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37期-失而復得的田間瀕危植物-水虎尾

李俊緯、李家泓  /  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

水虎尾是水陸兩棲型的珍稀物種,一度消失多年,近年重現雙連埤水田區
水虎尾是水陸兩棲型的珍稀物種,一度消失多年,近年重現雙連埤水田區

編按

林業試驗所目前著手推動「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針對全國各地珍貴稀有且名列維管束植物紅皮書的原生植物,進行棲地族群調查與移地繁殖復育工作;宜蘭縣位於臺灣東北部,長年受到來自海洋季風吹拂影響,加上平原南北側分別有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延伸的多樣地形地貌,成就獨特多變的氣候條件,也孕育豐富精采的植物資源,本專欄規劃於一年四季不同月份的物候下介紹原生宜蘭縣內、具代表性的當令珍稀植物,期喚起民眾對在地植物的關懷,甚至願意起身投入實質的保育工作,共同陪伴蘭陽地區的這艘綠色方舟航向未來。

生活與生態

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周圍的生態環境息息相關,因為所有生物都和彼此以及環境緊密相連。

 

隨著人類的遷徙到來,就如同外來種生物一樣(以地質時間的大尺度檢視,來自南島語系的人類對於臺灣島來說也確實是一種外來種),一定會擾動如千絲萬縷、平衡穩定的食物網,然後隨時間流逝再慢慢試圖重新找到平衡。在每次重新平衡的過程中,或許有些物種就會從那個地方永遠消失,走入歷史。

 

比方說臺灣西部平原過去曾是一片片廣濶草原,除了有大量的梅花鹿棲息,當然也有各式各樣草原的植物在那裡生長。然而隨著人類遷移駐足開墾,草原慢慢的變成了農田、變成了村落,這麼一來,原本棲息在同一片草原的各種植物要何去何從呢?

 

其中有一小部份的原生植物,隱身漢人墓園之間,藉由慎終追遠的掃墓文化而幸運地被保存了下來。因為這些墳墓的存在往往避掉了更嚴重的開發外,加上固定每年春天的掃墓儀式,清除野草雜木甚或放火燒山的人為干擾方式,創造短暫的裸露空間夾縫,提供多種草本植物發芽茁壯的絕佳場域,更使得該處的植被多年以來始終能維持在草原的狀態,既不會演變成次生林,更讓優勢種不致於佔據全部的棲地。

 

沒想到傳達對祖先的思念的掃墓傳統文化,無心插柳柳成蔭,竟也庇護了數十種珍稀的植物種類。以2017年的紅皮書目錄來說,像是列為易危(Vulnerable, VU)的島田氏雞兒腸(Aster shimadai (Kitam.) Nemoto)和琉球野薔薇(Rosa bracteata Wendl. var. bracteata),以及同列為瀕危(Endangered, EN)的牛皮消(Cynanchum atratum Bunge)和華薊(Cirsium lineare (Thunb.) Sch. Bip.),乃至於列為極危(Critical Endangered, CR),僅次於野外滅絕等級的海南草海桐(Scaevola hainanensis Hance)等等,都是在都市擴張、生育地破壞、外來種入侵等等多重生存壓力之下,勉強在墓園角落夾縫求生的植物。

 

事實上,隨著現代將骨灰移入靈骨塔的比例越來越高,減少了掃墓的人為干擾動作,原存在這些草原、丘陵上的墓園間的這個「夾縫」就會越來越小。臺灣的生物多樣性就這樣,在人類活動的舉手投足之間有了興衰,卻仍不知這樣的興衰將如何決定人類的未來。

里山與雙連埤

既然人的生活與生態關係重大,而生態又將重重的影響人類的生活,如何讓人的生活與生態共存、共好,變得至關重要。近年來越來越紅的一個概念「里山倡議」所著重的目標就在於此,在於創造與生態和平相處的農村樣貌。所謂的「三生」,指的是生態、生活以及生產,如何讓三件事情都共好、兼顧,甚至是互相扶持,才是「里山」。將山,看作鄰里一樣,友善相處。

 

不過其實雖然「里山倡議」是近年不斷推廣的「新概念」,但實際上「里山」一點也不新。在沒有大量施用農藥、化學肥料的古早農法年代,幾乎所有的農村都可以稱得上是「里山」,就像電影《魯冰花》中的茶園場景那樣。

 

好山好水的蘭陽平原,從史前時代就有人居住。宜蘭最早的居民是噶瑪蘭族人和泰雅族人,直到西元1796年由吳沙率領的漢人才成功開始在宜蘭開墾。而電影《魯冰花》取景的、宜蘭珍貴的千年湖泊雙連埤,則是直到1904年左右才有開墾的紀錄。

 

雙連埤擁有超過全臺灣1/3種的原生水生植物,其中不乏極其稀有的植物,不愧為國家級重要濕地。這裡的農村,這裡的里山,蘊含著遠超想像的生物多樣性。

 

林業試驗所與臺灣大學團隊過去幾年針對宜蘭頭城大溪社區及員山雙連埤濕地等里山範圍,與當地社區建立夥伴關係進行參與式評估法的地景變遷(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PPGIS),探討過去百年間雙連埤地景變遷的可能原因,並且推演未來的改變趨勢;發現1980-90年代是雙連埤土地利用劇變的重要時間點,期間因稻米收益不佳,在地農民開始改種植食用薑、紅鳳菜、大白菜等經濟型蔬菜,水田被迫大量轉作為旱田,農民自行引水接管灌溉,原先水田淹灌賴以的水圳因欠缺維護而逐漸荒廢,此論點從當年的幾張航照圖中的差異可清楚判斷。除了地景的轉變外,當年生產旱作高經濟蔬菜伴隨著化學藥劑的大量使用,也導致在地原生物種的消減。

