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31期-東北部海岸遇見景天科小王子-疏花佛甲草

李俊緯、李家泓  /  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

迷你的金黃花冠頂生,像戴了皇冠的小王子。
迷你的金黃花冠頂生,像戴了皇冠的小王子。

編按

林業試驗所目前著手推動「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針對全國各地珍貴稀有且名列維管束植物紅皮書的原生植物,進行棲地族群調查與移地繁殖復育工作;宜蘭縣位於台灣東北部,長年受到來自海洋季風吹拂影響,加上平原南北側分別有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延伸的多樣地形地貌,成就獨特多變的氣候條件,也孕育豐富精采的植物資源,本專欄規劃於一年四季不同月份的物候下介紹原生宜蘭縣內、具代表性的當令珍稀植物,期喚起民眾對在地植物的關懷,甚至願意起身投入實質的保育工作,共同陪伴蘭陽地區的這艘綠色方舟航向未來。

一股偏愛多肉植物的風潮

被譽為生物多樣性之父的生物學家艾德華•威爾森(E. O. Wilson, 1929-)曾提出「親生命性假說」(Biophilia hypothesis, 1993),指出人類對生命、生物的喜愛,根植於我們的天性之中。藉由這樣與生俱來的親生命性,解釋了我們許多親近生命的行為,例如飼養寵物、種植盆栽,或是走向大自然裡踏青、賞鳥,甚或參觀動物園、植物園或農業觀光休閒農場……等等,都是親近自然生命的實質作為。

 

而筆者認為,其實人類不只在於對生命有好感,我們還更有偏好一點,就是偏好可愛的生命。當然,「可愛」並不一定要是外貌上的,在行為、性格等等都有可能有其可愛之處,更何況每個人的標準又各不相同。

 

這樣的說法正好呼應近年來國內吹起一陣迷因式的多肉植物(succulentes)栽培風潮,顯然有很大程度就是著眼於這些外貌可愛到令人著迷而無法釋手的多肉植物們!舉凡多樣的葉形、豐富多層次的顏色變化,厚實盈滿、飽足圓渾的造型,同時又相當耐旱好照料,很多種類都可以輕鬆照顧,不用怕忘了澆水的意外。更有諸多適合種植在室內窗台即可存活的強健種類,尤其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身型迷你嬌小的多肉植物很容易在家家戶戶都找到合適的生存位置。這正是多肉植物近年火紅的諸多原因。

多肉植物的特性

多肉植物並不是一個特定的植物分類,而是純粹以莖葉有無增厚此一性徵來做判斷。多肉植物肥大的莖葉是生物為了適應環境、經由長年的演化而來,用以在像是沙漠、高原、高山、濱海那樣的高日曬、乾燥低濕的嚴苛環境中生存。多肉植物透過增厚的莖葉儲存更多水分的同時,也降低了整體的表面積,以減少因蒸散作用而外逸出的水分,此外,多肉植物具有的厚實角質層或者葉表上形成毛絨狀的構造來對抗強烈的紫外線的照射,達到降溫的神奇效用。

 

除此之外,這一類植物多半還演化出特殊的光合作用模式,稱作景天酸代謝(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 CAM)光合作用,因科學家最早在景天科類植物發現此現象而得名。為了減少白天炎熱高溫下,葉片光合作用開放氣孔與外部交換氣體的過程,勢必伴隨內部水分散失,讓居住條件已極度缺水的植物雪上加霜,而演化成兩階段式的光合作用,利用夜間溫度較涼爽的時段、開放葉背面氣孔以捕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透過一系列的生化反應把二氧化碳固定成蘋果酸等產物並暫存在葉片液胞內,等待白天陽光充足時再自蘋果酸內釋出二氧化碳,以進行傳統的光合作用碳循環。

 

景天酸代謝的植物廣泛分布地球乾旱缺水的環境,種類包含絕大部分景天科、仙人掌科、鳳梨科植物,以及少數附生的蘭科植物,全世界的植物大約有一成是景天酸代謝的物種。其中有些植物甚至可以在乾燥的季節進行景天酸代謝,而在潮濕的季節則改用較常見的C3光合作用,以更大化利用水資源,並換取比景天酸代謝更好的光合作用效率。

景天科植物能在極度乾旱環境下生存,礁岩上的疏花佛甲花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景天科植物能在極度乾旱環境下生存,礁岩上的疏花佛甲花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東北角的疏花佛甲草

今天要介紹的植物,植物分類隸屬景天科(Crassulaceae)佛甲草屬(Sedum)的迷你嬌小多肉植物-疏花佛甲草(Sedum uniflorum Hook. & Arn.)。疏花佛甲草屬於多年生草本,葉密集互生、柱狀寬匙形、長3-5mm、寬1-2 mm,葉全緣肉質狀,葉尖鈍狀至銳狀,葉基楔形。花黃色,單一頂生,偶穗狀花序具5-6朵花,萼片不等長,果實直立,種子黃色。

 

