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期-遇見生命的永恆─宜蘭大學鳥類皮毛標本製作
林欣怡 / 蘭陽博物館前場服務人員
你可曾想過博物館裡的皮毛標本,栩栩如生,美麗動人,是如何製作的嗎?為了在環境教育課程上讓更多的民眾能夠深入了解鳥類,讓蘭陽博物館的展示呈現更多元化的宜蘭鳥種,透過宜蘭大學森林系助理教授毛俊傑老師的安排,館內的環教老師、研究人員和志工,在2020年6月29日星期一這天一同參與宜蘭大學鳥類皮毛標本製作的實習課程。
製作之前的確認工作
標本製作之前,有很多事情要先確認。
拿到屍體,必須先確認屍體拾獲的人是誰?事情發生的過程?抓到的時間、地點?並確認物種。接著檢驗屍體是否有傳染病,若是屍體本身帶有傳染病就無法製作標本;再來要確認外觀的完整度,判斷能否製作皮毛標本,或是骨骼標本,最後測量屍體的大小,拍攝照片,並建立檔案資料以供日後研究使用。
以上工作完成後,即做初步的包裝放進專有的冷凍庫暫時保存。
下手的第一刀需從腹部
很榮幸地,課程邀請到了曾經在台北市立動物園製作大量標本的詹得川先生親自指導。
屍體製作前需先從冷凍庫退冰2至3天,讓屍體的軟硬度維持在最佳狀態,下刀解剖和拆解時比較容易也能減少損壞。
詹得川老師告訴我們:下手的第一刀需從腹部,解剖時得使用大量的硼砂混合玉米粉來殺菌與減少皮肉之間的沾黏性,過程中必須非常的小心謹慎,不能破壞到皮層。
下刀手法非常重要,開口太大後續的縫合就越繁瑣,開口太小會導致無法將身體翻面取出肉體分離;頭顱部分需在喉部開個小洞,清理耳朵時需避免切出耳洞,切除眼睛則眼窩不能破損,否則裝假眼時很難修復。頭骨必須留下,但舌頭與腦內組織都要確實清除乾淨,最後剩餘的脂肪、碎肉、翅膀肌肉、腳內的骨隨亦是。
防腐是門大學問
解剖完成後先用清潔濟清洗,再做防腐浸泡。鳥類防腐需使用40至50克的硼砂搭配1公升的水,依照體積大小決定浸泡時間,每個環節都得精準計算,浸泡完成後為了加快標本的乾燥,會使用到木屑,最後再吹乾毛皮。而這僅僅只是製作標本的第一步驟。
第二步驟:在毛皮裡添加一些軟硬適中,符合體型大小的高密度海綿。頭顱的部分塞黏土進去塑形,腿骨綑綁棉花支撐,再使用鐵絲固定全身,最後是整理羽毛,而且要一次調整到最佳狀態,因為等標本完全乾了之後,羽毛就無法再去調整。
別以為這樣就完工囉,姿態與動作才是讓標本栩栩如生的最大的關鍵!首先要對鳥類有一定的認知,透過觀察鳥類原本在生長環境中的動作,仔細將姿態調整到最接近自然的樣子。
皮毛標本在乾燥時會慢慢內縮,眼窩與假眼之間的輪廓每天都需要細細觀察是否變形,要不斷做調整,直到標本完全乾燥了,這樣才能做出完美的標本。
化腐朽為神奇的生命延續術
透過這樣特別的一日皮毛標本製作課程,我們才真正體會到原來標本的製程如此繁瑣、困難,同時還必須承受解剖的視覺衝擊與屍體異味。感謝蘭博帶我見證了一件藝術品的誕生,以往我們隔著透明玻璃櫃欣賞,從未想過標本從何而來?又如何完成?一切從無到到有,化腐朽為神奇,標本延續了生命的燦爛,停留在最美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