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19期-地域博物館的社會職責

取自蔡明志,《2013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發展》,蘭陽博物館

日本三重縣總合博物館館長布谷知夫在白米木屐館合影
日本三重縣總合博物館館長布谷知夫在白米木屐館合影

編按

為了擘劃宜蘭縣博物館事業的新願景與發展策略,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與蘭陽博物館共同策劃「2013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發展論壇」,在10月18日與19日舉行,來自全國各地關心博物館事業發展的人士交流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的策進與合作關係,會後將發表的演說及論文結集成書,蘭博電子報逐期全文刊登。

 

主講人:布谷知夫  /  日本三重縣總合博物館館長

日本三重縣總合博物館館長布谷知夫 
日本三重縣總合博物館館長布谷知夫 

 

首先簡單地介紹我的經歷。1974 年我在大阪市立自然史博物館擔任學藝員的工作; 1991 年我到滋賀縣立博物館的籌備室協助進行開館工作;1996 年我成為滋賀縣立琵琶 湖博物館事業部的部長;2011 年,三重縣邀請我去擔任三重縣立博物館的館長,並協助 博物館進行重新開館的工作。三重縣立博物館預定於 2014 年以「三重縣總合博物館」 之名重新開館。今天我要跟各位分享的內容,主要是介紹在日本有關「地域博物館」的 想法和實踐。但是在此之前,我認為必須先介紹日本博物館事業的特徵,因為我相信日 本博物館的狀況和台灣有所不同。接著我會談一談,在日本所謂「地域博物館」這一概 念是如何成立。在日本,地域博物館主要的功能有三點:第一,讓地方認識自己的場所;第二,利用者進行學習的場所;第三,促成地域振興、地域社會再生的場所。

2014年4月重新開館的「三重縣總合博物館」
2014年4月重新開館的「三重縣總合博物館」

日本博物館事業的特徵

提到日本博物館事業的特徵,我們必須先由日本的博物館法說起。日本的博物館法於1952年公布實施,該法第二條提到了博物館的定義如下:本法所指的博物館,是指蒐集與歷史、藝術、民俗、產業、自然、科學等等相關的資料,進行保管、展示,並在教育性的考量下,提供一般公眾使用,同時進行相關的教育、調查、研究、創造等等的工作。博物館指的是這樣的機關。

 

博物館法這樣的定義運用在地域博物館,其主要的工作有四項:

 

第一,進行資料的蒐集與保管。這項工作是為了讓地方上的人對自己的地方有更多的認識。

 

第二,提供地方上的人學習的機會。這個學習的場所和學校不同,它是一個鼓勵自由學習的地方,而且這樣的學習,會給學習者帶來成就感。

 

第三,進行關於地方的調查與研究。博物館的學藝員當然會進行自己的研究,但地域博物館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地方的人跟學藝員一起來進行地方的調查,而且從中得到學習的樂趣。

 

第四,將博物館蒐集到的資料,及進行地方研究所得的成果,透過展示的方式公開出來。

 

有一個重點是,上述的四項工作是要同時實施,而不是各別進行。這四項工作如何以一種具有統合性且相互支援的方式進行,是地域博物館的重要工作;也就是說,博物館所進行的資料蒐集、研究調查與展示工作,必須相互支援。另外一個重要的事情,是這些工作都應該儘可能地讓地方人士參與,跟博物館的學藝員一起進行,這也是日本地域博物館特有的「參加型博物館」的理念。

 

能夠讓一般的地方人士參與學藝員的研究工作,這也是博物館與其它研究機構、教育機構有所不同之處。在日本的博物館,蒐集、研究調查與展示工作主要都是由學藝員來擔任。最近,日本的制度裡出現了一個協助學藝員的補助職員,還有在比較大規模的博物館可能有獨立的教育部門;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博物館的教育工作,也是一種輪替的方式,由學藝員來輪流擔當。

 

底下以三重縣立總合博物館的一個活動為例,來說明上述的想法。在三重縣立總合博物館新館的建設地點,兩年前的一月,發現了地底下有化石。這件事促成了三重縣內大學的研究人員、博物館的學藝員,以及一般的地方人士組成一個調查團,自主地進行調查活動。雖然建設工作仍一邊在進行,致使化石的調查非常困難,但是大家還是持續努力。現在這份化石的調查報告預定在明年開館後同時公開。

