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45期-地質篇 (七) 舊烏石港風華再現

文/圖:江協堂(國立宜蘭大學講師)

圖1 新、舊烏石港位置圖,圖中左下方為頭城鎮市區。資料來源:烏石港遊客中心網頁
圖1 新、舊烏石港位置圖,圖中左下方為頭城鎮市區。資料來源:烏石港遊客中心網頁

 

舊烏石港位於宜蘭縣頭城鎮市中心北邊約兩公里處的濱海公路旁(圖1),為舊有烏石商港的遺址,目前已廢棄停止使用,舊烏石港啟用於1826年(道光六年),沒落於1883年(光緒九年),短短數十年的生命,曾爆發出璀璨的火花,成為蘭陽地區的第一大商港,當時通達的港口不僅只有台灣北部,也遍及大陸東南沿海一帶,遙想當年來往船隻絡繹不絕,河面盡是風帆婆娑,所謂「石港春帆」即是形容當時船隻進出港口繁忙的景象,當時被列為蘭陽八景之一。

 

如今千帆已過盡,昔日容顏褪去,僅留一面湖水(圖2),斜照青山。為使風華再現,民國八十年政府於舊烏石港的外側,重新打造一座新式的港口,九十四年完工啟用,希望新港能結合觀光、休閒產業,重回過去港口熱鬧非凡的景象,找回失落已久的春天。

圖2 舊烏石港曾被列為蘭陽八景之一的「石港春帆」,如今千帆已過盡,僅留一面湖水,斜照青山。
圖2 舊烏石港曾被列為蘭陽八景之一的「石港春帆」,如今千帆已過盡,僅留一面湖水,斜照青山。

交通和地理位置

舊烏石港位於宜蘭頭城的北方,從頭城往北走,一離開市區,右手邊一狹長型的湖面即是舊烏石港(從公路上不易察覺,因有許多樹木擋住視線),要前往舊烏石港可沿濱海公路,至距頭城火車站約兩公里處的紅綠燈右轉,右手邊可看見一座白色建築物-烏石港遊客中心。

 

遊客中心位在舊烏石港的北端,坐在遊客中心二樓的休息室可俯瞰整個新、舊烏石港,遊客中心外面的庭院即為舊烏石港北端的港邊,但目前並無步道可環繞整個港口,遊客中心內部提供許多有關烏石港的照片和影片等資訊,是了解烏石港的最佳地方,想要對烏石港有進一步的旅客千萬不可錯過。

 

在遊客中心西方,隔舊烏石港的對面,目前有一座單面山斜屋頂式建築的蘭陽博物館正在興建中(圖3),蘭陽博物館將是宜蘭縣最有系統、也是最有規模的將宜蘭歷史、人文及地景特色之美呈現給世人的博物館,期待它能為舊烏石港的復活注入一支強心劑。

 

前往烏石港的交通可搭乘宜蘭-雙溪、宜蘭-台北的國光客運,在烏石港站下車,搭乘火車者可在頭城站下車,再往北步行約兩公里,開車者新烏石港邊提供小型車和大型車免費停車場,遊客無須擔心停車問題,新烏石港旁有寬敞的場地,曾提供頭城的搶孤活動,港口防波堤北側有一大片沙灘,目前已發展成衝浪聖地,吸引非常多的衝浪愛好者前來活動。在餐飲服務方面,新烏石港有頭城區漁會的新鮮魚貨拍賣中心,室內有大型餐廳、小吃店、魚產購物街,提供很多新鮮美味的海產。

圖3 舊烏石港西北側興建中的蘭陽博物館(左上角未完工的建物)
圖3 舊烏石港西北側興建中的蘭陽博物館(左上角未完工的建物)

烏石港背景

圖4 圖中黑灰色的硬頁岩即為烏石港港名之由來
圖4 圖中黑灰色的硬頁岩即為烏石港港名之由來

 

