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96期-白金傳奇-鰻魚產卵場大搜查

文:韓玉山(國立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圖:塚本勝巳教授 提供

 

鰻魚是一種降海洄游性的淡水魚類,全世界共有19種,目前研究最多的是產於歐洲的歐洲鰻以及產於東亞的日本鰻。自古以來,關於鰻魚就有許多有趣的傳說,例如,在歐洲,古時候人們認為馬尾的毛掉入溪流中,會變成鰻魚或是變成水蛇。在大不列顛群島上最大的淡水湖泊內伊湖,位於北愛爾蘭,長約29公里,寬約18公里。傳說此湖是由一個神奇的湧泉所生成,又有傳說是古代愛爾蘭巨人用大石塊砸向逃跑的蘇格蘭巨人時所生成的巨大坑洞,後來形成湖泊。

 

在西元四世紀時,傳教士 St. Patrick(西元389-461)來到愛爾蘭從事宣教的工作,在愛爾蘭各地建立了許多修道院、教會和學校,幫助異教徒皈依基督教,將愛爾蘭逐漸轉變成一個基督教國家。傳說 St. Patrick 生前將愛爾蘭島上所有的蛇都驅逐入海,因為蛇是惡魔的象徵,其中有一些蛇逃入了內伊湖,變成了鰻魚。因此,現今愛爾蘭地區沒有蛇類,愛爾蘭人也不吃鰻魚,因為人們認為鰻魚是惡魔的化身。百年以前,日本人們相信鰻魚是山藥變成的,在1881年時還有報紙報導,有人發現半鰻半山藥的崁合體。

1881年日本報紙報導,有人發現半鰻半山藥的鰻魚崁合體
1881年日本報紙報導,有人發現半鰻半山藥的鰻魚崁合體

希臘大哲學家與科學家亞里斯多德就認為鰻魚沒有性別,因此也不用交配,鰻苗是“ earth worms“,意思是從泥土裏蹦出來的。在中國的古籍《古今圖書集成》中紀載:「鰻無鱗甲…有雄無雌…以影漫於鱧魚,則其子皆附鱧之鬐鬣而生,故謂之鰻鱺也。」意思是說鰻魚只有公的沒有母的,當它游過鯰魚上方,身體的影子蓋過鯰魚時,鯰魚的鬚鬚就會變成鰻苗。《福建物產志》也記載:「凡鰻屬惟海鰻卵生,其餘各鰻皆無子種,諸魚放子泥中,鰻以涎沫穴其子,出卵即成鰻子…蓋魚子氣薄,鰻氣獨厚,故涎沫所施,皆化為鰻矣」。意思是說只有海鰻會生蛋,淡水鰻不會生蛋,它繁殖的方法是用它身上的黏液,塗在別種魚類生的蛋上,孵出的小魚就變成鰻苗了,這是因為鰻魚的氣味較其他魚的重,因此可以轉化其他魚類的蛋變成鰻魚卵…。古時候東西方的學者已經觀察到淡水鰻在陸地河川中未曾有產卵的情形,因此不約而同地對鰻魚有著相似的誤會。原來古人並不知道鰻魚需要降海產卵,因此在河川中看不到鰻魚抱卵的情形,而且鰻魚在降海洄游時,生殖腺不管公母都還很小,因此才會誤認鰻魚沒有性別,或是沒有母的。因而想出了十分荒誕的鰻魚無性生殖法。

 

那麼,鰻魚到底跑到那裡去產卵呢?由於日本人非常喜歡吃日本鰻,因此日本科學家從1930年代起就開始調查日本鰻產卵場。從前在沒有資料的情況下,只能臆測日本鰻產卵場可能在流經整個東亞的黑潮帶上,日本鰻在陸地河川分布的最南限是台灣。因此,研究鰻魚的泰斗松井魁博士,在1950年代認為日本鰻產卵場應該在台灣東部的沖繩海溝附近,台灣水產試驗所郭河先生在1970年代,也曾經提出日本鰻的產卵場假說,他想,如果松井魁博士所言屬實,日本鰻果真在台灣東部海域產卵的話,那麼生下來的鰻苗不就全部被黑潮輸送到台灣以北的中國大陸、韓國及日本地區了嗎?那台灣西海岸的鰻苗從那裡來?於是郭先生認為台灣西南部琉球海溝附近應該有另一個產卵場,否則無法解釋台灣西部河口域鰻苗的出現。