 

在化石調查的過程當中,我們同時實施了兒童化石發掘體驗的見學會,讓小朋友實地體驗發掘化石這件工作。我們也臨時辦理了一個展覽,介紹在這裡發現的種種化石,並進行展覽的導覽。我們也因為這個展覽的舉辦,舉辦博物館與一般市民的交流會,讓大家藉這個展覽,談一談對於未來這個新博物館的期望。諸如此類,地域博物館所進行的調查、研究、資料蒐集、以及展示的工作,不再只是由學藝員主導,還結合了地方上一般人士和兒童一起進行。

 

在這個新博物館建設預定地發現了大象的腳印,這是三重縣第一次發現古代象的痕跡,它證明了三重縣過去也曾經有大象生存的時期,我們將它命名為「三重象」。這個發現非常受到注目。

在三重縣總合博物館新館建設地進行化石發掘的活動
在三重縣總合博物館新館建設地進行化石發掘的活動

 

此外,我們還發現了許許多多古代動物的化石,包括鱷魚、鹿的化石等,我們將部份開放的地方讓小朋友進行化石發掘的練習;我們也將小朋友發現的化石整理起來,展示出來,每個化石都標示發現的小朋友的名字,也為小朋友在進行發掘的現場拍照,同時在展覽會場中展出。

 

在我們舉辦的發掘化石展覽中,我們透過三重象的足跡去推測它的大小。結果我們發現,這隻古代象應該有4米高,是一隻非常巨大的大象。我們也將發現的化石,透過展示的方式說明如何從這些化石拼湊出來,去理解、推測它過去是什麼樣的動物;我們也再現了化石發掘現場的狀況,告訴觀眾專業的考古學者是如何逐步發掘化石。

日本地域博物館概念的成立

日本近代博物館的誔生,始自1872年出現的湯島聖堂博覽會,是現今國立東京博物館的前身;1877年出現的教育博物館,則是現在的國立科學博物館的前身。這兩座博物館成為今天日本兩大系統博物館的起源,同時也說明了日本的博物館是從國立的博物館開始著手。

再現三重象的形貌,以及模擬化石發掘現場說明考古工作的內容。
再現三重象的形貌,以及模擬化石發掘現場說明考古工作的內容。

 

從1930年到現在,日本的博物館館數的變化又是如何?我們可以看到,在1930-1950年代左右,只有很少的博物館。到了1970年代開始,超越了一千個館;1980年代有二千多個館,到了1990年代大致達到三千個館。1990-2000年的這十年間,是館舍數量發展最快速的十年。在2000年左右已經達到五千多個館,而在2010年日本的博物館總數已經將近六千個館。

 

雖然日本的博物館數量相當多,但如果對照博物館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特殊的現象。日本的博物館法將博物館分為三個等級。符合全部基準的稱為「登錄博物館」,符合部份基準的稱為「相當博物館」,不符合基準的稱為「類博物館」。我們如果以2008年的博物館數量來看,五千七百多個館舍中,只有907個館是「登錄博物館」,341個館是「相當博物館」,有四千五百多個館都是「類博物館」;亦即,符合博物館精神的登錄博物館和相當博物館在五千多個館中僅佔了一千多個館。

 

對於「登錄博物館」,日本博物館法的規定是:設置者和設置目的都很明確,雇用了具有符合設置目的專長之職員,博物館有收藏、博物館的建築跟土地使用等必須合條件,此外,每一年至少開放150天以上,這樣的博物館稱為「登錄博物館」。如果雇有專長的職員,而且每一年開放100天以上者,則是「相當博物館」。而類博物館則沒有任何特殊的條件。

 

在日本的縣市(地方政府)開始建設博物館的初期,由於博物館的經驗還非常不足,因此當時縣、市、地方政府所設置的博物館,經常都是模仿國立博物館,只不過規模比較小。此時縣市立博物館的研究、調查、展示等工作的哲學,都還是與國立博物館一致,因此尚無關心到地方居民的這種想法。諸如此類只是模仿國立博物館的縣市立博物館,在日本稱為「地方博物館」。