烏石港因港口內有一大塊黑灰色的石頭而得名(圖4),該石頭實為一黑色硬頁岩,硬頁岩是頭城到大里一帶常見的岩石,該類岩石為沈積岩類的頁岩經輕度變質作用而形成的低度變質岩,原本含黑灰色碳物質的頁岩變質後,顏色依然保持深色,然而硬度卻提高許多,因此常形成突出地表的地景,北部濱海公路海邊常可見一些陡峭的岩塊,這些顏色深暗的陡峭岩塊大都是硬頁岩。

 

此處的硬頁岩在地層年代屬於漸新世乾溝層,乾溝層形成年代距今約3000萬左右,整個地層厚度約800公尺以上,其岩性主要為黑灰色硬頁岩夾泥質細砂岩或粉砂岩,由岩性可推測當時的沈積環境為大陸棚至大陸斜坡,乾溝層上下地層分別為大桶山層和四稜砂岩層,兩者均以整合構造與乾溝層接觸,本地層標準剖面位於台北縣石碇鄉的乾溝村,地層呈東北-西南走向,從石碇延伸直至本區域才沒入海中。

 

舊烏石港水域面積約2.4公頃,由於淤淺而被廢棄,目前並無明顯的河流流入港內,港內的水主要來自西側農田的排放以及附近山區的地表的逕流水,其出水口在南側,雖然港水的供給量似乎不是很穩定,但拜蘭陽地區多雨氣候之賜,出水口處的水仍經常呈流動現象。

 

舊烏石港西側因被農民開發種植大量蔬果(圖5),地表缺乏樹林涵養水分,導致大雨過後容易產生砂泥流入港內,造成港內的淤積,水深度目前剩僅約二、三十公分,許多陸生植物已進入港內,呈現陸化現象,而當地農民在此處種植許多茭白筍(圖6),這些種植能有效留住水中的沈積物,更增加烏石港西側的陸化效應,若不加以管理,舊烏石港恐有消失之虞。

左圖:圖5 舊烏石港西側農民開發種植芭樂、茭白筍蔬果等情形。 / 右圖:圖6 舊烏石港內農民種植許多茭白筍
左圖:圖5 舊烏石港西側農民開發種植芭樂、茭白筍蔬果等情形。 / 右圖:圖6 舊烏石港內農民種植許多茭白筍

 

筆者曾乘竹筏繞整個港區並以登山杖測試各處底質硬度(圖7),發現港的西側比東側堅硬許多,西側的底質沈積物以黃色為主,東側則呈黑色,因此初步推測西側應為砂質較多的沈積物,東側則為泥質較多的沈積物,烏石港東側因已興建水泥路基以及人為建物(圖8),當初開發時應有開挖疏浚過,因此水深較深,最深處約1.2公尺。

圖7 筆者乘竹筏繞整個港區並以登山杖測試各處底質硬度情形
圖7 筆者乘竹筏繞整個港區並以登山杖測試各處底質硬度情形
圖8 烏石港東側興建的一些水泥路基
圖8 烏石港東側興建的一些水泥路基

烏石港興衰

烏石港的興衰可從宜蘭平原的環境說起。宜蘭平原海岸性質從頭城往北即由沙岸變成岩岸,烏石港是沙岸分佈的最北緣,整個宜蘭平原是以蘭陽溪為主所形成的河流三角洲,在三角洲的外緣(即今日的海岸邊)因東北季風與河流流向反向,河流帶出來的沙被風吹回陸地,久而久之,風與河流的作用,在海岸邊形成一寬約數公里、高度數十公尺的沙崙。

 

沙崙沿海邊分佈的輪廓在宜蘭平原地形上非常明顯,從山上遠眺有如一條巨蟒,先人對宜蘭地理的命理推說有所謂的「龜蛇把海口」,指的就是海上的龜山島和這條沙崙,南北走向的沙崙佇立在海岸邊,阻擋大部分東西向的河流直接流入海中,只有貫穿平原中心的主要河流蘭陽溪,挾帶著大量水體,具足夠動能,方可直接衝破沙崙流入太平洋,次要河流如宜蘭河可就沒這麼大能量,當它往東流碰到沙崙區時,只能找沙崙比較低矮、寬度較小的地方流入海洋。

