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消失中的竹圍~記宜蘭地區農村景觀的轉變

文/黃文治 圖/蘭陽博物館提供

1993年我主編的《蘭陽歷史》在幾位編委一起努力下出版,我在結語裡用「青山碧水、稻香魚躍」來形容當時的宜蘭。雖然宜蘭在遊人眼中,仍是這樣的一方樂土,但其實對土生土長的我而言,她的美已遠不如昔。一來2000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正通過,開放農地釋出,隨後又有北宜高速公路通車,原來遍佈蘭陽平原,廣袤無垠的美麗田園,一時間長出了許多房子。豪華農舍矗立田間,座落各處的傳統竹圍,就在這一波波浪潮的衝擊下,逐漸消失,令人不捨!

我童年時期的1950年代,整個蘭陽平原除了宜蘭市區和羅東街仔,礁溪、頭城、冬山、五結、蘇澳、壯圍、員山、三星等市街規模都不大,其它就是一些零星的小市街。整個蘭陽平原幾乎就是大家習慣稱呼的農村或鄉下。放眼所見,是一望無際綠油油的稻田,以及稻子成熟時一大片黃澄澄的稻穗,農家住的竹圍錯落其間,從周邊的高處俯瞰蘭陽平原,就是一整片翠綠的田園美景,搭配著蔚藍的大海與屹立在不遠處的龜山島,美得令人振奮。

圖1:竹圍人家(照片來源:宜蘭縣傳統竹圍測繪專輯)。
圖1:竹圍人家(照片來源:宜蘭縣傳統竹圍測繪專輯)。

竹圍是先民開拓之初,為了防範盜賊、保民安全而種植,具有隱密性,又可遮陽。其次宜蘭地區夏季多颱風、冬季多東北季風,竹圍可以降低不少災害。再者竹子是農作常用的基本材料,舉凡種豆、種絲瓜,都是用竹子搭架、搭棚,養雞、養鴨要搭建的圍籬(圖2),曬衣服要用到的「三跤馬」、「竹篙」,常用的工具竹耙、竹簍(圖3),也都使用竹子。甚至如廁之後,也要用那小小的竹片(「屎㧵」)做為清潔工具。竹圍的存在,也就成為傳統農村的重要元素。

圖2:雞、鴨圍(圍籬) / 圖3:竹簍。
圖2:雞、鴨圍(圍籬) / 圖3:竹簍。

竹圍空間景觀

當時遍佈在蘭陽平原的竹圍(泛指竹圍及內部的整體空間),規模大小不一,有包圍著一條龍式住屋的小型竹圍,也有包圍著三合院的中型竹圍,更有包圍著類似小型集村的大竹圍。竹圍很少緊臨大馬路,大都從大馬路開一條小路進到竹圍,有些則是藉著「庒跤路」(鄉間小路)相通,大部分的竹圍多半由二種竹子構成,正面種的是較細的觀音竹或冇咸仔,正面中間那一段大多會修剪成矮矮的一大截(也有些正面中間部分用灌木取代),與內部農舍的正身相呼應,這樣就不會擋住正身的視野,也讓整體空間顯現得開闊明亮。側面及後面種的通常是大竹(長枝竹),具有擋風、遮陽的功能。當然也有一些竹圍全部以大竹圍繞。竹圍的外圍大都會有「水溝仔」,或是圳溝,方便洗衣、取水。有些農家沒有裝「幫浦仔」,洗衣、煮飯、洗澡、茶水,都靠溝仔水。竹圍主人的田地也大多分佈在竹圍周邊或附近,整個竹圍空間景觀和居住者生活息息相連。

合院空間格局

我們家的竹圍,內部是加大型的三合院建築,除了正身、左右護龍外,正身及我們這一房住的左護龍,都有延伸增建房舍,以容納較多的人口和提供家禽、家畜養殖的需要。那時候的農家,普遍都有養豬、養雞、養鴨,甚或養火雞、養鵝,田地比較多的還養牛耕田,自然要加蓋「牛牢」(牛舍)、「豬牢」及「雞牢」、「鴨牢」等。住在竹圍裡的大多是有血親關係的房親,正身中間最寬敞的大房子,就是公廳,供奉神明及「公媽」(祖先牌位),給各房親拜拜,也是客人來訪的交誼場所,更是我們這些小孩大熱天或下雨天玩耍的地方,舉凡紙牌、龍眼子、橄欖子、玻璃珠(圖片4)⋯,應有盡有。當時除了嬉戲之外,有一段時間也是我們黃家兒童讀書會的聚會所,大家在這裡齊聲唱著黃家兒童歌,發表讀書心得,好不熱鬧!

