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21期-《木藝達人—李慶堂的世界》─習藝,匠心(上)

訪談、文字整理  /  林宜君,圖片提供  /  鄂王社區

《木藝達人—李慶堂的世界》是2019年全國古蹟日宜蘭縣政府為發揚傳統工藝的手路傳習活動。
《木藝達人—李慶堂的世界》是2019年全國古蹟日宜蘭縣政府為發揚傳統工藝的手路傳習活動。

編按

2019年全國古蹟日,宜蘭縣政府連結在地文化資產保存團隊與社區居民,在宜蘭市中山國民小學、昭應宮辦理,帶領學員及民眾走訪舊城內李慶堂師傅所完成的廟宇作品,透過傳統匠師講座、案例巡禮及手作體驗,發揚傳統工藝在當代的手路傳習。

 

蘭陽博物館將《木藝達人—李慶堂的世界》分為兩期電子報刊載,望李慶堂師傅的精湛工藝被更多人看見,並謹以此紀念其在工藝領域上的卓越成就。

童年

李慶堂先生,民國26年(1937)生於宜蘭市大道里(約今宜蘭酒廠對面),世居宜蘭舊城。出生時正值兵荒馬亂的二戰初始,2歲時生父因肺癆往生,孤兒寡母生活困頓。外祖父不捨女兒外孫的艱辛,幾經勸解,5歲時隨寡母改嫁養父葉旺欉先生,移居現址的對面租屋而住。養父以木作維生,經數年的勤勞積攢,分段購置現在的店面居家,開設葉旺欉木器行。

 

童年時期因係隨母改嫁的孩子,人家嘲稱「跟轎後」,深受歧視。即齡入學「中山國小」就讀,但因戰亂時局不穩,學習狀況常常中斷,直至4、5年級才漸漸穩定上學。在學習不穩的期間,適有當時任教於宜蘭農校教授日語的張黃曾先生,於慈雲禪寺(大眾爺廟)設學教授漢文,張先生還自己惡補ㄅㄆㄇ,晚上現學現賣教導小朋友。

匠師李慶堂與長子李傳葉共同受訪
匠師李慶堂與長子李傳葉共同受訪

習藝

葉旺欉木器行以常民傢俱、桌椅、床鋪……等小木為大宗,高峰時期家中曾有師兄弟多達10餘人一起工作。因家業的耳濡目染、浸潤日久,約16、7歲就曾隨養父到台北任木作童工。爾後,在等待兵役身家調查期間,適逢大雪山林場擬開發興建工寮、招待所等設施。李慶堂遂積極應徵且順利上工,這是他接觸大木工作的伊始。在這裡他從桁架施作、榫接技藝等開始學習,後續學各式門板、窗櫺等設備製作,前後為期約1年之久。

 

21歲入伍編入陸軍26師,駐師中壢等北部各都市間輪調。民國51年退伍,正逢歐珀颱風襲台,宜蘭重創。時有林俊吉先生(老人會理事長)家中擬招工裝修,慶堂師隨養父承作該工程。施作期間,因手藝精良、用心細膩,深受林俊吉先生之賞識,遂有日後的合作機緣。在木作領域中,慶堂師不斷自我要求與精進,還考取擁有了2張,在早期甚為稀有的傢俱、門窗丙級技術證照。

相隨近一甲子的各式木作工具
相隨近一甲子的各式木作工具

 

27歲慶堂師與羅東鎮李林阿青女士結婚,婚後育有二子一女,子女皆有所成。長子李傳葉先生克紹箕裘,傳承家業。李傳葉先生畢業於復興工專建築科,從小即在家看著父親工作的背影長大,即長也就順理成章的跟隨父親腳步,在木作領域耕耘。

 

民國60年代初期,慶堂師曾與友人短暫合夥,於羅東廣興開設傢俱工廠大剛實業,後因爆發能源危機及養父心肌梗塞猝然往生,他必須返家繼承家業,故而退出傢俱工廠的經營。多年後,約莫於70年代初期,當年養父經營的葉旺欉木器行,並未正式公司行號設立登記:慶堂師因工作需要,遂正式申請設立宜新木器行並順利營運至今。

