息,直到下回體內的卵再度成熟,再回到溪流尋找雄幽蟌交尾。

 

*短腹幽蟌小檔案
學名:Euphaea formosa Hagen, 1869

 

分類:蜻蛉目ODONATA均翅亞目Zygoptera幽蟌科 Euphaeidae

 

辨識特徵:雄蟲體長約48mm,腹長約37mm,前翅長約35mm,後翅長約31mm。雌蟲體長約41mm,腹長約31mm,翅長約31mm;頭部黑色,額及複眼之間具2個黃白色之三角形斑。終齡幼蟲體長約20mm,尾鰓3片肥厚狀,腹部扁平具腹鰓。

 

分佈及習性:本種廣泛分佈於全台的山區溪流,族群數量不少,且不畏懼戲水的人們,常可見停棲於溪中戲水人們的頭上或肩膀上。

短腹幽蟌
短腹幽蟌

 

脛蹼琵蟌

生物的命名可以依據外部特徵、地名、習性、人名等,而依據外部特徵命名的最為普遍。脛蹼琵蟌的名稱正可說明外部特徵的重點,其中的「脛蹼」是說明腳的「脛節」長得像蹼一樣。至於什麼是「脛節」?昆蟲是節肢動物,身體是由很多體節所構成的外骨骼;腳當然也是由多個關節所構成的,如此才能靈活地朝各個方向轉動。緊接著身體的那一節叫做「基節」,依次向外為「腿節」、「脛節」、「跗節」及「爪」,而脛節就相當於人類的小腿,凡是這一節為扁平狀的豆娘都歸屬琵蟌科。

 

*脛蹼琵蟌小檔案
學名:Copera marginipes Rambur, 1842

 

分類:蜻蛉目ODONATA均翅亞目Zygoptera琵蟌科Platycnemididae

 

辨識特徵:雌雄同大,腹長30–33mm,後翅長19–21mm。雄蟲複眼上方黑色,下方黃綠色。胸部黑色,具黃斑,翅透明,翅痣深褐色,腳細長,黃色,脛節扁平紡錘狀。雄蟲未性成熟時腹部為白色,性成熟之後變為黑色,第3–7腹節前端有一白斑,第9、10腹節白色。雌蟲體色與雄蟲類似但較淡。

 

分佈及習性:廣泛分佈於全台低海拔山區及平地,成蟲出現月份為4〜12月,雙連埤一帶到處可見。

脛蹼琵蟌
脛蹼琵蟌

 

青紋細蟌

台灣地處亞熱帶,四季的溫度變化不大,大多數的昆蟲還是都有極為明顯的季節性,但也有那幾種昆蟲不知是忘了那季節的存在,或是對環境溫度變化有較大的適應力,就算在嚴冬也能見牠們在野外飛舞著。青紋細蟌就是這種不知寒暑的昆蟲,雖然牠們的成蟲也有極為明顯的季節性,但在冬季裡仍有許多的成蟲出現在溝渠間。

 

談及「水蜻蜓」,很多人腦海中的第一個印象一定是青紋細蟌了,因為牠是最普遍、族群數量也最多的豆娘。夏日裡,只要往溝渠、水田旁一站,必能見到這種小豆娘。

 

*青紋細蟌小檔案
學名:Ischnura senegalensis Rambur

 

分類:蜻蛉目ODONATA均翅亞目Zygoptera細蟌科Coenagrionidae

 

辨識特徵:雌雄同大,體長23–25mm,翅長15–18mm。雄蟲複眼上半部黑色,下半部為淡綠色。合胸綠色,側視具2條黑斑;翅透明無色,翅痣淡黃色。腹部背面黑色,腹面黃綠色。雄蟲主要的辨識特徵為腹部第8節為水藍色,第9節腹部下方亦為水藍色,第10節及第9節腹部背面為黑色,於野外極易辨認。雌蟲有正常形、同色形及赤色形三種。正常形的雌蟲其體色亦以綠色為主,但較雄蟲顯得灰暗,腹部第8、9節無藍色之斑紋。同色形的雌蟲則與雄蟲一模一樣,赤色形的雌蟲其體色以橙紅色為主,腹部背面為黑色,腹面則為黃綠色。

 

分佈及習性:本種普遍分佈於全台中、低海拔山區靜水性湖泊及平地,成蟲主要出現於3〜12月。

交尾中的青紋細蟌
交尾中的青紋細蟌

 