圖4:彈珠(玻璃珠)。
圖4:彈珠(玻璃珠)。

公廳之外,就是各房分別居住的地方,當時大都是磚造瓦屋,外牆都是紅磚砌成。內部的樑柱則用木頭架起,裡面的隔間要不就是木板,要不就是編竹夾泥牆。每一房只分配半間,ㄧ家人就擠在這半間的「曠床仔」(臥室)上睡覺。旁邊還要留有衣櫃(圖5),前面也要放置大櫥(圖6)、桌櫃(圖7),角落擺著尿桶(圖8),這就是當時我們家各個房間的基本規格。

圖5:木製衣櫥(衣櫃)/ 圖6:木製大廚(大櫥)/ 圖7:木櫥櫃(桌櫃)/ 圖8:尿桶。
圖5:木製衣櫥(衣櫃)/ 圖6:木製大廚(大櫥)/ 圖7:木櫥櫃(桌櫃)/ 圖8:尿桶。

除了房間之外,比較重要的是「灶跤」(廚房)和「吃飯廳」(餐廳),通常位在同一間房,前段吃飯廳,後段是灶跤,當時的灶跤大都有大小不一的灶,我們這戶四代同堂,人口眾多,自然用大灶。大灶多是磚造,必須找經驗好的師傅,因為造得好的大灶,不但火會旺,而且火舌長。可以讓柴火充份發揮它的燃燒功效。我們家的大灶依序放置「大鼎」(圖9)、「細鼎」(圖10)和「生鍋」(圖11)。大鼎、細鼎都是鐵製,用來煮飯、蒸食物、煮「豬菜」、或炒菜、炸炸物,上面各有一個鋁製的鼎蓋(圖12),而生鍋可用來燒開水。後段靠牆的地方,矗立著一隻直通屋頂的磚造大煙囪。灶的最前端,都會開一個鐵門(圖13),可以從打開的鐵門,擺進柴火。柴火多半是「草絪」、「粗糠」、竹枝、雜木。灶的前面會擺一隻「火鋏仔」(圖14)和ㄧ個「桸仔」,用來把這些木材、竹枝、粗糠等送進燃燒中的柴火堆,火鋏仔也可以撥開燃燒中的柴火,順便讓灰燼掉到下面的「灰烌坑」裡。這些灰燼我們叫它灰烌,是很好的肥料,大都用在菜園裡菜苗、或剛播下的菜種子的施肥上。柴火燃燒時產生灰煙,會附著在鼎背(「鼎尻川」)和煙囪的內壁,時間一久,愈積愈厚,自然會降低鼎的熱度,也會影響火的旺度。所以每隔一陣子就要把鼎取下來,用柴刀(圖15)刮除那些附著在鼎背的「火黗烏」(又稱「鼎屎」),也要爬上屋頂,用前頭綁著稻草的竹篙,清除黏在煙囪內壁的煙灰。當然,廚房裡也有大小不一的烘爐(圖16),用來燉煮食物或煎藥。

圖9:大鼎/ 圖10:細鼎/ 圖11:生鍋/ 圖12:木製鍋蓋(鼎蓋)/ 圖13:灶門/ 圖14:鐵火鉗(火鋏仔)/ 圖15:柴刀/ 圖16:素燒烘爐。
圖9:大鼎/ 圖10:細鼎/ 圖11:生鍋/ 圖12:木製鍋蓋(鼎蓋)/ 圖13:灶門/ 圖14:鐵火鉗(火鋏仔)/ 圖15:柴刀/ 圖16:素燒烘爐。

