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36期-舊城新藝 - 宜蘭舊城文創產業現地踏查 (下)

蔡明志 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副教授

─摘錄自「小地方 大魅力-在地知識與文化體驗經濟工作坊 成果專輯」

105年度「文化部推動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發展計畫人才培力課程」

宜蘭舊城文創產業現地踏查團員在丟丟銅仔森林一同合照。
宜蘭舊城文創產業現地踏查團員在丟丟銅仔森林一同合照。

編按

2016 年末蘭陽博物館承接並代辦文化部在地知識與文化體驗經濟工作坊,結合土地倫理、地方知識、生態環境教育、友善環境鐵馬微旅行等面向,以保存宜蘭在地文化為前提,舉辦一連串課程講習與實地參與鐵馬小旅行,旨在培訓地方文化導覽人才並持續推動在地文化能量。

 

來自三十多個不同單位熱情參與者,提供了地方知識小旅行意見回饋與豐富的心得感想。蘭博電子報將逐期刊登成果專輯,帶領大家瞭解來自宜蘭在地各處的"小地方 大魅力"。

小地方 大魅力

 

宜蘭舊城自設治建城以來,逐漸形塑了具有宜蘭味的生活場域與文化特質;時至今日,仍留下相當多可讓我們懷想,甚至體驗宜蘭舊城歷史與文化的空間及其故事。透過匠師博物館群的保存、展示與推廣,讓舊城的文化得以延續,也讓有創意的年輕人得以在此氛圍中與傳統文化跨世代對話,逐步打造宜蘭舊城既舊且新的未來。

蔡明志教授長期投入宜蘭文史調查、小旅行規劃與在地文化深度體驗,以各種方式帶領民眾與遊客,體驗小地方的特色與風光。
蔡明志教授長期投入宜蘭文史調查、小旅行規劃與在地文化深度體驗,以各種方式帶領民眾與遊客,體驗小地方的特色與風光。

天理堂香舖

天理堂香舖是宜蘭僅存的手工香鋪,為什麼叫天理香?日本時代宜蘭街著名的「李大安商店」店主李決亮是宜蘭地區戰後初期一貫道發展的領導人。1951 年時,李決亮與黃昔文等人共同

 

開設「天理堂香鋪」,其香命名為「良心香」,即有一貫道的教義蘊含其中。黃昔文即是「天理堂香舖」現今店主莊秀玉女士的公公。天理堂香舖是宜蘭舊城匠師博物館其中的一家,它的招牌以金屬製成,是找武營打鐵街的師傅打的,讓不同工種,在匠師博物館的媒合下一起合作。

景陽花磚

景陽是店名,花磚就是畫磚、燒畫磚,是日本時代中期發展出來的一項傳統工藝。顏文伯的父親顏金鐘於日本時代在宜蘭街「新永昌商店」跟日本人學手繪彩瓷,戰後他父親在宜蘭市公所當公務員,晚上畫畫,並開設景陽畫室。我認為全台灣畫及燒得最好的手繪彩瓷,就是顏文伯跟他父親。從日本時代,宜蘭很多廟宇都有他父親的作品,如二結王公廟就有景陽的落款。顏文伯接手後全台都有畫,他的燒畫磚經過30 年,還像新的一樣,但很可惜他在2015 年過世了,他是我們宜蘭國寶級的藝師。

宜蘭城隍廟

宜蘭城隍廟運用了很多工藝媒材跟技巧,有一體成型的L 型或是斜角度等特殊造型,加上手繪彩瓷及剪黏,可見當時的工藝水平之高。
宜蘭城隍廟運用了很多工藝媒材跟技巧,有一體成型的L 型或是斜角度等特殊造型,加上手繪彩瓷及剪黏,可見當時的工藝水平之高。

這是我心目中的宜蘭美術館,因為它運用了很多工藝媒材跟技巧。1920 年代,全台灣最好的廟都有運用白瓷磚,它流行於192030 年代,有一體成型的L 型或是斜角度等特殊造型,可見當時的工藝水平之高。再者是手繪彩瓷。宜蘭城隍廟中的燒畫磚是新永昌所燒製,有可能是當時於新永昌工作的顏金鐘所繪燒。宜蘭城隍廟三川殿步口廊兩側龍虎壁堵有重建城隍廟寄附名錄,是以毛筆書寫在白瓷磚上再燒製而成。因手繪彩瓷或燒畫磚畫在白瓷磚上的手感,以及顏料在窯中高溫燒製的變化,故其繪製方式與傳統廟宇建築彩繪不同。再者,手繪彩瓷的師傅是依據業主指定的大小,以白瓷磚拼排出來,並在白瓷磚後面編號,其後於白瓷磚上畫上業主想要的圖案,再放入窯中燒製後,送交業主拿回去請土水師傅貼上。這是一個很特殊的工藝,現在台灣幾乎快沒有了。接著是剪黏。剪黏的製作方式是先用泥巴塑偶,再用剪成小片的單色瓦片、碗片,黏貼、鑲嵌在泥塑上。三川殿步口廊兩側水車堵上是二十四孝「鹿乳奉親」的故事,此處人物的裙襬是用一般人家中較厚的碗剪開製作。

