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34期-有求必應的萬聖廟

陳財發、林麗貞、 李春榮、 陳興源、 陳香莉 / 撰文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宜蘭社區大學教育基金會 / 提供

有求必應的萬聖廟,是民間極為特殊的宗教信仰。
有求必應的萬聖廟,是民間極為特殊的宗教信仰。

編按

文史工作者都知道愛護「古蹟」; 卻較疏忽正視潛藏的「人文空間」。

 

宜蘭社區大學「走讀歷史空間研習社」於民國101年開設,由陳財發等多位講師群合作,多年來以「輕旅、走讀」的方式,帶領學員上山下海,踏查在地文化空間,過程中學員們透過實際走讀與尋訪,在詳細的歷史考據為基礎,搭配生活化的解說方式,彙集宜蘭縣12 鄉鎮30個潛藏人文景點。

 

其刊載內容主要涵蓋「被漠視的據點、在地味的故事、存在感的場域」等三大元素的空間,定為篩選景點的三大準則,儘量摒除具法定身分的文化資產及網紅景點等方式撰寫而成。

 

蘭博電子報將於每期介紹,讓讀者深入了解宜蘭潛藏的人文空間,細細品味背後精彩豐富且生動的生命故事。

有求必應的萬聖廟

人文概述

「死者為大」的古諺,自來一直深植人心,蓋因人往生後無論上窮碧落或是下黃泉,都會變成鬼神,凡間生民就得敬而遠之。其中「野鬼」與「厲鬼」的供拜方式,大抵會埋瘞枯骨,設置義塚,在塚前立「萬善同歸」墓碑,其稱呼在臺灣以有應公、萬應公、萬善爺、百姓公、金斗公、大眾爺、大眾媽或好兄弟等尊號供奉祂,如是重視皆因當時臺地受到天然災害與械鬥戰亂不斷,橫死、冤死而無後祭祀者眾多,向來深為官方與民間所重視,也因此造成「有求必應」的萬善廟普遍出現,更成為民間極為特殊的宗教信仰,而特殊之處在於其建廟動機、廟宇形制、位置、組織,或祭祀用品、祭祀者、祈求事項等,都與一般寺廟略有不同。尤其是祠廟興建緣起有撿骨另葬、托夢交代、神明指示、紀念性質等多種背景;並依神跡的故事探溯又可分為事功、成仁、殉職、車禍、田頭、囡仔……等多樣類別的傳說。

 

在蘭陽境內的大樹下、公墓旁、山麓間、田地邊、、等不起眼的角落,到處可見到無數的萬善爺廟,而縱使每座廟宇稱謂不一,但是多數都與在地拓殖的生活應驗有著密集的聯結關係,所以本文僅就倡建宮廟的背景故事,特別著重推介足以彰顯悲天憫人的戰亡成仁、或是獻塚充公的義行事蹟等有應神,迭經耙梳最值得抽繭披露其神蹟及其榮享香火的陰廟,在溪北有員山鄉七賢村「萬善祠」;溪南則計:冬山鄉大和村「有應公」、五結鄉利澤村「校地公」、羅東鎮西安里「萬靈公祠」, 頃接分述其空間餘韻如下。

 

空間餘韻

[一、員山鄉七賢村 萬善祠]

七賢國小校地原為濫葬墓地,1957〈民國46〉年奉准成立深溝國校七賢分校,當時借用再興宮上課。1963〈民國52〉年政府撥款與發動民力以人工方式清理該墓地,提供給官方興建學校教室及操場,當時施工時挖出無數的無主孤魂骨骸,經擲筊請示眾先靈,遂願聚集安置於墓地南側的大眾廟與列管大榕樹間路旁,於是浮洲庄民集資建造萬善祠,並把骨骸安放後方,立「萬善同歸之神位」碑,永久祭祀懷念,並在左側壁上加置「福德正神」牌位,以守護眾墾民靈魂。

 

七賢國小每年應屆畢業生須到「萬善祠」祭拜,感謝祂讓出土地,保佑學子平安畢業,再以祭品舉辦謝師宴,此舉已形成學校特有感恩神祉的教育意涵,永續傳承。

校地原為浮洲庄頭的墓塚地。(李春榮提供)
校地原為浮洲庄頭的墓塚地。(李春榮提供)
左:校舍初建之際,周遭散置骨灰的金斗甕。(李春榮提供) / 右:「萬善同歸之神位」碑永享七賢國小師生的感恩祭祀。(陳財發提供)
左:校舍初建之際,周遭散置骨灰的金斗甕。(李春榮提供) / 右:「萬善同歸之神位」碑永享七賢國小師生的感恩祭祀。(陳財發提供)

 

[二、冬山鄉大和村 有應公]

在宜蘭縣冬山鄉太和村十三份路旁榕樹下有一間「有應公」廟,供奉神祗竟然是日本人,名字叫小林武三郎。話說日本時代小林先生的職務是森林保護員,當時民生生活困苦,炊事用的材火都靠山林的木材,小林君生性善良,在不砍伐重點保護樹木的原則下,盡量滿足居民需求,且經常幫助居民生活的瑣事更受到大家的愛戴。

 

