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81期-蘭陽博物館的誕生

文/圖:蘭陽博物館

蘭陽博物館 (林育德 攝)
蘭陽博物館 (林育德 攝)

宜蘭是一座博物館

1989年,在宜蘭地方人士的奔走下,宜蘭縣政府萌生了籌建一座「開蘭博物館」的想法。1992年,開蘭博物館重新定名為「蘭陽博物館」。

 

前宜蘭縣縣長(1989-1997)游錫堃:「當我們有「蘭陽博物館」這樣的構想時,幾乎是全國首創,文化就是創意,所以這就是一個文化創意產業。但是在20年前,雖然縣政府想要設立博物館組織,但是真正的權利並不在縣政府手上,一定要經過中央的同意,也就是當時的省政府同意,所以我們宜蘭縣政府是「無權、無錢、無人」,只是有這樣的理念而已!經過了我們的努力爭取,好不容易我們得到當時省主席連戰支持,終於經費撥下來了,於是我們就開始著手進行規劃。

2011/7/29蘭陽博物館舉辦一場歸鄉的座談會,邀請自前縣長游錫堃(前排右4)、劉守成(前排右6)、呂國華至現任縣長林聰賢(前排右5)等在博物館籌建過程中的重要推手,從博物館不同世代的角度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為新生的蘭陽博物館提供發展的建議
2011/7/29蘭陽博物館舉辦一場歸鄉的座談會,邀請自前縣長游錫堃(前排右4)、劉守成(前排右6)、呂國華至現任縣長林聰賢(前排右5)等在博物館籌建過程中的重要推手,從博物館不同世代的角度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為新生的蘭陽博物館提供發展的建議

2011/7/29蘭陽博物館舉辦一場歸鄉的座談會,邀請自前縣長游錫堃(前排右4)、劉守成(前排右6)、呂國華至現任縣長林聰賢(前排右5)等在博物館籌建過程中的重要推手,從博物館不同世代的角度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為新生的蘭陽博物館提供發展的建議

 

前宜蘭縣縣長(1997-2005)劉守成:「為了落實社區整體營造,我們先構想在有特色的社區來成立各個博物館,但是各鄉鎮、各社區的博物館需要一個母館,於是形成了「蘭陽博物館」的概念。

 

在研究方面,蘭陽博物館有計畫地,針對全宜蘭各地,進行人文及自然資源的發掘與調查研究,並且以數位方式,建立了宜蘭在地的研究資料庫。

 

在典藏方面,包括了民俗文物,以及史前文物兩大項,這些典藏品主要來源有三種,第一,是來自宜蘭縣立文化中心與文化局所蒐藏的地方民俗文物;第二,是近年來宜蘭縣考古遺址,所搶救發掘出土的史前文化遺物,包括有丸山、大竹圍、淇武蘭、宜蘭農校等遺址;第三,則是針對宜蘭縣內潛藏的蒐藏資源,透過發掘調查、田野採集、交換、購買、捐贈,以及政府單位的撥交方式取得。

淇武蘭考古發掘現場(宜蘭縣文化局 提供)
淇武蘭考古發掘現場(宜蘭縣文化局 提供)

 

最後,在教育方面,蘭陽博物館有計劃地整合了宜蘭縣的博物館資源,並結合宜蘭縣多年來推動社區營造,所累積的特色與人力資源,推展全縣的博物館事業,鼓勵民眾參與博物館活動,實踐文化深耕的目標。

象徵開蘭第一城的館址

劉守成:「在博物館選址的考量,首先考慮到頭城是開蘭第一城,所以地點最好是在頭城;再則烏石港是蘭陽最早的對外港口,具有其歷史意義;最後,烏石港腹地相當好。前有港口與沙灘,交通也方便,綜合以上3點,最後我們選在烏石港區中之烏石礁遺址公園為蘭陽博物館預定地。

烏石港遺址公園為蘭陽博物館預定地
烏石港遺址公園為蘭陽博物館預定地

單面山的建築

劉守成:「在軟體方面,我們希望蘭陽博物館能包括宜蘭縣的整個山水景觀,包括太平山、中央山脈、蘭陽平原、太平洋…等及其人文特色與歷史傳承。硬體方面我們找了台灣當時最好的建築師姚仁喜先生的大元建築師事務所來設計,啟發於東北海岸特殊地質景觀,以原始自然的形象塑造出單面山的建築。

