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20期-李榮春百歲紀念—《七月尾 :悠遠的頭城中元祭》

文/李榮春、圖/羅方君,燦景古建築研究工作室編製,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出版

《七月尾─悠遠的頭城中元祭》以此繪本紀念李榮春百歲
《七月尾─悠遠的頭城中元祭》以此繪本紀念李榮春百歲

 

悠遠的頭城中元祭 

家鄉的孩子小時候就看著大人們豎孤柱、綁孤箋

參與收供品、綁供品、運送孤箋

水燈遊街、到河口放水燈

自然而然孩子們

對故鄉的民俗便有著深刻的情感

頭城搶孤文化最迷人、最具價值的莫過於此

期待您在農曆七月

來到頭城與居民一起體驗

悠遠、素樸的頭城中元祭文化

在初秋的早晨騎著腳踏車,穿梭在被山海包圍的故鄉頭城,聞著被太陽曬醒的成熟稻香,總讓人不由得期待稻子豐收後,為感念先民的頭城中元搶孤、 放水燈等祭典節慶。
在初秋的早晨騎著腳踏車,穿梭在被山海包圍的故鄉頭城,聞著被太陽曬醒的成熟稻香,總讓人不由得期待稻子豐收後,為感念先民的頭城中元搶孤、 放水燈等祭典節慶。

 

那邊嵯峨蔥翠的山峰,彷彿和蔚藍的天際連接在一起,顯得那樣靜穆莊嚴,和天際一樣地連綿無涯。平疇上阡陌縱橫之間,錯落地散播著許多竹圍,竹圍裡隱隱地露出農家的屋頂,一切都顯得這樣平和寧靜。在這種大自然中一切都這樣和諧,這樣怡然自在似的。田裡的稻米已經成熟了,穗子沉沉地低垂著,在早晨的陽光下,盪漾著一片黃金色的波浪,已經有人在收割了。

山陵與海濤都讓夕陽餘暉鍍上一層金光
山陵與海濤都讓夕陽餘暉鍍上一層金光

 

那萬頃無涯的太平洋已現在眼前,此時晒著夕陽柔和的餘暉,耀眼地閃爍著碧采輝煌的波光。有幾隻漁舟靜悄悄地臥在平滑的海上,徐徐盪漾著,像在做著甚麼夢似的。沖擊著岩石的波濤,洶湧地咆哮著激起雪白的飛沫。轉頭再看到那連綿起伏的山峰,依舊那麼青蔥、靜穆、莊嚴,不由得興奮地激動了一下。

架起的孤棚暗示著搶孤競技活動不遠了
架起的孤棚暗示著搶孤競技活動不遠了

 

端午節早已過去了,緊接著中元節也到了,佛祖廟前的廣場早幾天便搭起孤棚來了。這裡每年在中元節這一天舉行一次的搶孤,以及他們這種歷年來唯一特有的祭祀形式,確是很特殊,別地方很難看到像這樣古怪奇異的形式。

早期頭城是宜蘭對外的河港,中元時節運貨的帆船並不航行, 巨大的孤柱便是取自帆船上長長的桅杆。(註一)
早期頭城是宜蘭對外的河港,中元時節運貨的帆船並不航行, 巨大的孤柱便是取自帆船上長長的桅杆。(註一)

 

孤棚是由十幾根合抱粗大,七八丈高的杉木為支柱。這些棚柱都是古時從大陸家鄉坐船過海航行到這裡的桅檣, 所搭成的一座巍峨莊嚴雄偉地矗立在空中的巨棚。

雄偉的孤棚不禁讓人起敬畏之心
雄偉的孤棚不禁讓人起敬畏之心

 

這樣粗大的孤棚柱,想合抱都抱不攏,沿著接連著的幾隻扶梯,搖搖晃晃地,禁不住心驚膽顫地一直爬到棚上。一站到棚上,「我爬上來了,我站在這樣高的棚上了,看下去什麼都看得著,可以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感到一陣無比的壯快地叫起來,同時渾身卻一直抖顫,嚇得像害著寒熱病。想壯快地,垂直地俯瞰棚下,這樣看著下面的一切,定會愈覺自己站在這種高棚上的雄偉。

 

然而立刻覺得就像給嚇暈了頭,要不是急忙縮回了頭,幾乎就會嚇得栽筋斗掉下去似的。我只好眺望四周,儘量把視線擴展著,毫無阻隔地,任意地投向遼遠的地方,萬家千戶頓顯這麼低矮地,消失了從前所顯示的高傲,一齊蹲在我的腳底下了,這在恐怖之中卻會給人一種奇妙的,新鮮的,富於激勵性的感覺。

