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66期-無法透尾的港-無尾港水鳥保護區(一)

文/圖:頼建丞(宜蘭社區大學講師)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的由來

畚箕地形的蘭陽平原在沿海地區有一道道的沙丘,從北到南由窄窄的一道,越往南越寬越多道,蘭陽平原沿海地區的地勢大都低窪,河水宣洩不易,唯有退潮時才能排出,漲潮時海水又會從河口上溯,橫亙的沙丘雖然阻礙了排水,但也在沙丘之內形成了生態豐富的濕地,從北到南的竹安濕地、蘭陽溪口、新城溪口。新城溪上游發源於蘇澳鎮西方的蘭坎山,上游稱之為武荖坑溪,最早的河道是由最南方的澳仔角出海,後因天災及整治,新城溪截彎取直後由頂寮直接出海,原先的河道就變成了無出口的河道,變成沼澤濕地的舊河道在冬天時吸引了許多雁鴨前來,也吸引了許多打獵的人捕捉雁鴨,當時的獵戶皆稱此河道為「無尾港」,如今此一地名就變成這一帶幾個里的俗稱,真正的地名反而少有人去注意。

 

70年代台電打算利用鄰近蘇澳港進口運煤之便利,預計在這濕地興建火力發電廠,經當地居民及環保人士大力抗爭之下而放棄,大家繼續努力推動之下促使政府根據當時新頒布的「野生動物保護法」,於81年7月成立「無尾港水鳥保護區」,面積達101.6公頃,西以岳明國小及大坑罟、過港仔、港仔口、嶺腳、岳明新村、澳仔腳等六個聚落為界,東至太平洋。整個保護區以廢河道為主,包括有沙灘、沙丘、海岸林、農田、埤池等生態環境,就讓我們從海邊起一一地介紹。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生態豐富的海岸林

台灣早在1930年代就開始海岸造林,當時的樹種是以木麻黃為主,但木麻黃雖然適合海岸生長,但壽命不長,天然下種不易,無尾港一帶已漸漸恢復已往的海岸林林相,目前是宜蘭縣境內破壞最少的,也最完整的海岸林。

 

這一帶海岸林的第一線植物是以禾本科(Gramineae) 的濱刺麥 (Spinifex littoreus(Burm. f.) Merr.)、旋花科(Convolvulaceae)的馬鞍藤(Ipomoea pescaprae (L.) Sweet subsp. brasiliensis. (L.) Oostst. Convolvulus brasiliensis L.)等為主。要生活在這邊的植物可要有通天的本領才行,因為沙灘是個極為惡劣的環境,無粘著性的沙地常因風吹而移動,故其根系要相當的廣及多才能穩穩地抓住沙地,整天吹拂帶有鹽分的海風,也迫使它們演化出耐鹽分少淡水的特殊構造,經過長久適應演化至今,它們已經是鞏固沙灘的第一功臣,沒有它們的沙灘很容易就會因風吹等因素而使得沙丘不斷移動。

濱刺麥
濱刺麥

濱刺麥的稈呈堅硬木質化,葉片向內卷曲剛硬,末端針刺狀,若赤足走在海邊常會不小心飽受它那尖刺刺傷,植株會分泌白蠟,藉以抵抗海邊高鹽分的環境。植株匍匐狀,常整片生長,對沙灘的定沙功用非常大。

 

濱刺麥雌雄異花,雄花序呈繖形的穗狀花序,雌花序呈繖形放射狀,外觀成球形。種子成熟後,整個花毬自花梗的關節處斷裂,像刺蝟般的花毬會隨風滾動,風吹到那裡,種子就會一邊掉到那裡,在新的沙灘上佔領新的地盤,是極為有效的傳播方式。

濱刺麥的花毬會隨風滾動,風吹到那裡,種子就會掉到那裡
濱刺麥的花毬會隨風滾動,風吹到那裡,種子就會掉到那裡
馬鞍藤
馬鞍藤
馬鞍藤的花於清晨時綻放,到了中午過後就漸漸凋萎掉落
馬鞍藤的花於清晨時綻放,到了中午過後就漸漸凋萎掉落

馬鞍藤也是海岸定沙的最主要植物,莖長匍匐於地面,每個節處皆能長出不定根,根系極深,對定沙很有功效。葉片肥厚革質,狀似馬鞍,故得名。蘭嶼達悟族人在潛水捕魚時,常摘採葉片搓揉鏡片,可以防止鏡片起霧。

 

在海灘最漂亮的花莫過於馬鞍藤了,盛開時一大片的紫色花海,不過它的花不耐久,清晨時綻放,到了中午過後就漸漸凋萎掉落,故要欣賞它盛開的模樣,可要趕一大早前往,不然見到的只有凋零的狀態。

左:馬鞍藤的蒴果呈球形、2室,光滑無毛,直徑約9~16 mm長,呈黃綠色 / 右:成熟時則轉為棕褐色,種子4枚,黑褐色密被細毛
左:馬鞍藤的蒴果呈球形、2室,光滑無毛,直徑約9~16 mm長,呈黃綠色 / 右:成熟時則轉為棕褐色,種子4枚,黑褐色密被細毛

