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04期-蘭博周邊鳥類觀察~候鳥種類與遷移

文/圖:徐景彥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所公佈的2012年台灣野鳥名錄中,表列在台灣本島出現過的鳥共有588種,其中25.0%為冬候鳥,23.9%為留鳥,21.6%為迷鳥,20.2%為過境鳥,4.4%為海鳥,2.6%為引進種,2.4%為夏候鳥,可見冬候鳥、留鳥、迷鳥與過境鳥為台灣鳥類最主要的組成。上篇文章已概略介紹蘭博周邊留鳥及夏候鳥的種類與繁殖行為,而迷鳥級的鳥在蘭博周邊還沒出現過,所以,下文為介紹蘭博周邊候鳥及過境鳥的種類與遷移。

 

過去一年期間對蘭博周邊區域的鳥類調查,共記錄52種鳥,其中有21種屬於候鳥或過境鳥,包括燕科的家燕,鷺科的紫鷺、大白鷺、蒼鷺與池鷺,鷹科的魚鷹,隼科的紅隼,秧雞科的白冠雞,雁鴨科的花嘴鴨與琵嘴鴨,鴴科的小環頸鴴,鷸科的磯鷸,鷗科的鳳頭燕鷗與紅嘴鷗,伯勞科的紅尾伯勞,鶇科的白腹鶇、赤腹鶇與斑點鶇,樹鶯科的遠東樹鶯,鶺鴒科的黃眉黃鶺鴒與灰鶺鴒等。

 

這些鳥依其生活棲息的狀態(生息狀態)可分成四個類型:

 

一、家燕(圖1),屬於台灣的「夏候鳥」,三月左右從東南亞往北遷徙,飛到台灣來找尋適合繁殖的地點。據研究,通常每年都會回到相同的地方繁殖,這稱「戀地性」。這樣的好處是已很清楚要回到哪個區域繁殖,哪個位置最適合築巢,去那裡找築巢用的泥土、哪裡可能有掠食者、哪裡可能有較多的食物等。如此,一到目的地,就可以很快進入繁殖階段;萬一失敗,也有較多時間重新開始,且繁殖期結束後,要遷移時(八月下旬或九月上旬),幼鳥已較成熟,具較強的飛行能力,才能降低長程遷移的危險性,而平安回到度冬地。

圖1 帶有紅色胸腹羽的家燕
圖1 帶有紅色胸腹羽的家燕
圖2 被驚飛的黃眉黃鶺鴒停在樹梢觀望
圖2 被驚飛的黃眉黃鶺鴒停在樹梢觀望

 

二、秋冬之際遷移至台灣,且選擇在台灣過冬的鳥稱為「冬候鳥」,台灣最有名的冬候鳥就是台南七股的黑面琵鷺。十一月時,紫鷺、蒼鷺、黃眉黃鶺鴒(圖2)、灰鶺鴒、紅尾伯勞等從遙遠的北方,歷經風險,辛苦地到達台灣宜蘭的蘭博周邊區域,牠們若覺得這裡有適合的資源可供牠們度冬,那麼,牠們將在此度過漫長的冬天,待來年的春夏之際再北返繁殖地繁殖。

 

三、但是若牠們覺得不適合,而只停留短暫時間,即離開去找更合適過冬的地方,則可稱牠們為「過境鳥」,如成群的紅尾伯勞過來,因佔領領域而追逐,有些個體搶不到適合度冬的領域,只好離開這裡,去別的地方尋找度冬地。又如,十月的墾丁、清明時節的八卦山–社區推廣生態旅遊的點就是灰面鵟鷹分別會於秋、春時節成百上千地過境當地的盛況。

 

四、有些鳥的遷移路線並不經過台灣或鄰近海域,但可能因氣候因素或其他原因,而致使牠們出乎意外地來到台灣,我們則把牠們稱為「迷鳥」,這類型的鳥可能數年才會在台灣出現一次。近年,較引起大家注意的台灣迷鳥就屬2007年在金山清水濕地出現的丹頂鶴家族。

圖3 遇驚擾會先蹲下躲避的紫鷺
圖3 遇驚擾會先蹲下躲避的紫鷺

筆者就每個月於蘭博周邊區域觀察到的候鳥種類及出現的時間及行為分月簡述於下,因每個月僅觀察一天,所以僅屬概略的介紹,還有更多的驚喜就由各位去挖掘。

 