無霸勾蜓

昆蟲是藉由幾丁質所構成的外骨骼來支撐身體,受到外骨骼的限制,無法演化出如同脊椎動物般的大型身體,10來公分的昆蟲已經算是大型的了。

 

一般大型的昆蟲,如甲蟲中的獨角仙、台灣大鍬、長臂金龜等,由於體型碩大,平日不但甚少飛行,飛行時姿態也極為笨拙。又如大白斑蝶、環紋蝶、皇蛾等大型的鱗翅目昆蟲,則是以大面積的翅膀,飄浮在空中飛行。

 

台灣所產的大型蜻蜓,其體型大多在5–7公分之間,超過此一尺寸的只有一種──無霸勾蜓,平均的體長皆在10公分左右。此等體長對善於飛行的昆蟲來說,已經是超大型的種類,無霸勾蜓是如何使龐大的身驅靈活地飛翔在空中呢?

 

蜻蜓之所以能在空中靈活飛翔,秘訣在於由中、後胸癒合成的「合胸」,除了腳是用於停棲時攀附枝條外,其餘的功能就是帶動那4片可以改變角度的翅膀。蜻蜓的胸肌強而有力,細長的腹部大大地減輕身體的重量,修長的身驅在空中毫無阻力,單憑這二點就能稱霸於空中了。

 

無霸勾蜓之所以較常見於山區小型溪流,原因在於稚蟲的習性,稚蟲通常將身體埋藏在淺灘處的泥沙中,只露出頭部以便於捕食獵物。其呼吸方式也有別於其他種類的蜻蜓,稚蟲是將腹部末端露出水面呼吸,若待在較深的水裡,長時間無法將腹部末端伸出水面也會導致溺斃。由於稚蟲能從空氣中直接呼吸,故不但可棲息於小型的溪流,也可以棲息在林道旁有流動水流的小水坑,故也常見成蟲穿梭飛行在林道上。

 

站在這3個小水田旁邊,總能見到一兩隻雄蟲於水面上低飛來回巡邏,不用長時間的等待,即可見到與雄蟲長得一模一樣的雌蟲到來。雌蟲初來到水域時,會先低飛或時而定點停留飛行,目的是觀察產卵的地點。只要地點合適,雌蟲便會將身體打直,成直立狀態以腹部插入水中產卵。因呈直立插水式產卵,模樣狀似插秧般,故稱之為「插秧式產卵」。雌蟲以此方式插入水中10餘次,即可完成產卵,產卵完畢後就離開水域。

 

無霸勾蜓黃黑相間的體色、綠色的大複眼,低飛在陰鬱的林間溪流,說是美麗,也帶有幾分詭異,也莫怪在日本牠被稱為「大鬼蜓」。

 

*無霸勾蜓小檔案
學名:Anotogaster sieboldii subsp.

 

分類:蜻蛉目ODONATA不均翅亞目Anisoptera勾蜓科Cordulegastridae

 

辨識特徵:本種為台灣所產的蜻蜓中體型最大者,體長達10公分左右,腹部長68–75mm,後翅長50–58mm;複眼綠色;合胸黑色,側視有二條黃斑;腹部黑色,第2–8腹節各具有一黃斑。在野外無近似種,極易辨識。

 

分佈及習性:本種主要分佈於1,500公尺以下的山區,族群數量極多,成蟲主要活動於山區的林道或小型的溪流。

無霸勾蜓
無霸勾蜓

 

細鉤春蜓

在湖邊突出水面的枝條上常可見到這種大型的蜻蜓,其停棲的方式與其他種類不大相同。一般的蜻蜓停棲時皆以六隻腳抓住枝條,身體平擺,若遇天氣太熱,會將腹部舉高,以減少陽光曝曬的面積。細鉤春蜓同樣也是以6隻腳抓住枝條,但牠們是以中、後腳來支撐身體,身體不是平擺,而是將頭部朝下夾於前腳之間,腹部及胸部整個往上翹猶如倒立。

 

細鉤春蜓除停棲習性較特殊之外,其外部特徵上也有特殊之處。就是腹部第8節的側片突出特化成一個半圓形的扇狀物,此一扇狀物有無任何用途,在已經發表的文獻上並無任何記載。根據筆者於野外的實地觀察,也看不出有較特殊的作用,筆者猜測其作用應當是「尾舵」,協助飛行中保持平衡用,但這僅是猜測而已,尚有待進一步的實驗才能證實。由於此一外部特徵,細鉤春蜓又稱為「扇腹春蜓」。

