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46期-彩蝶翩翩舞蘭陽(四) 紫蝶紫蝶慢慢飛

文/圖:頼建忠(宜蘭社區大學講師)

前言

美麗的蝴蝶人人見過,而且是天天可見,到處可見,一次看上百隻蝴蝶在一起也不是件難事,在夏天的溪谷中就很容易見到上百隻的蝴蝶在一起吸水,若要見到成千上萬的蝴蝶聚在一起,那就不是人人都能見到的景觀了。

 

那要如何形容這種蝴蝶多的景觀呢?舖天蓋地?蝶影遮日?這些都不足以形容蝴蝶多到何種程度,我最喜歡的形容是,像是在下「蝴蝶雨」一樣,那到底會有多少隻蝴蝶聚在一起呢?一千、二千、三千………,一萬、二萬、三萬………,正確的答案是一、二十萬隻至上百萬隻都有聚在一起過;那這麼多隻蝴蝶聚在一起都在做什麼呢?覓食?交尾繁殖?

 

以上的答案全錯,這些蝴蝶聚在一起不會單單就只為了覓食而已,況且任何一個地方都無法供應這麼多的食物來源給這麼多隻的蝴蝶,這些蝴蝶在聚集前就要拼命的進食,屯積足夠的脂肪。交尾繁殖也不是牠們最主要的目的,牠們聚集的主要原因是要渡過寒冷的冬天,就好像候鳥一樣,每年要往返幾百公里去躲避寒冬,這種蝴蝶遷移聚集的現象就稱為「渡冬型蝴蝶谷」。

蝴蝶谷的型態

夏天聚集在溪谷吸水的蝴蝶群而形成的蝴蝶谷 (林靜渝攝)
夏天聚集在溪谷吸水的蝴蝶群而形成的蝴蝶谷 (林靜渝攝)

 

蝴蝶谷形成的型態有很多種,一是大量的蝴蝶聚集在溪谷吸水,這種情形較為常見也到處可見,在夏天的溪谷潮濕濕地面就可見到,組成的蝴蝶種類較為多樣,停留時間也不會太長,吸完水後就會離開。

 

另一種型態蝴蝶谷的形成原因則是大面積地種植蝴蝶幼蟲寄主植物,如美濃的黃蝶翠谷就是這一種型態的蝴蝶谷,當初日人為了鐵道的枕木及製作槍托的護木而種植了大量的鐵刀木,而鐵刀木是多種黃蝶的寄主植物之一,植物一旦多了,蝴蝶就有更多繁殖後代的機會,因此而形成世界上唯一的黃蝶翠谷。

 

最特殊的蝴蝶谷就是渡冬型的蝴蝶谷,這一類的蝴蝶的渡冬方式有別於其他的蝴蝶,一般的蝴蝶為了渡過寒冬,大多會以卵及蛹的型態來靜靜地渡過,或者是以近似停滯生長的幼蟲來渡過,唯獨這一類的蝴蝶是以成蟲必須千里跋涉到達某一定點後聚集渡過冬天,來年春暖花開之時,再集體回到出生地產卵後結束生命。

台灣渡冬型的紫蝶谷是全世界僅有的紫蝶幽谷
台灣渡冬型的紫蝶谷是全世界僅有的紫蝶幽谷

台灣的蝴蝶谷及會渡冬的蝴蝶種類

全世界有渡冬型的蝴蝶谷只有二處,一是遠在墨西哥的帝王蝶渡冬谷,二是就在我們台灣,而且也是全世界僅有的紫蝶幽谷。

 

在台灣不是所有的蝴蝶都會遷移,雖然有部份種類的青斑蝶也會長途遷移,或就近到渡冬谷中渡躲避寒冬,但會集體長途跋涉遷移渡冬的紫蝶只有四種,這四種紫蝶就是圓翅紫斑蝶(Euploea eunice hobsoni(Butler))、小紫斑蝶(Euploea tulliolus koxinga Fruhstorfer)、斯氏紫斑蝶(雙標紫斑蝶) (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 Wallace & Moore)、端紫斑蝶(異紋紫斑蝶) (Euploea mulciber barsine Fruhstorfer)等。