 

在1960年代,開始有為縣市設立的博物館提出獨特的經營主張,其中的代表館就是大阪市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該博物館認為,博物館不應只是國立博物館的縮小版,地方博物館應該對它所存在的地方負有責任,儘可能地透過蒐集、研究、調查、展示等工作,將有關地方的知識內涵建構起來;也就是說,只要我們來到這個博物館,就可以認識跟這個地方有關的種種知識。

 

當時大阪市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有一位非常著名且具有代表性的學藝員日浦勇先生,他認為在博物館裡頭,不管你是多麼優秀的研究員,如果你的研究和大阪沒有關係,就對大阪沒有貢獻。在大阪市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學藝員應該儘可能地去蒐集所有有關大阪自然史的知識和資料,並且能夠將研究的成果透過展示公開出來,與地方上的居民一起分享;亦即,地域博物館不應只是國立博物館的縮小版,它應該更意識到它與所存在的地方的關連,以及對地方居民的責任。

 

在1970年代中葉,以神奈川縣平塚市博物館學藝員浜口哲一為代表,為了與此前的「地方博物館」有所區別,明確地提出「地域博物館」的概念與主張。平塚市博物館認為,地域博物館不應該受到行政區劃的限制,而應從自然與文化的關連性,來考慮地域博物館所關注的範圍,亦即應該關心的是作為一個有意義的文化發展區域,而不是行政單位;而且,應該開放地方居民參與博物館的可能性和作法,提出了「參加型博物館」的主張。平塚市博物館「地域博物館」的主張,其後由伊藤壽郎將之體系化,發揮了更大的影響。

 

就在此後,「地域博物館」的主張成為日本縣市立博物館經營的哲學理論。雖然在1970年代就有地域博物館的主張,但直到1990年代,符合地域博物館主張的經營模式才逐漸普及。日本實踐地域博物館理念的博物館有兩個最重要的特徵。第一,博物館必須讓一般的人都能夠參加,也就是居民參加型博物館。第二,博物館重視教育與學習活動。以往的博物館活動偏向資料蒐集與研究工作,而地域博物館重視的則是教育與學習工作。

地域博物館的社會職責

一、地域博物館應該是一個認識、學習地方的場所

這一點是最接近博物館傳統功能之處。透過與地方有關的資料蒐集與研究,並將研究與蒐集的成果透過展示傳達出去。經由這種方式,可以使地方上的居民,對於自己所生活的地方的歷史,或生活中的種種活動,生活環境周遭的自然的價值,或者是地域社會的傳統更加了解,而注意到地方本身的重要性,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到平常忽略的地方重要寶物。

 

舉三重縣立博物館一個有關民俗的調查活動為例。這是有關三重縣內輕便鐵道的調查。輕便鐵道是日本在剛開始建設鐵道之時,曾經使用過的鐵軌幅度較窄的一種鐵道系統。現在全國只剩下三條這種鐵路。這種輕便的鐵路雖然帶給地方便利,但是經營卻是赤字,因此鐵路公司正在檢討要將輕便鐵道廢止。為了因應這一情況,三重縣立博物館的學藝員以及一般居民聯合起來,組成一個輕便鐵道的調查團,進行各式各樣的資料的蒐集與調查工作。這個調查工作將成為未來博物館進行三重縣內輕便鐵道歷史與影響展示的基礎。博物館累積蒐集的資料和研究,未來會成為博物館常設展覽、企劃展覽的基礎。

 

二、做為地方居民的學習場所

在三重縣立博物館由地方居民組成的自主學習團體,一共有九個團體三百人。這些團體關心的主題包括:化石礦物、生物、歷史、民俗等四個領域。這九個團體每個禮拜都有活動,或是協助博物館進行化石發掘的調查,或是協助進行三重縣輕便鐵道的資料蒐集,或是其他有關地方上各式各樣的植物、動物、民俗的調查。他們所蒐集到的資料與標本,都會送到博物館來。這些團體基本上每個禮拜集會一次或兩次,但是其中有一些非常熱心的民眾,幾乎是每天都到博物館來,帶著他們發現的資料或者是標本,來這裡查閱資料,或者是跟學藝員進行討論。