當時的飯都是用大鼎煮的,煮熟後就用「飯篱」(圖17)把飯撈到木製的飯桶(圖18)裡,剩下的飯湯叫做「泔」,與其它廚餘、煮熟的豬菜拌在一起叫做「潘」,用來餵豬。

圖17:飯篱/ 圖18:飯桶。
圖17:飯篱/ 圖18:飯桶。

在灶的旁邊有簡單的料理台,旁邊就是水缸(圖19),水缸的上頭有一個引水入缸的孔,連結到外面幫浦仔(圖20)的過濾池,輪到媽媽煮飯的時候,我們做兒女的就得幫忙壓幫浦仔取水。當時放在水缸裡用來舀水的「瓠桸」(圖片21),都是用菜園裡特意讓它老化的瓠瓜外殼做成,大小不一。而用在鼎裡舀水或湯的工具,則是鋁製或木製的「水桸仔」(圖片22)。

圖19:褐釉水缸/ 圖20:幫浦仔/ 圖21:瓠杓(瓠桸)/ 圖22:鱟杓(水桸仔)。
圖19:褐釉水缸/ 圖20:幫浦仔/ 圖21:瓠杓(瓠桸)/ 圖22:鱟杓(水桸仔)。

也因為我們家人口多,所以灶跤還擺設二座碗櫥(圖23、圖24),擺滿碗、盤、碗公、碟子(圖片25、26、27、28)、醬菜等。至於吃飯廳就是擺設「大桌」(圖29)和「椅條」(圖30)。為了避免被家貓偷吃和蒼蠅弄髒桌上的菜餚,大都會用「竹披仔」編織成的「桌崁」(圖31)蓋上。

圖23:竹製碗櫥(碗櫥)/ 圖24:菜櫥/ 圖25:青花印花碗/ 圖26:紅綠彩蝦紋盤/ 圖27:彩繪蝦紋碗碗公/ 圖28:彩繪石榴囍字碟碟子/ 圖29:飯桌(大桌)/ 圖30:椅條/ 圖31:圓桌蓋(桌崁)。
圖23:竹製碗櫥(碗櫥)/ 圖24:菜櫥/ 圖25:青花印花碗/ 圖26:紅綠彩蝦紋盤/ 圖27:彩繪蝦紋碗碗公/ 圖28:彩繪石榴囍字碟碟子/ 圖29:飯桌(大桌)/ 圖30:椅條/ 圖31:圓桌蓋(桌崁)。

通常吃飯都是大人跟師傅先吃,接下來輪到我們這群小孩,媽媽、伯母、嬸嬸們最後才用餐,她們能吃到的幾乎都是剩菜,這也是過去男尊女卑的真實寫照。

當時竹圍裡,房子外最大的空間就是「稻埕」與「後尾」(後院)。我們家的竹圍內住著四大戶人家,我們這戶有五甲多的田地,四叔公他們也有三甲多田地,稻穀採收後需要曝曬的空間自然大,所以有三個稻埕。位在三合院中間的是最大的稻埕,也是大家出入必經之地。左右護龍後面又各有一個稻埕。這些稻埕都是水泥鋪面,方便曬穀,其間微微凸起的地方,就是雨天或夜間收聚稻穀的堆穀處。有時稻埕也會成為曬菜乾、晾衣服的場地。通常天晴的時候,各房都會拿出竹子做成的三跤馬仔,再用竹篙穿過衣服的袖子,然後放在二個一組的三跤馬仔上曝曬,遇到下雨時就要收到屋簷下。冬天陰雨綿綿的季節,一些厚重的外套,根本無法晾乾,只得利用煮飯、蒸菜時,把它披在熱騰騰的鼎蓋上,或貼掛在煙囪的牆柱上。洗衣時媽媽們大都把衣服裝在「跤桶」裡,提到水溝邊的石板上去洗,如遇到水濁時,才會留在後院幫浦仔邊的水漕(圖32)洗衣,當洗厚重的衣服時,還得用木棰(圖33)搗衣,避免手腕受傷,又能把衣服洗乾淨。

圖32:洗衣槽(水漕)/ 圖33:洗衣棰(木棰)。
圖32:洗衣槽(水漕)/ 圖33:洗衣棰(木棰)。

那時候的農家,經濟狀況大多不好,衣食住行需求都很簡單。自己做醬菜、「菜脯」、「鹹菜」、高麗菜乾,甚至做醬油、醬瓜、豆腐乳、糙米醬,這ㄧ切都需要使用到稻埕的空間。曬穀之外的其他時間,稻埕就成為小孩遊戲的場所。由於當時沒有電視、電腦、手機,所以小孩就在稻埕玩一些遊戲,譬如跳格子、跳繩、「掩咯家」(捉迷藏)、「拍干樂」(打陀螺)(圖34)、踢鐵罐、打躲避球等。親人間互動的機會多,感情比較融洽,那時的孩子也容易適應群體生活。