 

這四種紫蝶平時散居全台各地,一到了秋冬時節,牠們便會聚集依循長久基因留傳下來的路線,來到高雄、屏東、台東等交界處的大武山下一些山谷中渡過寒冬。目前已發現及記錄有紫蝶的渡冬的山谷多達30餘處,這些山谷都具有座北朝南的特色,後面有高聳的大武山做為屏障,冷冽的東北季風無法吹進這些山谷,每當寒流南下時,全台皆籠罩在冷颼颼的強風中,這些山谷仍然相當溫暖。

 

在此與讀者分享筆者多次前往紫蝶谷協助調查標放的經驗,就可得知這些山谷是有多溫暖。2006年1月,筆者協同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成員到台東大武的某一處山谷進行紫蝶標放時,正逢10度以下的強烈寒流襲台,我們一群人分乘三部車從宜蘭南下台東,在離開宜蘭前寒風刺骨,綿雨不斷,眾人皆包裹著厚外套,活像一顆顆大肉粽般,到了花蓮時雖然可以脫掉厚重外套,但仍然是陣陣寒風,吹得另人再將外套穿回。當天,我們夜宿同樣是紫蝶義工,綽號「山豬」的家中,隔天一大早再進入紫蝶谷。

 

第二天由台東車行70餘公里來到了紫蝶谷的入口,天氣一樣陰霾寒冷,但隨著車行漸漸進入山谷後,逐漸感到寒風遞減,厚重外套略嫌累贅,到了紫蝶谷核心區域後,那溫暖的程度使人很難想像全台是籠罩在10度以下的寒風中。

 

那次的寒流足足肆虐了五天,就在我們完成了標放工作,享受難得的溫暖寒冬,開車出了山谷後才發現,我們把厚重外套壓在所有的行李最下面是最大的錯誤。於是停下車來,重新整理塞得滿滿的後車廂,拿出厚外套,再度將自己當肉粽包起來。大夥兒心想,這小小的蝴蝶怎麼這麼厲害,沒有父母的引導,單憑長久演化適應下來的本能,就可以找到連人類先進科技也無法準確找到的溫暖山谷。

每年的七月宜蘭當地的志工會在宜蘭進行紫蝶補捉及標放,在蝴蝶的翅膀上寫下專屬宜蘭的記號
每年的七月宜蘭當地的志工會在宜蘭進行紫蝶補捉及標放,在蝴蝶的翅膀上寫下專屬宜蘭的記號

幻色紫蝶

紫斑蝶的翅端會因角度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美麗金屬光澤的紫色。
紫斑蝶的翅端會因角度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美麗金屬光澤的紫色。

台灣產的這四種紫斑蝶都有一個共同特徵,牠們的翅膀皆為黑褐色,在前翅翅端有一塊紫色斑紋,此一區塊會隨著光線照射角度不同而產生紫色金屬光澤的變化,故常有人將牠們「幻色」。雄蝶的腹部末端具有發香筆(俗稱毛筆器),能散發特殊香味。

 

這四種紫斑蝶的外型差異不是很大,常另初學者混淆難辨,其分辨如下:

雄蝶腹部的毛筆器,像不像高空燃放的煙火?
雄蝶腹部的毛筆器,像不像高空燃放的煙火?