有了前面的植物鞏固了沙丘,其他的植物也就跟著有地方著根生長了,但在這裡的生長環境也好不到那裡,同樣要面對強風及鹽分,這一線的植物就是露兜樹科(Pandanaceae)的林投(Pandanus odoratissimus L. f.)了,它們就像最前哨的衛兵一樣,彼此莖幹枝葉緊密交連,直挺挺地站在那裡為後面的植物大軍擋住強烈的海風攻擊,雖然它們也會出現在較後面的林子裡,但靠近海岸較高大的植物就只有它們而已。

 

長得很像鳳梨的林投,是海邊常見的常綠灌木,高可達3公尺以上,莖幹著生粗大的支柱根已協助在沙地更能支撐樹幹,莖幹常會彎曲呈匍匐狀,彼此交錯,再加上茂盛濃密的革質葉片,使得防風的效果更加顯著。

長得很像鳳梨的林投
長得很像鳳梨的林投

第二線植物及生態

有了前哨衛兵的守護,在後面的植物就不用忍受那麼強烈的海風,在這一帶的植物就可以長得更高些,環境不再那麼惡劣的情況下,種類也會變得比較多,同時也提供了其他的空間及食源供其他的動物棲息。

 

但這裡的空氣中依然是缺乏淡水及帶有鹽分的環境,動植物要再這裡生活同樣要演化出一套適應的本領,這一帶組成的植物以錦葵科(Malvaceae)的黃槿(Hibiscus tiliaceus L.)為主,夾雜著林投及夾竹桃科(Apocynaceae)的海芒果(Cerbera manghas L.)。

 

無尾港這一大片的黃槿純林因位於保護區內無被破壞的疑慮,在宜蘭縣境內可說是絕無僅有的,原本在新城溪的對岸頂寮一帶也有大片的黃槿林,但因利澤工業區的設立而遭鏟平。因海風強烈吹拂之故,這邊的黃槿皆不會很高大,約在3~4公尺之間,且枝幹交錯,想要進入那可是一件難事,無尾港文教促進會多年來已闢建幾條簡易之步道穿梭林中,才得以讓一般民眾進入到林中欣賞豐富之生態。

無尾港促進會多年來在這海岸林中,闢建了幾條步道,並不定時地整理除草,得以讓民眾一探這海岸林中豐富的生態
無尾港促進會多年來在這海岸林中,闢建了幾條步道,並不定時地整理除草,得以讓民眾一探這海岸林中豐富的生態
黃槿又稱「咕咾仔樹」
黃槿又稱「咕咾仔樹」

黃槿大多出現在海邊,甚至於在沒什麼泥土的礁岩上也能見到它們,珊瑚礁台語叫做「咕咾石」,那這種樹就叫做「咕咾仔樹」。在早期,這種植物對居住在海邊的居民貢獻良多,木材可當薪材,葉子可以包粿,最重要的是,早年沒有衛生紙的年代,它可是最主要的替代品。

黃槿從早上開始盛開時為黃色,過了中午漸漸轉為橙黃,到了傍晚轉為橙紅
黃槿從早上開始盛開時為黃色,過了中午漸漸轉為橙黃,到了傍晚轉為橙紅

「一花一日,一日三變」,這是幾乎全年都會開花的黃槿的特色,它的花從早上開始盛開時為黃色,中央紅褐色,這可以有效地指引昆蟲前來吸蜜授粉,過了中午黃花漸漸轉為橙黃,到了傍晚,花朵紛紛掉落,轉為橙紅。黃槿的花是最出色的護花使者,它的多數雄蕊連生成單體管狀,緊緊地包住雌蕊只露出柱頭。

海芒果花期長,從春天到寒冬來臨前都可在枝條的頂端見到白花
海芒果花期長,從春天到寒冬來臨前都可在枝條的頂端見到白花

海芒果是台灣原生植物,分布於恆春半島、蘭嶼和東北部的海岸林。花期長,從百花齊放的春天起一直到寒冬來臨前,都可在枝條的頂端見到白花紅心的聚繖花序,花在含苞時為尖條狀,花開時呈螺旋狀綻放。

 

海芒果,千萬不要以為它是芒果的親戚,它只是果實長得像我們常吃的土芒果。芒果是漆樹科的植物,而海芒果是夾竹桃科的植物,含有劇毒不可以食用。

 

幼果為綠色,成熟時轉為紫紅色。果核外層包覆一層堅硬的纖維,可助果實隨海漂流傳播,為典型的海邊植物。木材質地輕軟,先民常用來製作箱櫃、木屐等。

左:海芒果長得像土芒果的果實含有劇毒 / 右:成熟時為紫紅色
左:海芒果長得像土芒果的果實含有劇毒 / 右:成熟時為紫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