三月下旬-小環頸鴴單獨在武營橋下及附近的小水池淺灘覓食,蒼鷺、紫鷺(稀有冬候鳥,圖3)與兩隻白冠雞(不普遍冬候鳥,圖4)在滿佈布袋蓮的烏石礁濕地上活動,而兩隻大白鷺停棲在烏石礁上,其一不時地驅趕著另一個體;三隻斑點鶇(不普遍冬候鳥)聚在濕地南側的短草地上覓食,而黃眉黃鶺鴒在三角平台邊的布袋蓮上啄食昆蟲。近年來,發現越來越多原屬「冬候鳥」的花嘴鴨放棄遷移北返,選擇留在台灣過冬後,甚至少數族群已於春天進行繁殖而成為「留鳥」,所以有些地方,現在全年均可發現花嘴鴨活動,就在烏石礁濕地的南側曾發現花嘴鴨帶著幼雛出來覓食。

 

遠處溼地裡數名工人以粗竹棍將水面的布袋蓮集中後,賣力地推向岸邊,岸上兩台挖土機持續地將溼地邊成堆的布袋蓮撈上岸;岸邊已堆滿數座小山樣的布袋蓮。「夏候鳥」家燕此刻已從遙遠的南方一年一度地回到蘭博周邊區域,牠們已在住家騎樓選好了築巢的位置,正忙著至溼地南側的木平台下方啣泥回去築巢。

圖4 悠遊溼地的白冠雞
圖4 悠遊溼地的白冠雞

五月上旬-大白鷺在烏石礁濕地西南側漫步,小環頸鴴、磯鷸各自在武營橋附近的小水池灘地覓食,紅尾伯勞停棲在遊客中心附近疏林的相思樹上,等著捕食路過的獵物,而魚鷹(不普遍冬候鳥)高踞在蘭博西邊山林頂的枯樹上,不知何故,從沒見過魚鷹到濕地來捕魚,或許是濕地面積小,牠還不能適應飛下來時,與濕地邊的民眾會有的近距離接觸。都已經五月上旬了,除上述的五種鳥外,還有灰鶺鴒、黃眉黃鶺鴒等冬候鳥,都還未北返。

圖5 溝邊淺灘覓食的小環頸鴴
圖5 溝邊淺灘覓食的小環頸鴴

正如花嘴鴨,近年來也是有部份族群的小環頸鴴(圖5)選擇當台灣「留鳥」,但主要是西部濱海的區域,牠們會利用不會淹到水的沙灘當築巢地,撿拾其中的巢材,建構簡易的巢,並佐以具保護色的卵,而使巢完全融合於其中。其最特別的繁殖行為就是當天敵靠近巢時,牠會展現受傷的姿態與行為,吸引天敵追捕,藉以引開牠們,這稱為「擬傷行為」;紅尾伯勞(圖6)過去在過境台灣的恆春時,被獵人用所謂的「鳥仔踏」陷阱大量捕捉,成為路邊攤販的烤鳥,而使其族群量大幅損耗,並迫使須以列為「保育類」鳥類來保護牠們。如今,經過多年執法單位與居民的努力,其被獵捕的情形已是少見。

 

圖6 高踞枝頭、等待捕食的紅尾伯勞
圖6 高踞枝頭、等待捕食的紅尾伯勞

 

烏石礁頂的樹冠有近30隻黃頭鷺棲息,之後,分兩批離開,應只是過境此區,在短暫休息後,即往北方海邊而去。成群地家燕趁繁殖空檔與棕沙燕在濕地的水池洗過澡後,在北側上方的電線上甩水、晾乾與整理羽毛。

圖7 棲息船頭、盯著水面的大白鷺
圖7 棲息船頭、盯著水面的大白鷺

六月上旬-多數的冬候鳥都走了,只剩下大白鷺(圖7)還在溼地邊或港口活動。在二號省道邊住家騎樓下築巢的家燕,其第一窩的幼鳥接近可離巢的程度,觀察的這窩共有四隻幼鳥。這區域內家燕成鳥及幼鳥的白色胸腹羽均帶橘紅色,與一般常見的白色胸腹羽家燕明顯不同(兩者為不同亞種)。

 