疏花佛甲草是在2017的臺灣植物紅皮書上列為接近受脅(NT, Near Threatened)的物種,也是臺灣佛甲草屬內分布最靠近海邊的一種,受到海岸地區的開發及其他外來物種的競爭,目前疏花佛甲草的生育地相當侷限,臺灣全島目前僅在宜蘭蘇澳南方澳礁岩及新北貢寮福隆附近沙丘一帶有天然族群分布,屬於不常見的珍稀物種,因而被紅皮書列為接近受脅等級。

 

分布在東北部海岸的生物,除了面臨冬季東北季風滔天巨浪無情的襲擊外,也常因漁港、海堤或公路護坡等人為工程的興建開發導致「突堤效應」,間接影響生育地與族群的穩定。大型的公共工程開發在環境影響評估的機制已儘可能考量到海流的影響,但卻也無法阻止遠自他國漂來的海洋垃圾,或是各式各樣算不盡的外來種植物,一再侵害海岸原生植物的生育環境,正突顯出分布其間的這些珍稀物種,仍需要各界適當的保育作為以減少絕滅危機的迫切性。

 

台灣原生的佛甲草屬植物有16-17種,其中大部分是臺灣特有種,反映這佛甲草屬植物在臺灣演化上的特殊性。而原生臺灣佛甲草屬植物之中,分布廣泛且數量龐大而最具知名度的非臺灣佛甲草(S. formosanum N.E.Br. ) 莫屬,每年春天從北海岸公路山坡到東北角海濱、甚或蘭嶼綠島的海濱礁岩上常見一片片金黃色低矮的多肉植物花海,正是俗名石板菜的臺灣佛甲草,如此大面積的天然花毯令人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而原生臺灣的大多佛甲草屬植物的外型都和疏花佛甲草很像,有著嬌嫩細小的身形,圓圓短短的葉,以及如迷你皇冠一般的花。不過疏花佛甲草在其中,似乎算是特別圓的一種。小巧可愛的它,也就和那些在園藝市場上迷人的多肉們一樣具備著景觀、療癒的特質。

成群的疏花佛甲草花海十分吸睛的。
成群的疏花佛甲草花海十分吸睛的。

將親生命性力量轉為保育方舟

不過,回到前述對於親生命性的介紹,雖然這是一直到現在都還具爭議性的論點,回首臺灣過去的經濟發展,有很大一部份就是靠著這樣對生命的喜好而來的「需求」,轉變而成殘害生態的「供給」,從特有中、高海拔山區霧林帶的臺灣一葉蘭、喜普拖鞋蘭,到原生蘭嶼島的蘭嶼羅漢松、臺灣蝴蝶蘭,或北海岸及頭城山區曾大量分布的金花石蒜、臺灣三角楓等等珍稀植物,無一不是因為花冠葉型或植株外貌討喜吸睛而遭受大量商業採集,滿足偏愛者的自私需求造成無辜物種族群減少甚或瀕絕,這絕不是親生命的我們想看到的結果。

 

然而,不談「親生命性假說」爭議點,我們社會確實有許多人愛好著自然、愛好著生命,近年來環保教育覺醒下,也有更多人選擇起身投入保育復育植物的行列。林業試驗所近年推動的「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就是要喚起前者這樣的保育之心。而且我們相信,愛自然、愛生命的力量都是可以帶來改變的。不如乘著這波多肉植物風靡全臺的風潮,透過保種繁殖搭接環境教育與社區推廣雙管齊下,受威脅的疏花佛甲草或許有機會移居家家戶戶的陽台,成為家喻戶曉的「多肉小王子」,而此時這一座座散落城市角落的陽台就不再只是陽台而已,更是一艘艘保育臺灣生態的「方舟」艦隊夥伴了。

緊鄰海岸前線的嚴苛條件,成就疏花佛甲草的最後生育地。
緊鄰海岸前線的嚴苛條件,成就疏花佛甲草的最後生育地。

後記

疏花佛甲草(S. uniflorum Hook. & Arn.)為景天科(Crassulaceae)佛甲草屬(Sedum)的多年生植物,全球僅分布日本琉球群島及臺灣東北部新北貢寮及宜蘭蘇澳海岸,因生育地侷限且數量有限而被2017的臺灣植物紅皮書上評為接近受脅(NT)的珍稀物種。

 

疏花佛甲草與臺灣佛甲草(石板菜)是臺灣原生近20種佛甲草屬植物生育棲地鄰近海岸的唯二種類,兩者的花色均為搶眼的鮮黃色,而疏花佛甲草因花序頂生植株上方、花朵數量常僅有1朵故名疏花佛甲草(其種小名uniflorum即為單一花朵的意思),相較於常見的石板菜花序為聚繖花序且花朵數量眾多,此為該2種原生的海岸多肉植物主要鑑別依據。近年來植物分類學家於臺灣中部高海拔山區發現佛甲草屬的新種植物也命名為臺灣佛甲草(S. taiwanianum S. S. Ying),兩著中名雖相同,不過可從拉丁學名種小名看出此種與石板菜明顯為2個不同的物種,一併補充說明。