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87期-新書介紹:宜蘭的傳統碗盤

文:林正芳(蘭陽博物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圖:蘭陽博物館

《宜蘭的傳統碗盤》一書
《宜蘭的傳統碗盤》一書

捏土成形,火燒成器,陶瓷作成的碗盤與人類文明的關係密切,甚至用黑陶、彩陶來標示人類的演進,碗盤雖為小物,透過碗盤的蒐藏和研究,可以檢證歷史發展、闡釋文化底蘊、記錄生活實情、揭示經濟狀況、彰顯科技水準、訴說藝術風格、提供品味鑑賞。

 

台灣早期的碗盤幾乎都由中國與日本進口,歷史背景、環境差異、市場經濟改變等情況,在宜蘭可以發現時代不同、產地互異、窯廠有別、品質分明、種類繁多的各式碗盤製品,可惜的是,在自然災害與人為輕忽下,留存下來的屈指可數。所幸宜蘭縣在如此不利的大環境下,仍蒐集到品質優良、種類多元,且為宜蘭人所使用過的碗盤製品,深具地方社會的歷史意義與研究價值。

 

宜蘭的地方文史工作從1950年代宜蘭文獻委員會開始,1980年代起文史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投入與採集,歷經文化中心、文化局階段蒐藏羅致地方民俗文物,到了2004年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成立時,已經累積了一批可觀的碗盤文物,因而可以結集成書,將蘭陽博物館的碗盤蒐藏作一階段性的成果展現。

彩繪秋葉雙鵲盤,25cm X 3.5cm 1951-1960.台灣,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彩繪秋葉雙鵲盤,25cm X 3.5cm 1951-1960.台灣,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彩釉印花鯉魚圖盤,40cm X 4.5cm 日治時代.台灣,莊建緒提供
彩釉印花鯉魚圖盤,40cm X 4.5cm 日治時代.台灣,莊建緒提供

本書收錄之碗盤600餘件,原則上都是流傳宜蘭的家常用品,其彩繪紋飾有魚紋、鳥紋、花卉、山水等,代表了庶民飲食豐足和悠閒生活的期望。提供者為莊建緒、簡楊同、潘隆財、蔡聰德、張俊榮、周麗煌諸位藏家以及蘭陽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碗盤的年代自清領臺灣、日治時代至國府遷台的1970年代。清代中國陶瓷來自民窯,其工法為青花手繪,以吉祥圖紋為主題,窯地主要來自江西景德鎮、福建、廣東、浙江龍泉。日治時代陶瓷產品以青花為主釉,吹墨、印花為大宗,其中有名窯九谷燒、有田燒(伊萬里)、鍋島燒、美濃燒(岐阜)、清水燒等,燒造技術進入全瓷時代。台灣本土碗盤產地以鶯歌、北投較具規模、產品較多,其次還有南投窯、苗栗窯等,其產品均以彩釉手繪為主要特色。

左:宜蘭縣羅東信販利組合紀念盤,23cm X 2.3cm 日治時代.日本,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提供 / 右:素燒台灣總督府紀念碟,9cm X 1.8cm 日治時代.日本,潘隆財提供
左:宜蘭縣羅東信販利組合紀念盤,23cm X 2.3cm 日治時代.日本,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提供 / 右:素燒台灣總督府紀念碟,9cm X 1.8cm 日治時代.日本,潘隆財提供
宜蘭廳羅東郡大正堂百貨株式會社紀念盤,30cm X 3cm 日治時代.日本,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提供
宜蘭廳羅東郡大正堂百貨株式會社紀念盤,30cm X 3cm 日治時代.日本,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提供

宜蘭文史專家陳進傳教授撰寫本書主要論述,述說蘭邑兩百年來生活所用陶瓷碗盤,描繪庶民生活美學,記錄宜蘭人的生活記憶。共同著作的莊琇雯小姐家學淵源,是宜蘭民俗收藏家莊建緒先生之千金,她負責書中陶瓷器的品名、年代、產地之鑑識,兩人共撰本書,可謂相得益彰。

 

陶瓷碗盤雖然難登藝術殿堂,卻含蘊許多人生命的記憶,宜蘭雖偏居臺灣東北一隅,但累積了許多先民勤奮的軌跡。期望本書出版可以見證台灣陶瓷發展史之一斑,並為宜蘭庶民生活史留下點滴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