左圖:宜新木器行  /  中圖、右圖:慶堂師說明各式工具用途及示範使用方式
左圖:宜新木器行 / 中圖、右圖:慶堂師說明各式工具用途及示範使用方式

宜蘭孔廟

清同治4年(1865)有黃纘緒等人發起創建孔子廟,原址建於縣城西北巽門處(今新民路中央市場):二戰末期,因遭戰火毀損嚴重而遭拆除。台灣光復後,民國41年(1952)地方仕紳企盼重建孔子廟,遂組織修建籌備會覓得現址,前後歷時28年陸續重建完成。

 

約在民國69年(1980),慶堂師有朋友在宜蘭孔廟任木作小工。得知廟方正苦於一直未能找到優秀的木作師傅,製作櫺星門、門窗等工程;友人就推薦慶堂師試試看,不意其精湛的工藝,意外開啟了他宜蘭各大廟宇「廟門」製作的璀璨扉頁。宜蘭縣內許多廟宇,如宜蘭昭應宮、東嶽廟、礁溪九龍山、員山太子爺廟……等,他們的廟門都是慶堂師的精采傑作。

宜蘭孔廟現貌
宜蘭孔廟現貌

 

慶堂師憶述:「廟門通常都是用整塊原木製作,而且是用松羅紅檜,紅檜材質較硬實,製作門板不易變形,但也因為整大塊實木很重所以很難做。門板上還要做門輪,這是最難的,要做到廟門打開時有聲響,才是好的,古早人家說的「開門乜號(台語:不哭、不叫之意),卡輸一隻狗」就是指這個意思;而且製作好的廟門,在打開時,從外面要完全看不到門輪,才是製作良好的廟門……」。

 

櫺星門面寬五開間,主要建築方式為混凝土造仿閩南疊斗木構。慶堂師說明:「櫺星門因高達12尺、每扇門片寬4尺,兩扇一組門寬就有8尺、厚度有2.5寸。因為門板上要裝飾象徵36天罡、72地煞的108顆鋼釘,所以櫺星門是採用雙面夾層的方式製作。這是跟其他廟門採用整片實木,門板上彩繪門神的做法不同的……」。

由左至右:宜蘭孔廟櫺星門正、背面:精準製作的門輪上、下部構件。
由左至右:宜蘭孔廟櫺星門正、背面:精準製作的門輪上、下部構件。

昭應宮

道光14年(1834)改西向後的昭應宮,面開三開間,前殿到正殿是整座廟宇的精華所在。前殿屋架為深9架、主殿為深15架之疊斗式作法,構件飽滿圓潤,屬漳州風格之建築。昭應宮歷經多次修建,目前也僅剩前殿與主殿的主要構件與雕刻是道光14年之原物。

 

民國76年(1987)昭應宮再度修繕前殿、主殿,前殿由陳合元先生(人稱阿添師)主導修繕:李慶堂先生則應林俊吉先生(時任昭應宮主委)之邀請參與主殿的修繕工程。這次主殿的修繕工事採「抽樑換柱」工法,將朽損的樑柱構件以傳統工法整修。慶堂師現場說明:「 昭應宮的廟門是標準三川門的形制,就是採用整板松羅檜木實木製作,門神彩繪是顏文伯畫的。廟門是用鯉魚葫蘆造型門籤榫接插銷固定於門龍上,以與牆面結合。」

抽換虎邊護龍廊道上方橫樑,並有顏文伯彩繪。
抽換虎邊護龍廊道上方橫樑,並有顏文伯彩繪。
宜蘭昭應宮現貌
宜蘭昭應宮現貌

 

「……當時主殿的屋頂、角材、桁架、柱子均採用宜蘭檜木:暗厝(台語/指捲棚)、檐板則採用弧形、平板角仔板施作……;暗厝建置完成之後,頂上在舖設一層檜木3分板,之後再由屋頂工班,加鋪油毛氈及鋪設一層鋼筋混凝土拌和GALA灰(台語:炭灰)的屋頂層,然後再做防水,最後再鋪設屋瓦成為主殿屋簷」。

