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49期-利澤簡走尪

文/圖:簡有慶

利澤簡媽祖信仰緣起

利澤簡又稱里德幹、奇力港,位於宜蘭縣五結鄉東部,當地原是噶瑪蘭平埔族「里德幹」番社所在地。咸豐二年(1852)陳淑均之《噶瑪蘭廳誌》記載,里德幹與嘎里阿完(即加禮宛)、巴嚕新那完(即婆羅辛仔宛)、留留仔庄、高高(即猴猴田寮)、瑪賽等六個聚落,同屬於「利澤簡堡」。(註1)嘉慶十七年(1812),噶瑪蘭設官治理之後,利澤簡社為福建漳州籍先民承墾,漢佃依附該社,分別集結而居。(註2)宜蘭在清代之治理,有「西勢」與「東勢」之分,以今日的說法,西勢為「溪北」;東勢為「溪南」。由於噶瑪蘭地區三面環山,對外陸運交通不便,故民生用品端賴水運。而東、西勢兩地分以烏石港和加禮宛港為主要大港,其中烏石港於道光六年(1826)被朝廷公告為正口。

 

因烏石港發生沉船事件,港道淤塞,本地相傳利澤簡旁的加禮宛港一度才取代烏石港,成為宜蘭地區重要的貨物轉運中心。又早期往來蘇澳和宜蘭城之間,因便利之故多採水路,所以利澤簡也就成為蘭陽平原南北交通樞要之一。

利澤簡永安宮開基媽祖
利澤簡永安宮開基媽祖

 

利澤簡位於冬山河舊道旁,昔日福建漳州、廈門以及臺灣基隆、淡水等地之貨物,都自加禮宛港入港,再到利澤簡卸貨。於鐵路未開通以前,都是用小船將貨物批到羅東,日治時期才改以輕便車代替,因此早期當地的居民,職業大多是擔任貨物的代理商。因為港運之興盛,利澤簡商賈雲集,形成熱鬧的街市。在舟楫往來頻繁的同時,行船者和經商者為祈求海運平順,媽祖也就成為當地重要的信仰。

 

據廟方出版的沿革所述,該廟奉祀之開基媽祖神像,為清康熙年間從福建莆田縣湄洲迎請而來。當時利澤簡稱為三龜快堡,媽祖所乘之帆船因河道水淺無法順利進港,故船員向該尊媽祖祈禱,結果海水暴漲,方能順利進入河道,此尊湄洲媽祖遂成為當地之重要信仰,一直到了清道光六年(1826),庄民發起興建永安宮奉祀之。於清代的一次改建,為當地潘、李二姓之祖先發起募捐而成,其中一部分為船員所捐助的。日治昭和13年(1938)再度修建,並由地方賢達林木溪、林木火、林維、林松江、朱錦源、陳金泉、陳條旺、賴阿牛、林金水、林柏炎、林大目、蔡亦春等人發起,邀集組成重建委員會,推舉林木溪為修建主任委員。臺灣光復之後,於民國50年成立修建委員會,以陳坤臣為主任委員,林宗聘、張火全為副主任委員,並於民國52年改建屋頂。民國66年廟壁及地磚重修,民國73年及75年增建辦公處及拜亭。民國87年接受全國城鄉新風貌專案,美化廟埕廣場。(註3)

正月十五日遶境八大庄轄境
正月十五日遶境八大庄轄境

永安宮媽祖廟位於利澤簡老街的中心,但其信仰範圍並非僅止於利澤簡街區而已,祂轄有利澤簡、清水、成興、新店、加禮宛、下福、寶斗厝、埤仔尾等八大庄。日治昭和13年(1938)永安宮的整建時,廟方曾向所屬八大庄勸募重建基金,可見利澤簡媽祖實為八大庄民所共同敬奉。至今八大庄民眾自農曆新正初四日起,迎請永安宮天上聖母蒞庄遶境,並駐蹕在庄頭內的廟宇供當地信眾參拜。直到農曆正月十五日當天,再由永安宮恭請媽祖出巡八大庄。有說法認為由於此廟是蘭陽溪以南最早的廟宇,遶境的範圍過去曾遠及南方澳,媽祖神轎則由各庄力士以接力的方式進行,迎神隊伍步行往返費時兩天,此俗一直延續至南方澳建媽祖廟為止。(註4)因此利澤簡媽祖八大庄之信仰範圍,藉由正月上旬的「請媽祖」遶境,和永安宮本身之上元遶境八大庄的方式來維持。