圖34:陀螺(干樂)。
圖34:陀螺(干樂)。

早期的稻埕,都是夯土而成,久雨不晴的時候會打滑,不小心就摔倒,後來為了安全才鋪上水泥,不僅方便出入,更方便曬穀。至於後院,除了堆有「草垺」之外,大都是家裡養的雞、鴨的活動場所,在這裡經常可以看到母雞帶著小雞到處啄食的場景,以及雞群、鴨群爭搶食物的畫面。

那時住在竹圍裡的農家,大部分都有養雞、鴨,做為逢年過節拜拜的「牲禮」,還有神明生舉辦「流水席」宴客的主菜,有多餘的才會拿到市場去賣。多數農家也有養豬,作為另一筆收入,貼補家用。賣豬的那天,會去豬肉舖取回豬血、豬腸、豬的大油,為大家加菜。

年節來做粿

當時農村生活儉樸,只有在過年和節慶的時候才有大魚大肉,平常吃的都很簡單,所以小孩都很期待年節的到來,不僅有肉吃,還有粿吃。不同的年節,家人就會做不同的粿,來拜神明、祭祖先。光是過年,就有「甜粿」(年糕)(圖35)、「發粿」、「包仔粿」、「菜頭粿」。清明祭祖有「紅龜粿」(圖36)、「烏草龜」、「丁仔粿」,端午節包「鹼粽」、「鹹粽」(肉粽),中元節做「糕仔」(圖37),中秋節做「芋粿」、「麻糬」,重陽節一樣做紅龜粿、烏草龜,十月半做「牽仔粿」(圖38),冬至搓湯圓,也搓捏豬狗雞粿。平常偶爾也會做「車輪仔粿」、「九層炊」、「菜包」給大家打打牙祭。在那個年代,物質匱乏,有這些粿可以吃,算是很享受了。當時做粿,必需先用「石磨仔」(圖39)來磨米漿。做糕仔,還得先炒米,再磨成粉。推石磨仔也就成為小孩可以幫忙的工作。做不同的粿都有不同的程序,很佩服當時的農村婦女,個個都有做粿好功夫。這時適逢美援期間,各鄉鎮公所都會發放麵粉、玉米粉,所以也用來做麵條、包子、饅頭、「麵粉煎」、玉米粉煎,给大家添些好吃的東西。

圖35:甜粿攪拌棒/ 圖36:紅龜粿模(粿印)/ 圖37:糕模(糕印)/ 圖38:牽仔粿印/ 圖39:石磨(石磨仔)。
圖35:甜粿攪拌棒/ 圖36:紅龜粿模(粿印)/ 圖37:糕模(糕印)/ 圖38:牽仔粿印/ 圖39:石磨(石磨仔)。

田野風光

那時農村的景觀既悠閑又自然,不時的聽到竹圍內雞、鴨、鵝的叫聲,和跳躍在竹林間成群的麻雀叫聲,偶而也會看到正在稻埕上偷吃稻穀的斑鳩。而竹圍外面的鄉間田野,每到夏天青蛙、蟋蟀、嘍蛄的鳴叫聲,陣陣傳頌過來,更是田野景觀最佳的大自然音樂。

走出竹圍,映在眼前的是一大片綠油油的稻田,或是結滿金黃稻穗的稻浪,或是映著藍天白雲的水田,白鷺鷥、水牛、烏秋穿梭其間。更不時的可以看到農夫趕著水牛耕田的場景。當時農民鮮少使用農藥,農村的生態環境還沒有受到重大污染,田裡的青蛙、鱔魚、田螺、田貝,展翅飛舞的蜻蜓、蝴蝶,夜間閃著亮光的螢火蟲,水溝裡的大肚魚、草蝦、鯽魚、泥鰍、「蜊仔」處處可見。只要拿起「橐桱仔」(竹製的捕魚器具)(圖40)輕鬆一踩,不一會兒就可抓到半桶的魚蝦,有時候到水溝、圳溝摸蜊仔,也都收獲不少。猶記得當時家裡的長工阿文,就為了賺些外快,利用晚上提著「磺仔火」(圖41),到田裡抓鱔魚,隔天ㄧ早拿到市場去賣。而我總喜歡在雷雨過後,去水溝抓泥鰍,往往收獲滿滿,總能讓我們家的鴨子飽餐ㄧ頓。當時我們這邊的田岸都是用田裡的泥土築成,水溝的堤岸、溝底也都是泥土帶些碎石,堤岸邊的雜草,水溝裡的水草、水面上的浮萍,處處可見,顯露著自然生態的真實樣貌,也呈現出生態多樣化的景觀。鳥類、昆蟲、魚蝦、蚌類共生在田野間,一幅大自然和諧溫馨的畫面。

