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26期-蘭博旅人—冬山,尋河海之源

改寫自《宜蘭博物館家族媒宣行銷及深度體驗遊程整合計畫-成果報告書》

跟著蘭博旅人沿著水文歷史遊歷冬山
跟著蘭博旅人沿著水文歷史遊歷冬山

編按

2020年蘭陽博物館與旅人書店合作策劃了四條路線,分別是「大溪,與山海齊行」、「冬山,尋河海之源」、「東澳,乘飛魚入夢」、「壯圍,積沙丘守望」,共7個場次的遊程規劃,以步行為主,環繞在地知識與環境教育為主題,期望透過這些安排延伸「宜蘭是一座博物館」的概念。

由老屋出發,從茶染切入—古意生活藝術館

旅人的第一站是「古意生活藝術館」,座落於宜蘭縣中山休閒農業區仁山植物園入口處附近,館舍主體建築為傳統一條龍六間開的宜蘭老厝。李日成與柯雅薇夫婦歷經兩年修繕工程將老宅保存下來,將旅外收藏的古文物佈置陳列於每個空間,以藝文展演、書齋悅讀、文創手作、友善農作再次活化老厝的生命力。這天我們在此體驗茶染,利用冬山素馨紅茶的茶湯製作染色方巾,藉由橡皮筋、冰棒棍、棉線等媒材變化出多樣的圖案,將方巾放入茶湯中浸泡熬煮,靜待成品完成。

古意生活藝術館的柯雅薇女士向學員介紹茶染的步驟
古意生活藝術館的柯雅薇女士向學員介紹茶染的步驟

自行車道沿溪行—認識冬山河的前世今生

午餐後,騎著單車沿冬山河岸的自行車道騎行。過去冬山河上游因坡陡流短,時常使下游陷入水鄉澤國,經過整治後,舊寮溪分洪道將河水引入新寮溪,大大改善了過去逢大雨必淹的情況。停留在分洪道的岸邊,往東北方的小山遠望,那是丸山遺址,為國定考古遺址,位於當地稱為圓山仔的小山上,行政區域上屬於冬山鄉丸山村與八寶村。根據考古調查的結果,推測史前人類活動的範圍主要是在丸山小山頂及山麓緩坡,恰好在平原與丘陵、山地交接處前緣。

蔡明志老師在分洪道旁為學員講解
蔡明志老師在分洪道旁為學員講解

與水同行—冬山的聚落及信仰

單車沿著自行車道往中游騎行,首先來到了零工圍聚落,零工圍為冬山鄉八寶村的聚落,位於昔日原住民進出漢人聚落之門戶,聚落設有隘寮。此地聚落之形成,或與隘寮隘丁駐守於此以防範原住民下山出草馘首有關。聚落型態相當獨特,建築環繞中央大埕而建,近似學校校舍環繞操場型態;聚落信仰中心為「慶安宮」,主祀三山國王,周邊有個洗衣坑,可看見源源不絕的湧泉冒出泡泡,至今仍是當地人依賴利用的水資源。

零工圍聚落的建築樣態
零工圍聚落的建築樣態

 

繼續沿田邊小路左彎右拐,來到了石聖爺廟,此廟為冬山八寶一帶重要信仰中心。相傳清末漢人剛移墾至此時,備受原住民出草威脅,後來原住民出草次數減少,村民也感到奇怪,詢問漢番貿易的中間人(番割)才知道,原來原住民每到村口,都會看到武裝老人率成群士兵鎮守在村口,但是當地並沒有多少人居住,到村口一看只見地上有許多石頭,因此村民認為是石頭顯靈保護他們。為感念其恩德,進而尊其為「石聖爺公」燒香膜拜。

石聖爺廟外觀就像是大廟罩著小廟
石聖爺廟外觀就像是大廟罩著小廟

 

石聖爺廟的後方的公埔圳,是地底自然湧泉形成的水路,水質清澈、風景優美,兩岸有水柳、九芎、野薑花等植物,早期是婦女洗菜、洗衣的處所,也是是孩童玩水、摸蜆的好去處,其中一段現有木棧道搭蓋,適合在炎夏泡腳乘涼。除了公埔圳,位在八寶村的八寶湧泉終年泉水不斷,水質清澈且被大樹遮蔽,是個與在地人生活連結甚深的秘密小天地,夏天時可看見成群的魚兒優游。

水質清澈的公埔圳是附近居民的消暑之地
水質清澈的公埔圳是附近居民的消暑之地

 

路線沿途與水路交疊,冬山的產業及歷史或依著水、或泡著水而延續至今。回到古意生活藝術館時茶染的方巾已完成,大地色的方巾彷彿回應著沿路的足跡,為旅程畫下一個美好的句點。

尋河海之源的最後我們回到古意生活藝術館,學員們拿著各自的茶染作品合影。
尋河海之源的最後我們回到古意生活藝術館,學員們拿著各自的茶染作品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