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42期-蛻變 ‧ 重生-三剛鐵工廠文物館

陳宜伶、黃有卿、曾昶尊,蘭陽博物館改編

三剛鐵工廠文物館入口。
三剛鐵工廠文物館入口。

編按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經典蘭陽──宜蘭縣國家文化記憶庫」,為蒐集、整理宜蘭博物館家族在地知識建置計畫,透過關注在地人群長時間與自然互動累積的智慧,發掘、調查、研究與書寫,將宜蘭在地知識予以紀錄,並將調查資料上傳至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蘭陽博物館特此將該計畫作系列電子報,延綿知識的積累,廣宣宜蘭在地人文風情。

文物館的前身

三剛鐵工廠成立於1962年,由廖心賀、馮輝通、林添金三人共創。鐵工廠創立之初,由廖心賀負責車床兼廠務管理,馮輝通及林添金處理焊接(西工)兼外務,三人自命組成金剛陣容,因而將工廠命名為「三剛鐵工廠」。三人兢兢業業,技藝日益純熟,在1971年左右,工廠幾乎能百分之百自製燒頭式漁船內燃機,標誌著鐵工廠從開創到站穩基礎,成為當時南方澳頗具盛名的鐵工廠,在業務最繁忙時,工廠員工多達35位。

三剛鐵工廠內一樓展示空間。
三剛鐵工廠內一樓展示空間。

銘感於心的三剛鐵工廠文物館

三剛鐵工廠文物館,前身為1962年創立的「三剛鐵工廠」,2004年,股東決定歇業並處理掉一切設備時,共同創辦人廖心賀之長子廖大慶,不忍父親輩的心血消失,設法將場內儀器設備保留下來。三剛鐵工廠是南方澳現存最古老的鐵工廠,由廖心賀、林添金與馮輝通三位,原先在「喜生鐵工廠」的師傅們成立。自命為「金剛陣容」,遂將工廠取名作「三剛」,籌備初期,除了三位師父外,因擔心資金不足,另外找了蕭石虎先生入股,請他協助管理帳務。


1970年代,三剛鐵工廠有能力自製「YAKITAMA」燒頭式內燃機,在當地漁港相當出名。不幸的是,正當事業起步,廖心賀(1927-1972)卻在工作中意外辭世,頓時其遺孀與孩子們失去依靠。擔心廖家的生計問題,另外兩位股東決定聘請廖心賀之妻到工廠擔任會計一職,這份恩情始終惦記於廖大慶心中,成為他開設文物館的其中一個原因。走進館內,一樓可見過往的大型機械,二樓陳列許多老照片,三樓則擺滿了廖大慶收藏的佛像、繪畫與其墨寶等。若有幸遇到廖大哥,別忘了跟他多聊聊,跟著他走到4樓,眺望南方澳的美麗與興衰,聽聽他口中的三剛鐵工廠,您一定會深受感動。

三剛鐵工廠內二樓文物展示空間。
三剛鐵工廠內二樓文物展示空間。
燒頭式內燃機位於三剛鐵工廠文物館內現況照片。
燒頭式內燃機位於三剛鐵工廠文物館內現況照片。

樂於分享的大慶

廖大慶,1953年出生於南方澳,擅長書法、古董收藏、導覽等。

 

由於父親廖心賀早逝,身為宜蘭高中模範生的廖大慶在畢業之後,放棄聯考,直接入伍,兄代父職地協助母親照顧弟弟妹妹們。雖然父親很早就離開了,但在廖大慶的生命中父親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初中的某個暑假,廖大慶跟著父親到鐵工廠受訓,被叮嚀要先畫草圖,到了工廠再看師傅拆解機器比對。一段時間過後,廖大慶扎下深厚的機械底子,這都得感謝父親具有脈絡且重視實務的教學方法。此外,父親時刻囑咐為人道理,譬如高一提議和同學露營去,媽媽因擔心孩子危險而反對,爸爸卻認為,既然是孩子自己提議的,就要對自己負責、全力以赴做到最好,二話不說買了登山杖和背包回家給他。也許正是受父親的身教言教影響,廖大慶始終惦記著父親過世後,林添金與馮輝通兩位師傅照顧廖家的恩情,因此,他不捨於三剛鐵工廠的結束,在2004年,想方設法地保留儀器,開設三剛鐵工廠文物館,述說南方澳的故事。三剛鐵工廠文物館開幕後,他日日磨墨提筆,其中,「幸福」二字之美,吸引了許多名人前來交流。樂於與人分享的他常常饋贈墨寶,偶爾則與人以物易物,甚至還和牙醫交換過假牙哩!

書法家廖大慶與其作品「幸福」。
書法家廖大慶與其作品「幸福」。
廖大慶賢伉儷。
廖大慶賢伉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