七月上旬-大白鷺也不見了,所有的冬候鳥都走了。但有發現池鷺(稀有冬候鳥)在溼地西側的蘆葦叢邊棲息,應是被此濕地環境吸引,在北返的過程稍做短暫停留。透過蘆葦叢間隙,離牠好近,即使動作放小,仍然被發現了,馬上就飛到濕地對面遠處;而4隻鳳頭燕鷗(不普遍夏候鳥,圖8)難得地飛進烏石港內,正來回巡飛,專注地低著頭搜尋水面漂浮的食物碎屑。

 

八月上旬-在住家騎樓下築巢的家燕,其第二窩的幼鳥接近可離巢的程度,這窩共有三隻幼鳥,而第一窩的幼鳥已很會飛,常回到巢附近停棲。

 

九月上旬-家燕都回南方去了,盼望牠們都能平安的到達度冬地,等待來年的三月再回來這邊相見。終於發現灰鶺鴒、黃眉黃鶺鴒、磯鷸及紅尾伯勞等冬候鳥,所以牠們是在每年的八月上旬至九月上旬間到達蘭博周邊。因此,七月是全年中鳥種最少的月份。紅尾伯勞出現,相互追逐以爭奪適合過冬的棲地,其包括兩個亞種,為紅尾伯勞與灰頭紅尾伯勞,後者較少在這裡出現。

圖8 巡飛烏石港內的鳳頭燕鷗
圖8 巡飛烏石港內的鳳頭燕鷗

 

十月中旬-兩隻蒼鷺(圖9)一前一後地低飛在溼地上方,同樣地上演相互追逐,以爭奪適合度冬地的戲碼。一落單的琵嘴鴨在濕地活動,並沒有混入花嘴鴨群(圖10):而黃眉黃鶺鴒快步地晃著尾羽,正忙著在短草地上尋食。紅隼在濕地東側的空中往港口外側海邊方向疾飛而去,留給筆者驚鴻一暼的驚喜。磯鷸慣常的沿著池邊或溪邊灘地的獨自覓食,只有被驚飛,才會露出其白色翼帶,且邊飛邊發出其尖銳單調的「嘰-哩哩」聲。

圖9 穿梭濕地、港口與海邊間的飛行版蒼鷺
圖9 穿梭濕地、港口與海邊間的飛行版蒼鷺
圖10 上岸休息的花嘴鴨
圖10 上岸休息的花嘴鴨
圖11 多在山麓稜線上巡飛的魚鷹
圖11 多在山麓稜線上巡飛的魚鷹

十一月中旬-大白鷺、蒼鷺及紫鷺都在十月中旬至十一月中旬間回來了。持續的下雨使得此時的濕地水位為一年中最高的時期,小群的黃眉黃鶺鴒聚在濕地西側的短草地上覓食,遊客從旁走過,則喧叫著而去,但只在空中繞一小圈後,停回原來草地的樹梢。西側山區有雨,天色灰青,山氤瀰漫,一魚鷹(圖11)在蘭博西區山麓的稜線上空來回地徘徊,之後落下山頂枯樹,而稍晚,又一鳳頭蒼鷹利用相近的枯枝停歇。

圖12 多躲在灌叢、少露面的遠東樹鶯
圖12 多躲在灌叢、少露面的遠東樹鶯

 

十二月中旬-三隻蒼鷺從海邊飛經港口往內陸飛,小群的花嘴鴨往海邊飛,紅嘴鷗成群地在港口內覓食,用嘴叼取海面上的食物;而遠東樹鶯(不普遍冬候鳥,圖12)躲藏在灌叢內,專注地搜尋獵物,我們需要耐心等待及一點好運才能一窺其具保護色的外型,當冬春之際,灌叢內響起似在喚醒春天的優雅歌聲時,才明瞭為何牠被稱為「報春鳥」。

 

這些訪客的定期或突然地光臨,使得蘭博周邊區域變得更為熱鬧,且更有特色,那也表示我們應該妥適的執行棲地管理,如疏林、灌叢、高草地的覆蓋度增加,濕地水量及水質的維護、濕地邊的隱密性及可利用空間的增加、棲地類型的多樣性等,才能吸引或確保牠們的再次來訪,亦使各種類型的鳥種均能至此棲息利用。除土生土長的留鳥外,希望我們也都能珍惜這些遠道而來的朋友。

(劉漢深 攝,蘭陽博物館 提供)
(劉漢深 攝,蘭陽博物館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