位於利澤簡老街的永安宮
位於利澤簡老街的永安宮

現今各庄「請媽祖」的習俗依然存在,而永安宮於每年正月十五日的遶境,其所屬的八大庄廟宇,當日都會派出陣頭及神轎一同參加。而八大庄當中,與永安宮關係密切的庄頭廟宇,分別為:新店慶興廟、社尾永安寺、成興挽善堂、龍德龍德廟、加禮宛開山廟、頂寮國聖廟。(註5)其中位於蘇澳鎮的頂寮國聖廟,為原頂寮福安宮(延平郡王)、埤仔尾大庄仔聖安宮(延平郡王)、水頭仔金安宮(開漳聖王)三間廟宇的合建。起因乃是民國69年政府在這三座廟的轄境內規畫利澤工業區,使得它們必須配合遷村而遷移到新的社區,於民國71年重建。(註6)

「走尪」儀式意涵試述

「走尪」,當一般外地民眾聽到這個名詞,很難能夠去理解它的意思。其實在中國閩南地區,有時稱神像為「尪」,因此抬神出巡稱為「迎尪」。流傳於閩臺兩地的閩南語啟蒙讀物《千金譜》,內有「新春好景緻,迎尪請佛正及時……」以及臺灣歌謠〈雪梅思君〉中「正月算來人迎尪,滿街人馬鬧葱葱,前街熱鬧透後巷,人娶人看迎尪」,因此「走尪」即是扛著神明競走的意思。如此說來,「走尪」這個習俗就非利澤簡所獨有,而是說法不同而已,如:犁轎、弄轎等,都是同樣的意思。

 

其中的「犁轎」為中、南部地區較常聽到,顧名思義神轎在同一個場地反覆地來回,如同耕種時犁田的樣子。在臺灣雲林縣水林鄉蕃薯厝順天宮,媽祖每年元宵節起連續三天的遶境,於最後一天的入廟時,廟前兩旁聚集了圍觀的民眾,而當地的輕年人輪番上陣,手扶神轎不停地在廟埕來回奔跑,直到大夥兒筋疲力盡為止。而「弄轎」的講法在北部較為盛行,「弄」在此的意義是衝撞之意思,因此弄轎為扛神轎橫衝直撞的意思。

 

臺北市北投區石牌福星宮,於民國70年改建以前,在正月十八日的迎關渡媽祖入廟時,亦會舉辦「大媽」和「二媽」兩頂神轎的「弄轎」競走比賽:兩頂神轎於廟前奔走六趟,於走最後一趟時搶三角紅旗以分勝負。另外在文山區高、張、林三姓之保儀尊王之迎香賽會時,(註7)神轎間之參禮也以「弄轎」的方式進行。當神轎前的爆竹燃起時,由各姓族人扛起神轎來回相互奔跑,待廟會結束之後,即可聽到民眾對於各姓轎班的步伐和默契,私底下所做的評語。

左圖:神轎進廟前三進三退的「拜廟」儀式,圖為2005台北縣八里龍形迎媽祖。 / 中圖:尪公迎香的「弄轎」,有相互較勁的意味,圖為2006景美「高尪公」迎香。 / 右圖:2007景美「高尪公」迎香
左圖:神轎進廟前三進三退的「拜廟」儀式,圖為2005台北縣八里龍形迎媽祖。 / 中圖:尪公迎香的「弄轎」,有相互較勁的意味,圖為2006景美「高尪公」迎香。 / 右圖:2007景美「高尪公」迎香

 

其實「走尪」的習俗可能是從中國福建流傳過來的,在簡博士撰之《漳州民俗風情》也有提及元宵農村舉行迎神賽會時,有的在田野裡奔跑,謂之「走尪」。(註8) 而早在2001年福建漳州平和縣九峰崇福堂所出版的《平和縣崇福堂廟史》中,對於這項習俗有了詳盡的描述。九峰崇福堂主祀神為護國孚惠尊王(又稱為崇福堂王公),該廟附近的聚落於農曆的正月初五至十一日迎請王公出巡,每當正月十一日王公入廟前,即舉行所謂的「王公走轎」:

 

待立在庵前一群群朝氣蓬勃青年小子,個個身強力壯,腰繫紅布巾,按順序分成組次,待王公等神像一到廣場,一轟而上,緊接轎桿,雙臂擎起,繞圈相向勁跑。週邊助威的觀眾,高聲喝采,賽銃隊更是忙個不停。小伙子們短時間內互為更換,高抬神像越跑越快,穿梭如箭,尊神遊如騎上駿馬,在疆場奔騰……。(註9)

 