 

1920 年代,全台灣最好的廟都有運用白瓷磚,宜蘭城隍廟也是其中之一。
1920 年代,全台灣最好的廟都有運用白瓷磚,宜蘭城隍廟也是其中之一。

宜蘭城隍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大理石用得很多,大理石來自蘇澳白米甕(即白米社區),是全宜蘭在日本時代用最多大理石的廟宇,第二則為利澤簡的永安宮。

 

宜蘭城隍廟的木雕大部分是陳銀生所刻,我猜測他很喜歡刻天使。三川殿步口廊的獅座上面,可發現有一位類似天使的女像,以一隻手優雅地支撐上面的結構,其人物造型有點像傳統戲曲人物,翅膀則較像是蝙蝠造型。而在羅東、利澤簡、二結王公廟等,都有西方天使的形象。

 

此外,陳銀生可能還喜歡雕大象,城隍廟的挑簷斗栱上有象鼻栱。象鼻栱在台南民宅較為常見,但宜蘭大概只有宜蘭城隍廟才有。而羅東的媽祖廟、利澤簡媽祖廟及二結王公廟,在正殿三通五瓜構架上的瓜筒,則採用象鼻形態去捲繞大通,相當特別。陳銀生戰後曾當選議員、副議長,當過工會理事長,大家都以為他是一位匠師,其實他也是宜蘭地區從日本時代到戰後都相當重要的政治人物。除建築雕刻外,宜蘭城隍廟內的神像雕刻,從等身大小到小型神像,都值得大家仔細品味鑑賞。

 

宜蘭城隍廟三川殿兩邊的門是關起來的,只能從中間進入,不似其他廟宇須從龍邊進廟門;三川殿內兩側安置了七爺、八爺大身尪與神像,幽暗的室內相當能彰顯城隍廟的空間氛圍。此外,台灣民間相信人死後有三魂七魄,三魂會去不同的地方,一個是墓碑,一個是家中的神主牌,第三是要來見城隍爺,算算此生做了多少好事、壞事。所以,正統的城隍廟一定有大算盤,我認為全台灣以台南府城隍廟與宜蘭城隍廟的算盤最漂亮,此算盤是1848 年到現在,當時是由兩位陞科局官員敬獻。

三川殿的構架則是二通三瓜,通為「通樑」,瓜即「瓜筒」。
三川殿的構架則是二通三瓜,通為「通樑」,瓜即「瓜筒」。

另外,廟內有一塊六角地磚未跟周遭地磚密合在一起,廟婆認為是秤的象徵,人死後其魂魄在此處秤罪,與算盤功能類似;而以建築角度來看,我認為有可能是當時破土的位置。因為城隍爺也是土地神,是陰間的縣太爺,每個地方城隍爺的生辰也不一樣,是以破土當天作為聖誕日,宜蘭城隍爺是二月初八,頭城是正月初六,羅東則是八月十六。

 

三川殿的構架則是二通三瓜,通為「通樑」,瓜即「瓜筒」。此構架的彩繪是曾水源師傅在40 幾年前畫的,尚未重繪,狀況保持不錯。中庭有一些馬約利卡磁磚,是從國外進口的立體磁磚,常見於民宅的屋頂或牆壁。

城隍爺坐在神龕的感覺與一般神明不一樣,祂坐的位置似乎比較低,像坐在案前,所謂的桌子前面,有點像在辦案一樣,而前方類似五指山的金屬器則是他的筆架。

 

宜蘭城隍廟隔壁是城隍夫人廟。我們很多的神都有家族,比如說三山國王、東嶽大帝等,一般都有夫人,而城隍會有小姐及少爺,東嶽大帝的兒女則為爵子跟宮主。城隍爺比較像地方法院法官,東嶽大帝就如同高等法院法官,是其上級單位。一般城隍夫人都是在後殿,但這裡它比較特別是在旁邊另外蓋一座廟,且也有三川殿與正殿。因城隍夫人是女性神,會跟婦女及小孩比較有關,其龍邊供奉駐生娘娘,小孩生出來之後就由虎邊的婆姐保佑。後面其實還有一個廂房,裡面有一個八腳眠床,象徵是城隍爺和城隍夫人的寢宮,所以以前附近的婦女,早上起來都會幫忙整理這個房間。