 

在日本,學校的學習跟博物館的學習有何不同?在日本,學校教育的目的被設定是培育出能夠做為社會人、在社會中生活的個人的基本能力。過去,日本認為一個社會人基本上必須具有聽、說、讀、寫和計算的能力。今天在社會上生活所需的能力遠遠超過這幾項,但是學校的目的,就是希望養成在社會中生活的基本能力。因此,學校教育是強制性的,是團體的,是劃一的,也為了有清楚的、明確的學習內容,訂有授課項目與學習方針。相對於此,在博物館進行教育活動的目的,是希望培養出一個具有獨立學習能力的個人。在博物館的學習是由個人決定學習的內容跟深度,是自主性的,強調個別性的,強調個別的興趣與關心,沒有特定的學習方針或者是學習要領。博物館的責任,就是協助個人去完成他感到興趣的事情的學習,並使他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成就感跟充實感。博物館中學習活動的特徵,即是鼓勵個人進行自由的學習,並且協助個人完成他所想學習的事項。

 

過去三重縣立博物館中,專職的學藝員只有兩位到三位。這樣的編制,光是進行資料的整理、借出、使用以及觀眾的對應,就已經非常忙碌,根本無法思考或是執行其他的博物館工作。我就任後盡力改變這樣的情況,讓博物館的活動更有地域博物館的理想,其中,我認為兒童應該是地域博物館首要關注的觀眾群,一定要讓兒童了解博物館、喜愛並知道如何使用博物館。

 

2010年,三重縣立博物館舉辦的一個為了十來歲兒童設計的活動,名稱是「成為大人後還想留下來的東西-大家一起來找地方的寶貝跟魅力」。公開徵集參加者,並為申請參加活動的人舉辦說明會。到了暑假期間,將參加者分組分別進行調查,參加者可以是家族一起參加,也可以是班上的同學一起組團報名參加。會舉辦成果發表會跟交流會,讓參加者發表調查的結果並進行交流。在這次的計畫中,參加者的調查題目可以舉例如下。有一個小組去調查公園裡頭一個老井的謎,也就是去了解這個古井的歷史,以及過去使用的方式。另外有一組團隊調查的是松名瀨海岸的狀況,以及海岸邊常見的生物。其他還有:「三重縣能樂發祥」說法的真偽問題;學校建設時發現的遺址調查;有一組做的是三重縣日本傳統家屋的調查。有一組以三重縣一般人家的玄關所懸掛「注連繩」為調查題目,注連繩與民俗信仰有關,以乾稻草和植物、木板等編製而成。日本一般民家只在過年期間懸掛,但三重縣伊勢市等地方大部分民家幾乎一整年都懸掛著。這個小組訪問當地280間民家,逐一了解各個家庭使用「注連繩」的習慣,製作技術與型制等。

 

這些題目都是參加的小朋友跟家人,或者是同學跟同學所決定;他們靠著自己的腳跟口去尋找、去詢問答案。調查告一個段落後,我們為小朋友舉辦一個成果發表與交流會議,大家分組來報告自己在暑假期間對於設定的題目調查的結果。在成果發表與交流會之後,我們為參加這一次活動的參加者-小朋友跟家長們,舉辦了一場兒童會議,讓大家在經過這樣的經驗之後,談一談他們心目中想要什麼樣的博物館。三重縣的縣長也參加了這一次的兒童會議,聽了參加者、小朋友們、還有家長們種種想法。

 

在這次兒童會議中,小朋友們提出很有趣的想法。有的小朋友說,由於這次的活動我認識了新的朋友,也有了非常快樂的體驗。有的小朋友說,我從來不知道博物館這麼努力在讓我們有一個快樂的學習經驗。有的小朋友說,我本來對博物館沒什麼興趣,但是透過這一次的活動,我想我還會想再去參觀博物館。有的小朋友說,他還想要做更多的調查。有的小朋友說,自己不知道的事情透過調查去學習跟理解,這樣的經驗非常的快樂。有的小朋友說,我本來以為博物館和學校沒有兩樣,結果沒有想到博物館的學習是這麼快樂的事情。

