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22期-「考古工房——丸山石器打製體驗」課程紀實

邱秀蘭  /  蘭陽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組長

游貞華  /  蘭陽博物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

考古工房——丸山石器打製體驗」課程海報
考古工房——丸山石器打製體驗」課程海報

博物館在面對全球化腳步下,必須以更開放的態度及積極的腳步,進行策略聯盟,以有效整合資源。臺灣與日本因地理環境、歷史淵源的關係,在文化方面有許多相通處。

 

蘭陽博物館獲文化部博物館事業推展計畫補助,201910月在日本宮崎縣立西都原考古博物館辦理「台灣.宜蘭.淇武蘭遺址~海路匯流處~」國際交流展,透過國際交流展行銷臺灣與宜蘭的文化資產,並促成考古學展示及教育的跨國共學合作。因成效良好,今年(2020)續獲文化部核定補助,與奈良香芝市二上山博物館等2館合作,透過跨國交流展構思、策劃、討論、文物挑選與處理等學習日本團隊協力的布展經驗,提升研究人員專業策展力。

 

惟今年世界各國皆受到新冠肺炎影響,國境緊閉,國際間的移動變得不自由。基於防疫優先,原定博物館互訪、展品確認與駐館實習等交流工作事項無法執行,考量明、後年國際交流的主題為「國定丸山遺址」,因此決定今年事先完成交流整備工作。

日本第一間以舊石器時代為中心的博物館

二上山博物館是全日本第一間以舊石器時代為中心的博物館 。以二上山產出從舊石器時代起,打製石器的原石,讃岐岩(安山岩)、古墳使用的凝灰岩、金鋼砂等3種石材為中心的展示,再者,以香芝市或二上山週邊為中心,進行考古、歷史或自然相關的生活及文化相關的文物的調查研究、持續埋藏文化財的發掘作業,以貢獻市民教育、學術及文化發展為目標的重要文化設施。基於該館以石器為展示核心,因此激發蘭博策展團隊嘗試開設石器相關傳習推廣課程,透過介紹石器及石器打製實作體驗(含工具、材料選取、打製、磨製、鑽孔、操作)實際操作自製石刀等物件,將石器打製完整的過程紀錄後,剪輯精華版本,可在國際交流展展場播放,此影片將有利與二上山博物館交流,增加交流深度。

一同窺見史前丸山人的生活面貌

宜蘭縣縣內總共有近70處遺址,其中漢本遺址及丸山遺址為國定遺址。而丸山遺址位於宜蘭縣冬山鄉一座孤立的丸山小丘上,1998年為因應「丸山寶塔」興建工程,搶救發掘出土大量陶器和石器,還有墓葬、石器製造區、柱洞、火塘、列石結構等,更直接反應了新石器晚期人群生活的面貌。

 

在石器製造方面,當時丸山人取在地或鄰近材料製作,形式非常精美。普遍可見斧鋤、錛鑿、刀鎌、矛鏃、網墜、砥礪、環玦形器等,更出土大量砥石及形制特殊的多孔形器,多樣的石製工具組合搭配丸山所處的自然環境,顯示史前丸山人可能的生計方式,例如農耕活動、工具製造及漁獵活動。另外大量的玉製工具及飾品的出土更說明丸山人群可利用的資源並不僅限於蘭陽地區,更可能透過交換等行為與台灣東部地區的人群有密切的關係。

「考古工房-丸山石器打製體驗」課程
「考古工房-丸山石器打製體驗」課程

透過石器課程認識史前遺址

臺灣陶器製作課程相當多,相較之下,石器的製作與應用相對較少。上午課程由宜蘭的考古、民俗學工作者及原住民族文化復振運動者邱水金老師帶領學員認識宜蘭史前遺址,邱老師在有限的時間中,從宜蘭的地理環境開始,講解考古文化層的概念、宜蘭的史前文化脈絡內涵及搶救發掘成果等等,邱老師也口述講解宜蘭當地的歷史風俗,雖然原住民語言(如噶瑪蘭語、哆囉美遠語等)因為發音特殊,學員不太能記住,但更讓學員對語音及口述需要被傳承有深深感觸。

 

邱老師多年來參與宜蘭縣各個考古遺址的搶救發掘,與學員分享了許多現場發掘時所經歷過的情況與難題,特別是由於宜蘭平原地下有豐厚的水,淇武蘭遺址發掘都在河水面以下,加上宜蘭多雨、颱風,河水一旦暴漲,必須克服天上、地下及四周到處滿滿是水的困境等,讓人印象深刻。

邱水金老師帶領學員認識宜蘭史前遺址
邱水金老師帶領學員認識宜蘭史前遺址

動手做出屬於自己的史前石器!

