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52期-純白鴨羽誕生史

文/圖:莊雅惠

改寫自〈宜蘭養鴨產業變遷與養鴨技術發展〉劉秀洲(行政院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副研究員兼系主任) 提供

擁有百年養鴨歷史的宜蘭,由黑色土番鴨開始到偶然發現白色鴨隻個體,進展到以人工授精生產三品種白色土番鴨的今天,不僅提高了土番鴨屠體的美觀度,更是創造了羽毛王國的傳奇!

 

但選育美麗白羽的時程冗長、步驟繁雜,一路走來並不容易。

白羽乍現 —白色改鴨初登場

黑色番鴨(最左),母褐色菜鴨(最右)。
黑色番鴨(最左),母褐色菜鴨(最右)。

 

在1960年以前,台灣生產之土番鴨仍以黑褐色為主,因為傳統土番鴨生產是由公黑色番鴨與母褐色菜鴨雜交而得。

 

1954年農復會(農委會之前身)由美國引進北京鴨,但經農民飼養後發現食量甚大,且因體型笨重並不適於田間放牧。

 

當時有部分北京鴨與褐色菜鴨雜交而形成的另一種品系稱為「改鴨」,農民利用母改鴨與公番鴨雜交後另獲三品種體型較大的土番鴨;另一方面改鴨自行交配所得之鴨隻中有少數的個體出現白色,當時的農復會黃暉煌科長嘗試利用這種母改鴨與白色正番鴨交配,得到少數白色羽毛個體,因此他認為土番鴨的白色羽毛是可以加以選育改良。

台畜一號 —宜蘭白菜鴨驚豔問世

台畜一號—宜蘭白菜鴨
台畜一號—宜蘭白菜鴨

由黃暉煌科長提出的選育白色土番鴨計畫獲得當時擔任農復會畜牧組組長李崇道博士的鼓勵與支持,於是自1970年開始向嘉義大林的陳朝煌、歐文王、薛秋林等三人購入170隻白色菜鴨,另自頭城農會購入300隻白菜鴨作為基礎族群(黃,1989)。換言之,白色菜鴨是於1966年開始在農復會及台灣省農林廳的經費協助下,由當時的台灣省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自全國各地收集白色羽毛且具有類似菜鴨體型之鴨隻約800隻,作為閉鎖族群,自該族群內開始進行選育工作。

 

隨後逐年進行交配、分離及選拔,以期固定白色羽毛及典型菜鴨體型。在經過長期的嚴格選拔後,毛色與體型已完全固定,公、母鴨羽毛均呈白色,公鴨除尾部具有捲曲之性羽及叫聲沙啞外,其它外型均與母鴨相似,此一新育成之白菜鴨確已成為台灣褐色菜鴨的變種(Variety),並於1985年正式被命名為宜蘭白菜鴨—台畜一號(戴謙,1985a)。

展示館一角
展示館一角
「養鴨研究成果展示館」位於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內,以圖文解說、照片紀錄、實物與模型的方式,呈現從日治時期迄今傳統養鴨到現代繁育科技的演進過程。
「養鴨研究成果展示館」位於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內,以圖文解說、照片紀錄、實物與模型的方式,呈現從日治時期迄今傳統養鴨到現代繁育科技的演進過程。

探索白羽之祕 —毛色成績檢定方法建立

宜蘭分所雖自1966年已建立白色菜鴨群,但對毛色性狀了解甚少,又無文獻參考,故自1966~1977年間主要在研究羽毛顏色之定性及分類。初期的白菜鴨選拔,是以白色羽毛佔有體表面積的大小比率為標準,如一隻以上的後代出現有2/3以上的白色羽毛就算合格;其後在1969年左右發現羽色有其出現的規則,於是在1973年確定檢定後裔毛色成績的方法後,試驗記錄即上軌道,隔年起就開始有完整的記錄(黃,1985)。

黑色母番鴨
黑色母番鴨

 

自1973~1983年採用此六級之後裔土番鴨羽毛顏色定性分類法加以建立L102族群及並進行選拔(如上表)。但這些分級尚不足以顯示完整的土番鴨毛色性狀,故於1984年度第8代選拔試驗中,首次將土番鴨白色羽毛顏色面積及其分布定性為14級(含全黑則為15級),白色菜鴨後裔土番鴨毛色成績,3級以內(僅黑頭)及7級以內(雛鴨背部黑絨區域在4平方公分以下)之累計百分比已達96及99.8(胡,1998)(詳附件檔案下載)。