村民會在選中的竹子上繫上紅布、上漆、 刻上村落的名字當記號,好讓別的村里知道這些竹子已被挑走了。(註二)
村民會在選中的竹子上繫上紅布、上漆、 刻上村落的名字當記號,好讓別的村里知道這些竹子已被挑走了。(註二)

 

棚上豎立著十三座龐大而由竹子編製的孤箋,約莫有十來丈高。

每到農曆七月中旬,村民們齊聚在廟前廣場共同編製孤箋。(註三)
每到農曆七月中旬,村民們齊聚在廟前廣場共同編製孤箋。(註三)

 

這裡轄下十三保(等於現在的村), 每一保都用竹子編成像這樣一座金字塔。

村落裡經驗豐富的耆老忙削籐皮、做藤箍。(註四)
村落裡經驗豐富的耆老忙削籐皮、做藤箍。(註四)

 

這些孤箋形體很像金字塔,一起有十三箋。

在燈篙高懸燈光的指引下,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前來參與農曆七月的頭城中元祭。(註五)
在燈篙高懸燈光的指引下,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前來參與農曆七月的頭城中元祭。(註五)

 

孤棚的一旁有一座高懸在竹梢的七星燈。

道士誦經講道開悟度化,讓好兄弟得以聞道脫離苦海。
道士誦經講道開悟度化,讓好兄弟得以聞道脫離苦海。

 

佛祖廟一班道士正在連續進行三天三夜的大法會,大小廟門全部關閉。廟內掛滿著令人驚魂的地獄種種酷刑,七十二座斗燈一齊閃著昏黃森寒的光高,仿彿悚然地會感到一陣不寒而慄的地獄陰風。同樣屬於一座佛祖廟,左邊這一間卻是吳沙祠,緊接著吳沙祠廟門,臨時搭著一間草寮,裡面糊著七十二尊金羅漢。

到了農曆七月最後一日,搶孤的前一天晚上會舉行水燈遊街及放水燈。水燈是照亮水路光明的燈,引領海上的孤魂前來參與搶孤祭典。水燈在頭城大街小巷遊街繞行,到達竹安河口再進行科儀與祭拜後,由熟悉水性的大坑罟居民,游泳將點燃的水燈推至外海,讓燃著火光的盞盞水燈,緩緩的飄向幽靜的大海。
到了農曆七月最後一日,搶孤的前一天晚上會舉行水燈遊街及放水燈。水燈是照亮水路光明的燈,引領海上的孤魂前來參與搶孤祭典。水燈在頭城大街小巷遊街繞行,到達竹安河口再進行科儀與祭拜後,由熟悉水性的大坑罟居民,游泳將點燃的水燈推至外海,讓燃著火光的盞盞水燈,緩緩的飄向幽靜的大海。

 

佛祖廟和城隍廟(這兩座廟緊連在一起)前的整個廣場上,密密麻麻數不盡的水燈,正跟天上無涯無際的繁星在相爭輝似的,閃耀著呈現出一片浩瀚燦爛的光海。看熱鬧的人潮一波緊接一波,密密層層地還在急激的一直湧來。

 

水燈還在繼續急激增多,卻仍有不少地方的水燈迄未一起到齊。孤棚卻已搭成了幾天,兀自雄偉壯嚴的矗立在夜空中,有如一位巨人默默在俯瞰著這種人間祭獻的盛大壯舉。

放水燈盛大的場面讓人不禁屏氣凝神
放水燈盛大的場面讓人不禁屏氣凝神

 

各處水燈都在漸漸趕到了,終於一齊集中在佛祖廟前了,隨即按照程序開始遊行了。儘管唱戲的演得再怎麼賣勁,密密麻麻的人頭莫不一齊轉過來,都在爭看熱鬧,同時隨著水燈移動。水燈逐漸擴展延伸開去,中間夾著一陣陣藝閣,樂隊、子弟、樂音和光美妙的配合著,壯大聲勢,一路萬人空巷,浩瀚燦爛光海照耀如晝,喧聲鼎沸中恍惚地聽見眾鬼神莫不醉醺醺,蹣跚雀躍,齊聲祝福:風調雨順,閤境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只有幻境才能令人感覺如此恍惚美妙,彷彿忽然轉入完全另一個的世界,簡直一時實現了無窮喜樂的天堂一般忘我的境界。小孩們一會兒跑到舊街,一會兒又轉到新街,忽而媽祖宮,忽而又佛祖廟,各處全部都籠罩在一片浩瀚燦爛的光海中,愈覺如夢如幻,禁不住越感到無限美妙似的恍恍惚惚地振奮著,像隻陀螺一直這樣團團轉,樂得真像要發狂。