 

*細鉤春蜓小檔案學名:Sinictinogomphus clavatus
(Fabricius,1775)

 

分類:蜻蛉目ODONATA不均翅亞目Anisoptera春蜓科Gomphidae

 

辨識特徵:雄蟲腹長57–60mm,後翅長45–48mm。複眼綠色,體色為黃色及黑色所構成。雌蟲的體形較雄蟲略大,體色與雄蟲相同。本種最主要的分辨特徵為腹部第8節側緣突出呈扇狀,此一扇狀物的內側為鮮明的黃色,外側則為黑色。各腳的腿節呈黃白色,腳的顏色是分辨本屬成員的依據之一。

 

分佈及習性:本種分佈於全台中、低海拔山區及平地,北部的族群數量較中南部多,成蟲出現之月份為4〜9月。

細鉤春蜓
細鉤春蜓

 

綠胸晏蜓

晏蜓科Anax 屬的成蟲體色多為綠色,要分辨種與種之間的差異,在野外以目視的方式有些許困難度。綠胸晏蜓則較無辨識上的困難,因其腹部第2、3節的腹面為銀白色,故又稱之為銀蜓,特徵極為明顯較易於辨識。

 

幼蟲的體形呈圓筒紡錘狀,腹部的腹面扁平。其體形為典型的晏蜓科Aeshnidae Rambur幼蟲型態,終齡幼蟲的體長約55mm,頭幅寬約9mm,腹部無背刺,第7腹節至第9腹節具大型側刺,這6隻側刺是幼蟲的自衛武器,每當幼蟲遭到捕捉之際,即刻將側刺向外突出,並激烈地扭動腹部,用側刺來刺傷捕捉者。筆者於野外採集幼蟲時就多次遭受那又尖又硬的側刺刺過。

 


幼蟲的體色為深褐色至淡褐色,若生活於營養型池沼的幼蟲體色則較接近綠褐色或白綠色,幼蟲的背部有一條深褐色的斑紋,斑紋二側的體色則較淡,從頭部至腹部皆有複雜的小斑紋。下唇鰓側片的外緣呈直角狀,此一特徵是區分幼蟲的重要依據。

 

幼蟲適應環境的能力極強,從平地到山區的各種水域皆可發現其蹤影。幼蟲於水中捕殺獵物時極為兇悍及迅速,凡是體型較幼蟲小的水中生物,無論是小魚、小蝦、水生昆蟲等,只要碰到幼蟲絕對難以安然而退,同類亦不例外。每當有獵物接近,幼蟲總是視線不離的盯住獵物,只要獵物進入到幼蟲下唇可及的範圍內,即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伸出下唇,用下唇的可動鉤緊緊地捉住獵物,再送到口中慢慢的進食。若幼蟲與獵物的距離較遠而獵物又遲滯不前,較為饑餓的幼蟲尚會用腹部噴射強勁的水流向前追捕獵物。

 

由於幼蟲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極強,故飼養時不需準備打氣或加溫等設備,但水中一定要置放足以讓幼蟲攀附的樹枝或石頭,且長度一定要突出水面許多。若水中的溶氧量不足時,幼蟲會以頭下尾上的姿勢,攀附於水面下的樹枝或石頭上,腹部末端突出水面,直接從空氣中呼吸。幼蟲於羽化前3–7天即停止進食,整日攀附在水面下,頭部不時探出水面。幼蟲羽化的時間大多於晚間9點以後開始,幼蟲在到達欲羽化的定位後,會以腹部向後方及左右方探測有無障礙物,若有障礙物存在,幼蟲會不斷的更換羽化的場所。

綠胸晏蜓稚蟲
綠胸晏蜓稚蟲

 

*綠胸晏蜓小檔案
學名:Anax parthenope julius(Brauer)

 

分類:蜻蛉目ODONATA不均翅亞目Anisoptera晏蜓科Aeshnidae

 

辨識特徵:雄蟲體長70mm,腹部長約55mm,翅長約55mm。雌蟲的體長及腹部較雄蟲略短,翅膀則與雄蟲同大。頭部前額之頂部上有一條黑色及藍色斑紋並列,此一外部特徵是本種與同屬他種之間的區分依據。胸部為綠色無斑紋,腹部第2節及第3節之上半部為水藍色,下半部為銀白色。

 