2010年「成為大人後還想留下來的東西-大家一起來找地方上的寶貝跟魅力」活動舉辦的成果發表與兒童會議
2010年「成為大人後還想留下來的東西-大家一起來找地方上的寶貝跟魅力」活動舉辦的成果發表與兒童會議

 

這個活動的設計,讓小朋友們決定自己關心的問題,自己組成研究、調查的團隊,實地去進行調查、瞭解、收集資料,並把研究的成果進行公開的發表;也就是我們希望小朋友透過這樣的活動,理解博物館所進行的資料收集、保存、研究、教育、展示等等活動。在這樣子的活動之後,小朋友們對博物館有更多、更深、更貼近的、更親切的體會,而這樣的活動也是讓小朋友們透過自己親身的調查,對於地方上的,不管是歷史、文化或生活種種面向有更多更深入的體會。

 

在2012年1月左右,我們以小學五年級的學生為主要的對象舉辦了一場活動。我們希望這些小學五年級學生,協助我們調查在三重縣新年的時期一定會吃的,一種稱為「雜煮」的食物。之所以以「雜煮」為調查對象,是因為雜煮是一種日本在新年期間非常普遍的食物。但是雜煮的內容或是調味,會因為地方而略微有所不同。三重縣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東日本跟西日本的飲食文化同時存在於三重縣內,因此雜煮的調查對於理解三重縣內飲食文化的實際狀況是個有趣的題目。此計畫是希望三重縣內小學五年級的學生調查自己家裡頭新年期間食用雜煮的方法以及雜煮的內容,透過這個調查的結果可以和五十年前曾經進行過的調查進行比較,理解三重縣雜煮飲食文化有何變化。這個調查我們以縣內的小學五年級學生為對象,結果我們回收了三千五百張的調查卡,在經過整理後發現,三重縣今天食用雜煮的習慣跟五十年前幾乎沒有什麼改變,這個結果顯示了在三重縣對於日本傳統飲食的習慣仍然根深蒂固。我們在2013年將同樣的計畫又重新實施一次,但這次調查的對象是三重縣內新年期間所食用的食物,而這個調查顯示,由於新年期間食用的食物有追求新口味、新料理的傾向,所以跟五十年前的新年期間食用食物的內容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

 

雜煮調查計畫的實施方法,是發給小學五年級學生一張調查卡,讓他們紀錄家裡面所製作跟食用的雜煮,用了什麼樣的調味料,或是雜煮裡頭放了哪些東西,並請他們用繪圖或是攝影照相方式,將家裡的雜煮料理做下紀錄,附在調查卡上。這個調查告一段落之後,我們舉辦了一個雜煮的交流會,邀請參加調查的小朋友跟家庭來製作家裡所食用的雜煮,帶到會場來彼此分享不同的口味。我們也舉辦了一個雜煮調查成果的發表會,讓大家知道這次調查的結果,以及與五十年前調查成果比較的狀況。

由五年級學生進行調查並填寫之「雜煮調查表」,以及「雜煮交流會」募集參加者海報
由五年級學生進行調查並填寫之「雜煮調查表」,以及「雜煮交流會」募集參加者海報

 

從博物館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為這樣的計畫有以下幾個意義。第一,它鼓勵了家人一起就地方上的飲食文化進行調查,也藉由這個機會注意到、關心到地方上傳統的價值、習慣跟其他地方的不同,也注意到三重縣內飲食文化的多樣性。此外,這樣的活動使得更多的人開始關心地方的文化,同時這樣的活動也增加了博物館的資料與來到博物館的觀眾。

