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博故事-生活裡的創意:從考古生活節到石在漢本主題展
文、圖 / 蘭陽博物館研究典藏組國定考古遺址監管員 陳宜伶
第166期-2024年7月
一、「動物考古」在宜蘭
無論是噶瑪蘭族的金鯉魚、新石器時代人獸形玉玦耳飾,動物除了是齒牙間的美食之外,也是造型圖騰的創意來源。
宜蘭史前文化中,「動物元素」除了噶瑪蘭族金鯉魚(魚形金屬編織)外,在考古遺址中有著史前人類垃圾坑暱稱的灰坑內,常見堆積許多的生活痕跡,如吃剩的動物骨骸、貝殼,以及在出土文物中也發現運用動物牙齒製成的穿孔飾品與動物造型石片等。
在2024年4月20至21日於十三行博物館辦理的「新北考古生活節-史前動物派對」以「動物考古」為題,蘭陽博物館(以下簡稱「蘭博」)在展區推出「刻畫史前動物-石器鑽孔體驗」[1],以「舌尖上的史前時代」為主題,透過考古教具箱內的動物遺留仿品與現生標本,引導大家辨識考古遺址灰坑中的貝殼、骨飾、熊牙、山豬獠牙、雲豹牙齒、鯨魚耳石等,了解史前宜蘭人是如何運用山海中的動物資源。



二、考古裡的生活知識
1.「洞該怎麼鑽?」
以往在考古教具箱教學現場,常有小朋友會問:牙齒、貝殼、石片上的洞是怎麼來的?鑽孔是史前人們生活必備的重要技能。在考古生活節蘭博館展區的石器鑽孔活動,讓小朋友實際利用鑽孔器,透過纏繞繩子產生的反作用力,帶動輪軸與鑽頭向下把石片鑽孔,小朋友在操作鑽孔器上比起大人更得心應手,配合耐心在石片上鑽孔並刻畫動物圖紋,創造出屬於個人風格的穿孔飾品,也了解史前人類鑽孔工具的主要原理。
2.「要吃幾個呢?」
在展區教具箱裡放置淇武蘭遺址出土的貝類標本—紅樹蜆,小朋友們透過手持觀察、觸摸,驚訝發現這個貝殼竟然比拳頭還大,再用秤重機對照現在常吃的小蛤蜊,了解食物夠吃就好,避免過度捕撈,才能讓貝類有足夠時間可以長大,生活飲食裡就可以傳遞資源永續與自然保育的觀念。



三、就地取材的創意史前人
無論是動物牙齒、貝殼以及生活周邊可見的岩石,都是史前人的重要生活資源。從Blihun漢本考古遺址出土文物,可以發現無論是生活工具、飾品,以及家屋、葬室構築都運用到岩石作為材料。由於Blihun漢本考古遺址聚落位於地層年代早、變質度高的土地上,是新石器時代轉變為金屬器時代的代表遺址,其製作金屬器的工具多由岩石製作,如用來鍛鐵的石錘、可以打磨鐵器的礪石等。這些岩石如何選取搭配,製作符合材料屬性與適合應用對象的工具,是漢本聚落先民重要的生活智慧與創意。

四、石在漢本主題展
想要更了解漢本聚落先民如何就地取材、運用變質岩製作工具以及如何加工飾品,在蘭博兒童考古探索廳的「石在漢本-國定Blihun漢本考古遺址」主題展(展期由2024年5月30日至10月22日)可以一探究竟。展場除展出史前石器工具、以及環狀石製飾品在不同加工階段的成品外,還有板岩打剝豬形、熊形與犬形的剪影石片,其中犬形石片造型有如「SCOTTISH HOUSE」品牌梗犬,讓人會心一笑。展場的國定丸山考古遺址人獸形玉玦(仿品)更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具有人獸具體形象的重要玉質裝飾品。
這些來自考古現場的自然及生態遺留與出土文物,見證了史前先民與當時生存環境的互動過程與生活創意。

參考資料與註釋
[1]當天在蘭博攤位參與人員(國定考古遺址監管員簡淑慧、林葦庭,以及館員林佩蓉、楊宛玲、李孟紋、王佩珊)的共同合作下,順利完成考古教育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