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期-潛藏的人文空間in蘭陽-月眉圳傳奇
作者 / 陳財發、林麗貞、 李春榮、 陳興源、 陳香莉
提供 /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宜蘭社區大學教育基金會

編按
文史工作者都知道愛護「古蹟」; 卻較疏忽正視潛藏的「人文空間」。
宜蘭社區大學「走讀歷史空間研習社」於民國101年開設,由陳財發等多位講師群合作,多年來以「輕旅、走讀」的方式,帶領學員上山下海,踏查在地文化空間,過程中學員們透過實際走讀與尋訪,在詳細的歷史考據為基礎,搭配生活化的解說方式,彙集宜蘭縣12 鄉鎮30個潛藏人文景點。
其刊載內容主要涵蓋「被漠視的據點、在地味的故事、存在感的場域」等三大元素的空間,定為篩選景點的三大準則,儘量摒除具法定身分的文化資產及網紅景點等方式撰寫而成。
蘭博電子報將於每期介紹,讓讀者深入了解宜蘭潛藏的人文空間,細細品味背後精彩豐富且生動的生命故事。
人文概述
翻閱《噶瑪蘭廳誌》水利篇水圳及堤岸的記載:「羅東南門圳 」寬六、七尺,其源在鹿埔「阿里史社」頭出泉成溝,溝水流至羅東街南門時,居民遂接開水圳,引水灌溉羅東、十六份及陂頭等田園計一百餘甲,是一條民營自理的水路;然而再根據1905(日明治38)年《宜蘭廳管內埤圳調查書》的披露:「羅東南門圳」字眼卻無出現,且明示:1817(清嘉慶22)年,結首黃阿妹等結合眾佃友,議請業主盧永官備資由佃友協力開鑿「金瑞安佃圳」,灌溉面積約190 甲;但到1907(日明治40)年,「金瑞安佃圳」已更稱「月眉圳」,並劃為第三公共埤圳組合控管水路之一。
日治50 年期間,羅東街南門一帶水文相關文獻的陳述除了「月眉圳」之外,又出現「十六份圳」的史略,記錄該圳原稱「金合順圳」,係於1887(清光緒13)年,由羅東堡十六份庄關係田園主協同開設,灌溉十六份庄田園45 甲。至於俗稱「南門港」的水文又呼「羅東溪」,後再更名為「羅東川」,該川下游經利澤簡,繞過流流社,最後流至三敆水注入大洋。
日本時代的台灣水圳生態,歷經公共埤圳組合、官設埤圳時期及水利組合等不同階段的運作,因官方治水力道向來抱著積極態度,使得水利事業倍增發達。「月眉圳」更何其有幸,縱使羅東街衢的變遷發展已經跨越了「月眉圳」的圳路,但是水路堤岸的擴展與維護仍然蒙受厚愛。
直到21世紀,「月眉圳」傳奇的水利地景宛如一道穿梭於老懂街的滾動活水,值得關照鄉土風情的愛好者前往探境,順勢貼切品味常民文化的底蘊。
空間餘韻
這條貫穿羅東鎮精華地區的古圳,猶如人體主動脈,蜿蜒穿梭於住家與商家間,除了興東路及夜市之間的水路已加蓋成一條通路之外,其他圳路維護尚稱完整保留。
當下,倘若閒來沿著圳溝岸邊踏步輕旅,可以在未加蓋的潺潺流水中,時而見到夜鷺駐足尋覓魚兒,深深體悟到它亮麗的生命丰采,更彰顯了在攘來熙往、喧囂無比的都會鬧區中,卻潛藏這條兼具灌溉與排洪功能的活水傳奇。

[「月眉圳」水源-水泳場]
「月眉圳」水源係引自「南門港」上游的「月眉埤」(日本時代闢設羅東水泳場),就是現在羅東文化工場停車場南門路的下水道處築堤開圳。

[「紅瓦厝仔」段水路]
水路一開始便流入兩大典型的常民生活圈:「紅瓦厝仔」與「浮崙仔」的角落。

[「羅東公園」段水路]
日本時代,月圳除了繼續提供民生用水及農田灌溉之用,官方特意利用其水源而闢建羅東公園,為羅東人打造一處清幽的休憩場所。


[「姓藍仔邸」段水路]
公園圳路再折東繞過「姓藍仔邸」大宅院的厝後,從清國時期至日本年代,「姓藍仔邸」是老懂(羅東)小鎮的望族之一,宅院周遭已經發展成人氣最旺的羅東夜市。

[「大眾爺廟」段水路]
穿越羅東大街(今中正路)後的圳路,沿著大眾爺廟(今稱羅東城隍廟)南側流經阿束社聚落。為了解決這段水圳溢患之苦,宜蘭縣政府於2008(民國97)年至2014(民國103)年分兩期辦理月眉圳原水路改善與環境營造工程的委託規劃設計及施工。

[「鐵支路腳」段水路]
潛越鐵支路平交道後的圳水直奔十八埒庄及月眉庄,最後排入打那岸圳再匯入加禮宛河段(截彎取直後定名冬山河)。

參考資料
1905,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宜蘭廳館內埤圳調查書》,台北: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
1934,台北州,《台北州水利梗概》,台北州廳
1998,黃雯娟,《宜蘭縣水利發展史》,宜蘭縣政府
1999,蔡志展,《明清台灣水利開發研究》,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8,陳財發等,《小鎮文化廊道再造計畫》,仰山文教基金會
書籍資訊
書名:潛藏的人文空間in蘭陽
作者:陳財發等撰文
出版:宜蘭縣政府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