農曆七月尾最後二天最熱鬧,水燈遊街、放水燈還有搶孤,還有家家戶戶辦流水席。而在搶孤的前一天,每個綁孤箋的村落裡,會有一人敲鑼、一人挑著籃子,向村民收集供品。以前的人窮,能獻出的供品少,據說募集而得的供品,連孤箋表面都鋪不滿。
農曆七月尾最後二天最熱鬧,水燈遊街、放水燈還有搶孤,還有家家戶戶辦流水席。而在搶孤的前一天,每個綁孤箋的村落裡,會有一人敲鑼、一人挑著籃子,向村民收集供品。以前的人窮,能獻出的供品少,據說募集而得的供品,連孤箋表面都鋪不滿。

 

這裡七月中元放水燈、搶孤,接連兩天的行事,就是一年一度這種意義的最大盛舉。這兩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大魚大肉,有的還殺起豬公,大拜特拜,拜得越盛大的,賜福就會越多,這就像做生意的投資,爭取幸運的一種競爭比賽似的。女人們忙過了拜拜,緊接著為準備請客,更加忙碌了,還未及傍晚,客人便川流不息地開始湧到了。

農曆七月的最後一天,一大早村裡開始媽媽們忙著煮供品、阿伯們忙著綁供品。靠山的村子與居住市街的居民,會在孤箋四周綁上豬肉、雞鴨、米粉、肉粽等供品,靠海的村民則綁上魚、蝦、魷魚、螃蟹等海鮮類食物。供品必須要煮的很鹹,最後還得抹上鹽巴,如此在孤箋上曝曬一整天,比較不容易腐壞。
農曆七月的最後一天,一大早村裡開始媽媽們忙著煮供品、阿伯們忙著綁供品。靠山的村子與居住市街的居民,會在孤箋四周綁上豬肉、雞鴨、米粉、肉粽等供品,靠海的村民則綁上魚、蝦、魷魚、螃蟹等海鮮類食物。供品必須要煮的很鹹,最後還得抹上鹽巴,如此在孤箋上曝曬一整天,比較不容易腐壞。

 

塔的周圍從下到上,整個密密麻麻綴著魚肉雞鴨等祭物。

運孤箋:頭城的山邊、海濱的小小村落,在孤箋綁滿了供品後,村民齊心齊力在樂聲的帶領下,將居民一同製作的孤箋送往搶孤會場。七月最後一天早上在頭城的山邊、海邊都可以看到如此壯觀、悠美的景致,這也是搶孤節慶中最有魅力的所在。
運孤箋:頭城的山邊、海濱的小小村落,在孤箋綁滿了供品後,村民齊心齊力在樂聲的帶領下,將居民一同製作的孤箋送往搶孤會場。七月最後一天早上在頭城的山邊、海邊都可以看到如此壯觀、悠美的景致,這也是搶孤節慶中最有魅力的所在。

 

這種周圍密密麻麻綴滿祭物,一座座都像金字塔的龐大孤箋,是由鎮下十三里,每里貢獻一座,都由幾十個壯丁,打橫著孤箋給披上一條大紅綵。

運孤箋的隊伍人龍浩浩蕩蕩
運孤箋的隊伍人龍浩浩蕩蕩

 

一路浩浩蕩蕩,鼓樂喧天,迸發著一種彷彿來自古遠的莊嚴隆重神秘的氣息,抬向廟前而來,令人引起一陣有如時間突然倒流到古代那樣的感覺。

鄉下地方遠遠地就能看到矗立高聳的孤箋
鄉下地方遠遠地就能看到矗立高聳的孤箋

 

幾十個壯丁浩浩蕩蕩一齊抬到廟前,費了很多手腳才能吊上棚上。宛然像看到一種古代情景活生生地復活了。

 