又在2005年勞格文(John Lagerwey)主編之《客家傳統社會》(註10)一書中,由江近時所撰之〈建寧縣里心的宗族與廟會〉一文,提到福建西北地區之建寧縣大陽廟(雙忠廟),於農曆七月十九日展開三天的燈會(註11),同時並迎請張、許二帥,雷、南二將出巡,每次出廟和回駕時,都需表演一、二次的菩薩「跑馬」,即選擇一段較為平坦的道路,抬著四尊神像盡快奔跑,直至跑累了為止。(註12)另外同書陳維緒之〈將樂縣鏞城的廟會與遊神〉文中,亦有紀錄當地的「跑馬菩薩」的習俗,只是當地有「跑馬」的廟宇,其神明是乘坐馬匹出遊的。在進行「跑馬」儀式時,馬匹是由幾名大力士輪流牽馬,在大街上往返奔跑,一旁的觀眾齊聲吶喊,有的甚至還會拿鞭子抽馬,讓馬匹跑得更快。(註13)

 

利澤簡「走尪」的民俗活動,是在永安宮媽祖出巡八大庄之後,於正月十五日進廟前,邀請轄境各庄之廟宇出動神輿參加。據徐惠隆前引文中說明,走尪時按照神轎大小,分成四人組或是十二人組,每兩座神轎為同一組,在直線約長一百公尺的街道上競走,以三次為限來分勝負,輸的那一組就在一旁當啦啦隊,而冠軍的那一組可將令旗請回庄內廟宇奉祀。在比賽結束之後,神轎都需通過廟前之金火,才能返回各自的廟宇。最後才是永安宮自己的神轎,在廟埕三進三退的參廟後才進廟安座。

 

無論是「走尪」、「犁轎」、「弄轎」、「王公走轎」、「走馬」等,都是為了增加神明遶境時的娛樂效果。由於神明在廟裡的神案上供奉了一年,在莊嚴肅穆的神龕裡,神明總是高高在上,跟信徒保持了遠遠的距離,但在扛神轎競走的同時,卻能體現出神和人之間的另一種親近。並且透過抬轎快走的方式,以及觀眾興高采烈地吶喊,來達到助長神威的效果,亦是廟會結束前的高潮,同時也能發揮社區居民的團隊精神。而來回反覆之奔走,一直堅持到筋疲力盡的那一刻,才把神像恭送入殿安座,也是信徒對於一年一度的神明遶境,依依不捨、流連忘返的情緒表現。

利澤簡走尪儀式之過程

遶境隊伍行經加禮宛漁塭
遶境隊伍行經加禮宛漁塭
(1)媽祖巡境

利澤簡永安宮原轄有利澤簡、清水、成興、新店、加禮宛、下福、寶斗厝、埤仔尾等八大庄。昔日八大庄民眾自農曆正月初四日起,展開輪祀永安宮天上聖母的年度行事。各庄有其固定的迎請的日期,在媽祖遶境結束後,即駐蹕於該庄的廟宇供信眾參拜。直到農曆正月十五日當天,媽祖才輪回利澤簡本庄巡境。由於永安宮是八大庄之大廟,故只要利澤簡媽祖上元節一出門,各庄都需出動陣頭和神轎陪同巡境,而利澤簡永安宮天上聖母暨各庄神明,為了能夠在上元節一天之內,完成遶境八大庄的工作,因此以車代步,並於正月十五日當天上午九點啟行。

 

2007年上元節的田野記錄:利澤簡媽祖暨八大庄神明之遶境路線,為下福—成興—埤仔尾—寶斗厝—加禮宛—清水—新店—利澤簡本庄。中午在位於寶斗厝的利澤國中操場休息用餐,而遶境隊伍在下午三點進入利澤簡,於下午五點開始進行「走尪」儀式。參與此次遶境的廟宇除永安宮本廟之外,利澤村計有下福福德廟(福德正神)、善永堂(開漳聖王)、廣惠宮(廣惠尊王)等三座廟宇;而成興村有開臺國聖、挽善堂(關聖帝君)、開漳聖王會、保安宮(敵天大帝)、國聖廟(延平郡王)等五座;季新村有新店慶興廟(開臺國聖)、慶元宮(香山祖師)、社尾永安寺(三坪祖師、清水祖師)、加禮宛開山廟(延平郡王)、仙水寺(觀音佛祖)、清水祈安宮(三府王爺)等六座;蘇澳鎮龍德里有隆恩廟(觀音佛祖)、慈惠堂(瑤池金母)、國聖廟(開臺聖王)、中崙龍德廟(觀音佛祖、福德正神)等四座;蘇澳鎮之頂寮里之城隍廟(城隍老爺)一座,共計十九間廟宇。隊伍所到之處,信徒無不設置香案恭迎聖駕蒞臨,並和轎班人員換香參拜。而永安宮在安排遶境路線時,特別經過各庄之廟宇,可讓陣頭下車在廟埕表演一番。