 

慣行農法下的雙連埤,原有的豐富生態並沒有像是里山倡議所希望的那樣,與生產和生活共存。即便是在地有名的特有水生植物蓴菜(Brasenia schreberi J. F. Gmel.),如今也被評為是易危的等級。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在於,水生植物比起其他植物來得更敏感,就像老鼠屎可以壞了一鍋湯,藉由水作為媒介,只要一滴農藥、一抹化肥、一點風吹草動可能就會生靈塗炭。

宜蘭員山的雙連埤百年開發史,可從地景的變遷解讀
宜蘭員山的雙連埤百年開發史,可從地景的變遷解讀

里山地景轉變 水虎尾再現?

另一個更危急的物種,是被紅皮書評定為瀕危的水虎尾(Pogostemon stellatus (Lour.) Kuntze)。曾經,水虎尾算是常見的田邊濕生物種,從南投魚池、花蓮新城、新北坪林貢寮,到宜蘭員山雙連埤一帶都有分布,因而查閱以往文獻可得知水虎尾在「全臺低海拔皆有分布」。此外,其實水虎尾在世界上的分布也算廣泛,遍布了東亞、東南亞,甚至到澳洲、印度、日本都有它的身影。

 

即便如此,水虎尾卻像就這樣在雙連埤銷聲匿跡了十餘年。期間植物學家一直擔心水虎尾的族群安危,會不會如同桃園一帶過去曾存在大量水池、埤塘裡的桃園石龍尾或龍潭莕菜般,隨著人為開發而近乎完全絕跡,成為臺灣野外滅絕植物清單上的一員!

 

回顧1980-90年代,因水稻收購價不佳而間接影響了雙連埤地區的土地利用情形,造成水田在十數年間幾乎消失;所幸2000年代雙連埤被規劃成保護區後,部分地主隨後出售農地,新進的農友受到民間力量的支持與自我價值觀覺醒雙重影響下,逐漸採用環境友善或有機農法為主的生產模式,為這片濕地提供了一線生機。

 

近年來,公私部門不約而同地重視雙連埤的永續發展,投注各種資源,包含古圳修復計畫、林下經濟計畫、生態補貼計畫、青農返鄉計畫、農村再生計畫等等,有效促成原有的慣行農法的紅鳳菜田轉作為友善農法的茭白筍田,重建的濕生水域環境給了水生植物全新舞台,隨著里山地景的變遷,水虎尾才有辦法從埋藏地層中多年的種子庫中,重見天日。

雙連埤在公私部門協力下,轉型友善農法的茭白筍田,給了水生植物一線生機
雙連埤在公私部門協力下,轉型友善農法的茭白筍田,給了水生植物一線生機

水草缸的猛虎之星

水虎尾花序特寫,有像老虎尾巴嗎?
水虎尾花序特寫,有像老虎尾巴嗎?

水虎尾為唇形科(Labiatae)刺蕊草屬(Pogostemon)的植物,該屬在臺灣共有4種,其中耳葉刺蕊草(P. auricularia(L.)Hassk.)、臺灣刺蕊草(P. formosanus Oliv.)及2021年才由林業試驗所植物分類團隊發表的新物種深山刺蕊草(P. monticola T.C.Hsu, S.W.Chung, S.H.Liu & W.J.Huang)等3種均為陸生型的刺蕊草屬植物,唯有水虎尾一種為挺水或沈水型的水生植物。

 

水虎尾的葉無柄、分沈水及挺水兩型,水上葉片綠色,狹長橢圓形、兩端漸尖、3-6枚輪生,葉兩面中間被疏毛;而水下葉片呈細長線狀且質地柔軟、葉色黃綠帶紅斑,6-10枚輪生。水虎尾的小花幾無柄,花瓣四枚,癒合前端為毛狀緣,淡紫色,被毛;花萼五枚,排列成筒狀而基部癒合,被毛;雄蕊四枚,二雄蕊型;雌蕊單一,柱頭兩裂。果實扁平狀,卵形,內含種子3-4粒。水虎尾花序由多數小花聚成肉質的總狀或穗狀花序、頂生植株上端十分搶眼,尤其是隨風搖曳的模樣,像極了水中擺動的虎尾故名。

 

雖然不像其他同為唇形科眾多有名的香草親戚們那樣具有香味,但水虎尾在水生植栽的市場上,有著自己的一片天地。水虎尾的英文又被稱作"Water star(水中之星)",是具有相當人氣的水生植物。在水草缸的栽培上,除了有不同的種源,還有各種照顧的小撇步。

 

相比於在雙連埤,與茭白筍共存的水虎尾當然和在水草缸裡面的命運不同,有著不一樣的生活、歷史,卻也承擔不一樣的風險。但無論是哪一種,都是一艘艘承載生命的方舟,都是由我們的生活牽連著的生態。生態,也時時刻刻牽連著我們的生活與生產型態。當然,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或生產的場域之間,能與更多的生命共同分享、用更大的程度去和生態環境共榮共存。

水虎尾莖基部易發根,有助於水域之中更加穩固
水虎尾莖基部易發根,有助於水域之中更加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