小林君在終戰前一年逝世,葬於獅頭山( 現冬山鄉第二公墓),後來居民懷念其恩德遂立一小廟朝拜。據說有好幾位外縣市靈修人士前來告知,小林先生已獲昇格為「土地公」,地方人士遂向當地的三山國王廟請示並獲連續擲出聖杯確定,所以周遭民眾就舉辦「晉陞」儀式,並請三王宮坐鎮觀禮以示隆重與見證,一時傳為地方佳話。

左:座落在冬山鄉太和村太和路十三份坑底的「有應公」廟貌。(陳財發提供) / 右:小林武三郎氏的英靈已昇格為土地公了。(陳財發提供)
左:座落在冬山鄉太和村太和路十三份坑底的「有應公」廟貌。(陳財發提供) / 右:小林武三郎氏的英靈已昇格為土地公了。(陳財發提供)

 

[三、五結鄉利澤村 校地公]

創立於1899( 日明治32 年) 的利澤國小,前身是利澤簡公學校,當時校址原位於利澤老街盡頭右側(今利澤社區活動中心),1944(日昭和19) 年又再遷校於現址。據耆老傳述:校地原來是一大片亂葬崗,在拓建校舍時,挖到許多骨骸,當時就把這些骨骸集中起來,暫時放在學校正門斜對面空地安置,後來再蓋了一間小廟來安奉。

 

但由於陸續開挖骨骸增多已無法容納,家長們出入學校附近常常感覺不甚平安,身心惶恐油然而生,經地方仕紳與學校討論後決議共同募款,先後於1983(民國72)年興建「校地爺廟」,1995(民國84)年再擴建成現在頗具規模的「校地公廟」。每年農曆七月十日由利澤、季新、成興三村的村民輪流來祭拜及演野台戲酬謝校地公的保佑,祈求學子平安。

左:面對利澤國小的「校地公廟」位於五結鄉利寶路路邊。(陳財發提供) / 右:擴建前的「校地公廟」尊稱「校地爺 廟」。(陳財發提供)
左:面對利澤國小的「校地公廟」位於五結鄉利寶路路邊。(陳財發提供) / 右:擴建前的「校地公廟」尊稱「校地爺 廟」。(陳財發提供)
左:正殿門聯:橫批-校公顯赫護全鄉;左聯-校地先靈傳偉績;右聯-鄉民學子感宏恩。(陳財發提供) / 右:奉祀兩尊校地公媽神尊,以示包含男、 女先民骨骸英靈。(陳財發提供)
左:正殿門聯:橫批-校公顯赫護全鄉;左聯-校地先靈傳偉績;右聯-鄉民學子感宏恩。(陳財發提供) / 右:奉祀兩尊校地公媽神尊,以示包含男、 女先民骨骸英靈。(陳財發提供)

 

[四、羅東鎮西安里 萬靈公祠]

左:1983(民國72)年興建的「萬靈公祠」,位指示羅東鎮西安街466 號。(陳財發提供) / 中:1979(民國68) 年重建兩座「萬靈歸宗之神位」。(陳 財發提供) / 右:昭和乙亥(1935)年羅東街民奉獻的香爐,上銜陰刻 「萬善同墓」,中間淺浮雕兩位神鬼拱護「壽」字,圖 像別具風味。(陳財發提供)
左:1983(民國72)年興建的「萬靈公祠」,位指示羅東鎮西安街466 號。(陳財發提供) / 中:1979(民國68) 年重建兩座「萬靈歸宗之神位」。(陳 財發提供) / 右:昭和乙亥(1935)年羅東街民奉獻的香爐,上銜陰刻 「萬善同墓」,中間淺浮雕兩位神鬼拱護「壽」字,圖 像別具風味。(陳財發提供)
「台籍同胞第二次世界大戰南洋一帶戰歿者之靈位」的神龕,特別在牌位前安放茶几,意示早晚上香時記得要 奉茶,現在茶几安在,奉茶敬意已失。( 陳財發提供)
「台籍同胞第二次世界大戰南洋一帶戰歿者之靈位」的神龕,特別在牌位前安放茶几,意示早晚上香時記得要 奉茶,現在茶几安在,奉茶敬意已失。( 陳財發提供)

 

羅東萬靈公祠位於西安里維安社區活動中心旁,該地原為平埔族阿里史社的墓塚區,1935( 昭和10)年,因土地擴大利用的發展,及拓寬道路與興建屋舍等工程的影響,特將挖掘出來的無主骨骸建祠安奉,1979( 民國68) 年重建兩座「萬靈歸宗之神位」供拜之。1983(民國72)年,又在兩座「萬靈歸宗之神位」之間興建「萬靈公祠」,祠內正龕供奉地藏王菩薩,左右龕都立有「萬善公神位」,其中在右龕「萬善公神位」兩旁各擺置「台籍同胞第二次世界大戰南洋一帶戰歿者之靈位」的牌位,是全台祠堂罕見的歷史文物。

參考資料

  • 1989,高賢治,《臺灣幽冥界特殊的神祇─大眾爺、有應公、崩敗爺及池頭夫人》,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
  • 1992,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臺北:稻鄉出版社。
  • 1992,黃文博,《臺灣冥魂傳奇: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北:臺原。

書籍資訊

書名:潛藏的人文空間in蘭陽

作者:陳財發等撰文

出版:宜蘭縣政府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