左圖:利澤簡永安宮媽祖大轎 / 中圖:隊伍行經之處,居民無不恭設香案參拜。 / 右圖:信徒向隨車人員「換香」
左圖:利澤簡永安宮媽祖大轎 / 中圖:隊伍行經之處,居民無不恭設香案參拜。 / 右圖:信徒向隨車人員「換香」
左圖:新店慶興廟神尪接駕一景 / 中圖:八大庄內廟宇共襄盛舉—加禮宛開山廟 / 右圖:隊伍進入利澤簡街區
左圖:新店慶興廟神尪接駕一景 / 中圖:八大庄內廟宇共襄盛舉—加禮宛開山廟 / 右圖:隊伍進入利澤簡街區
(2)走紅轎(註14)、過大火

在遶境隊伍進入利澤簡老街時,就代表了「走尪」活動將要展開,因此廟前的大街上,湧進了大批看熱鬧的民眾。陣頭在經過永安宮前,都會奮力地表演一番,特別是來自友廟大神尪,都會用力地甩動祂的雙臂,向廟中之媽祖參拜。而要參加「走尪」的神轎,在通過媽祖廟之後,都集結在廟宇左端的消防隊前等候。目前留下來參加「走尪」的友廟不多,今年僅有下福福德廟、成興保安宮、社尾永安寺、新店慶興廟四間而已。雖然現在的「走尪」已非以往的分組比賽,僅是在廟方人員的指揮之下,神轎由小到大依序快步通過永安宮前的街道,往來共計三趟。在第三趟「走尪」結束之後,工作人員在廟前燃起成堆的金紙火,友廟的神轎在通過金火之後,隨即返回自己的庄頭入廟安座。而永安宮媽祖的大轎,則直向三進三退通過火堆,直入大殿內下轎安座,結束一年一度的上元遶境、走尪過火的民俗活動。

「走尪」──下福福德廟
「走尪」──下福福德廟
左圖:「走尪」──社尾永安寺 / 右圖:過火時,需灑鹽米潔淨、降溫。
左圖:「走尪」──社尾永安寺 / 右圖:過火時,需灑鹽米潔淨、降溫。
由左至右依序為在派出所前準備「走尪」的神轎、廟前過火用的金紙堆、「走尪」最後一趟--過金火、過火進廟。
由左至右依序為在派出所前準備「走尪」的神轎、廟前過火用的金紙堆、「走尪」最後一趟--過金火、過火進廟。

備註

  • 註1:又光緒元年(1875)改制宜蘭縣後,利澤簡堡下轄街庄蘇澳街、南方澳庄、蘇澳小船路、月眉庄、白匏林、永春園庄、公館庄、草湳庄、隘丁庄、馬賽庄、港口庄、公勞埔、糞箕湖庄、猴猴庄、隆興庄、成興庄、利澤簡、五十二甲庄、清水庄、頭堵庄、二堵庄、三堵庄。
  • 註2:黃雯娟,2000《臺灣地名辭書》〈卷一宜蘭縣〉,頁286-287。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 註3:利澤簡永安宮,2005《利澤簡永安宮天上聖母升天1000週年暨本宮第三次重建60週年慶典紀念手冊》。
  • 註4:參見陳志榮,1996〈主母廟與庄頭廟的互動關係──以宜蘭五結地區為例〉,頁231-232。
  • 註5:陳志榮,1996〈主母廟與庄頭廟的互動關係──以宜蘭五結地區為例〉,頁236。
  • 註6:黃雯娟,2000《臺灣地名辭書》〈卷一宜蘭縣〉,頁387-388。
  • 註7:保儀尊王為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新康里大坪的高、張、林三姓分祀,並將尊王的俗稱「尪公」,冠上其家族姓氏以作區別,如:「高尪公」、「張尪公」、「林尪公」等。
  • 註8:簡博士,2005《漳州民俗風情》福州:海風出版社。
  • 註9:朱秀山,2001《平和縣崇福堂廟史》,頁12-15,福建:漳州平和縣九峰崇福堂。
  • 註10:勞格文,2005《客家傳統社會》。北京:中華書局。
  • 註11:原為正月十二、十三、十四日舉行,於1926年才改為七月十九、二十、廿一日。
  • 註12:江近時,2005〈建寧縣里心的宗族與廟會〉,收入《客家傳統社會(下)》,頁522-575,北京:中華書局。
  • 註13:陳維緒,2005〈將樂縣鏞城的廟會與遊神〉,收入《客家傳統社會(上)》,頁180-209,北京:中華書局。
  • 註14:宜蘭地區對神轎的其中一種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