 

城隍夫人廟門外,還有另一種水泥塑製的工藝,就叫土尪仔,五結那邊很多老師傅很會做土尪仔。所以,我說這間城隍廟真可謂是宜蘭的美術館,希望未來能指定為古蹟,有政府經費來維護,我覺得會更好。

宜蘭城隍廟三川殿兩邊的門是關起來的,只能從中間進入,不似其他廟宇須從龍邊進廟門。
宜蘭城隍廟三川殿兩邊的門是關起來的,只能從中間進入,不似其他廟宇須從龍邊進廟門。

STAY 旅人書店

STAY 旅人書店是日本時代所建的木造民宅,在宜蘭多雨的氣候環境還能保存良好,實屬難得。
STAY 旅人書店是日本時代所建的木造民宅,在宜蘭多雨的氣候環境還能保存良好,實屬難得。

店長林世傑夫婦回來宜蘭創業, 選擇在舊城經營,是最早進入舊城的獨立書店。從找店面開始到處碰壁,輾轉才問到屋主是誰,三年前租下此間老房子作為店面, 並進行整修。此社區(鄂王社區)多為傳統產業,周遭老一輩的鄰居起初不了解為何要在此處開書店,所以對他們有各種揣測,有些好奇的鄰居會主動攀談並給予關心,附近很多人都做過木匠、工匠,加上都住老房子,所以在房子整修時給予很多建議,後來漸漸與鄰居熟識並融入在地。

 

此棟老房子是日本時代所建的木造民宅,在宜蘭多雨的氣候環境還能保存良好,實屬難得。聽說以前的屋主為木匠,他們邊住邊修,所以房子可見到許多變遷的痕跡,如樑柱有圓的也有塊狀的,圓的是較早期做的,大概到日本時代有大塊木頭的裁切技術後,才陸續換成塊狀的屋樑。而在家中人丁變多後,曾往上增建;或是後方原本是餵豬、洗菜的水溝,在戰後,因公共衛生概念引進,增建了廁所等,比較特別的是,在屋子靠近前面之處,有和室的設計,這在一般閩南式建築中較難看到。

 

書店開始經營後,很多年輕朋友就會來書店交流意見,大家發現楊士芳林園不符合周遭居民對公園的想像,沒有健康步道,又不能下象棋,所以都不去使用這個空間,但卻很適合辦市集活動。為了活化空間,STAY 旅人書店開始在楊士芳林園舉辦導覽、市集、課程等,幾次活動後,旁邊的碧霞宮主委主動邀請合作。後來就開始在廟裡面舉辦市集,除了有年輕人的獨立書店、手作、音樂創作等新的文創,碧霞宮的長輩們也製作蘿蔔糕、綠豆糕,甚至拿出碑文給民眾體驗拓碑,或是製作精忠報國轉印貼紙。旅人書店漸漸開始跟傳統文化空間接軌,而傳統文化跟創新的文化,也可迸出不一樣的火花。

 

2016 年舉辦了大俠夜市,這是宜蘭第一次民間自己封街,放映1961 年極具創意的台語片「大俠梅花鹿」,並以之為夜市的名稱,活動也獲得不錯的迴響。世傑運用以前文字工作的經驗,做了很多舊城的口述訪談,讓他更了解在地,也幫舊城留下過去珍貴的紀錄,並將此變成文創出版品或商品,讓更多人了解此處,他們也以此維生,形成良好的循環。像是以1920 年代的宜蘭舊城的老地圖進行修改,並標記現存的商店,這張舊地圖現在還可以使用,這是宜蘭專屬,因為其他地方的城市變化太快,只有宜蘭城變化不大,道路大部分還保留清朝或日本時代的分布。

 

另外最近出版的《舊城散步》,希望舊城在地的文化可讓人輕鬆簡單地去體驗,並分成食藝、工藝、文藝,只要吃一家店,逛一個匠師,走一間廟,就擁有自己的舊城文化,並作為認識這個地方的開始。

 

後記:STAY 旅人書店在2020年已搬至羅東鎮,並改名為《 moku旅人書店

STAY 旅人書店除了有年輕人的獨立書店、手作、音樂創作等新的文創,也常舉辦交流活動提供經驗給在地青年分享。
STAY 旅人書店除了有年輕人的獨立書店、手作、音樂創作等新的文創,也常舉辦交流活動提供經驗給在地青年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