圓翅紫斑蝶Euploea eunice hobsoni (Butler)

本種為四種紫斑蝶中體型最大的,展翅約75~85mm,翅形也較圓弧狀。翅表黑褐色,翅端亦具有藍色金屬光澤。前、後翅亞外緣處有一排青白色斑點,表面及腹面中央處具有一枚橢圓形的白斑。幼蟲的寄主植物為桑科(Moraceae))榕屬(Ficus)的多種植物,如菲律賓榕(Ficus ampelas Burm. f.)牛奶榕(Ficus erecta Thunb. ex Kaempf. var. beecheyana (Hook. & Arn.) King)天仙果(Ficus formosana Maxim.)澀葉榕(Ficus irisana Elmer)榕樹(Ficus microcarpa L. f. a. var.microcarpa)等。

 

圓翅紫斑蝶與小紫斑蝶長得十分相似,也最容易讓初學者混淆,辨識的地方在於圓翅紫斑蝶翅膀中央的白斑是背面及腹面都有,而小紫斑蝶則只有腹面具有白斑。

左圖:圓翅紫斑蝶翅膀背面中央有一個白色斑點 / 右圖:小紫斑蝶則無白色斑點
左圖:圓翅紫斑蝶翅膀背面中央有一個白色斑點 / 右圖:小紫斑蝶則無白色斑點

小紫斑蝶 Euploea tulliolus koxinga Fruhstorfer

本種為四種紫斑蝶中體型最小的,展翅約為65~75mm,雌雄體色相似,主要特徵為前翅腹面中央處有一枚白斑,上下翅邊緣具有一排小白斑,幼蟲之寄主植物是桑科之盤龍木(Malaisia scandens (Lour.) Planch),廣泛分布於台灣全島平地至中低海拔山區。

小紫斑蝶腹面,上翅中央有一個白色斑點。
小紫斑蝶腹面,上翅中央有一個白色斑點。

斯氏紫斑蝶(雙標紫斑蝶) 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 Wallace & Moore

展翅約為65~80mm,本種最大的辨識特徵是前翅腹面中室附近有三個白色圓斑,後翅前緣為灰褐色。幼蟲之寄主植物是蘿藦科(Asclepiadaceae)的武靴藤(羊角藤;Gymnema sylvestre (Retz.) Schultes, Roem)。

斯氏紫斑蝶交尾
斯氏紫斑蝶交尾

端紫斑蝶(異紋紫斑蝶) Euploea mulciber barsine Fruhstorfer

翅長約80~90mm,前翅表黑褐色,翅端具紫色金屬光澤,中橫線至亞外緣各翅室有 2-3 枚藍白色圓斑,後翅前緣為灰褐色。雌蝶翅表為黑褐色,前翅端稍微具藍紫色金屬光澤,中橫線至亞外緣各翅室有 2-3 枚藍白色圓斑,後翅有許多白色條狀斑紋。成蝶飛行緩慢,幼蟲的寄主植物為桑科榕樹屬的多種植物,如菲律賓榕、牛奶榕、天仙果、澀葉榕、榕樹等。

端紫斑蝶的雌蝶,翅膀上的斑紋較類似青斑蝶。
端紫斑蝶的雌蝶,翅膀上的斑紋較類似青斑蝶。

紫蝶幼蟲的寄主植物

  • 島榕
  • Ficus virgata Reinw. ex Blume.
  • 別名:白肉榕

 

常綠喬木,全株平滑,具乳汁。葉互生,具短柄,2列狀排列,革質,橢圓至長卵形,10~22cm,寬約4~7cm,先端銳尖或突尖,基部歪型。隱頭花序腋生,單一或成對,具梗,成熟時紅色,直徑約0.6~1cm。

島榕的果實,成熟後是鮮紅色。
島榕的果實,成熟後是鮮紅色。
  • 雀榕
  • Ficus superba (Miq.) Miq. var. japonica Miq.
  • 別名:鳥榕、赤榕、山榕、鳥屎榕、綠柄榕

 

落葉性喬木,小枝平滑無毛,葉長橢圓形,長10~20㎝,寬4~6㎝,平滑無毛,側脈7~10對;全緣,葉柄長3~7㎝,無毛,托葉早落,長約2㎝。榕果有短柄,生於枝或幹,單一或叢生,熟時淡紅,表面有斑點,球形或略扁球形,徑1~1.5㎝;基苞3枚,早落,梗長0.4~0.9㎝。

 

