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07期-邱水金先生榮獲第五屆「宜蘭文化獎」

文/圖: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邱水金先生榮獲第五屆「宜蘭文化獎」
邱水金先生榮獲第五屆「宜蘭文化獎」

宜蘭縣政府為表彰對地方文化形塑與維護有特殊貢獻者,每兩年舉辦一次「宜蘭文化獎」以茲表揚,今年邁入第五屆的「宜蘭文化獎」經評選委員廣泛的徵求和慎重討論,決議頒給邱水金先生,以表彰其長年來對宜蘭文化所投注的心力。

 

邱水金先生投入宜蘭文化調查與研究工作,至今已逾卅年,在宜蘭史田野調查研究、宜蘭史前遺址的發掘、北管戲曲音樂調查、振興噶瑪蘭族文化、協助噶瑪蘭族正名運動等方面,皆有所成就。

 

邱水金先生從宜蘭土地出發,成就卻遠遠超過宜蘭一隅,他的行事風格與典範,更是世代之間的傳奇,此次獲頒第五屆「宜蘭文化獎」殊榮,即是對邱水金先生的無私付出與努力,表達肯定與敬意。

宜蘭文化獎設置的目在於崇功報德,向每一位為宜蘭文化付出的人士致敬,故每兩年的5月公開向各界徵求推薦候選人,9月召開評選會議,11月辦理頒獎典禮。

102年11月9日上午在宜蘭縣史館舉行的「宜蘭文化獎」頒獎典禮,充滿民族風,遠在花連縣豐濱新社的噶瑪蘭族人聞訊也組團前來演出,頒獎典禮中播放邱水金先生的紀錄影片,宜蘭縣大家長林聰賢縣長也親臨會場頒獎,表達對宜蘭文化工作者的敬意與尊崇。

 

頒獎典禮會場外的展示
頒獎典禮會場外的展示

邱老師生平簡介

在宜蘭土生土長並奉獻心力的邱水金老師,之所以能在噶瑪蘭文化、北管、歷史、考古等各方面有卓越貢獻,正因他的生命成長過程不斷吸取養分,培養出認同土地與人群的深厚情感,堅持信念,繼往開來,終能開花結果。

 

戰後出生,人格養成

邱水金,生於1947年,出生後被收養。養父邱金振,日治時期為保正,做人有板眼,做事有分寸,公正慈愛,不畏強權,總能弭平紛爭,受地方眾人尊敬,甚有名望。邱金振交友廣闊,不論漢、日皆有深交,並與噶瑪蘭人做結拜兄弟,在那個平埔族人被歧視的年代,特別教導養子邱水金:「要說平埔,不可說平埔仔。不可輕視他們,要友善對待。」養父對各姓各族平等對待的教導,在孩子心中埋下種籽,雖然養父在邱水金12歲時英年早逝,但其行事作風影響了邱水金的一生。

 

邱水金的就學過程也離不開平埔族,小時讀武淵國小,啟蒙老師邱阿盆是噶瑪蘭人,武淵在噶瑪蘭話是「魚簍」的意思;中學就讀羅東中學,教學嚴格的朱義雲先生則打下邱水金的中文基礎,而羅東在噶瑪蘭話中是「猴子」的意思;後來就讀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重視平埔族調查研究的衛惠林先生,奠定了邱水金的人類學基礎,邱水金於1971年所完成的〈埔里盆地巴宰族的生態環境〉一文,沒想到竟成了當時平埔調查研究的最後一篇論文,此後台灣對平埔族的研究中斷15年。就讀台大期間,邱水金參與橄欖球校隊,學到「凡事盡力而為 Do your best!」以及奮力拚搏至「流血、流汗、流眼淚」的道理,終身奉為圭臬。也在大學時期開始接觸羅東福蘭社,調查北管戲曲,向老仙們學習。

邱水金家(攝於1974年4月11日)
邱水金家(攝於1974年4月11日)
返鄉教書,服務社會

邱水金於回宜蘭教書之後,成為羅東橄欖球俱樂部的一員,推廣橄欖球運動,支持各校培養打橄欖球的風氣,當時的領導人是陳進東先生。

邱水金與陳進東先生有許多緣分,國小畢業時領到議長獎,是當時宜蘭縣議長陳進東先生送的一本字典,而返鄉之後,所關心的橄欖球運動與羅東福蘭社,也都是宜蘭縣長卸任後的陳進東前輩做頭帶領。

 

當時邱水金所參與的羅東福蘭社,社長陳進東,外號「大箍通」,長於吟詩作文,福蘭社戲棚對聯「福祿由天莫為利名忘積德,蘭芝是範須知風雅可修身」就是出自於他;副社長游火坤,外號「大箍坤」,服務熱心,不求名利;頭手弦「阿土仙」黃旺土,人稱「刻花土」,擅長雕刻,還寫著一手好字;北管至尊「全仙」何旺全;唱老生的林阿返,老一輩的人知道他是平埔族,都稱他為「番仔返」;總務「鬍鬚根」黃阿埤;還有「肉羹木仔」胡溫居,慷慨贊助、、、,可謂人才濟濟。當時年輕的邱水金幫忙各種庶務,書寫文書、處理出演雜務、接送老仙們、提報薪傳獎等等,甚至1992年區運在宜蘭舉辦時,連絡宜蘭北管子弟社團為活動開場,特色十足。

關心噶瑪蘭族人的邱水金默默保護好心中這一顆被眾人遺棄的種籽,期望有天種籽能發芽,讓噶瑪蘭人勇敢站出來,以當噶瑪蘭人為榮!
關心噶瑪蘭族人的邱水金默默保護好心中這一顆被眾人遺棄的種籽,期望有天種籽能發芽,讓噶瑪蘭人勇敢站出來,以當噶瑪蘭人為榮!
認同的污名