這樣一個鄉下地方,一般民居都是普通平屋(時間是光復第二年)空中毫無阻礙,一下車便可眺望出現在佛祖廟前空中這種雄偉、奇異、氣氛神秘的壯觀,站在孤棚上那十三座龐大古怪的巨人似的孤箋,箋梢那些旗子正在縹緲而光耀的半空中,一齊迎風招展,雖還有許多班次的火車,還未把更多的觀眾全部帶到,這小鎮的唯一開蘭大馬路,已是人潮擁擠得快到水洩不通。每一個人莫不都急著想站到孤棚下,去瞻仰這種壯大的景觀。

祭典結束了,接著跳鍾馗驅趕尚在陽間流連忘返的無祀孤魂返回陰間,晚上十一點 已是農曆八月一日子時,此時鬼門已關,擊鑼後搶孤競賽便登場,頭城中元祭典就在搶孤高潮後畫下句點。
祭典結束了,接著跳鍾馗驅趕尚在陽間流連忘返的無祀孤魂返回陰間,晚上十一點 已是農曆八月一日子時,此時鬼門已關,擊鑼後搶孤競賽便登場,頭城中元祭典就在搶孤高潮後畫下句點。

 

道士做過三天三夜的超渡法事,現在廟門開放了,道場移出廟檐廊下高築的法壇。直到夜裡約莫十點左右光景,道士們這才下了法壇,一字兒朝著孤棚魚貫地走來。他們緊繞著在一座七星燈之下,又動唸起一番真言咒語,然後撒下一撮鹽米,緊接著吹起一陣靈角,中元祭典於是便告圓滿結束。上孤棚的梯子已經拆除,孤棚上點著一盞五百燭光的電燈,照耀如晝。大家擠上一天,好不容易等著的搶孤,這才開始。

百歲,李榮春。摘自《李榮春的文學世界》p242〜 247

文學家/李榮春

李榮春1914年出生於宜蘭頭城,1994年去世。正式的學歷是日治時代的頭城公學校畢業,雖曾入私塾學習古漢文,卻完全靠自修學會白話漢文與英文。民國四○年代即矢志以白話文創作,終身寫作不輟。在少有作品發表與出版下,他仍堅持著默默的寫了半個世紀,藏在衣櫥內的三百餘萬字小說原稿,包含著頭城的人文風土與自然景緻、他與家人在故鄉生活的故事點滴。他的作品全集直至過世後,由侄子李鏡明醫師等人加以整理並出版問世,才讓我們得以透過他的作品,感受頭城過往的悠遠。

 

李榮春文學館

為了紀念這位一生奉獻文字創作的頭城在地作家,宜蘭縣政府特別將歷史建築舊頭城國小校長宿舍,規劃為「李榮春文學館」,並於 2009年9月正式開館, 現由頭城鎮公所經營,期待家鄉頭城的孩子與外來的遊客,能透過他的文學作品認識與感受山海之間,頭城小鎮的豐厚、素樸之風味。

李榮春先生肖像
李榮春先生肖像

生平事蹟

  • 1914 出生於頭城,排行老四。 1921 父親去世。
  • 1922 就讀頭城公學校。
  • 1928 公學校畢業
  • 1929 入私塾學漢文,繼之自修英、日、中文。
  • 1936 五十六歲的母親中風,半身不遂。
  • 1938 離開台灣前往中國大陸。
  • 1946 五月自中國大陸返台,僅攜帶兩箱寫作資料及書籍,此外別無長物。
  • 1947 於《新生報》發表懷古散文〈遙望鳥石港〉。
  • 1948 執筆《祖國與同胞》。
  • 1949 完成《海角歸人》。
  • 1952 完成《祖國與同胞》初稿六十萬字。
  • 1953 《祖國與同胞》獲得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稿費獎勵。
  • 1956 《祖國與同胞》第一冊出版,發行一千冊。
  • 1957 執筆《洋樓芳夢》(十八萬字稿)。
  • 1958 至公論報服務。
  • 1959 《公論報》連載《海角歸人》,〈龍山寺〉、〈中興橋〉、〈開光點眼〉三短篇。此間又有十四萬字稿。
  • 1959 《公論報》被迫改組後去職,在廢鐵壓擠場做搬運工人約三個月後返鄉。
  • 1964 於深澳火力發電廠工作,遭警總約談後避居頭城募善堂。
  • 1967 母親於中風廿八年後逝世。構思以母親為背景之《八十大壽》長篇小說。
  • 1975 發表〈頭城仙公廟公呂炎嶽〉、〈教子〉、〈婆媳之間〉等短篇小說於《蘭陽會刊》。
  • 1977 完成中篇小說《懷母》,並於《蘭陽會刊》連載。
  • 1979 發表〈生離死別〉、〈看搶孤〉、〈歸寧〉等短篇小說於《蘭陽會刊》。
  • 1980 發表〈中秋夜〉、〈中秋節〉、〈和平街〉、〈生蕃、土匪、日本人〉等短篇小說於《蘭陽會刊》。
  • 1981 發表〈分家〉、〈祖厝〉、〈日本人到底幹過哪一樁好事〉等短篇小說於《蘭陽會刊》。
  • 1982 發表〈祝福佩芸小寶寶〉、〈決戰〉、〈上天貼了告示了〉等短文於《蘭陽會刊》。
  • 1983 完成《八十大壽》四十五萬字長篇小說。
  • 1994 元月卅一日中風謝世。
  • 1995 侄兒李鏡明自印《懷母》。
  • 1996 〈魏神父〉連載於《文學台灣》20 〜 23 期。
  • 1997 《懷母》出版。
  • 1998 《烏石帆影》出版。
  • 1999 《海角歸人》出版。
  • 2002 《李榮春全集》出版《祖國與同胞》上下冊、《海角歸人》、《鄉愁》、《洋樓芳夢》、 《八十大壽》上下冊、《懷母》、《和平街》、《李榮春的文學世界》。
  • 2009 9 月 24 日李榮春文學館啟用開放。
  • 2011 《看搶孤》、《文學劇場 一片春帆帶景來》出版。