雀榕為典型熱帶闊葉樹林中的殺手植物「纏勒植物」,果實為各種動物的最愛,如麻雀、斑鳩、白頭翁及松鼠、飛鼠等中小型哺乳動物。其種子會隨糞便落下而發芽,故常可見著生於巨石、岩壁或攀附於其他樹木上生長,「鳥屎榕」之名乃因此而來。其根系具有快速伸延的特性,發芽之初雖未著地,待其氣根觸地後,即會快速生長,進而將寄主纏勒致死,後而佔其地盤。根尖之穿透力也極強,倘若屋頂著生有雀榕,其根系會很快地穿透混凝土建築,頻使房屋漏水。

 

一年之內落葉大約2~4 次, 常在數日之間老葉掉盡,約一星期左右又重新長出新葉,以排除蟲害及新陳代謝,嫩枝初呈紅色。

雀榕(纏在椰子樹下方)是最有名的纏勒植物,藉由鳥類的傳播種子,可以依附在別人的身上,並在幾年的時間內長成大樹,將原本依附的大樹慢慢纏勒致死,成為自己的養份。
雀榕(纏在椰子樹下方)是最有名的纏勒植物,藉由鳥類的傳播種子,可以依附在別人的身上,並在幾年的時間內長成大樹,將原本依附的大樹慢慢纏勒致死,成為自己的養份。
  • 天仙果
  • Ficus formosana Maxim.
  • 別名:小號牛乳埔,羊乳埔(台灣),台灣榕,長葉牛奶樹

 

常綠小灌木,高2~3m。葉互生;長4~11cm,寬1~3.5cm,先端通常漸尖,尖端有時長達1cm以上,中部以下漸狹,有時不對稱,基部楔形,全緣或上部呈淺波狀或有不規則的缺齒;側脈和疏離的網脈在背面稍明顯。葉柄長4~6mm;托葉長三角形,葉薄紙質或膜質,全緣,小枝、葉脈和葉柄幼時均被疏柔毛;枝纖細,有托葉殘留的痕跡。隱頭果單生於葉腋,梨形或近球形,成熟時紫紅色,直徑6~8mm,外面有小瘤體,頂端有臍狀突起,基部漸狹成一短柄,長2~3mm。

 

全省低海拔闊葉林中極為常見,但近年來相傳具有藥效及食補功用,致野外之植株常遭連根拔起,如今在野外反而不常見。為石牆蝶、圓翅紫斑蝶、端紫斑蝶幼蟲寄主植物。

天仙果的果實,像不像一個奶嘴? 天仙果是低海拔山區極常見的植物,但因進年來多數人迷信它具有食補藥效,野外的植株被人大量連根拔起,在野外已不多見了。
天仙果的果實,像不像一個奶嘴? 天仙果是低海拔山區極常見的植物,但因進年來多數人迷信它具有食補藥效,野外的植株被人大量連根拔起,在野外已不多見了。
  • 榕樹
  • Ficus microcarpa Lf.
  • 別名:正榕、榕、烏松、老公鬚

 

榕樹在台灣可說是最為常見的樹木,由於其生長容易適應力強,因此被廣泛做為庭園植物及行道樹。常綠大喬木,高可達30餘公尺,樹皮灰白色,氣根多,有如大樹長滿鬍鬚般,氣根下垂觸地後,會迅速生長粗大如樹幹般,故較年老的榕樹就會有許多的枝幹,常讓人弄不清楚,那根枝幹才是最老最早的樹幹。葉卵形,革質,全緣,深綠色;隱花果無梗,球形,腋生。

榕果中的正榕小蜂
榕果中的正榕小蜂
  • 菲律賓榕
  • Ficus ampelas Burm. f.
  • 別名:金氏榕

 

菲律賓榕是中低海拔次生闊葉樹林中最常見的喬木,小枝細長,枝條具粗糙毛,葉薄革質或厚紙質,兩面粗糙,卵形、橢圓形或披針形,基部微歪斜,少數具耳狀突出,3出脈,側脈4-7對,雌雄異株,隱花果球形,成熟後橙紅色。

