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期-走進歷史眷村—復國新村
王珩,2007,《宜蘭縣眷村文化潛力普查計畫》,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前言
眷村是少有且深具特色的文化資產,在世界各國積極保存舊建築、地方特殊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的潮流下,為使台灣眷村及國防特色文化資產獲得妥善保存,宜蘭縣眷村文化潛力普查計畫先行建立基礎資料之調查,予以普查分析後再行保存價值判斷。
由於眷村文化保存涉及範圍十分廣泛,必須長時間進行,但眷建築的消失十分快速,故本計畫針對宜蘭縣內尚未改建、具代表性之眷村進行相關之建築、文獻、文物等普查紀錄,採集編纂口述歷史、生活史,藉以釐清史實,以及其在台灣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價值和貢獻,作為未來保存甚至設置的基礎資料。
蘭陽博物館摘自此計劃內的眷村紀錄作系列電子報,希望讓更多人能認識到這個可能耳聞過,但沒有機會接觸的特色文化。每一個眷村皆是由無數個可歌可泣的故事構成,這些故事可能離你很遙遠,但你一定不陌生,蘭博希望藉由這些資料紀實,拉進我們和歷史的距離,一同為珍貴的史實作見證者。
眷村沿革
金六結營區日治時期原為練兵場,日治昭和12年改建為民航機場,光復後將機場廢棄,先後設置陸軍通信兵學校及陸軍指揮部,現改作為新兵訓練中心,此地因為是重要的軍事基地,光復後才改稱為建軍里。
復國巷原是聯絡南北機場的飛行機路,因為金六結營區在光復後,改作為陸軍通信兵學校,很多退伍的老兵就在飛行機路上自行搭建房舍,民國54年通信兵學校遷至桃園龍岡後,不願隨之遷移的老兵又退了一批,也在這裡落地生根,因而形成了另一種型態的眷村,59年3月政府辦理登記,凡是之前已在這裡居住的,所在的土地就登記為他所有,每一戶約在10坪左右,大約有200多戶,因為是自行搭建的,不歸國防部管理,目前不在進行的眷村改建範圍內。
南北向長條狀的復國新村基地,眷舍建物垂直於平行長條基地的道路兩側。眷舍(門牌95及140號)從北側臨河濱道路開始到泰山路口的55號前公廁、80號的洗石子平頂屋),往南越過泰山路。
到了南端的復國巷31號之後東側的數間房舍經拆除後只剩水泥地,往南彎曲的巷道二旁堆置回收場及菜圃,之後則變成了經拓寬的復興路三段28巷,又有荒廢眷舍及籃球場,附近高層的樓房林立,原復國巷至此被宜中圍牆及其停車場切斷,改由圍牆邊經過通至復興路。
復國巷向南延伸至農權路,中間亦有部分荒廢眷舍及菜圃與竹林,在經過民族路更名為民族路493巷,二側多為農田及菜圃使用,至中段才有一大喬木及數棟眷舍,向南經農地及一住宅區道路通至女中路,至此復國巷的飛行機路徑為現代道路及住宅取代,復國巷眷村範圍亦大致結束。

眷舍特色
基地上房舍、屋前瀝青混凝土道路敷面等皆屬硬鋪面,除了廁所並無規劃與設置公共性的空間。植栽部份,除了鄰泰山路的大榕樹外,過泰山路往南55號前的廢棄老屋磚牆堆上的蕨類,與74號後側的9株高聳的檳榔樹,似成了復國巷可數的綠意。

公共設施為二座公共廁所,分別位於近泰山路口55號眷舍前、泰山路及環河路段114號對面。廁所抬高地面約30-40公分,採鋼筋混凝土柱樑結構,平頂屋面,外牆面洗石子,牆身上方以四排空心磚通風。進入廁所內一邊為一長條的小便池、掃具室,另一邊則為四間便間,洗手台則放置在外面。
另外在55號眷舍公廁前,臨泰山路、復國巷入口之大榕樹下,由居民自發搭設的帆布棚,放置了幾張老椅子為老人們交談的公共空間。

(1)眷舍形式
礁溪鄉化龍二村復國新村的眷舍,由現況推測早期應為斜頂單進的建築形式,後期因內部空間過小才於後側進行增築。屋身上應屬連棟的形式,即左右棟緊鄰共用隔間牆,並在同一屋面下,可參考南端的60-62、64等七戶。在面闊上可見二種,一為較窄的一門一窗與較寬的一門二窗形式。

在屋高、簷高上則顯得較低,70號的二戶更顯得低矮,後期則有改築加高或搭設二層。在正面屋簷出挑的作法上有少部份採磚疊澀的方式,大部分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拱出挑上承簷桁的方式,可見於73-1號等眷舍。整體而言,對於宜蘭多雨的環境,原始的出簷仍屬過短,故可見82、86、88、90、61等號眷舍屋前搭設鐵皮雨遮。

在屋面上,多為中間往前後斜的二坡屋面,部份為單山形或前後連接的二個山形屋面。屋瓦材料則可見傳統的紅板瓦、水泥瓦、油毛氈及近期的鐵皮,由現場少數的留用日式鬼瓦推測水泥瓦屋面之前應有日式黑瓦。

(2)眷舍建築與空間
眷舍在立面上有紅磚牆面、水泥砂漿粉刷、粉刷上漆、洗石子及後期裝修貼附磁磚等數種。
- 紅磚面:正立面牆保持原磚砌牆面者並不多見,可見於復國巷126、75號,並可見75號之窗開口上部採豎砌方式疊砌。
- 水泥砂漿粉刷:大部分的房舍立面採水泥砂漿粉刷處理,可參考如108號。

- 粉刷上漆:部分房舍立面於粉刷面再行油漆,大多採白色系,可見於102、104號,另唯一採不同顏色者,為67號下擺的綠色系。
- 洗石子的部份:有如124、128號的紅色、89-1及91號的下擺灰白、上側白色、71號下擺灰色並有菱形壓條等的樣式。

- 面貼磁磚:後期居住者裝修採面貼磁磚方式,如110-1號面貼10*10的方塊磚,108-1、106、96號等則貼二丁掛磚。

眷村檔案
- 村址:宜蘭市復國巷
- 建村時間:民國54年
- 土地權屬:宜蘭市金六結段19-103號
- 土地面積:1.1239公頃
- 興建單位:陸勤部
- 興建戶數:134戶
- 村民組成:通信兵學校
復國新村位於宜蘭市泰山路復國巷,即宜蘭市區往員山地區泰山路上,南屏國小的西側。復國新村之土地原為日治時期推飛機跑道,故眷村的基地呈現南北向長條狀,由北的河濱道路為起點越過泰山路,經復興路三段(復興路28)巷、農權路三段及民族路493巷至女中路三段,原始的跑道則可往南延伸到南機場。復國新村週邊有南屏國小、地政事務所、光復國小及金六結營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