附註

  • 附註一:豎孤柱、立孤台

農曆七月頭城中元祭,最特別的莫過於有著巨人般的供品棚,當地居民將供品棚稱為「孤棚」,下方的腳架稱為「孤柱」,中間的平台稱為「孤台」,上方的供品塔稱為「孤箋」,使用「孤」這個字是取自祭典的對象「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

早期頭城是宜蘭對外的河港,中元時節運貨的帆船並不航行,巨大的孤柱便是取自帆船上長長的桅杆。長長的桅杆插入土裡豎立起來當支柱,上面綁上橫樑、鋪上木板,便成了放供品塔的高台。而你能想像站在巨人高台上的感覺嗎?

 

  • 附註二:砍竹子

中元節前的三、四個月,村民就會相約去尋覓適合綁孤箋用的竹子。當竹子的主人得知自己擁有的竹子將被用來綁孤箋,都會很樂意提供。村民會在選中的竹子上繫上紅布、上漆、刻上村落的名字當記號,好讓別的村里知道這些竹子已被挑走了。農曆七月上旬砍竹日當天,村裡的老人們會在竹林裡帶頭焚香、祭拜,口中誦唸:「老大公、好兄弟,今天砍這竹子來做孤箋、孤箋頂端的竿仔尾,請保佑平安順利!」接著待紙錢燒盡後,便開始砍伐竹子、去除側枝、運回村裡。

 

  • 附註三:綁孤箋

各村落到了農曆七月中旬,村民們齊聚在廟前廣場、或收割後的稻田間共同編製孤箋。豎立在孤台上十三座的圓錐狀供品塔-孤箋,以竹子為骨架,箋心常用老刺竹製作。編製的時候先沿著老刺竹的圓周,以十字型工具剖開成四等分,四片竹片間套入十三個大小不等的圓竹箍,撐開形成圓錐體,再輔助以八根桂竹或長枝竹固定。這四片主竹象徵一年四季,另加上八根輔助的竹子,則意喻十二個月份。

 

  • 附註四:綁孤箋

村落裡經驗豐富的老人,削籐皮、做藤箍,而較有力氣的阿伯,將孤箋外圍的竹子、竹片與裡面的圓竹箍以黃藤攪綁固定,箋梢綁上帶有竹葉的竿仔尾、用來攀爬的籐箍;最外側再披上方便綁供品的魚網,竹製孤箋就大功告成了!※應該是木字邊的孤「棧」,還是竹子邊的孤「箋」?以供品塔編製的材料主要是竹子,沿用李榮春小說中的「箋」應較為寫實,而當地居民以閩南語發音也似「箋」字。

 

  • 附註五:豎燈篙

農曆七月十五日前中元祭會場豎起燈篙,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在燈篙高懸燈光的指引下,前來參與農曆七月的頭城中元祭。燈篙上端的竹稍,早上五點卯時,升上僅有一盞燈光的「天燈」;到了傍晚五點酉時,天燈降下,改升起亮著七盞燈光的「地燈」,又稱為「七星燈」。據說燈篙上的燈升得越高,引來的好兄弟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