福蘭社阿返仙的女兒很漂亮,阿返仙卻不敢承認,怕別人因此知道那美麗的女子是「番」;一個好朋友的父親住在蘇澳,承認自己是噶瑪蘭人,住在羅東的弟弟,同父同母卻不承認自己是「番」;季新村有一對兄弟也是這樣,弟弟也不承認自己的身分;還有一位住三星的朋友,他小學畢業出外打拚時,媽媽煮一桌菜為他送別,對他說:「我們是平埔人,你要知道,但是不要告訴別人,不然會娶不到老婆。」後來娶老婆,果然都沒有說出口,無人知道他的身分、、、。這許許多多污名的事例,無法對人說出的心結,讓關心噶瑪蘭族人的邱水金只能默默保護好心中這一顆被眾人遺棄的種籽,期望有天種籽能發芽。

 

果然後來有一天,在羅東中山公園邱水金遇到了陳秋香先生。陳秋香先生拉著自製的胡琴、自彈自唱,他是加禮遠人,他說:「大家都說平埔是戇番,可是我會抓癢,我不戇。」他是邱水金出社會在宜蘭遍尋各處之後,所遇第一位敢大聲說出我是噶瑪蘭的人!自此,邱水金有了信心,他堅信,噶瑪蘭人應該勇敢站出來,不需要自卑,不要怕人知道,要以當噶瑪蘭人為榮!

刺桐花開了

1982年,邱水金被借調到剛成立的宜蘭縣立文化中心,與同被借調的林焰龍校長,一起負責博物組的工作,重視歷史與文物的兩人,在宜蘭到處蒐集古文物。

 

此外,邱水金更在宜蘭縣史館成立之後,積極參與當時游錫堃縣長文化立縣的各項工作。其一是他耐心仔細地編輯宜蘭古文書,使宜蘭縣成為全台最早系統性蒐集和整理古文書的地方,建立整理範本,使基礎史料受到重視以及利用。

 

更重要的,他是噶瑪蘭人返鄉探親活動的推手。在這麼多年的沉潛之後,想要讓人不以自己的出身為恥,終於可以做到,尊重每個人,大聲說出我是噶瑪蘭!

 

宜蘭縣政府所推動的「宜蘭縣噶瑪蘭人舊社調查研究計畫」、「後山噶瑪蘭人返鄉尋根」活動、「刺桐花開了」系列活動、龍舟賽、「噶瑪蘭人文物調查計畫」、《Ni Zi Da Kavalan 阮是噶瑪蘭專輯》的出版等等,皆促成了噶瑪蘭族文化的傳承與再現。當中,能夠與噶瑪蘭人真誠相交、建立深厚情誼,連絡散布於花東海岸的噶瑪蘭村社,增進噶瑪蘭人彼此認識與感情,並且帶著他們回到宜蘭親近原鄉,照看各種大小事項,堅持一個都不能少的,邱水金就是這一系列活動的主力推手。

於花蓮新社訪問朱阿菊阿嬤
於花蓮新社訪問朱阿菊阿嬤
邱水金與花蓮的噶瑪族人
邱水金與花蓮的噶瑪族人

站在別人最陌生的地方-考古工作

邱水金從1990年代初期宜蘭史前的調查研究開始參與協助。後來更是全力投注,一路走來成為這十多年來宜蘭考古工作的核心人物。
邱水金從1990年代初期宜蘭史前的調查研究開始參與協助。後來更是全力投注,一路走來成為這十多年來宜蘭考古工作的核心人物。

 

邱水金更成為這十多年來宜蘭考古工作的核心人物。從1990年代初期,宜蘭史前的調查研究開始,邱水金便以台大考古人類學系的學長身分,參與協助。後來更是全力投注,包括1995年文建會在宜蘭舉辦地方考古人才培訓班,1998年丸山遺址大面積搶救發掘,以及大竹圍遺址、淇武蘭遺址、宜蘭農校遺址等發掘至今,邱老師全心從事對大家而言全然陌生的考古工作,不論發掘現場、還是室內整理,從一個又一個突發性、專門性與任務性的考古工作實踐過程中,將各類相關專業學識地方化,並且將地方知識普及化。從田野發掘時策動一個局部的小的社會動員開始,到室內整理延續第一手資料的堅持,以及典藏研究推廣教育的展開,從實務工作累積成形,形成一個相對持續性的、具有顯著成效的宜蘭在地考古工作團隊,生產成果豐富。2005年初結合了考古學與民族學調查的「綠色博覽會-噶瑪蘭館」展示,更促成2010年底「探溯淇武蘭」跨領域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成為台灣各縣市政府、甚至各考古學術單位所尊敬以及讚佩的成績。

 

邱水金之所以能如此富有韌性,在不同文化之間,致力於使人與人親近、溝通與理解,之所以能如此熱愛噶瑪蘭族人、熱愛土地與人群,並成功推動各項工作、突破人人卻步的許多難關、奮力不倦、堅持到底,就是因為他看到並深有體會,那些因為不了解,對人、對己、對土地貼上標籤的人的悲哀,從而不能明白,我們所擁有的關於人與土地的種種多麼珍貴,值得人們終身學習、愛護與追尋。正因這樣的體會與認識如此深刻,耕耘工作如此辛勤,以致能澆灌出這一片遼闊美好的天地,所嘉惠的不只是上一個世代、這一個世代,其努力堅持的成果更庇蔭了未來的世代。

於宜蘭農校遺址發掘現場向復興國中學生解說
於宜蘭農校遺址發掘現場向復興國中學生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