 

日本學者自1960年代開始積極尋找鰻魚的產卵場,比較重要的發現分別是1968年在日本南方海域捕獲體長50 mm的大型柳葉鰻 (鰻苗變態前的仔魚稱呼),顯然離產卵場還有一段距離。1975年在台灣東方海域捕獲體長40 mm左右的柳葉鰻,1988年在菲律賓東方海域,也就是黑潮的源頭北赤道洋流上,捕獲體長30 mm柳葉鰻,最後是日本東京大學的塚本勝巳教授於1991年在馬里亞納群島西側海域採到1000多尾體長只有10 mm左右,剛出生不久的柳葉鰻,經過將近60年的探索,從日本近海開始順著黑潮一路往前追蹤,柳葉鰻體型也愈採愈小,而終於發現日本鰻真正的產卵場,也推翻了松井魁博士與郭河先生的假說。

日本鰻產卵場的世紀追尋歷史
日本鰻產卵場的世紀追尋歷史

日本鰻產卵場的發掘,有如大海撈針般的工作,如果沒有一些理論協助,恐怕要花更長的時間。在1980年代之後,因為耳石日周輪的研究,逐漸對日本鰻魚的產卵季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原來每年冬季(11-2月)在台灣沿岸大量出現的鰻苗,是約半年前的夏天(5-8月)誕生的。由鰻魚誕生到鰻線被捕的半年海上漂流時間和海流的速度推算,日本鰻的產卵場應該離台灣很遠,要往黑潮的源頭北赤道洋流推進才合理,因而奠定了日後尋找日本鰻產卵場的正確方向。

 

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團隊於1991年日本鰻產卵場的密集調查中,在馬里亞納群島西側採獲了1000多尾剛出生不久的柳葉鰻,如果把每一尾柳葉鰻的耳石取出,計算其日周輪,便可推算1000多尾柳葉鰻的出生日期。柳葉鰻大約出生5天後開始攝餌,之後隨著日夜周期的變化,每天形成一輪。因此,由日周輪數加5天,就是柳葉鰻的實際日齡。也就是說,由耳石日周輪數就可以知道鰻魚的出生日。有趣的是,這1000多尾柳葉鰻的出生日都集中在5月的新月當天,或6月新月後1-3天。有了這個新月假說,就可預期母鰻產卵的時間,因而可以更有效率地找到日本鰻的產卵場。即使如此,產卵場的調查,仍有賴於地毯式地搜索。日本研究團隊又花了18年的光陰,其中日本水產廳利用開洋丸調查船的大型拖網,以及東京大學利用白鳳丸調查船的大型浮游生物網,終於在2008年6月和2009年5月,分別在日本鰻產卵場採獲日本鰻的種鰻及其受精卵,真正完成日本鰻產卵場的調查工作。

產卵場捕獲之日本鰻受精卵胚胎,之後於白鳳丸研究船上孵化。500um=0.5mm
產卵場捕獲之日本鰻受精卵胚胎,之後於白鳳丸研究船上孵化。500um=0.5mm

鰻魚的一生就像是一本傳奇故事。鰻魚的奇妙外型、獨特生活史,是所有魚類中非常罕見的。也因為如此,民間才會流傳許多有趣的神話故事,有些民族將鰻魚視為神明供奉,有些則認為鰻魚為魔鬼化身。鰻魚為了傳宗接代,從陸地河川游了數千公里,不眠不休也不吃東西,回到出生地的海洋產卵。科學家經過多年契而不捨的探索,才發現產卵場、解開鰻魚生活史的千年之謎。近三十年來,因為河川棲地惡化、過度捕撈以及全球氣候變遷等等原因,已導致鰻魚資源量急遽下降。未來,如何保育此一人類珍貴的資產,需要我們共同發揮智慧,讓鰻魚資源能夠永續利用,並繼續堆疊其豐富之文化內涵。想知道更多的鰻魚知識,請來蘭陽博物館尋寶喔!

蘭陽博物館「白金傳奇—鰻魚展」展期為2012年11月27日~2013年5月5日,圖為作者於展場中為參觀民眾進行解說(蘭陽博物館 提供)
蘭陽博物館「白金傳奇—鰻魚展」展期為2012年11月27日~2013年5月5日,圖為作者於展場中為參觀民眾進行解說(蘭陽博物館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