下午課程由喜歡敲敲打打的業餘考古家、用雙手實作的文化傳承者張朝欣老師,模擬史前人類打製石器的技法、認識史前工具,個別指導學員製作石器。從介紹各種石器開始,原本僅止於照片上的史前石器,在一步一步的嘗試製作下成為現實,非常有趣也很有成就感。

張朝欣老師一一指導學員敲打頁岩技巧
張朝欣老師一一指導學員敲打頁岩技巧

 

老師實際帶領學員至博物館外挑選打製石器的工具,並謹慎地指導學員以石鎚打製板岩,使石刀大致成形的方法。打製的過程非常紓解壓力,隨著學員的敲打,石材逐漸轉變為自己心目中的模樣是相當神奇的,同時也體驗到史前人製作石器的步驟與其訣竅。

張朝欣老師帶著學員到蘭博外選取適合自己握取的石頭
張朝欣老師帶著學員到蘭博外選取適合自己握取的石頭

 

石刀打製後接著使用館方準備好的砂岩作為砥石,將石刀磨出其刃部,經過長時間的磨石後,刃部漸漸出現老師所說的偏鋒,有學員表示,如果可以的話,會希望自己所做的石刀更小一些,能夠在有限的時間中將整個石刀磨製的更精巧。   

左圖:學員在頁岩上以粉筆畫出輪廓方便打製 / 右圖:一字排開打製石器的畫面頗是壯觀
左圖:學員在頁岩上以粉筆畫出輪廓方便打製 / 右圖:一字排開打製石器的畫面頗是壯觀

 

下一個步驟,利用鑽孔器在石刀上鑽孔,隨著石材厚度不同,磨製時間也不同,卻同樣地需要耐心,另外穿孔必須採兩面對穿,磨製到實際成孔透光的時間約半小時左右,老師也特別提醒可以在鑽孔的過程中嘗試單面穿孔及雙面穿孔,最後因時間有限,多數學員僅來得及完成一個孔,但都順利穿上線,了解穿線讓石器便於攜帶,也防止石器掉落地上破裂。

左圖:以鑽孔器鑽孔 / 右圖:穿線讓石器更便於攜帶,也防止石器掉落地上破裂。
左圖:以鑽孔器鑽孔 / 右圖:穿線讓石器更便於攜帶,也防止石器掉落地上破裂。

 

最後,全體學員拿著自製的石刀,至博物館外的烏石港濕地公園練習割草,原來運用石刀要能順利割草是有技巧的,學員也紛紛將老師所磨製的石刀,與自己的做比較。

 

因了解史前人使用的石器與自製石刀的經驗非常難得,從學員開心的表情,能夠感覺到此行收穫滿滿,並且深富教育意義。課程完成的石刀,因以原材質製作,為尊重考古界倫理,全數留存在兒童考古探索廳教育推廣用。

學員們拿著自製的石刀,至博物館外的濕地公園練習割草。
學員們拿著自製的石刀,至博物館外的濕地公園練習割草。

蘭陽博物館推廣考古教育不遺餘力

近年來社會對台灣土地歷史文化的探索與追尋,加上文化資產保存法的修訂,一般大眾對於保存在地知識與文化已日漸知悉,各種文化的教育推廣也積極的展開。「考古工房——丸山石器打製體驗」希望透過考古教育推廣,增進民眾對史前文化的認知,理解史前人類的生活智慧,從石刀製作的操作體驗,建構對過去的過程,產生與地方更深刻的連結,更豐富民眾對史前文化的想像,史前文化不再陌生,過去也不再遙遠。

課程最後參與學員一同合影
課程最後參與學員一同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