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19期-從繁盛到瀕絕—守護宜蘭溝渠濕地的水岸明珠「風箱樹」

李俊緯  /  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

風箱樹耐濕生水域,是原生宜蘭的特色樹種。
風箱樹耐濕生水域,是原生宜蘭的特色樹種。

編按

林業試驗所目前著手推動「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針對全國各地珍貴稀有且名列維管束植物紅皮書的原生植物,進行棲地族群調查與移地繁殖復育工作;宜蘭縣位於台灣東北部,長年受到來自海洋季風吹拂影響,加上平原南北側分別有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延伸的多樣地形地貌,成就獨特多變的氣候條件,也孕育豐富精采的植物資源,本專欄規劃於一年四季不同月份的物候下介紹原生宜蘭縣內、具代表性的當令珍稀植物,期喚起民眾對在地植物的關懷,甚至願意起身投入實質的保育工作,共同陪伴蘭陽地區的這艘綠色方舟航向未來。

此風箱樹非彼楓香

「風箱樹」是原生台灣的灌叢木本植物,由於本身具有高度耐濕的特性,昔日普遍分布於台灣北部或東北部濕地或水澤,早年在宜蘭地區水田灌溉溝渠兩側的土堤旁都有她的身影,陪伴在地年長農友渡過那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勤農耕歲月。然而,隨著水田耕種面積逐年消減,加上阡陌田間灌溉溝渠土堤大量水泥化的雙重影響下,這位長住蘭陽平原的水岸明珠竟已名列極度瀕絕的珍稀植物,想要一睹原生的野外族群已難如登天。

 

風箱樹(Cephalanthus naucleoides、C. tetrandrus、C.ratoensis )是茜草科風箱樹屬多年生的落葉植物,名字聽起來常與同音的「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混淆,但兩者卻是風馬牛不相及的物種;楓香的知名度高於今天的主角風箱樹,因為葉片會因秋冬低溫而變紅變黃的迷人特性,加上樹勢高大挺拔,一直以來是相當重要的大型景觀喬木。目前宜蘭地區存在不少具歷史價值的楓香老樹,如礁溪鄉二結的土地公廟「福楓廟」,廟名結合超過百歲的楓樹神及福德正神共譜「二神合結保安村」的特殊歷史文化,在台灣應是獨一無二的傳奇。

 

相較於二結楓香老樹受到在地居民高度尊祟且和諧共生的傳奇故事,風箱樹的命運實在顯得有些多舛。

從繁盛到瀕絕,訴說台灣一世紀的開發史

爬梳台灣植物資訊整合系統植位數位標本資料庫時,你會發現廣泛分布東亞中國、南亞印度以及北美洲東岸的風箱樹,居然只存在23筆數位化標本,其中最晚近的一份標本採集日期落於1989年5月22日,由當時任職台灣大學森林系廖日京教授在公館的校園內採獲,至今已超過30個年頭。這23筆標本中有22筆採集地點都在台北盆地新店溪流域一帶的大安、富田町(頂內埔)、古亭到公館,足以看出當年風箱樹是台北盆地普遍分布的濕生野樹,可惜的是隨著台北盆地持續且大規模的拓展開發,這些老欉的風箱樹早已不復見,徒留一套套的腊葉標本見證台北城的自然演變史。

 

而存放在日本東京大學植物標本館的第23筆風箱樹的數位標本故事性十足,這份標本是「川上瀧彌」(Kawakami Takiya)在1904年的夏天在羅東雙生腳(Rato,Girancho)採集到,因此命名為「羅東風箱樹C.ratoensis」,但研究人員後續在台北盆地採集的標本詳細比對後,確認只是一般的風箱樹的身份。

 

這筆在宜蘭羅東的採集標本是資料庫裡唯一不在台北盆地範圍的記錄,更是風箱樹屬在台灣採集到首筆記錄。時光回到二十世紀初的1903年,剛從日本北海道札幌農學校畢業不久的川上瀧彌,懷著一圓植物病理學家暨植物學家的夢想,被派來台灣擔任總督府殖產局農商課技師,賦予主導日治時期台灣最重要的植物調查計畫,以及與農業、植病相關的工作;來台期間川上多次來到宜蘭大南澳及大同山區調查採集,留下很多份重要的植物標本,除了1904年在羅東首次記錄到風箱樹外,台灣的第一份蓴菜標本也是川上在宜蘭拳頭姆山附近所採集,時間則晚了發現風箱樹兩年。

 

川上瀧彌曾擔任台灣博物館的創館館長,1911年在台灣總督府殖產局派遣下,川上遍訪南洋印度各大植物園、農業種植園、博物館,並隨時隨地採集蒐羅各種郊野植物,考察南洋經濟作物引進臺灣的可行性,這一段趣味橫生的南洋植物探險遊記近期已由林業試驗所翻譯出版成為「椰子的葉蔭」一書。

川上瀧彌1904年,來到羅東採集到的全台最早一筆風箱樹標本,當時一度將她命名為羅東風箱樹(數位標本資料來源:國立台灣大學植物標本館 2012)
川上瀧彌1904年,來到羅東採集到的全台最早一筆風箱樹標本,當時一度將她命名為羅東風箱樹(數位標本資料來源:國立台灣大學植物標本館 2012)

復育風箱有成的五十二甲濕地

風箱樹本身具耐濕生長強健特性,對土堤護岸效果奇佳,是早年水田的重要景觀樹種,而其葉型酷似芭樂葉且喜好濕生水域而有「水芭樂」別名,宜蘭在地人則因她盛花時期的球型頭狀花序外型稱她「珠仔花」或「珠花樹」,這兩個接地氣的名號對在地民眾應格外熟悉親切。

白色的頭狀花序是風箱樹的特徵
白色的頭狀花序是風箱樹的特徵

 

跨越兩個世紀、命運多舛的風箱樹,遭逢生育地開發等巨大改變下,從普遍分布台北盆地濕生水域的野樹到只剩下標本館內一紙紙的腊葉標本,從宜蘭的羅東山區即有族群分布到蘭陽平原野生個體幾乎完全消失,更被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列為國家極度瀕危(National Critically Endangered, NCR)的等級,物種面臨驟然滅絕的危機日增,突顯出林業試驗所推動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的急迫性與重要性,珍稀物種的移地保存(ex-situ conservation)保留了物種永續繁衍的最後希望。

 

正因為曾陪伴在地農民渡過數十個春夏秋冬,思念風箱樹的情感不斷,促使在地保育協會與社區大學投入風箱樹的繁殖復育工作;利用風箱樹枝條扦插易發根的特性大量培育幼苗,更結合社區民眾認養苗栽、細心呵護照顧復育區的風箱樹,如今在冬山河畔的五十二甲濕地河道沿岸,才有機會看到全台灣數量最集中的風箱樹,不分白晝或黑夜、排成一列地挺立河堤之上,堅毅地守護這片豐饒的蘭陽平原。

復育有成的冬山河畔五十二甲濕地是全台灣風箱樹最多的區域
復育有成的冬山河畔五十二甲濕地是全台灣風箱樹最多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