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國定丸山考古遺址的教育推廣:以 2024 年蘭博暑期考古營為例

文/圖 蘭陽博物館研究典藏組國定考古遺址監管員 陳宜伶

第168期-2024年9月

丸山遺址位於宜蘭縣冬山鄉丸山村與八寶村交界處,1998 年因丸山小丘上之私人地主欲辦理靈骨塔的興建工程,遂進行三階段試掘與 1 次大面積的搶救發掘。隨著大批史前文物的出土,在 2003 年 12 月 26 日丸山小丘被指定為縣定古蹟,並於 2006 年依據新修訂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改為縣定遺址,正式命名為丸山遺址,為宜蘭縣境內重要的史前遺址,也是臺灣考古發掘規模較大的遺址之一。2018 年 11 月 28 日文化部公告丸山小丘中部分範圍為國定丸山考古遺址,成為臺灣第 9 處國定考古遺址。

1998 年的丸山遺址大規模搶救發掘,在當時為一個地方及考古界重視關注的事件,發掘團隊利用各種機會進行社會教育,透過媒體日、校園日及團隊工作會報等,提供考古現場工作夥伴及社會大眾有機會認識三千多年前新石器時期史前人們的故事,讓不同人得以參與考古發掘的過程,成為考古教育推廣的一環。一直以來,丸山考古遺址的教育推廣工作除了長期與地方民眾連結並密切互動外,近年蘭陽博物館主辦的考古營隊,也透過館內資源整合運用,結合環教老師現地教學,藉由石片鑽孔及強調考古素養啟發的環教課程,成為丸山考古遺址在暑期教育推廣工作的現在進行式。

考古營隊的現地認識與教學

以考古營隊作為推廣教育應用的方式,在 2012 年便由蘭陽博物館與宜蘭縣文化局的考古工作室開始進行。該年 10 月下旬配合「人類學百年特展」辦理「丸山考古營」,活動結合鄰近丸山遺址的慈心華德福學校以及順安國小,舉辦 4 個梯次的體驗活動,希望居住在丸山遺址附近的學子可以透過參加營隊,有機會了解考古學家的工作,學習遺址發掘的方法,也體會親手將遺物從土裡拿出來的經驗,進而認識這些曾經生活在學校周邊的古老鄰居。

今(2024)年蘭陽博物館辦理的兩梯暑期考古營隊,分別在 6 月 29 至 30 日及 7 月 10 至 11 日展開,招募來自全國對考古有興趣的國小 4 年級到國中 8 年級學生,以「他山之石」為主題,從遺址出土石器推想丸山人如何取得自然資源及體驗石片鑽孔的方法,透過現地教學與體驗活動,除了認識丸山遺址的發掘經過及重要的出土文物,也能認識遺址周邊的石聖爺公廟、公埔圳湧泉等生活環境。

圖1:蘭博暑期考古營小朋友在石聖爺公廟旁公埔圳湧泉處遠眺丸山小丘,了解遺址區域位置,左側樹後方即為丸山小丘位置
圖1:蘭博暑期考古營小朋友在石聖爺公廟旁公埔圳湧泉處遠眺丸山小丘,了解遺址區域位置,左側樹後方即為丸山小丘位置
圖2:位於遺址周邊的石聖爺公廟可遠眺丸山小丘位置
圖2:位於遺址周邊的石聖爺公廟可遠眺丸山小丘位置
圖3:蘭博暑期考古營邱秀蘭組長於石聖爺公廟內介紹丸山遺址與出土遺物的特色
圖3:蘭博暑期考古營邱秀蘭組長於石聖爺公廟內介紹丸山遺址與出土遺物的特色

石器打製與石片鑽孔的在地體驗

1998 年丸山遺址發掘大量石材、半成品、石廢料及砥礪形器等石器,根據出土標本的分布情形,可推測丸山遺址為製作石器的主要地點,屬於宜蘭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代表遺址。石器製作可能是丸山人生活的重要部分。出土石器功用有斧鋤、錛鑿、刀鎌、矛鏃、網墜等,還有大量砥石及形制特殊的多孔形器,質地以砂岩、泥岩、頁岩、硬頁岩、板岩、片岩、綠色岩、閃玉較為常見。這樣大量利用在地資源製作石器是丸山史前聚落的一大特色,也是博物館進行考古遺址推廣教育的重要主題。