圖40:魚籪(橐桱仔)/ 圖41:磺仔火燈。
圖40:魚籪(橐桱仔)/ 圖41:磺仔火燈。

那時的稻田,每一區雖然以方形為主,但也有各種不同的形狀,感覺上非常漂亮,大部分的稻田都是種稻子,中間夾雜著一些菜園,錯落其間,而分佈在稻田間的鄉間小路,甚或水溝也都彎曲蜿蜒,整個田野風光就是這麼自然。加上人煙稀少,寂靜無比,棲身其中,感覺非常放鬆、舒服。

當時,除了省道有鋪柏油,其它的路,不論縣道、或是鄉間小路,都是泥土混著碎石的路面,大家也都打著赤腳前行。我最喜歡走在「田岸」上的感覺,ㄧ雙小腳踩在像似會呼吸的泥土上,那種舒服無法形容。夏天的午後,把家裡的椅條搬到竹圍的竹林下躺著休息,或坐在「椅頭仔」(凳子)(圖42)上迎著涼風,聽那清風穿過竹林發出娑娑的聲音,甚或躺在祖父的竹製躺椅(圖43)上,那種放鬆的感覺也是超級棒。夜晚,微風吹拂,大家不約而同的搬出椅條,聚在稻埕,在月光下,一起聊天說笑,忘卻了一整天的辛勞。

圖42:竹凳子(椅頭仔)/ 圖43:竹製躺椅。
圖42:竹凳子(椅頭仔)/ 圖43:竹製躺椅。

那時每一個竹圍幾乎是一個封閉又寂靜的空間,除了插秧、割稻時請了一些師傅來工作,或是偶爾跟鄰近的竹圍因「換工」的需要而往來,婚喪喜慶時,親友的來訪或「厝邊仔」來幫忙,大部分時間很少有外人進到竹圍。偶而會來的就是一些遊走在鄉野間的商人,像是擔著木製雜貨櫃搖著鈴鐺的「雜細仔」(圖44)、「寄藥包」(圖45、圖46)的「先生」、收鴨毛換麥芽糖的「阿伯仔」,或是來家裡「閹豬」、「閹雞」、「補鼎」、「爆米香」的師傅,這些都是傳統「庒跤」常出現的人物。

圖44:雜細仔/ 圖45:寄藥包(外觀)/ 圖46:寄藥包(內部)。
圖44:雜細仔/ 圖45:寄藥包(外觀)/ 圖46:寄藥包(內部)。

生態環境遭衝擊

1969年政府頒布農地重劃條例,目的是改善農地的生產環境,包括水渠、農路等設施。雖然增進農業生產的方便性,卻也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環境與農村風貌。原本自然蜿蜒的田間小路,漸漸的被筆直的碎石路取代,後來又鋪上柏油。兩側的灌溉溝渠,不論是汲水或者是排水溝渠的堤岸,也陸續用水泥灌注。過去多樣化生態的農用水溝就此消失。甚至有些農民為了省事,把自家的田岸也用混泥土灌注,以為可以一勞永逸,卻不知道已嚴重破壞了農村的景觀及生態環境。此外農民為了增加收穫,大量的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形成另一種形式的生態浩劫。不僅水溝裡的魚蝦、泥鰍快速減少,也鮮少聽到田裡青蛙、蟋蟀、螻蛄的叫聲,更不用寄望可以在田裡抓到鱔魚,連過去田野間常看到的成群鳥類也不多見。

隨著台灣的社會經濟快速變遷,許多日常生活的器具推陳出新,電鍋、瓦斯爐、熱水器、電視、冰箱、洗衣機等各種新產品陸續進到一般農家裡,改變了過去使用的大灶、碗櫥,竹圍上空飄著裊裊炊煙的美景不再。等到自來水、馬桶、化糞池進來,過去擔水、幫浦仔壓水、水溝邊洗衣、擔「水肥」到菜園澆菜的景象,也不復見。這些轉變堪稱來得又快又猛,令人意外!