工程進度的難關

2004/7/31蘭博開工
2004/7/31蘭博開工

2004年7月31日,籌備近15年的蘭陽博物館終於在烏石港動工,從省政府時期的開蘭博物館,歷經蘭陽博物館籌備處及宜蘭縣博物館家族的多方努力,一座俱備宜蘭多元特色的大型博物館逐漸成形。2005年8月承包商卻因為財物問題無預警,興建工程停擺!

 

前宜蘭縣縣長(2005-2009)呂國華:「如果這個工程沒有在最短時間內復工即會面臨經費被收回的命運。當時面臨了全世界原物料的上漲的問題,原有的合約內容當中並沒有物價指數條款的規範,廠商必須要承受原物料上漲的問題,不敢冒然投標,所以我們修改合約內容,增加了物價指數條款。另外,針對工程設計內容,因為有些材料來自國外,而且非常昂貴,於是我們將一些高價格進口材料抽換為台灣本土同規格同品質的材料,因此節省了6000多萬元的經費。在整個合約內容與工程設計內容適度調整後,我們積極進行整個招標工作,2006年歷經4次流標,到第5次才順利由利晉工程公司得標,接續興建工程,2006年11月28日舉行復工典禮,停工一年多的蘭陽博物館工程再見曙光。

呂國華縣長(左2)巡視蘭博工地,前為單面山建築模型
呂國華縣長(左2)巡視蘭博工地,前為單面山建築模型

山、平原、海

 

 

蘭陽博物館在展場設計上,傳達當代宜蘭人認同的價值觀,呈現宜蘭人的經驗,特別是與環境互動的經驗,常設展特別由上而下分為四層樓設計,共有山層、平原層、海層,以及記錄宜蘭過往歷史的時光廊以展現宜蘭的地理環境及人文軌跡。

蘭陽博物館常設展(林梓椋 攝)
蘭陽博物館常設展(林梓椋 攝)

部落廳與兒童探索區

泰雅部落廳則是補足了常設展的內容,希望能夠把曾在蘭陽平原上活躍過的民族都呈現出來。而兒童探索區它是一個學習的場域,兒童能在此互動,於遊戲中學習,藉此讓兒童了解這塊土地與祖先們曾經有過的生活方式,因此產生情感與認同感,繼而傳承。

邁向開館之路

蘭博的建築工程從2008年5月封頂之後,室內空間的展示工程就交給軟體廠商進行,其中分成裝修、圖文版面、模型、多媒體製作等七大項,展示內容也完整呈現宜蘭的自然與人文之美!

 

蘭陽博物館內人潮 (鄧尊仁 攝)
蘭陽博物館內人潮 (鄧尊仁 攝)

 

 

現任宜蘭縣長(2009~)林聰賢:「從我接任縣長後,見到蘭陽博物館從展示規劃設計到整個硬體的完成,從試營運到正式開館…蘭陽博物館的籌建,包括構思、規劃、創設到建置完成,共花了將近20年,在這段漫長的時間中真的是困難重重,不管是中央、地方或者是宜蘭縣政府的同仁都非常努力,但是最後的結果是令人驚艷的,而現今最重要的課題則是如何將它營運好。

 

自2010年10月16日正式開館後,所有原有的展示設計方式,都要經過遊客的檢驗,我們不斷地調整,如何以現有的設計讓遊客在使用上能夠真的發揮它的功能。蘭陽博物館是一座涵括自然與人文學科的綜合性地方博物館,規劃辦理宜蘭全縣自然與人文資源之保存、維護及展示教育相關工作,希冀透過宜蘭自然環境與人文發展各項之調查研究、典藏維護及展示教育推廣,累積並整合宜蘭研究資料庫,使其成為全體縣民的動態教育場域,充份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之功能。

蘭陽博物館外人潮 (劉榮吉 攝)
蘭陽博物館外人潮 (劉榮吉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