遺址所在的八寶村石聖爺廟祀奉石頭公,為在地重要的宗教信仰,當地並保有被登錄縣定民俗活動,並以八寶石聖爺廟管理委員會作為保存單位的「冬山八寶掛貫」。早年移民來到宜蘭時,多求助於石聖爺廟石頭公保佑,懇請石頭公把較為體弱多病的小孩收為義子,而開始「掛貫」的習俗。最早的「掛貫」多是從石頭公旁的石頭取得石塊,磨平打洞再穿上紅繩而成,之後石塊漸減,而改用中有孔洞的「古錢幣」。近來由廟方鑄造圓型「石聖爺公保佑平安貫」,正面刻有「石聖王爺公」,背面刻有「保佑平安」,供民眾在七夕帶著孩子前來祈求佩帶,守護兒童平安長大。

圖4:蘭博暑期考古營林宏仁老師介紹石聖爺公歷史與在地掛貫求平安的民俗
圖4:蘭博暑期考古營林宏仁老師介紹石聖爺公歷史與在地掛貫求平安的民俗

參與暑期考古營的學員在石聖爺公廟運用鑽孔器將石片鑽孔,再綁上紅線成為獨一無二的掛飾。石片鑽孔體驗使學員一方面了解史前人類的石器鑽孔原理,另一方面也了解後來生活在遺址周邊人們「掛貫」的民俗,參與的學員以石器手作體驗,認識到居住在丸山周圍,不同時期人群的生活特色與文化面貌。

圖5:蘭博暑期考古營隊學員們體驗將石片運用鑽孔器打孔
圖5:蘭博暑期考古營隊學員們體驗將石片運用鑽孔器打孔
圖6:蘭博暑期考古營隊學員完成製作屬於自己的石片掛飾
圖6:蘭博暑期考古營隊學員完成製作屬於自己的石片掛飾

考古學家的第一堂課與出土石器的教學運用

108 課綱引入素養概念,著重訓練學生在結合生活觀察、理解、歸納的能力,來建構學生的知識、能力與態度。如何將考古這一門專業且艱澀的知識轉化,引領學生進入考古領域,從考古中理解史前人類與生活環境的相關知識,一直是蘭陽博物館教育推廣人員努力思考的方向。

「觀察與推理」是考古中重要的思辯過程,也是考古學家重要的能力素養。考古學家有如偵探般,藉由觀察與推理,從考古遺址發掘出土的遺物、現象、生態遺留等線索,觀察細節,推測功用與意義,從而建構出對史前人類的想像。

圖7:蘭博暑期考古營林宏仁老師教導學員透過觀察尋找線索,由線索進行推理,需要奠基足夠知識,知識愈豐厚,推理結果會越接近事實
圖7:蘭博暑期考古營林宏仁老師教導學員透過觀察尋找線索,由線索進行推理,需要奠基足夠知識,知識愈豐厚,推理結果會越接近事實

蘭博暑期考古營以觀察、推理、找線索的方式引導學員,並以丸山遺址出土文物為教材,規劃「觀察與推理-成為考古學家的第一堂課」的教案與教學活動。課程中由觀察來比較、分類,進而找出線索進行推理;接著分組活動來觀見解,師生補充,依製造痕與使用痕來推理其功能,進而推測可能的史前人類生活模式以及如何交流與所在環境的互動關係。

圖8:考古營隊學員運用觀察與推理能力,動手仔細觀察出土石器並判斷可能的使用方式
圖8:考古營隊學員運用觀察與推理能力,動手仔細觀察出土石器並判斷可能的使用方式

丸山遺址與考古素養的啟發

2018 年國定丸山考古遺址指定理由有:「1990 年代的丸山考古遺址搶救發掘在發掘規劃及公共教育上開啟了許多當代的做法,顯示了此一考古遺址在臺灣考古遺址保護、考古教育及展示想像的前瞻性」及「為國內首先在發掘現場規律性進行考古教育的考古現場,除了在臺灣考古學研究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對臺灣考古知識的普及教育及鄉土教育均具指標性意義」。近年蘭博暑期考古營持續以遺址周邊與出土遺物為資源,透過活動與教案設計,介紹史前人類可能的生活環境與遺址發掘歷史、以石片鑽孔製作來了解不同時期來到丸山小丘的住民,在生活中運用石材的不同方式與文化,亦以「觀察與推理」的核心素養訓練,搭配出土遺物實品來作為啟發學生踏入考古學門的第一堂課。

人是考古推廣教育中的主角。從當年發掘團隊積極把握各種可能進行公眾教育的機會,讓更多人了解丸山故事,也讓考古學家研究生涯被故事所滋養,而早期考古營與活動籌劃以丸山小丘為主角,讓生活在丸山四周不同年代的人群、社區居民、專業者得以交流;近年蘭博暑期考古營的考古教育推廣工作,則透過丸山遺址與環境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嘗試把考古學的素養種子灑播出去,透過丸山遺址的養分來持續滋養著未來可能的考古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