三、為地方營造、地域社會再生的場所

日本社會已經呈現一個非常顯著的M型社會,有錢的人跟沒有錢的人的差距越來越大。還有另外一個特徵是,像過去家族,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跟孩子,家族三代、四代同堂的狀況已經消失,幾乎都是以非常小的單位生活的狀況,譬如說個人或者是小家庭,這使得人與人的連結、家族之間的連結越來越孤立。老實說,現在的社會是一個非常生活不易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當中,大多數的人都希望他們能以個人被認同,尋求個人的成就感以及個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博物館原本就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協助個人建立成就感這樣的課題為目標。在這方面,博物館的影響相當顯著。我們發現,如果曾經在博物館體驗過博物館學習或相關教育學習活動的人,他在地域社會當中進行地域貢獻活動的比例也會比較多。我們也發現,由於在博物館學習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參加者能夠注意到地方上的不同課題,因此就會使得參加博物館學習活動的人重新發現地方,也重新喜歡上地方。這結果使得地方慢慢的有所改善,這是博物館對地方營造有所貢獻的獨特方式。博物館應該儘可能的讓地方上的居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樣的事情。

 

以三重縣內所舉辦的「自然文化祭」為例,約自二十年前開始,三重縣每一年都會為縣內以自然為主題的市民社團或是大學社團,還有各式各樣的生涯學習設施舉辦「自然文化祭」,讓這些團體與設施辦小型展覽或者是工作坊,介紹自己社團所做的事情、所關心的事情,跟其他社團相互交流,也希望吸引到對這樣的主題關心的市民來參加他們的陣容。三重縣立博物館在決定建設新館後,也參加自然文化祭宣傳博物館未來要做的事情。

三重縣舉辦的「自然文化祭」場景
三重縣舉辦的「自然文化祭」場景

 

博物館協助大家,與地方上的人一起來學習、探索、調查地方的歷史與自然。結果由於發掘了更多地方上的傳統文化資料與歷史,也間接造成地方傳統文化或產業再次復興的案例。例如在三重縣內原來有一種傳統的漆器作法,稱為「伊勢春慶」。由於此種漆器的作法是專門為了位於三重縣的伊勢神宮、獻給神宮的漆器用品。但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後,這個作法突然沒落了。由於博物館收集了這樣的漆器作品,並且調查了這種漆器的做法,把它流傳下來,間接帶動了地方上的漆藝師重新開始製作這樣子的漆器。還有一個案例是,在三重縣有一種傳統工藝技術,稱為「擬皮紙」,這是在和紙上面塗油,像在製作皮革那樣,在和紙上面加工使得和紙可以防水且非常耐用的技術。這個技術也漸漸被大家所忘記。但是由於博物館收集紀錄了這個技術的相關資料與相關的標本,因此當地的人又可以重新拿來再加運用。

 

博物館另外一個可以對地方有所貢獻之處,是博物館可以對行政或者是地方社會扮演一個智庫的角色,甚至進行一些跟政策相關的提案或建議。這是因為在博物館裡所進行的研究非常多樣而豐富。博物館的學藝員集合了各種不同專長的人,大家可以彼此交流跟討論,會得出跟大學或其他研究設施不一樣的成果。我認為博物館應該在地方社會當中,跟相關的一些設施或團體建立起一個並不那麼緊密,但是可以相互協助的社會網絡。比如說跟大學、跟地方的行政團體、跟其他的生涯學習設施、或者是跟其他的博物館、還有在地方社會當中的市民活動團體、市民研究團體等等。這些其它的組織都各自有各自的目標與工作方式,但是在必要時可以互相交流想法、資訊或者是進行相關的討論。像這樣以博物館為中心的地方教育研究的社會網絡,對於發揮地域博物館的社會功能非常重要。

地域博物館可以做為地方教育研究社會網絡的中心
地域博物館可以做為地方教育研究社會網絡的中心

結論

我的結論是,博物館對於地方上的居民能夠扮演的角色是,為地方上的人製作、設計一些讓他們學習地方的事情的機會,瞭解自己的地方與自己的生活,同時也對於自己的學習能力持有信心,連帶的也對於他所學習有關於地方的事,越知道越多,學習越多,也越來越喜歡,這結果會使得更多地方上的人更關心地方上的事情,也會促成地方社會全體更加有活力。像這樣博物館仍然以自己的研究、調查、收集、展示、教育的工作為中心,但是由於更注意到跟地方社會上各式各樣的相關組織,以及地方上居民的學習需求,去展開各式各樣的博物館活動,這是地域博物館對地方營造可以發揮的社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