羽毛加工製品
羽毛加工製品

白色土番鴨親代選育

中心改鴨的出現

宜蘭分所於1973年開始著手優良白色土番鴨親代選育工作,發現以公北京鴨與母白色菜鴨雜交所生產之一代母鴨羽毛亦為純白色,利用公番鴨與此雜交母鴨進行人工授精,所生產之土番鴨的白色羽毛出現率很高,於同年開始將此種雜交母鴨進行田間飼養,一般鴨農稱它為「中心改鴨」。

 

由於中心改鴨產蛋多,受精率高,頗受全國鴨農歡迎,遂於1974年10月開始推廣鴨農飼養。此一新品種推廣後,不但增進土番鴨屠體之美觀性,提高羽毛價值,同時利用公北京鴨生產75%北京鴨血統的雜交體,在東南亞市場很受歡迎,因此1978年至1980年間,外銷東南亞市場之孵化種蛋大增,不但提高農民收益,並增加外匯收入。1974年至1983年間宜蘭分所共計推廣414,023隻中心改鴨種母鴨。(戴謙,1985b)

鴨胚胎發育過程圖
鴨胚胎發育過程圖

 

突破70%瓶頸—原來是北京鴨惹的禍

宜蘭分所的北京鴨族群L201於1970年即建立,並於1978年開始依系譜繁殖第一代,1984年因考慮選育大型北京鴨,而將族群分為L201(對照品系),L202(高產品系)及L203(大體型品系)等三品系進行選育,1985年並開始建立北京母鴨後裔土番鴨毛色成績,意外發現北京鴨後裔土番鴨毛色遠遜於白色菜鴨L102族群。1986年暑期檢定民間進口之北京鴨時,亦再度證明未經後裔毛色檢定選育的北京鴨其土番鴨後裔毛色甚黑。

 

1988年依第八代北京鴨姊妹後裔毛色成績選出最佳公鴨鴨號5456及5056,以及最差公鴨鴨號5565及5580,以此4隻公鴨分別與10隻白菜母鴨生產宜蘭改鴨,再進而檢定宜蘭改鴨後裔土番鴨毛色,試驗結果證實北京鴨後裔土番鴨毛色成績確實會影響改鴨後裔土番鴨毛色成績。

 

此時宜蘭分所逐漸認知宜蘭改鴨合格率70%之瓶頸主要受到改鴨父系北京鴨之影響,而於1988年7月廢去三品系北京鴨選育方向後,合併三品系族群為L201品系,開始加強北京鴨後裔土番鴨毛色的選育工作,自1984至1997之北京鴨毛色檢定成績7級以內合格率於第十代後快速改進,於第十四代北京鴨L201後裔土番鴨毛色在3及7級以內者分別達到80.1及99.5%。

 

同時1982年前後,民間育成之「花改鴨」出現,改鴨巿場於是進入與民間種鴨場爭雄之時代,宜蘭分所於1984年著手研究花改鴨,也頗有斬獲。

羽毛加工過程圖
羽毛加工過程圖

 

大功告成—雪白羽翼百分百

綜合以上的結果,不論宜蘭改鴨或花改鴨均能生產近100%的白色土番鴨,顯示出歷經25年的白色土番鴨親代選育計畫,其階段性任務應已達成。

白色母番鴨
白色母番鴨

迎向未來 —解開基因密碼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技術與部分經濟動物基因組解密的腳步,育種學開始嘗試利用基因標記,也就是已知其作用的基因來作為選拔的指標,試圖縮短育種所需的冗長時程及增加育種的精準度,將來這些技術的發展漸趨成熟後,養鴨產業勢將有另一番令人期待的新的景象。

參考書目

  • 胡怡浩

1998 〈土番鴨白色羽毛出現率之改進〉《台灣省畜產試驗所四十週年所慶家畜禽遺傳育種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台灣省畜產試驗所。

  • 黃暉煌

1985 〈白色土番鴨之選育〉,《中國畜牧學會會誌》14(3-4):111-122。

1989 《養鴨人家》,宜蘭:台灣省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

  • 戴謙

1985a 《白色菜鴨新品種登記命名送審報告》,宜蘭:台灣省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

1985b 《公北京鴨與母白菜鴨雜交品種登記命名送審報告》,宜蘭:台灣省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

檔案下載

jpg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