昭應宮整片檜木製作的廟門,以鯉魚葫蘆門籤與門上橫樑榫接固定。
昭應宮整片檜木製作的廟門,以鯉魚葫蘆門籤與門上橫樑榫接固定。

 

「......媽祖安坐的座台、座台龍邊的花窗、以及座台虎邊後方的柱子,也是當時一起修復的;另虎邊護龍廊道上方的橫樑也因蝕損,經由我跟徒弟們一起抽換整修,上面的彩繪也是顏文伯畫的……」。

左圖:主殿暗厝製作 / 右圖:主殿媽祖座台龍邊門窗修繕
左圖:主殿暗厝製作 / 右圖:主殿媽祖座台龍邊門窗修繕

東嶽廟

宜蘭東嶽廟現貌
宜蘭東嶽廟現貌

宜蘭東嶽廟初建於清光緒4年(1879);民國76年,時任東嶽廟主委的林俊吉先生,再度延請慶堂師為東嶽廟製作1、2樓廟門及2樓全部木作,包括內殿木雕格框牆、花窗、月洞門及梯間的花窗等:材質也是採用較角仔板貴上3倍的紅檜實木。

 

慶堂師表示:「這次裝修的工序比較不一樣的是,所有木作都是在我家製作,再配合廟祝開門的時間到現場安裝。」

由左至右:東嶽廟1樓廟門  /  2樓廟門  /  2樓內殿神案前雕花板牆框架  /  優美的花窗
由左至右:東嶽廟1樓廟門 / 2樓廟門 / 2樓內殿神案前雕花板牆框架 / 優美的花窗

黃纉緖舉人宅

拆遷重新組建於傳統藝術中心園區的黃舉人宅
拆遷重新組建於傳統藝術中心園區的黃舉人宅

黃纉緖舉人宅原位於舊城東路友愛百貨前,屬私人產業。民國85年黃家後代為提高土地使用效益之開發行為,擬拆除這幢百年老宅,重建大樓。當時縣長游錫堃有感於這份歷史資產對於宜蘭縣民的重要,於是尋求以「異地保存」的理念,與黃家後裔達成共識,同意將地上物完全交由縣府處理。歷時1年多,等同古蹟保存的嚴謹作法的拆遷作業,順利將黃舉人宅拆存於宜蘭孔廟長達8年。

 

期間縣府亦曾經協調員山鄉公所,考慮重組黃舉人宅於員山公園,然因各種因素未能竟功;最後終落腳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園區。組建後的黃舉人宅為一座傳統閩南三合院民宅,正堂屋架採12架,前後用6柱之穿斗式棟架,柱身及兩邊木質壁堵均漆黑並繪有彩畫,乃一般民宅常見的作法。

黃舉人宅正堂12屋架6柱之穿斗式棟架
黃舉人宅正堂12屋架6柱之穿斗式棟架

 

慶堂師憶述:「……舉人宅大部分都是原物搬到這裡重組的,在這兒差不多做了2年,當時要做前還有請宜大教授先來做原物件木材的驗材、清洗、防腐……等作業,腐朽嚴重無法修復的,也是要依照原來物件的樣貌重新製作,主要木材也是都採用檜木……。」

 

「早期的建築,門柱下方多以方形石墊為柱基,以防止柱子泡水腐蝕……;各個空間牆面下方也多留有小長型方孔,它們主要的作用是家屋清掃時的污水出水口,門檻下方不貼地,也是這個作用……」

慶堂師示範舉人宅正堂防颱窗的使用方式
慶堂師示範舉人宅正堂防颱窗的使用方式
慶堂師說明早期建築細部巧思
慶堂師說明早期建築細部巧思

廣孝堂

重組於傳藝的廣孝堂
重組於傳藝的廣孝堂

原為宜蘭鄭氏家廟,建於日治大正10~14年間(1921~1925年),原座落於宜蘭市聖後街,後因道路拓寬必須拆除,在相關人士協助下,拆卸保存正堂;於民國90年重組復建於傳藝園區。廣孝堂建築形制為傳統家廟建築,具有廣東潮州風格。

左圖:建築構件多為原物件重組修復  /  右圖:前廊上方的捲棚
左圖:建築構件多為原物件重組修復 / 右圖:前廊上方的捲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