菲律賓榕葉子上常見的蟲癭
菲律賓榕葉子上常見的蟲癭
  • 澀葉榕
  • Ficus irisana Elmer.
  • 別名:九重吹、細葉澀榕、早田氏榕、澀仔樹

 

常綠喬木,株高可達20公尺以上,因葉兩面皆密生剛毛,極為粗糙,故名為澀葉榕。小枝下垂,葉薄,革質,大多呈卵狀長橢圓形,葉基歪斜,大小變異極大。隱花果成熟時紅色,佈黃色斑點。

澀葉榕果實
澀葉榕果實
  • 牛奶榕
  • Ficus erecta Thunb. var. beecheyana (Hook. & Arn.) King
  • 別名:牛乳榕、牛乳房、牛乳婆、牛乳楠、大號牛乳埔、假枇杷、毛天仙果

 

落葉性小喬木,高可達七公尺以上,全株被有短毛,葉互生,廣菱形、長倒卵形、倒卵形或披針形,葉型變化極大,紙質,全緣或波狀緣,幼葉紅色。隱花果腋出,大型,表面有毛,成熟時紫紅色,廣泛分布於全台中低海拔及平地。

牛奶榕的嫩葉是紅色的
牛奶榕的嫩葉是紅色的
  • 盤龍木
  • Malaisia scandens (Lour.) Planch
  • 別名:盤龍藤、馬來藤、牛筋藤

 

常綠蔓性小灌木,具乳汁,莖上具氣孔。單葉,互生,卵狀橢圓形葉,葉表面粗糙。樹皮強韌,早期常被剝製成繩索使用。

小紫斑蝶的食草─盤龍木
小紫斑蝶的食草─盤龍木

紫蝶解密——紫蝶研究現況及未來期望

標放前的行前說明及教育。冬天到了,蝴蝶不辭辛勞地飛到南部過冬,義工們也不辭辛勞地全家出動,帶著器材前往紫蝶谷進行標放研究。
標放前的行前說明及教育。冬天到了,蝴蝶不辭辛勞地飛到南部過冬,義工們也不辭辛勞地全家出動,帶著器材前往紫蝶谷進行標放研究。

 

台灣紫蝶谷的存在並非沒人知道,這可從魯凱族及排灣族二族的圖騰中有蝴蝶之圖案即可得知,又可從當地蝴蝶採集專家口中得知,早期台灣有從事蝴蝶藝品外銷時,每年的冬天在茂林一帶的山谷中,一天要捕捉上萬隻的蝴蝶不是件難事,只是長久以來都沒人去重視它存在的意義。

 

反觀國外對遷移性蝴蝶的研究,墨西哥帝王蝶的研究已超過30餘年,對整個帝王蝶的遷移路徑及渡冬習性已有完整的調查,每年會往返日本及台灣遷移的青斑蝶,日本人也從事了十餘年的研究,台灣這獨步全球的紫斑蝶渡冬谷研究則遲至2000年時才有較詳盡的研究計劃出現。

 

一直到現在,由趙仁芳博士及詹家龍博士分別在台東及茂林一帶進行標放研究之工作,這些年來所動員的義工不計其數,在大家無怨無悔,不求名利,完全義工付出,終於對紫蝶的遷移路徑及習性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仍然有許多的問題及謎團須要更多的義工持續地進行標放及研究,台灣紫蝶的解密仍然須要大家共同付出心力,才能將這個國寶級及世界級的大自然奇景永遠保留在台灣。

一大早先架好蚊帳,將捉到的紫蝶先全部放在帳內,等待進行辨識及標記,待記錄好後即於帳外放飛,完成標放。
一大早先架好蚊帳,將捉到的紫蝶先全部放在帳內,等待進行辨識及標記,待記錄好後即於帳外放飛,完成標放。
漫天飛舞的紫蝶等待更多的義工來解密,來保護它們千古來的習性及遷移路線。
漫天飛舞的紫蝶等待更多的義工來解密,來保護它們千古來的習性及遷移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