工業社會帶來改變

1970年代起,台灣開始逐步邁入工業社會,農村的青壯人口紛紛進入都會區工作,人口外移的現象,不斷加速。大多數竹圍裡的人口明顯減少,留在農村的大都是一些老農。正好農業也開始機械化,許多新的農耕機器推陳出新,改變了傳統牛耕的模式,耕耘機取代了水牛。農村的風貌也逐漸在改變,有不少竹圍裡的磚造瓦屋,因年久難修,又屢屢面臨颱風的侵襲,不容易維護,農民乾脆把它改造成鋼筋混凝土的樓房,甚至移到農路的旁邊興建新的房舍,部分的竹圍要不就是拆除改建,要不就是任其荒廢。

此後,農民的生活,也有極大的變化,不僅居住空間變得寬敞,內部陳設更加新穎,衣食住行的品質也逐漸提升,過去農民牽著水牛漫步在農路上的景象,也被飛馳而過的機車、汽車取代,至於做醬菜、年節做粿的風氣也逐漸流失,而神明生舉辦流水席的熱鬧場景,更不復現。

到了2000年,新的農發條例通過,一些投資客開始在宜蘭購買農地,大型的耕耘機、插秧機、割稻機也陸續開發使用。宜蘭地區開始出現了一批專業的青壯年農夫,他們購置了各式的農耕機具,再從老農和農地主人那裡取得代耕農地的權益,每人承作的農地,大都高達50甲以上,不但耕作效率大增,更符合經濟效益,也為老農的困境解套,老農不僅可以收取田租,也得以領到「屘冬」休耕的補助款,可說是兩全其美。

蘭陽新地景

2006年國道五號通車,快速改變了宜蘭的地景,許多在地人及北台灣的富裕人家紛紛購買農地興建豪華農舍,本地的建商也陸續跟進,甚至大肆收購竹圍,剷除之後,開發建成連棟式的房屋,或獨棟別墅,出售謀利,其速度之快,難以想像。原本從北宜公路石牌往下看,一整片綠油油的田野,變成夜間的萬家燈火,整個地貌大幅的改變。

所幸,近幾年來環保意識抬頭,加上青壯農夫基於生產效益的考量,大多只種「早冬」,屘冬則申請休耕,大部分稻田有了休養生息的時間,這時政府也鼓勵使用綠肥,到處都可以看到「六月冬」收割後的稻田,長滿了「豆青仔」(田菁)的大片綠的田園景觀。豆青仔在大型耕耘機的攪拌下,混在泥土裡,成了最佳的有機肥,不但減少了化學肥料的使用,種稻子也比較不會罹患病蟲害,收成因此大幅增加。農田也恢復了生機,不僅在冬季的水田裡,偶爾可以看到紅冠水雞或候鳥悠遊其間,在初夏曬田的時候,青蛙、螻蛄、蟋蟀更是稻田裡的常客,尤其是晚上散步在農路上,聽那蟋蟀、螻蛄、青蛙的鳴叫聲,四面傳來,彷彿又回到了童年時的田園生活,格外溫馨。

經濟成長的腳步不好遏止,過去悠閑自在的農村風貌,竹圍遍佈的美麗景觀,或許只能留在腦海裡,成為美好的回憶,但環保意識的覺醒、你我共同的努力,或能在竹圍外讓青山碧水、稻香魚躍的家鄉美景永續。

編按

本文中部份使用農村生活與農事活動的臺語用詞,行文中首次出現時特別加註引號「」,第二次之後將不再加註。

作者簡介

黃文治

1951年出生,宜蘭縣五結鄉人,先後任教文化國中、國華國中、羅東國中、羅東高中,1991年榮獲師鐸獎。曾擔任《蘭陽歷史》主編,《宜蘭縣鄉土造形藝術活動手冊》副總編輯,宜蘭縣國民小學中年級鄉土教材編輯指導,宜蘭縣國民小學高年級鄉土教材編輯顧問。

後記

感謝閩南語老師林錫欽、蘭陽博物館邱秀蘭組長、蘇美如組長及施麗娜小姐的指導,鄭瑗華老師的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