 

昔日宜蘭河所找的「出路」並非今日的出海口東港,而是遠在東港北邊15公里外的烏石港,據一些文史記載推測,一百多年前的宜蘭河在今日宜蘭橋附近河道是往東北而非現今往東南方向,具礁溪淇武蘭一帶的耆老表示,昔日數十年前淹大水時,從礁溪遠眺到宜蘭,只有幾個地勢較高地方露出竹林和屋頂,其餘地區像一片汪洋,可見宜蘭往頭城整個地勢仍隱約保有過去宜蘭河低窪的特徵。

 

為何昔日的烏石港可發展成蘭陽第一大商港,而今日宜蘭河出海口的東港卻只是一個與魚、商港沒什麼大關係的村落名詞呢(東港在清代即與蘇澳港、烏石港為宜蘭主要三個港口 )?

 

當然社會和自然環境的變遷是最大原因,筆者認為就港口條件而言,最重要的是因為烏石港有烏石的存在,也就是說因為烏石本身堅硬,能形成陡峭的地形,因此才能有機會使宜蘭河河道的水深一直保持有利船隻的通行,堅硬的地層也比較容易興建堅固碼頭,方便貨物裝卸,這些都是發展港口的重要條件,卻也都是今日東港地區所欠缺的。

 

烏石港附近乾溝層硬頁岩地層的傾角大都朝西,因此所發育出的單面山(傾斜的地層因地層的差異侵蝕,形成一側傾斜較緩,另一側較陡的地形稱為單面山)較陡一側都在東邊,宜蘭河從較陡的一側流過,河道自然能保有一定的深度而發展成重要港口(圖9)。

 

然而滄海桑田,結束烏石港數十年生命的致命傷,除光緒九年,烏石港外因美國大型角板船觸礁沈沒妨礙船隻進出港的人為因素外,附近福德坑溪一雨成災,把大量的土石堆積在烏石港內,造成港內嚴重淤積,則是自然界展現其「順道而為」的不變法則,我們只能感嘆物換星移、世事多變,畢竟數十寒載對浩瀚無垠的生命來說,也不過是短如眨眼。

圖9 宜蘭河在烏石港附近的東西向剖面(垂直河流流向)示意圖,河道西側因有烏石基盤(單面山),故水深較能保有一定的深度而發展成港口。
圖9 宜蘭河在烏石港附近的東西向剖面(垂直河流流向)示意圖,河道西側因有烏石基盤(單面山),故水深較能保有一定的深度而發展成港口。

風華再現

烏石港的風華雖不曾烙入我們的記憶中,但從過去隻字片語的文獻裏,不難想像它曾經擁有令人羨慕的美麗與驕傲,如今,我們新蓋了一座比以前更具規模的烏石港,似乎像是在死去的烏石港軀殼上穿了一套華麗的外衣,而未來蘭陽博物館在港邊的成立,也象徵我們虔誠的在他頭上插上一枝美麗的花朵。

 

然而,我們都知道,沒有感動的人文內涵,華麗的外衣只會凸顯庸俗,沒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花朵也無所襯托,烏石港,走過繁盛的歲月,留下璀璨的光華,值得我們為它的重生再裝扮一次。

 

不過,從昔日頭城老街的人聲鼎沸商業到今日龜山島賞鯨的觀光休閒活動,烏石港好像要跟我們透露,將來風華再現的景象,繁忙的港邊不再是熙攘往來的販夫走卒,而是一再前來朝聖蘭陽美景的自然愛好者。

參考文獻

  • 張文義,河道、港口與宜蘭歷史發展的關係:以烏石港為例,台北:富春文化事業出版社,2003年。
  • 張智欽,宜蘭地區地下水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