分佈及習性:本種分佈於全台中、低海拔山區及平地,成蟲出現之月份為4〜11月。

綠胸晏蜓
綠胸晏蜓

 

薄翅蜻蜓

秋高氣爽的季節,在操場上、公園裡,總能見到一大群的薄翅蜻蜓翱翔天際。薄翅蜻蜓為蜻蛉目中飛行能力最好的種類,不但能長時間在空中飛行,也可以成群結隊地飛越高山、海洋,是唯一全球皆有分佈的蜻蜓。

 

仔細觀察成群翱翔的薄翅蜻蜓即可發現,牠們在空中飛翔時,翅膀的拍動次數極少,僅於轉彎或上昇、下降時才略為拍動翅膀,其餘的時間皆平展四片翅膀乘著氣流飛行。這種習性可由一天當中的飛行高度窺知,清晨,地面露水凝重時,牠只能頻繁地拍動翅膀飛翔在草叢的上空。隨著陽光照射,地表的溫度漸漸升高,地表所產生的上升氣流逐漸抬高蜻蜓的飛行高度。午後,隨著太陽的西沉,地表的上升氣流漸漸減弱,飛行的高度也漸漸地降低,直到日落後,蜻蜓也紛紛停降到地面上。若逢陰雨天,牠們可就沒那麼輕鬆了,地表幾乎沒有上升氣流,想要飛行就得拼命地拍動翅膀。

 

稚蟲在水中需要一整年的時間才能羽化,從每年的3月起就有成蟲陸續羽化,羽化後的成蟲大部份會往山區遷移,並留在山區覓食,夏季在台灣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常可見到成蟲。時序入秋後,這些活動在山區的薄翅蜻蜓便會開始往山下平原地帶遷移,同時雄蟲的體色也會漸漸變紅,在日本就因薄翅蜻蜓這種於秋天體色變化的特性,而稱之為「秋紅蜻蜓」。

 

動物為了覓食或交配等種種因素,個體或族群皆會朝同一個目的地集結或遷移。秋後來到平原地帶的薄翅蜻蜓,最常集結於學校的操場、大馬路、公園等,擁有豐富上升氣流的空曠地上空盤旋飛行。在這些地方集結飛行的大部份是雄蜻蜓,而雌蜻蜓絕大部份的時間都在鄰近的地方覓食,唯有交尾時才會朝整群的雄蟲飛去。盤旋中的雄蟲見雌蜻蜓飛來時,便會群起追逐,但不是每隻雄蜻蜓都有交尾的機會,唯有較強壯,飛行速度較快的雄蜻蜓才有機會。交尾皆在空中進行,時間極短,交尾後的雌蜻蜓馬上飛離,到附近尋覓水域產卵。

 

*薄翅蜻蜓小檔案
學名:Pantala flavescens (Fabricius, 1798)

 

分類:蜻蛉目ODONATA不均翅亞目Anisoptera蜻蜓科Libellulidae

 

辨識特徵:雌、雄體形及體色皆相同,腹長31–33mm,後翅長40–41mm。複眼上半部褐色,下半部淡黃色。胸部橙黃色,翅透明,僅基部橙黃色,翅痣橙色。腹部橙紅色,性成熟後的雄蟲,腹部會變得更加紅色。

 

分佈及習性:本種可說是全球分佈最廣的物種,地球上各大洲皆有分佈,成蟲在3〜12月出現。

薄翅蜻蜓
薄翅蜻蜓

 

結語:無尾港豐富之蜻蜓面相應用於生態教學

無尾港已是一處知名的賞鳥聖地,一談到賞鳥必也聯想到無尾港,賞鳥需借用望遠鏡,也必須與鳥兒保持一段距離,也只有在冬季有較豐富的鳥種。無尾港一帶有35種之多的蜻蜓,而全年皆可見其蹤影,觀賞蜻蜓可極為接近,亦可藉由蜻蜓之觀察來瞭解整個濕地生態之運作,集合式做為學生自然課野外觀察的場所,也極為適合全家大小一同前往。讓我們年輕一代的小朋友知道,在我們生存的環境當中還存在著許多美麗的生物,讓他們知道除了電腦、電視、電玩之外,大自然當中還有許許多多事物可供他們著迷。

自然觀察社帶領無尾港當地孩童以手抄網於水域周邊撈取稚蟲進行觀察
自然觀察社帶領無尾港當地孩童以手抄網於水域周邊撈取稚蟲進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