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44期-石城殘牆

作者 / 陳財發、林麗貞、 李春榮、 陳興源、 陳香莉

提供 /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宜蘭社區大學教育基金會

石城殘牆
石城殘牆

編按

文史工作者都知道愛護「古蹟」; 卻較疏忽正視潛藏的「人文空間」。

 

宜蘭社區大學「走讀歷史空間研習社」於民國101年開設,由陳財發等多位講師群合作,多年來以「輕旅、走讀」的方式,帶領學員上山下海,踏查在地文化空間,過程中學員們透過實際走讀與尋訪,在詳細的歷史考據為基礎,搭配生活化的解說方式,彙集宜蘭縣12 鄉鎮30個潛藏人文景點。

 

其刊載內容主要涵蓋「被漠視的據點、在地味的故事、存在感的場域」等三大元素的空間,定為篩選景點的三大準則,儘量摒除具法定身分的文化資產及網紅景點等方式撰寫而成。

 

蘭博電子報將於每期介紹,讓讀者深入了解宜蘭潛藏的人文空間,細細品味背後精彩豐富且生動的生命故事。

人文概述

位於山海交界的石城,別名「石城仔」。相傳於三百年前左右,以巨石砌建成城,為一座海防重地,至於砌石築城的故事軼聞,則有兩種說法:一謂是在西班牙寇境時所構建的城堡;另指閩客墾民為了抵禦外界勢力的侵襲而砌牆自衛。

 

石城聚落面積約3.54 平方公里,昔時曾為入蘭要道的首站。1922(日大正11)年起,宜蘭線鐵路草嶺隧道採南北兩側同步開工鑿洞,而南段所挖掘出來的碎石廢土,就近傾倒於垣牆內外,遂使部分城牆被土堆掩埋,原具備防衛功能的垣牆,瞬間變成一座擋土牆的樣式。

空間餘韻

[ 殘牆遺構 ]

早期城牆的石材係就地取採的鵝卵石,嗣因歷經長年累月的海蝕風化,目前尚可辨識的局部石牆高度約3公尺,但殘壁四周已被果園或叢草雜木所遮蔽,潛藏的殘牆遺構若非當地人指引,那就較難覓見了。

左:1980年代的石城舊照。(宜蘭縣史館典藏) / 右:1980年代站在平地就可以仰望石城牆垣。(陳財發提供)
左:1980年代的石城舊照。(宜蘭縣史館典藏) / 右:1980年代站在平地就可以仰望石城牆垣。(陳財發提供)
左:2020年石城殘牆已被果園或叢草雜木遮蔽了。(陳財發提供) / 右:2020年石城殘牆附近空地植栽多樣果園。(陳財發提供)
左:2020年石城殘牆已被果園或叢草雜木遮蔽了。(陳財發提供) / 右:2020年石城殘牆附近空地植栽多樣果園。(陳財發提供)

 

[ 石砌屋宅 ]

聚落的房舍多數是就地採用福隆石堆砌成屋的,牆身以人字形的番仔砥與亂石砌為主要樣態。近年來,石頭屋漸被改建成磚造屋或鋼筋水泥屋,僅剩下數棟石砌斑斑痕跡舊屋,烙印著聚落發展的。

1990年代「石城聚落」舊照。(宜蘭縣史館典藏)
1990年代「石城聚落」舊照。(宜蘭縣史館典藏)
左:石城里29號的石砌屋原為開發草領隧道的竹屋工寮, 隧道工程竣工後,廖先生便進住此屋。1934(日昭和9)年因火災燒燬便以福隆石為主要建材打造成屋。(陳財發提供) / 右:石城里27號的石砌屋始建於1931(日昭和6)年,建物地基深、牆厚度約66公分,正面牆、後牆都以亂石砌造。(陳財發提供)
左:石城里29號的石砌屋原為開發草領隧道的竹屋工寮, 隧道工程竣工後,廖先生便進住此屋。1934(日昭和9)年因火災燒燬便以福隆石為主要建材打造成屋。(陳財發提供) / 右:石城里27號的石砌屋始建於1931(日昭和6)年,建物地基深、牆厚度約66公分,正面牆、後牆都以亂石砌造。(陳財發提供)

[ 軍事舊跡 ]

戒嚴時期,石城有駐軍把關草嶺鐵路隧道口,解嚴後,原有軍事舊跡尚在,只是空間活化不同功能了。

左:原在聚落最高平台所架設的砲陣,專司海防重責,如今已成民宅前埕可眺望大洋賞景地點。(陳財發提供) / 右:營房被東北角風景管理處活化為草嶺隧道資料展示空間。(陳財發提供)
左:原在聚落最高平台所架設的砲陣,專司海防重責,如今已成民宅前埕可眺望大洋賞景地點。(陳財發提供) / 右:營房被東北角風景管理處活化為草嶺隧道資料展示空間。(陳財發提供)

參考資料

  • 1986,周家安等,《蘭陽史蹟文物圖鑒》,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 2005,陳財發等,《角落的厝味- 宜蘭縣94 年度歷史建築調查成果報告書》,仰山文教基金會。

書籍資訊

書名:潛藏的人文空間in蘭陽

作者:陳財發等撰文

出版:宜蘭縣政府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